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騎軍 第二十五章鐵騎營

作者 ︰ 風似刀

第二十五章鐵騎營

漢元790年2月19日,阿巴開帶領著部隊追擊漢騎。三天前,他得到汗王阿巴亥可以出戰的許可後,連夜召集將領商議具體的辦法。

柳都近衛騎兵有三千人分為四營,其中前鋒營、驍騎營、疾風營,是仿效漢軍隊設立的八百人為一營的標準,三營共計二千四百人。另一營卻很有特點,全營從士卒到營長都是軍官,士卒軍餃從少尉至上尉不等,營長軍餃為上校,全營六百人號稱鐵騎營。

鐵騎營的原名為宿衛營。當初阿巴亥被各地首領擁立為突忽汗王後,為了徹底控制各地的首領,便要求各大家族將自己的兒子送一個或兩個到柳都來。名義上是要他們來當自己近衛,以便自己了解這些青年才俊,加強與他們之間的感情。可是實際上卻是將他們作為人質扣押下來,用他們來控制各大家族。

各大家族為了表示忠心,紛紛將自己的子弟送來,阿巴亥後來又將朝廷重臣的弟子納入其中。可是這些人來到柳都編制成軍之後,卻生出許多是非。當初近衛騎軍原想成立四個整編營,宿衛營因世家官宦弟子人數不足一營人,于是另調了兩百人入營。

可是不久後,營中的一名出身世家的士卒,發現營里新調來的一名軍官,是以前自己家族的家臣。兩人見面時就發生了一場戲劇性的轉變,本來應該是士卒向長官敬禮問候,這下變成長官向士卒行禮問候。而且這樣的事情,在宿衛營中還不止這一例。加之新調來的兩百將士經常被這些貴族子弟欺辱,也頻頻申請調離。

一兩個月後,這些事情被阿巴亥知曉。于是阿巴亥又將宿衛營恢復到六百人,全體士卒均授予軍餃。有大臣反對,阿巴亥便說,自己的宿衛以後都會是軍官,現在不過是早一點確定軍餃罷了。

隨後宿衛營六百人分成三班,輪換警戒王宮內外的安全。御書房、養德殿阿巴亥辦公地方的守衛,只能由宿衛營的人擔任。平日阿巴亥外出打獵,也只帶宿衛營的人。宿衛營中有人犯了軍紀,只能由阿巴亥處罰他們,其余之人不得擅自處罰。

阿巴亥對宿衛們表現出來的信任與器重,讓這些世家官宦子弟感覺前途遠大,特有優越感和自豪感,也就安心于軍營生活。他們對阿巴亥忠誠無比,可以說是阿巴亥的心月復,是阿巴亥的左膀右臂。

宿衛營的優厚待遇也吸引各級貴族子弟,他們也爭先恐後申請加入宿衛營。後來阿巴亥成立侍衛營、護衛營,又接納了一兩千貴族子弟。不過後來的這些貴族弟子被編為步軍,因為他們主要任務是保護阿巴亥和王宮的安全,職責場所主要是在堅固的柳都城內的王宮周圍,沒有必要配備緊缺的戰馬和復合弓。

而宿衛營的職責,則轉變為專門負責保衛阿巴亥親征或出獵時的安全。平日空閑時間也多了,于是開始了正規的軍事訓練。這時近衛軍統領阿巴開向父汗阿巴亥提議,將這營騎兵訓練成重騎兵。

阿巴亥大感興趣,他知道重騎兵在戰斗中起的作用要比輕騎大得多,重騎兵的主要用途是沖毀敵人陣形,是打擊敵人士氣的超級騎兵。

阿巴亥知道作戰時,穩固的陣形是確保勝利的基礎,高昂的士氣是取勝的關鍵,一旦破壞了敵人的心理和組織,就相當于獲得了勝利。而這一切重騎兵都可以實現,在戰斗處于最關鍵的時候,投入一支重騎兵就能完全的改變戰斗結局,所以阿巴亥很希望自己能擁有這個最昂貴最重要也最榮耀的兵種。

