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之輔佐劉備 第二百五十八章 民生政策

作者 ︰ 葉戀

第一次三家大會戰主要的戰場是在劉備軍的轄境加上後期司馬懿和曹軍一度深入蹂躪震動蜀中。

總體來說這次戰爭的勝利成本太高了不但未能帶來戰略態勢的改善反而相對惡化了戰略上的處境。

這道理很簡單就是張儀在《戰國策》里游說齊王的話︰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卻終亡於齊;趙累勝秦而卒亡於秦原因就是齊大而魯小秦強而趙弱!同樣的道理劉備軍雖然經不起打敗仗但是連成本太高的勝仗都不能打!想想看︰歷史上有誰是靠自己的一點小聰明成就過大業的?匆忙上陣難有打勝仗的打贏了最後依然討不到便宜。

好比自身虛弱的人天上即便掉下餡餅來想接也接不住。所以真正要注意的就是「好好鍛煉身體」不然終究會自食惡果。所謂的「機會」是可一不可再。

經過這次大戰三大軍師都深有所感雖然僥天之幸贏了但是得到那麼大的地方相對增加防守上的困難如果再不扎實的花苦工夫作好各項規劃只要再來一次誰也不敢保證運氣仍然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雖然會戰勝利安定民生人心卻為當務之急。為此不僅整個官僚體系包括軍隊兵士也顧不得休息全都動員起來為滿目瘡痍的戰場和民間作徹底的清理打掃及重建工作。

一來是避免疾疫流行二來是重拾民心盡恢復生產。

接著是產業規劃及交通建設。雖然財政困難但是產能不足經濟不暢只會形成惡性循環倒不如短痛長樂先把必要的各項基礎建設作好日後必能水窮雲生。

交通建設在6羽心中是無可取代的偉大計畫。

在戰時便利的交通可讓大軍迅集結具有高度機動對後勤補給的重要更是不言而喻。

在平時這不僅便於行路更是繁榮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前提。

為此6羽選拔許多這方面的專才先把秦代的秦直道故道找出來動員人力加以清理、修復然後配合工程專才在沿路種植防沙林如柳樹、松柏、長棘、木麻黃等甚至遠從交州引進瓊崖海棠又成立「養工處」專門定期維復。

半年後從長安有六條修復的故道可以北通固原、甘泉等地南可越子午谷抵漢中東達潼關、秦南渡西經陳倉到達狄道、榆中(金城郡)等。

此外在綜合各方面的意見下由工部主導了一連串的地方直道工程分別是益州方面︰由成都通往越巂郡的兩條大道分別經由漢嘉郡、旄牛縣和經由犍為郡、南安郡;由成都經巴郡通往巴東郡的大道直到永安扼住三峽入荊州的襟喉又由巴郡另分出往江陽郡的大道;由成都經梓橦郡通往巴西郡的大道再由巴西郡經劍閣通往漢中郡;梓橦大道則通往陰平郡及武都郡再連接陳倉道。

陰平郡大道完成後日後再向西北連接狄道再向西通往河、湟等地;這自然是為了開拓西北征討黨項族之用。漢嘉大道完成後6羽立即和龐統協商指派赤龍軍團利用閑暇修築通往藏族居地的道路準備也把西部的這一片看似荒漠卻蘊含畜產、礦藏及地利的高原盡可能納入掌握。

通往越巂郡的大道不必說也知道是為了南征之用。完成後不但立即增兵運補同時又修築通往連接交州的大道好將劉備軍麾下的領地盡可能融為一體。

漢中的形勢險要若要聯絡雍、益為一暢通無礙的交通更是重要。於是從南鄭規劃四方六道分別通往子午谷、斜谷、經西城至上庸郡、連接武都和陰平二郡、通到劍閣和梓橦、經漢昌和宕渠直到巴東郡。最後一條大道最為艱巨卻也最具軍事價值歷經四年才完工。這一來將整個大漢的西南聯絡成一個大區域促進了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的交流和展。

涼州方面將金城大道延伸至張掖郡最後向西北展勢力三年後來到敦煌郡及於玉門關及陽關開始增兵運補為西征作準備;同時向東北至西海郡連接居延為北擊已逐漸形成隱患的鮮卑和羯族作準備。

交州方面6羽責成交州刺史費褘就地籌款募人修築由南海郡通往揭陽的直道然後延伸至與江東軍的邊境;向西修築經合浦郡到達交趾郡的大道於完工後隨即增兵運補打算不僅從南越族手中收回九真郡及日南郡還大舉移民開此地及於南邊的大海好能成為日後帝國的糧倉之一。

另修築由合浦郡經郁林郡、蒼梧郡通往建寧郡的大道準備把南益州及交州聯絡起來互為犄角。

除了6上交通水運是另一個重點。三大軍師商議後責成工部成立「船政司」凡能行船運貨的江河水道派專員探勘各合適地點接著分別成立船廠、渡口、駐所、工務司等以達「貨暢其流、行旅方便」的目的。

