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騎軍 第五十二章老朽的帝國

作者 ︰ 風似刀

張銳率眾人逛完新城,返回住所吃晚飯。飯後,張銳找林白泉議事,不見其蹤。與林白泉同房間的人告訴他,林白泉吃過晚飯並沒有回來,不知道他到哪兒去了。張銳只得悻悻地自個兒去找他。

張銳找了好幾處林白泉可能會去的地點,終于在一處山崖前找到了他。他正悠閑自得地坐在樹下的藤椅上欣賞晚景呢!樹下擺放著四五張藤椅,中間還有一張大石桌。

「你可真會享受,何時發現這個好地方的?」張銳坐到林白泉身邊,發現從這個角度能看茫茫大海。此時,晚霞滿天,柔和的日光透過雲層灑在海面上,海面清風徐徐,凌波蕩漾,泛起點點金光,顯得格外迷人。

「我每到一處,都要找尋奇觀美景,來到這里更不能例外。您看,這景致可真是美不勝收!」林白泉目不轉楮地凝望著大海,臉上卻浮現出一絲淒苦之色。

林白泉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當年他參加突忽政權,是為了找到機會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惜的是,他的理想被無情地毀滅了。不僅是因為漢軍鎮壓了突忽,主要是他發現突忽政權根本無法實現他的理想。

當年他有理想、有才華、有激情,但突忽政權中的大多數人卻不一樣。那些人參加造反,不是為了什麼理想抱負。只是單純地想造反成功後,自己地小日子能過得更富足一些,能當上在漢朝廷永遠無法得到的官職。

突忽的朝廷大臣們,成日高喊著要趕走漢人,實現**。但跟本沒有幾人考慮過突忽即使**成功之後要成為什麼樣子的國家,它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該如何制定與執行。

當林白泉看清楚自己是和什麼樣子的人為伍時。高漲地激情就消退了大半。如果他不是看到有極少數如德公這樣的人與自己有同樣的理想,恐怕早就月兌離了突忽朝廷。

無能、幼稚的政權,畢竟不是靠少數幾個人就能救得了的,即使是身為突忽丞相的德公阿巴貢也無力回天。

突忽滅亡後,林白泉被漢人俘獲時就沒有想過自己還能活下來。他也曾經想過,自己要保留一個忠義之名,但是審訊的他的許士基觸及到他心中之痛,他也自認不願為一個無能的政權殉葬。

因為身邊張銳的緣故,他活了下來了,但他不願理事。寧願寄情于山水,就是為了能夠忘卻那段不堪回首地歲月。但心中的痛苦,哪是說忘懷就能忘懷的?

經過西征期間和近段時間地接觸。張銳對林白泉也比較了解。平日表面上是一副清心寡欲、月兌凡于塵的樣子,可從他的點滴話語中,能看出他不平靜的內心。

與林白泉接觸得越多,張銳越感到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見解的人。當初他把林白泉留下,只是想利用他才能能幫助自己管理家事。但現在張銳完全沒有這種想法,他把林白泉當成了良師益友,即使他什麼事情也不做,當食客也行。

「單利,你說羅馬帝國將要滅亡。可依我看,羅馬帝國還沒有衰弱到如此地步。目前它與三國之間的戰爭並沒有失敗。它的正規軍至少還有五十萬以上。我們幫它收拾了鮮卑後,雖說它沒有可能同時打敗蘇丹、單于,但自保還是沒有問題的。」

單利是林白泉在利西族的名字。林白泉的真實身份絕對不能暴露。雖然他現在地模樣與在俘虜營時的模樣已大不相同,即使以前跟他見過面的李伯藥,恐怕此時再見也認不出來。即使已經易容,張銳覺得還是小心為好。他對外宣傳林白泉是利西族人,當然當眾只能稱呼林白泉地利西族名字。

林白泉听了張銳的話。回過頭來微微一笑。說︰「國家的興亡可不全依仗軍事力量的強弱,更何況羅馬現在的軍事力量並不像你想象地那樣強大。也許羅馬滅亡地禍根就要出在這幾十萬軍隊身上。」

