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騎軍 第四百一十二章烏河防線

作者 ︰ 風似刀

第四百一十二章烏河防線

漢元795年7月20日拂曉,張銳所部在敵後游擊了四個多月後,終于抵達了這次出擊最初計劃到達的地方—烏河戰場敵方戰線的身後。

烏河戰場的地點並不是在烏河邊上,距烏河至少還有一百余里。烏河戰場是一個作戰區域的統稱,包括了漢軍進攻路線經過以及有可能經過的所有區域,是受防守一方的鮮卑人密切關注的區域。

烏河戰場區域很大,攻守雙方的戰線縱深面積在方圓三百里以上。,因為戰線不可能是平行的,任何有作戰經驗的將領都會留出有適當廣度和深度的戰場空間來,進可攻、退可守。即使進攻方要相對集中兵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一個平行線上,最起碼也要在進攻部隊的後面留出一定數量的預備隊,以應付突發事件。

而防守一方戰場的縱深空間更加廣闊,兵力會在戰場前後依次分開布防。或前輕後重、或前重後輕,或前後輕中間重,這樣布陣的目的是逐漸消磨掉進攻方的進攻力量。這種情況在防守方不以決戰為目的的情況下最為明顯。他們會利用各種天然的、或人工的防御體系一層一層削弱進攻方的力量,耗盡進攻方的力量,最後使得進攻方無功而返。

也有人會認為,防守方防御縱深過大,兵力就會比較分散,從而犯了逐次使用兵力的錯誤,但事實上也未必如此。這要取決與將領的指揮水平,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不會單純考慮防御,在考慮防御時必定會考慮到反擊或反攻。因此,他們會在戰線某些重要支點上布置相對較多的兵力來實施這一手段。

烏河防線其實是鮮卑人自己選定的,是鮮卑國土防御計劃的一部分。這個計劃的主要規劃者是尉遲暉,他在假設漢帝國突然進攻本國的情況下作出的防御措施。其假設就是漢軍突然發起進攻,本國的大批軍隊無法及時趕到烏河岸邊組織防御。所以最理想的戰場位置不在烏河岸邊,而是在鮮卑軍現在布陣的地區。

這一地區,距烏河有一百余里,距右賢王的居城—普六城有四百余里。戰場北部是西嶼山脈的烏河段,戰場南部靠近黑海地區是一片沼澤,中部大部分是丘陵地帶,只有極少地區是適合騎兵作戰的平原。在這里鮮卑依靠地形修了不少防御工事,其中有三個大型軍事城堡。

尉遲暉的計劃是由一部分兵力在烏河邊盡量拖延漢軍的進攻,給右賢王的部隊爭取集結時間,讓他們能及時趕到這個地區來進行防御。以右賢王的兵力,再借助此地的防御工事,抵抗漢軍一個月理應不成問題。

在一個月里,鮮卑單于的直屬部隊以及左賢王的部隊都能趕到。這樣,鮮卑軍的數量能達到七、八十萬,有足夠的把握阻擋漢軍的攻擊,也有能力在適當的時候發起反擊。

因此,右賢王現有的三十余萬軍隊都是按照尉遲暉當初計劃的進行布防。其中在三個城堡中部署二十萬人,其余的分布在縱深數百里區域里的各個防御工事中。

漢軍如要突破鮮卑人的烏河防線,就必須要攻下這三座城堡。這三座城堡不好攻,不僅因為城堡堅固,而且三座呈品字形的城堡可以相互依靠、相互支援,漢軍一旦攻打其中一座,另外兩座城堡中的鮮卑軍能夠及時出兵攻擊漢軍的側翼,同時,各地防御工事中的鮮卑軍也可伺機出擊阻斷漢軍糧道。

而漢軍如果想先掃平各地鮮卑人的零散工事,三座城堡中的鮮卑軍既可以向漢軍身後烏河方向突擊,也可以派兵支援各地防守。鮮卑君臣均對這條防線充滿信心,認為只要不出現明顯的指揮錯誤,漢軍就不可能突破這條防線。

正因為如此,雖然前段時間右賢王天天發求援信,鮮卑單于卻不為所動。他相信以右賢王現有的兵力還能堅守住,而剿滅瘋虎所部才是第一要務。只有消滅了瘋虎肅清後方,才能保證與漢軍長期在烏河戰場對壘。

而漢帝國也發現了鮮卑的這條防線。鮮卑人接連修建三座城堡以及無數的防御工事,嗅覺靈敏的漢帝國監察部早就獲取了大量情報。只是當時這條防線沒有引起漢帝國的足夠重視。因為這條防線的目的是防御,對漢帝國的威脅不大,帝國原本沒有打算主動攻擊鮮卑,也無須浪費精力去研究如何突破它。