這些工程每一項都是大手筆不僅要耗費巨資人力更是一大需要。幸好6羽在這方面的宣傳作得夠加上劉備軍在政務的治理上相當清明讓百姓大多感受到安居樂業的幸福尤其許多原來徒隸之屬因為成為政府編戶生活改善感念之余更是竭力思報於是在農工業務較清閑時幾乎都是自動自有力出力而且大部分自備糧餉在三年內便6續完成大半的工程使帝國在後來的經濟展上躍升了不只一個檔次從而富裕了民生更讓百姓感受到沒有白作工。

另一項攸關民生至巨的改革重點就是田地重劃分配。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而各行業中農業可說是主要的「生產」來源說是國家生存展的根本也不為過;在人口分布上也以從事的人最多所以合理的分配農地與課徵農稅便關系到整個國家命脈的強弱。

在6羽的力主堅持下關中和梁、益、交州地區除兵籍外於稽核實際戶數人丁後立即公布相關法令︰

一每戶家中十八至三十歲之男丁皆須應征於每年農閑時受一定之軍訓。

二今年秋收過後所有無田契之田畝包括被強佔及被官府賣的土地統一收歸中央所有再行按實際稽核所得家戶人丁分配耕種來年以一成半收租。租期暫以二十年一簽;若無特殊情況二十年後今日所耕種之地依然由其耕作但會因家中人丁增減而有所增減。若家中有丁長在伍者伍丁雖可領租地由親屬代耕仍須繳租賦。若伍丁為國捐軀其租地可免租賦另由中央撥銀撫恤二十年租地期滿若有子嗣可優先承租不然由中央按基本價收回。

三由戶部劃出合理荒田作為各軍團屯田之用收獲由戶部按市價估算合理收購;所得除部分作為軍團公費另按實際從事屯田人口按工給糧餉;各軍糧餉供應由戶部負責核定倘有克扣糧餉者將依法嚴處。

四三十歲以上之軍士倘無意於軍事可轉為民籍;若暫無田可授可專事軍中屯田惟須多納一成兵賦。如有意於其他行業可由軍團低利貸款並輔導。

五軍士在軍中服役滿十年者或過三十五歲可領一筆費用除役另由家中年少者代之。惟四十五歲前仍為常備役男須每年定時接受軍訓;政府可於戰時視需要征召。

六一般民籍的賦稅依各地經濟情形由戶部在當地公告或以實物或照公告市價於規定時間內繳納。

不過公布的法令中最重要的對日後影響最深遠的措施有二︰一打破大漢四百年多來的傳統規定士族紳民「一體納糧、服役」;二按地力生產限制每丁及每戶所能佔田的數量;如有余田出租給佃農收租不得過政府;放佃過五年之田地佃農有權依公定地價購買地價由政府按最近十年平玓產量課定。

由於牽涉到世家、士族的既得利益這班社會的上層階級反彈的程度相當厲害。

不過6羽也不是一味的強權相加而是輔以配套措施例如幫助這班士紳經營各項工商業給與一定的免稅優待鼓勵他們向邊遠地區開開的利益與風險皆由中央共同承擔……這樣的甜頭與棒頭齊下(本書轉載.!)!讓他們不能不接受;何況他們雖久據社會上層畢竟社會階層的主力還是廣大的農業從事者卻紛紛支持以上的措拖加再上教育及政策宣傳等終於把這個可能引災難的巨大風波逐漸削減其威力三年後便消弭於無形了。

不過要執行這樣重大的改革政策最依賴的莫過於官僚體系。過去這個體系大都為世家大族所壟斷互相勾結攏絡下才會造成社會利益嚴重不均衡且每下愈況的情形。這也就是為什麼6羽要實施軍政二元化把各地的官吏任命權緊握在中央手里同時借助書院和武院培養人才取代這種可能形成朋黨或家族壟斷的情形。

雖然這樣還是總有令人扼腕的狀況生。

一天劉備召6羽到府衙議事。一坐定劉備就把一封公文給6羽過目詢問他的意見。6羽看了一下原來是益州情報單位送來的密件具言廣漢太守張肅如何仗著弟弟益州刺史張松的威勢貪污、橫行不法的事。

6羽想起「前世」記載里張松就是被他這個哥哥害死的。張松對其兄張肅是友愛到家可惜張肅太也怕死以擔心自家人受累為由密告劉璋害得張松全家被斬。看來這個張肅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再仔細看來函所言即或有夸大之處到底離事實不遠。