「請先生賜教。」張銳知道林白泉不會隨口說這些話,其中必有道理。

「羅馬是怎樣興盛起來的,殿下應該有所了解吧?」林白泉反問張銳。

「略知一二。羅馬最初只是一座城市,到後來成立了城邦。我認為羅馬真正強盛地開始,是共和制的出現。《十二銅表法》的制定,限制了羅馬貴族的權利,使得羅馬成為了所有羅馬人的羅馬,而不是某個人、某些人的羅馬。因而羅馬在遭受到外部襲擊時,所有公民會毫不猶豫的拿起武器抵抗。

羅馬人還首先實行義務兵制度,服兵役不僅沒有軍餉,甚至武器、裝備都需要自己準備,這在其他國家是根本無法想象的事情。羅馬軍隊憑借著對羅馬的忠誠和熱愛,戰斗熱情遠遠高于其他國家軍隊。

再有,羅馬人從立國到與我國交戰之前,就沒有停止過擴張行為。國內的公民利益空前統一,因而它的內亂次數和程度都比我國少得多。在不斷的對外戰爭中,他們得到了大量的財富和奴隸,生產力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雖然最後它也變成了一個帝制國家,但共和制度早已深入到羅馬人的骨子里。羅馬元老院的權利比起我們大漢的內閣大得多,甚至還能影響到帝位的繼承。所以,我認為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國家,深受平民熱愛、擁戴的國家,是不可能因為一兩場戰爭就滅亡的。」

張銳前世、今生都學習過歷史,當然對羅馬地歷史有所了解。馬上說出了自己對羅馬帝國興盛的見解。

林白泉在張銳講話時,時而點頭,時而搖頭。等張銳講完,他說道︰「你說的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表面的一部分。要了解羅馬這個國家,要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全面了解。」

「我們先來看看羅馬的政治。正如你所言。羅馬人因為共和制地出現,而開始走向強盛。但羅馬人後來走向帝制,也是大勢所趨。」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羅馬人的共和制度,是最初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建立的。羅馬人最初只是一個弱小的城邦,周圍的敵對勢力眾多。如果羅馬貴族不向平民妥協,那麼就意味將被別國滅亡。」

「羅馬人有了公民參政權後,全體公民對城邦的熱愛和忠誠是發自內心的。那時,城邦里沒有龐大的官吏隊伍,官吏們不拿俸祿,他們都是自覺自願的為羅馬做事。這種制度。也可是叫做城邦制度,只有小國寡民,大家在彼此非常熟悉了解地情況下才能實現。」張銳連連點頭。在那個年底沒有通訊的情況下,要民主的選舉一位放心地領導人,只能是自己非常熟悉了解的人。大家能經常在城里看見他,能听到他的講話,這才能選他當執政官。

但要是在一個疆土面積較大、人口眾多的國家實現民主選舉,那就可笑了。等全國的選舉結果出來了,當選人恐怕也快老死了。

林白泉又接著說︰「因此,羅馬強盛之後,首先要改變的就是這個選舉制度。從蘇拉的獨裁,到凱撒、到屋大維。最後到奧古斯都的登上帝座,羅馬貴族終于把最初給出去的權利給奪了回來。當然共和制度實行了這麼久,即使消亡也是逐漸的。因而羅馬人還保留著一個元老院。但我請問殿下,你知道現在元老院中地人有多少是平民出身?」

張銳想了想說︰「元老院的人都是從羅馬軍政界退下來的高官。軍隊方面我不知道,但是羅馬現在地兩個執政官,一個肯定是要從平民中選取。這樣算來的話,元老院中應該有一半。甚少三分之一是平民出身吧。」

林白泉哈哈大笑。說︰「殿下這樣想就錯了,新加入元老院的人要經過半數元老們的同意才行。這有點像我國要入凌煙閣時的世襲家族地投票行為。你說,一個由貴族們控制地元老院,能希望看見平民與他們平起平坐嗎?」

張銳這才恍然醒悟,羅馬元老院原來是由羅馬貴族控制的。這樣看來,羅馬現在所謂地一點民主,充其量也就是羅馬貴族們享受的民主,而真正平民階級的民主權利早就喪失了。沒有了公民權,羅馬平民還能想當初那樣熱愛羅馬,願意為了它獻出一切,甚至生命嗎?

