無上黃金瞳 第329章 海外華人

作者 ︰ 道左滄葉

無上黃金瞳-第329章海外華人

用一種不人道的話來說,印尼人在自己的國家內搞屠殺,跟其他國家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你能想象英國政府為了上百年前加入美國國籍的英國移民後裔被殺害,而去向美國政府宣戰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對于華夏政府在歷史上的98年對印尼排華暴動所采取的冷處理態度,凌少南一點都不覺得奇怪,反而覺得理所當然。文字首發原因很簡單,這件事要是真的在國內大肆報道出來,引發的後果是誰都無法預料的,責任也是誰都承擔不起的。

九十年代末的華夏,憤青雖然不像十幾年後那麼多,但也絕對不在少數,當知道自己的同胞在國外被一幫印尼猴子欺侮之後,他們會做什麼反應?游行?示威?要求政府干預?總之這件事情一定會鬧大,到時候可就是把政府架在火上烤了。

干涉吧,不行。華夏一向奉行不干預他國內政的外交政策,發表聲明抗議一下還行,要是真的派兵干涉,恐怕這邊艦隊還沒出海,國際上就鬧翻天了,本來華夏的日子就不太好過,再折騰這麼一下,無法取得什麼實質性結果不說,顏面掃地是一定的,到時候可就面子里子一塊輸了。

不干涉?呵呵,在國內的巨大壓力下政府也別想有什麼好日子過,一個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引發社會動亂,搞成幾年前的那種情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再怎麼說,當年的事只是一些學生在鬧,這次要是引發動亂也就不只是學生了,搞不好很多社會中堅階層也會參與進去!

所以說,將發生在印尼的排華事件公布出去的後果是誰都承擔不了的,華夏政府也只能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先壓下來,等以後這件事傳到國內時風頭也已經過去了,到時候就好辦多了。當然,這也是因為如今的網絡還不夠發達,要是放在十幾年後,這種事根本就別想捂住,要不了幾個小時恐怕就在國內傳得人盡皆知了!

不過,話是這麼說,就算現在的印尼華人絕大多數都是當年的親台派及其後裔,說到底不還是跟華夏人同根同源的同族兄弟麼?要是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一幫土著猴子奸婬擄掠而不做出任何反應,凌少南心里也絕對不會舒服。而且,從內心來講,凌少南對包括印尼華人在內的海外華人還是比較欣賞的。

從經濟方面來講,華人在海外最成功的一個群體,就是東南亞華人。

東南亞各國中,印尼有兩億人口,其中約有一千多萬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約六百萬華人,泰國六千五百萬人,約九百萬華人,新加坡三百萬多人,華人佔百分之九十,菲律賓九千萬人,華人大約一百萬,但有華人血統的要佔大約百分之二十。

東南亞華人,給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們的經濟實力,比如,在馬來西亞七成的的中小企業被華人擁有,其中包括制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

人們都知道菲律賓阿羅約的丈夫是華裔,泰國的他信是華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泰國議會中三分之二的議員也是華裔。但這些華人,已經和華夏的一些少數民族一樣,僅僅只是血統上是華人而已了。

在東南亞,真正能以一個族群的規模保持華人傳統的,只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有人曾把這三地的華人分為兩種,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前者一般說中文,談到華夏很親切,甚至自稱華夏人,以愛國華僑陳嘉庚為代表。後者一般說英文,看英文的海峽時報,親近西方,甚至以自己的華人面孔為恥,以新加坡的李光耀為代表。南洋華人這半個世紀以來的心理變遷種程度上,就是這兩種華人的變遷史。

從某種意義來講,海外華人的成就遠遠超過以李嘉誠為首的所有香港精英。香港這半個世紀以來的富裕,大半是靠當華夏的對外窗口掙的代理費和貿易費,而香港的大半富豪,都是靠香港的房地產發財,結果除了造就幾個富豪之外,絕大多數香港人並沒有什麼好處,反而生活變得壓力重重,只能蝸居在鴿籠大的房子里當房奴。所以,凌少南對于香港的富豪是不太看重的。