想著6羽道︰「大哥是否顧及張刺史所以難下決斷?」

劉備嘆道︰「永年是於我有大功之人。若以此事定罪恐寒了眾心。但是信里說他確有褊袒之嫌。這實在難斷阿!」

6羽道︰「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永年因為立了大功官居刺史不免有人心存嫉妒想乘勢落井也說不定。……我看凡事須眼見為憑兩端核實才可斷定。大哥不知道有沒有興趣親自走訪一趟廣漢詢問當地百姓看法。就當作是「微服出巡」順便可帶兩位夫人出去散散心……」

劉備听了頗為心動卻考慮到政務處理一時沉吟不決。

6羽又道︰「一般百姓中也有不少年高德劭或賢達之人。大哥微服私訪可藉以結交獲益必多。同時施政總以安民為旨;倘百姓感受不到甚至感到攪擾、受欺凌大哥也能先一步從中明白得失利弊盡快導正過來。何況有這些民間朋友不分地位、貴賤大哥可鼓勵他們直言無諱那麼對地方吏治的情形也能有另一算是中肯的明白。這實在是一舉數得阿。還有子龍和興霸的事你也可以去主持一下免得這兩根「木頭」老楞在那里一點也不懂情趣……」

劉備听著笑了起來忽然也半開玩笑道︰「子誠不也是?之前對幾位弟妹就像木頭一樣……。嗯就依你所言。一切公事就拜托你們三人了。如果有事懸而難決或者等我回來或者就差人送到我那里。不過我信得過你們應該不會有什麼需要我才能決定的……」

當然劉備還是算錯了至少有一件事真的就需要他才能決定因為6羽想決定卻由不得他旁人卻不敢替他作決定……結果只好等劉備回去。

三日後在管亥和二十名精選鐵衛以及百余化裝成各種身份的侍衛從旁保護下劉備帶著二位夫人展開了轄地的微服出巡。的確如6羽所說此行劉備感到收獲極大特別是結交到許多民間好友幾乎都很樂意提供給他各種寶貴意見也把官吏的好壞和一般百姓的想法以暢通的管道讓他盡快的明瞭。

日後劉備登基即留下一道詔令︰後代凡為帝者皆須勤於微服私訪結交民間友人听取基層心聲。

蜀漢帝國建立後能有垂三百年之盛世實有賴於此一措施;而帝國的崩解也是由於最後幾代皇帝沒有遵守這道詔令恥於下交下問不知民生疾苦之故。

到了廣漢郡劉備詢問了當地百姓的看法方知張肅的確是貪污不法;其弟張松雖有告誡卻屢勸不听張松又於心不忍才會有眼下的局面。劉備又虛心請益大部分被問到的百姓(本書轉載)都對貪官之行恨得咬牙切齒應予嚴懲不貸對包庇的張松也該連坐;但有少數較理性的百姓認為張松還算是不錯的官員何況友愛兄長不忍加刑乃人倫之常只要申誡一番即可。

此時6羽梢來一封信說雖然按法張松有罪但法律須不外乎人情何況倫理實為大義;劉備既身為長可酌予法外施恩以昭恩威雲雲。當然最重要的6羽也題到法令條文須明確合理盡可能避免形而上的爭論和藉口寬嚴皆須合乎人性;特別是所謂的「大不敬」和殘忍的「族連坐」實在應當廢除。這一點劉備在巡視回去後經過與6羽再三討論終於同意了。日後改朝換代刑法制度又恢復了前朝的嚴酷直到一千五百年後封建制度從歷史舞台消失法律才逐漸的考慮到人性層面。對此後世的歷史學者無不稱贊蜀漢帝國的文明進步而歸功於真正的推手-6羽。

關於張肅和張松劉備考慮良久終於下令︰張肅貪污在先又不服勸諫在後故革去官職收押按律問罪;不法所得於追討後歸還如無可還則充公。

張松雖愛兄卻使百姓受苦於法雖不容於情尚可憫由劉備出面作保原職戴罪立功另罰俸三年充當廣漢建設之用。至於張肅家人交由張松嚴加管教;若有不服管教再行犯事者嚴懲不貸。

廣漢太守一職在當地百姓的推舉下劉備決定征召由襄陽避難而來的羅蒙接任。當6羽看到劉備的手令覺得名字很熟悉於是找蔣琬來問個詳細最後終於想起他就是羅憲的父親。於是派快馬送去任職令又囑羅蒙將兒子送至長安武院就讀。

由於張肅事件劉備在返長安後與三大軍師討論決定日後凡有親戚同為官吏者除了盡量避免在本鄉外還得互不統轄至少每三年稽核一次後調遷。除非本身意願加上當地耆老賢達組成的「民眾會」上書申請才有連任的可能但以一任為限。這使帝國的治理逐漸從人治向法治的方向傾斜過去從而穩定了民生。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志之輔佐劉備最新章節 | 三國志之輔佐劉備全文閱讀 | 三國志之輔佐劉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