「接著,我們來看羅馬的經濟。」林白泉繼續說,「農業是所有國家的立國之本,羅馬當然也不會例外。」

林白泉的農業立國說,張銳深為贊同。在古代,甚至今後的現代,國家的農業都是基礎。即使是以工業化為主的國家,或是掠奪,或是有固定的供應基地,反正農業是不可能被忽視的。

「其實,羅馬的農業早在帝制實行之前,就已經開始衰落了。羅馬人最初是不信任外族人的,因此它初期的軍隊都是由羅馬人組成的。羅馬人不斷擴張,不斷作戰,對其人口本來就不多的羅馬人來說是個巨大的問題。那時,羅馬人軍隊中,上到五六十歲的老者,下到十四五歲的少年比比皆是。戰時,幾乎羅馬男丁都參加了軍隊。這樣的結果,對農業的破壞是可不避免的。」

「隨著羅馬擴張的需要,羅馬人的兵農合一制度也隨之瓦解。公民義務兵被正規軍取代,這樣羅馬人即使在不作戰時,也不種地了。羅馬的農業,幾乎全部由作戰時俘獲來的奴隸代勞。」

說到這里,林白泉笑了,說︰「殿下應該明白,羅馬人為什麼會一直不斷的對外作戰了吧。」

張銳略微思索了一下,驚訝地說︰「難道是為了得到奴隸?」

林白泉點點頭說︰「地確如此。不是羅馬人生性喜歡擴張。喜歡作戰。而是因為不這樣做,就無法得到充足的奴隸。沒有奴隸給他們耕種,他們就要餓肚子。沒有奴隸給他們做衣服,他們就要受凍。」

「比如尼祿時代,羅馬的非洲各行省的一半土地分屬六個大莊園。而在西班牙、高盧、不列顛以及其他行省,也有這樣類似的大莊園。這種莊園里的勞動者全是奴隸。他們平時吃不飽、穿不暖,稍有過錯就會被處死,或是被賣去角斗場。而他們生產地糧食,供養著整個羅馬國人。」

「但即使是這樣,羅馬人還並不滿意。有一個羅馬著名的學者名叫科魯麥拉,他在自己的《論農業》一書中說,有人認為農業收成不好,是因為土地不肥沃,或是氣候惡劣等原因造成的。但我不這樣認為,我們把農業交給了奴隸中最壞的奴隸。就像是交給了一群懶漢。這是**,而是不是天災。對待這群懶鬼,唯一的方式就是把他們交給絞刑吏去處理掉。」

林白泉說到這里嘆了口氣︰「唉!我不知道科魯麥拉說這話的時候想過沒有。如果沒有這些他口中說的懶鬼,他的餐桌上的食物從哪里來?要是羅馬人听了他地建議,把那些奴隸都給絞死,現在的羅馬帝國還會不會存在。因此,後來有很多人說羅馬人是徹頭徹尾的蝗蟲、吸血鬼,是很有道理地。」

突忽人曾經也罵過漢人同樣的言論,林白泉此時沒有把自己再當成是突忽人,所以說這個話的時候,並沒有含沙射影的意思,但張銳听罷心里很不是滋味

關于突忽人罵漢人是蝗蟲的言論。張銳也听說過。但漢人比羅馬人對新征服領地的手段溫和多了,最起碼沒有把當地人都變成奴隸。

要說羅馬人是蝗蟲、吸血鬼還有幾分道理,他們放棄了農業耕種。全靠奴隸供養,可能除了作戰、掠奪之外,什麼都不會了。

漢帝國制定的新州政策,雖然多收了他們一些賦稅,但大多數漢人還是依靠著自己辛勤雙手在生活。怎麼能和羅馬人不勞而獲的做法相提並論呢?

