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園 第一百五十二章 趨利逐臭

作者 ︰ 洪波

不知是哪個憤青的文人說過︰人之趨利如蒼蠅逐臭。

話糙理不糙。在商品經濟社會里,金錢對人的誘惑力是太大了。有錢不是萬能的,沒錢那可是萬萬不能。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老祖宗留下許多精神財富,‘三綱五常’里講仁義禮智信,這里面沒提到一個錢字。為什麼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一切都變了呢?

封建禮教的長期浸染,中國人腦子里永遠也抹不去‘官本位’。可在拜金主義的潮流沖刷下,有多少‘官’連最後一塊遮羞布也顧不上了。以前黃曉明說過一句話,「資本是嫖客,權利是婊子」,當時林東海听得是一愣一愣的。現如今,听到的、見到的多了,不會再覺得驚奇,卻總是想,這不是理想中的社會。

這不過是中國社會展進程中一個特殊的階段,所謂的‘資本血腥積累過程’。陽光下,到處散著‘銅臭’,到處是逐臭的蒼蠅。社會財富想一個巨大的垃圾箱,那些精神乞丐們早已不知道臉皮還有別的什麼作用,無不不惜采用各種手段,蜂擁而上,亂戰中搶著分一杯羹。

賺到錢的,人五人六的,西裝革履,粉面油頭,名車靚女,招搖過市。這是所謂的成功人士。社會的價值標準淪喪到以財富論英雄。主流的、支流的、不入流的媒體捧紅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家,國家的財政稅收卻在暗自垂淚。而一輪又一輪的政策措施出台,‘教育改革’、‘住房改革’、‘醫療改革’,終于改出了一個新名詞︰弱勢群體。所謂的弱勢群體,究竟哪里弱呢?說到底就是人窮氣短、馬瘦毛長。農民兄弟只有去當農民工了,城里的工人階級也奄奄一息。質樸的勞動人民悟出了一個道理︰「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涼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這6游的訴衷情所描寫的意境,近來常常不知不覺在林東海的腦海中浮現。此時,他才明白,月兌下的軍裝,離開部隊,是徹底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和目標。現在,個人之于社會已經毫無價值。他也會寬慰自己,人生的最好時光奉獻給國防建設事業,問心無愧,心安理得,以後的日子可以為自己活著了。可是,現實生活常常很容易就又把他推向痛苦的沉思中。唐朝大詩人李白活得真那麼瀟灑嗎?「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弄扁舟」。

就算買個‘扁舟’也是要錢的啊。

粟粟中考成績不理想,為了能上高中,不得不給學校交元的所謂‘建校費’。為了督促孩子讀書,肖雲和兒子都快成了仇人了。中考前,粟粟離家出走,引了家庭的矛盾,林東海不滿意肖雲教育孩子的方式,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也只有用錢來鋪孩子的讀書道路了。

偏偏粟粟不爭氣,高一的第一次階段測試,竟排名全年段倒數第二。于是,就為了學習,家庭里找不到歡樂的氣氛。肖雲的脾氣越來越壞,成天就沒個好臉色。她總說,養不教,父之過。容不得林東海有任何解釋的余地。不光粟粟感到壓抑,林東海也感到喘不過氣來。

林東海決心給粟粟補課。他把高中的數理化課本又撿起來了,溫習一章就給粟粟講一章,能做的就是這些了。可一個多月過去,效果並不理想。

沒多久,郝宏找到了一個合作伙伴,辦起了一間陶瓷制品工廠,派林東海出任總經理。工廠在廈門島外,開車從家里去上班,路上也要四十分鐘。林東海早出晚歸,給粟粟補課的事就停了下來。

合作方是德化人,叫陳進利。合作的基礎是宏興公司提供設計,負責外銷,而陳進利負責工藝技術和生產管理。

中國有四大瓷都,福建的德化縣是其中之一。全縣有陶瓷企業多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初步形成了傳統瓷雕、西洋工藝瓷、日用瓷三大陶瓷產品體系。每年的陶瓷產值達五十億元以上,佔全縣經濟總量的7o%。其中大部分都是外銷出口。

陶瓷生產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代。這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傳統,很多工藝技術書本上是找不到的,大都是民間藝人口口相傳,這是一種文化的自然積澱。外行人永遠是只窺一斑,難見全貌。

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為「絲國」;進入中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于世。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從宋元到明初,是中國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而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余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對人類歷史的展起了積極作用。英文單詞除了是中國,還有一個含義,那就是陶瓷。可見陶瓷與中國是密不可分的。

對于陶瓷生產,林東海是地地道道的外行,說是總經理,其實能管的恐怕只是陳進利一個人了。

偏偏這個陳進利是個急功近利的人,工廠開業沒幾個月,看著沒什麼錢賺,就打道回府,撤回德化去了。

林東海頓時感到進退兩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苜蓿園最新章節 | 苜蓿園全文閱讀 | 苜蓿園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