(這也是他去年狠狠地掃了許晉亨的面子,強硬地從他手中吞下兩億港幣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從那次事件之後,雖然表現上誰都沒說,但他跟何氏、許氏這兩大家族的矛盾卻是種下了,凌少南日後一旦失勢,這兩家一定是最先蹦出來落井下石的人。不過對這個問題凌少南一點都不擔心,所以他也沒有將許何兩家連根拔起的打算,雖然那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要忘了,漢戈投資管理公司手里還有一大把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呢,其中就包括許何兩家的產業,以李雲清在金融上的能力,不用凌少南親自動手就能把他們打趴下。)

不管是回歸前還是回歸後,香港人對大陸人一向是不怎麼看得起的,「土包子」、「沒素質」之類的詞語經常被他們安到大陸人的頭上,但很諷刺的是,現在香港人的就業,近一半都是靠大陸來的中資公司提供的。

客觀地說,香港在國際社會上的競爭力實際上已經是日益衰退了,尤其是在滬市這個曾經的遠東金融中心重新崛起之後,香港的衰落已經是可以預見的事情,若不是國際自由港和先天的地理優勢撐著,這個衰落的過程可能在短短十幾二十年之內就會完成。只不過大多數香港人還看不到這一點,還在很無知的為很虛無縹緲的所謂投票權憤憤不平。

有點扯遠了,說回到海外華人的話題上來,在1949年華夏建國以前,海峽華人在東南亞地華人中基本上沒什麼影響,絕大多數華人都追隨陳嘉庚,1938年成立的南僑總會,會址設在新加坡,陳嘉庚被選為主席。大會歷數近代以來日寇侵華的種種罪行,揭露日寇不僅企圖吞並華夏,還妄想征服世界的狼子野心。並提出現在的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號召南洋八百萬華僑精誠團結,誓為祖國政府後盾,出錢出力,多寄匯款支援抗戰,則抗戰必勝,建國必成。

據當時的南京政府財政部統計,海外華人在八年抗戰中捐款共達十三億多元,平均每年一億六千多萬元,其中南洋華人的捐獻比重最大。

以財力支援抗戰地另一項是僑匯,也就是華僑寄回祖國贍養親屬地匯款,數額比捐款更大。僅從1937年到1943年通過銀行途徑地僑匯,就達到了五十五億元之多,平均每年約八億元!1942年後,南洋各地相繼淪陷,僑匯和捐款才被迫中斷。

另外,海外華人在物力方面對祖國抗戰貢獻也甚為可觀,截至1940年的不完全統計,共捐獻飛機二百一十七架、坦克二十七輛、救護車一千輛,另外還有大量的藥品、雨衣、膠鞋等用品。抗戰後期,海路被封鎖,支持祖國抗戰的大批海外戰略物資只能靠滇緬公路運輸,當時,國內機工及汽車奇缺,運輸十分困難,陳嘉庚受國內西南運輸公司委托,通過南僑總會從新馬等地招募經驗豐富、技術精良、膽量亦大地機工三千兩百余人,並捐贈汽車三百多輛。

這些華僑機工滿懷愛國熱情地離別南洋親友,回到祖國大西南,在異常崎嶇艱險地千里運輸線上,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運送各種國內急需的戰略物資,平均每天三百噸以上,日積月累之下總運量相當可觀。還有很多南洋華人直接回國參加了抗日戰爭,他們中最有名的是共和國上將葉飛,他原來是菲律賓華僑。

抗日戰爭後到1949年,南洋的傳統華人們經歷了一個很痛苦的時期,因為他們大多數不了解國共斗爭,對他們來說,只要認華夏就行了,黨派之爭對他們來說是很陌生的事情,因為他們懂得最多的,除了中華民族大義,就是經商,他們普遍對政治一竅不通。

新華夏成立之初,南洋的傳統華人們還很惶惑,但隨之而來的朝鮮戰爭讓他們非常振奮。短短的五年,華夏就從一個被小日本隨便欺負的弱國,變成了能打敗頭號強國美國的東方大國,新華夏的號召力在東南亞華人中也越來越大。

不過,自從萬隆會議上,華夏政府為了緩解和東南亞各國的關系而取消了雙重國籍政策,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地的華人也開始積極融入本國社會,特別是泰國和菲律賓,傳統意義上的華人已經很少,從姓名和語言上,已經很難分辨出誰是華人了。而這,也給了當時為數還很少的海峽華人很好的借口,借機發展壯大了起來。

看無廣告,全文字無錯首發小說,-文字首發,您的最佳選擇!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無上黃金瞳最新章節 | 無上黃金瞳全文閱讀 | 無上黃金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