「羅馬與我國交戰之後。就沒有再對外擴張過,也就失去了奴隸的來源。這幾百年。他們是怎麼過的呢?」張銳又問林白泉。

「這正是我要說地重點。羅馬人在失去了奴隸來源後,就必須要**耕種了。大莊園倒閉後,原有的土地分給了當地的平民。但羅馬數百年沒有耕種過,有些人即使領到了土地,也不願意耕種。無奈,羅馬元老院只得制定法令,分到土地地羅馬人必須耕種,違反者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置,甚至處以絞刑。」

「這些新得土地的羅馬平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羅馬公民。他們是當初隨著領地被羅馬征服而歸屬了羅馬,也隨跟隨羅馬人去征服新的領地,而被羅馬承認是羅馬平民。但羅馬人在失去了奴隸來源後,就想起了他們。他們必須要像以前奴隸那樣種地,來供養羅馬人生存。」

「按照羅馬元老院法令,這些新得土地的羅馬人,必須世代耕種,不得從事別地職業,也不得遷移到別處。因此,他們後來也被稱作是隸農。隸農雖然不是奴隸,不帶枷鎖,卻被牢牢束縛在固定地土地上,還要背負沉重的農稅,日子並不見得過得比奴隸強。因此,他們地積極性也不高,生產出來的糧食並不能滿足羅馬本州人的需求。」

「所以,羅馬在對外貿易時,糧食佔進口貨物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每年羅馬要從漢帝國進口至少上千萬金幣的糧食。大漢的天竺等幾個新州的糧食,幾乎都賣給羅馬人。以前新羅、度信兩州的糧食賦稅,也有大半是賣去了羅馬。」

「羅馬不僅大量從大漢進口糧食,還進口絲綢、瓷器等商品,後果導致了羅馬的經濟崩潰。在聖祖時期,羅馬帝國錢幣與我國錢幣一樣都是純金、純銀的,因此,彼此間的兌換是一比一。一百年後,羅馬人錢幣里的含金銀比例下降了七成。所以十枚羅馬金幣只能兌換三枚漢金幣。而現在,羅馬錢幣里地含金銀比例還不到一成,一百枚羅馬金幣也只能換取五枚漢金幣。即便如此,漢商也不願意收取羅馬錢幣,羅馬商人幾乎都是用漢錢幣在與漢商結算。」

張銳听到這里暗自搖頭,自己還想著用鴉片去賺羅馬人的錢。沒想到羅馬的貴金屬已經幾乎消耗殆盡了,其中有大半是被漢人給賺走了,自己即使把鴉片運去,也賺不到幾個錢。

現在張銳終于相信,林白泉說羅馬帝國不久將會滅亡的話了。羅馬人常年的貿易逆差,貴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出,終有枯竭的一天。一旦貴金屬用完,拿不出錢來買糧食,那麼只能走向滅亡了「更為嚴重地是,羅馬財政的困難。導致了羅馬軍團的墮落。」林白泉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羅馬是軍事帝國,它是完全靠軍隊打下來的這塊江山。在世人眼中,羅馬軍團是無敵的。至少不會比大漢軍隊差多少。但軍隊是要靠財政支撐的,羅馬人早期可以不為錢財服義務兵役,但現在可能沒有多少人願意去白白當兵的。」

「據我所知,羅馬在西班牙和高盧的軍團都在屯耕。這樣雖然可以養活軍隊,但訓練必然會受影響,戰斗力也可想而知。羅馬的幾十個軍團與單于**隊對持一年多也沒有分出勝負,想當年那支無敵地羅馬軍團,只出動幾個軍團就能橫掃周邊國家。唉,竟然衰弱到如此地步,真是無顏面對列祖列宗。」

張銳也傻眼了。怪不得羅馬軍團先是敗在穆萊.哈桑之手,現在又與農兵為主的單于**隊打得不分勝負,原來自己也變成了半農半兵。

「更為可怕的是。羅馬人在蘇丹損失地那十萬軍隊,是為數不多由純粹羅馬人組成的軍團,是不用屯耕的精兵。損失了那十萬之後,羅馬只有在本州還有十萬這種軍隊,除此之外都是由行省人組成的軍隊。在這些行省軍隊中。戰斗力最強的是十個由日耳曼——哥特人組成的軍團。」

張銳奇怪地問︰「羅馬境內怎麼會有這麼多日耳曼人?」

林白泉道︰「奧古斯都在重新征服高盧和消滅薩拉西人之後。派兵進入多瑙河沿岸,與日耳曼人隔河為界。但有著強大戰斗力的日耳曼人一直是羅馬人的心頭之患。特別是特烏托布爾之戰後。羅馬人想方設法分化瓦解日耳曼人。」