今年初,打算攻打鮮卑後,漢帝國才注意到不突破這條防線就無法打到普六城去,更談不上打過伏爾河,打到基普城去了,內閣大臣、各級將領深感棘手。幸好張銳和劉武周早在數年前,就琢磨過如何與鮮卑人作戰,草擬了一條繞道至這條防線背後的行動計劃。劉武周根據作戰目的,在以前模擬作戰計劃的基礎上,連夜商定出完備的作戰方案和計劃,並呈送給內閣商議。這份計劃,令戰區各級將領、內閣大臣們乃至同樂皇帝如獲至寶,喜出望外,都一致贊成。

最初劉武周的計劃是,開戰後張銳所部從馬水峽谷進入鮮卑境內,再經草嶺南下威逼普六城,如果右賢王害怕自己的居城丟失,則必定會把烏河防線的部隊調回,陸柯的陷陣軍團就可以輕易地突破烏河防線。

如果右賢王不調烏河防線部隊回防,那麼張銳可以伺機奪城,也可以在機會不好時,在鮮卑人的防線背後斷其糧草。失去糧草、物資供給,而又受到不斷攻擊的烏河防線自然也無法持久。

可惜戰況的進展完全被意外事件擾亂了,並沒有按預想的方向發展。張銳所部在草嶺與獨孤康城的部隊遭遇,沒有能繼續按照既定的計劃繞道至這條防線的背後。而陸柯在約定時間發起攻擊後,沒有感覺有張銳在配合,也就停止了再繼續進攻。

現在張銳繞了一個大圈,終于來到這條防線的背後,卻無法通知陸柯配合,劉武周的計劃仍無法執行。而要返回國,也只有從這條防線上尋找突破口。

游騎大致偵查了一番後,張銳又領教到了尉遲暉的手段。同時也發現尉遲暉的戰略比戰術出色,規劃能力比具體指揮更勝一籌。鮮卑人的防御縱深很大,需要防守的區域很多,但尉遲暉規劃巧妙,那些零散的防御工事都修建在各條通道上,而且每條通道上還不止修建一個工事。

「殿下,情況就是這樣的。游騎團下步該如何行動?」高朔匯報完了情況,等著張銳下新的命令。

範明建議道︰「如今之計,只能強行突破了。選一條相對容易的通道,咱們硬闖過去!」

張通不贊成這項建議,勸阻道︰「據游騎偵查,所有通道上修的營壘工事不止一處。若只是突襲一處營壘,老夫相信完全有把握;若是突襲兩處營壘,或許有成功的可能;但要是接連突襲三到四處營壘,難,太難了!」

宇文歆想了想,建議道︰「要不咱們返回馬水去尋找機會吧。」

範明搖頭道︰「不妥,不妥。馬水那邊鮮卑人雖少,但那里只有馬水峽谷一條通道。鮮卑人肯定在峽谷口修築營壘,再加上離峽谷口不遠的奈斯城堡可以支援,我們更沒有把握突破。」

許士基沉思了一陣,也建議強攻︰「還是強攻好,也只有強攻這條路可走了。我們是從敵方的身後發起攻擊,而且我們只求快速通過,即使沒有完全攻克也無妨。如果行動迅速、突擊堅決,我相信能打出一條通道來。」

張通仍然反對︰「我們即使攻克了一兩處營壘,但如果鮮卑人聞風而動,從城堡中派出援軍,後面的營壘就很難再攻下。如果這次再被鮮卑軍斷了後路,其結果只能全軍覆滅。太危險了!」

「六叔,你有何建議?」宇文歆問道。

張通捋著胡須,搖搖頭︰「老夫也沒有想出好的辦法。實在沒辦法通過,我們就返回普六城,去試試右賢王的反應。」

可是張銳心想,如今的情況與計劃制定時考慮的情況不同。當初設想是兩面同時行動,現在沒有陸柯正面的配合,我就是去威脅普六城也沒有多大效果。而斷敵糧草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見到效果的,部隊已經在敵後打了四個多月,再沒有能力長期在此執行斷糧任務。

想到這里,張銳問高朔道︰「張旭義還有消息傳來嗎?」

全軍渡過伏爾河後,高朔命張旭義及秦書營在烏河防線找到突破口之前負責普六城方向的偵查與警戒。昨日,張旭義傳來消息,說普六城的守軍已經發現他們,但並未派兵出來圍剿。還說他們已經攔截了數批普六城派出的信使,希望能盡快找到突破口。

張銳現在擔心,此時烏河防線的鮮卑軍還不知自己已到了他們身後,如果再拖下去,很有可能普六城會把這個消息傳到防線上鮮卑軍將領處。一旦行蹤暴露,就很難再通過防線。

高朔回答道︰「到現在為止,大武還沒有傳來消息。」

張銳知道,勢態緊急,此時絕不能猶豫徘徊了,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貴。「我決定,強行通過!吉元,你馬上通知大武他們回來。」

見張銳已下決心,張通也沒有再阻攔,只是問道︰「那麼,我們該走哪條通道?」

張銳手指北方,說道︰「就從羊腸山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漢騎軍最新章節 | 大漢騎軍全文閱讀 | 大漢騎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