張銳身為軍人,非常清楚特烏托布爾之戰。這場作戰,是羅馬軍隊幾次不多的敗仗,但敗得非常之慘,全軍上下無一幸存。這場戰役也導致了羅馬人不敢再繼續北上。

這場會戰,對羅馬是不幸的,對日耳曼人來說,卻是非常有紀念意義地。恩格斯說過︰「同瓦魯斯之戰,是日耳曼民族上最有決定意義的一戰。這場會戰,使得日耳曼尼亞免遭羅馬人的入侵,而取得了**。」

前世歷史上地烏托布爾之戰,不僅導致日耳曼人的**,還使得羅馬北部邊疆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而且也為羅馬人遭受「蠻族」人入侵埋下禍根。張銳非常好奇,為什麼這個時期有如此之多的日耳曼人願意為羅馬人效力。

林白泉揭開了他心中的不解︰「羅馬帝國在與大漢交戰之後,東進擴張受阻,因此又打起了北進的主意。但日耳曼人像一頭攔路虎橫在北面,讓羅馬人投鼠忌器。羅馬人打仗勝仗不僅靠軍事上實力,正確、巧妙地外交手段也至關重要。」

「當時地羅馬皇帝奧利烏斯三世,就是利用外交手段分化了日耳曼人。在羅馬人的挑撥下,萊茵河以南有數十萬日耳曼人與萊茵河以北地日耳曼人產生了矛盾,進而雙方發生了戰爭。」

「這場戰爭本來雙方勢均力敵,但後來河北的日耳曼人得到了單于人的幫助,河南的日耳曼戰敗,被迫向南轉移。奧利烏斯三世收留了他們,並從高盧行省中劃出一塊地安置他們。奧利烏斯三世給了這些日耳曼人高度的自治權,目的就是有朝一日用他們去攻佔日耳曼地區。」

「這部分日耳曼人不知奧利烏斯三世不懷好意,他們感激奧利烏斯三世收留他們,並分給他們土地,于是向奧利烏斯三世發誓,永遠看護羅馬帝國的北部邊疆,並給自己取了一個新名字,叫哥特人。」

張銳這才明白,哥特人原來是這樣來的。

「可還沒等奧利烏斯三世完成自己的計劃就一命嗚呼了,他的繼承者顯然沒有他的雄心壯志,只想穩固羅馬帝國現有的疆域。由哥特人為他們看護北部邊疆,也是不錯的一件事情,于是新羅馬皇帝承認了奧利烏斯三世給予哥特人的待遇。哥特人和日耳曼人經常作戰,所以一直保持著強悍的戰斗力。現在十個由日耳曼——哥特人組成的軍團,有三個在北部邊疆駐守,四個去單于人作戰,還有三個調到埃及行省以防蘇丹人。可以說,現在羅馬一直靠著哥特人在作戰,其他行省的軍團戰斗力很差,根本就是濫竽充數。」

「而羅馬人如此依賴哥特人保護又有著非常大的隱患,倘若哪天哥特人不願再做羅馬人的看護神,甚至想取而代之,那麼羅馬也就徹底完了。這不是猜想,而是可能性很大,特別是現在羅馬人軍費緊張的情況下,一旦發不出哥特人的軍餉,我敢保證哥特人會立馬作亂。到那時,外有蘇丹、單于、日耳曼人的威脅,內有哥特人的叛亂,羅馬人就是有三頭六臂也回天無術了。」

「這次去羅馬,也許是看羅馬帝國最後的一眼了。因此,我才厚著臉皮,要跟著殿下來啊。」林白泉說這話時,臉上既有興奮之色,也帶有稍許遺憾之意,似乎這個千年帝國的滅亡景象已經在他腦海里預演過一樣。

林白泉的一番話,讓張銳受益匪淺。原來一個貌似強大無比的帝國,竟然會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脆弱得輕輕一踫就會完全坍塌。

這次的和談,也是因為羅馬人快支撐不住了。要是我們這次去再在羅馬人傷口上撒把鹽,更要加快羅馬人的滅亡速度。

羅馬人雖然與自己沒有仇,也沒有挑起對漢的戰爭。但只有羅馬帝國滅亡了,漢帝國作為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才能永保安寧。為了漢帝國的強大,我們一不做二不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漢騎軍最新章節 | 大漢騎軍全文閱讀 | 大漢騎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