阿巴亥在立國之初,就想成立重騎兵兵種,只是被阿巴貢勸住了。阿巴貢對他說,現在國家剛剛成立,財政緊張,沒有余錢養重騎兵。與其編制一個重騎兵營,還不如用這些錢編制一兩個團的步軍實用。

阿巴亥權衡再三,采納了阿巴貢的意見,但此事一直擱在心里,希望有朝一日組建出一支威風凜凜的重騎。現在阿巴開再次提出組建重騎,正合阿巴亥心意,當然不假思索地贊同。不過阿巴開向三弟索要經費準備成立重騎營時,卻被阿巴貢用各種理由拒絕,不是說國庫空虛,無力置辦裝備;就是說資金另有急用,此事暫緩。

索要了幾次都無功而返,阿巴開終于明白三弟是不想給他這筆錢。而且阿巴開無意間還發現別的元帥去申請撥款時,阿巴貢答應得十分爽快,兌現得也很快。阿巴開氣不打一出來,更加怨恨阿巴貢,認定阿巴貢是利用職權刁難自己,打壓自己。

阿巴開認準了的事決不會輕易放棄。他與宿衛營的人商議良久,決定自己解決重騎營的經費問題。宿衛營的人都出身于貴族家庭,承擔一兩個重騎的費用,這些貴族家庭應該沒什麼困難。阿巴開一宣布組建重騎營的政策,宿衛騎士們就紛紛響應號召,向自己的家里伸手要錢、要人、要馬,不到三個月重騎營就正式成立了。

重騎營還專門分設了輜重隊,負責重騎營的後勤工作。輜重隊編制一千人,成員是營中騎士家族中的侍從。具體職責又細分為戰馬養護、盔甲運送、協助騎士著裝、糧草運送以及伙夫等等。

重騎營乘騎的馬,是西部草原馬種。本來最適合重騎兵的戰馬是產于羅馬帝國高盧省產的森林馬和北陸產的高地馬。森林馬和高地馬的自身體重都在一千二百斤左右,負重力極高,是最適合重騎兵使用的馬種。漢帝國的重騎兵所使用的馬,就是專門從羅馬帝國引進的森林馬品種。

可是突忽所轄疆域內,沒有這些品種的馬,羅馬帝國也不會為了多出口一些森林馬給突忽而得罪漢帝國,北路又太遠沒有辦法取得馬種,漢帝國那兒就更不用說了。阿巴開無奈之下,只好選擇西部草原馬為重騎兵的乘馬。

西部草原馬雖然不是最適合重騎兵使用的馬種,但它也算「高大」,測量馬的身高與測量人的身高不同,人的身高,是從腳底量到頭頂。而馬的頭和脖子動來動去,沒有一定的高度,要怎麼量呢?

古時測量馬的身高,要以當馬兒立定站好時,是以「手掌」為單位,從馬的地面到?甲的最高點為測量單位。後來漢帝國發明了「米」的計量單位,所以以「手掌」測量的方式就慢慢的淘汰了。

重騎兵使用的馬,身高必須要在十六「手」以上,能達到十八「手」為最佳,如森林馬與高地馬平均身高就達到了十七「手」,個別還能達到二十「手」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巨型馬。

西部草原馬平均身高在十四「手」左右,但也比平均只有十一二「手」的北馬高上許多。而且阿巴開要求挑選的馬,都是西部草原馬中的佼佼者,身高都達到了十六「手」的標準。

西部草原馬有它的優勢︰速度快,而且反應靈敏。它們對騎士做出的指令能瞬間領悟,並做出相應的動作。加之速度也比較快,既可以直線沖擊,也可以在戰場上左右馳騁。可是它缺點也很明顯,與森林馬和高地馬相比它的耐力就差了許多。一般穿戴整齊後,只能在戰場上沖擊二十余分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阿巴開決定,營中的每位騎士需有備用馬三匹,以便隨時換乘。

而森林馬和高地馬的優點是︰身體很寬,背很闊,經常有圓型的?甲,身體長滿肌肉,特別是在腰和腿上,四肢粗而短,腿部有很長的蹄毛,能耐寒且精力充沛。但它們最大的弱點就是反應遲鈍,缺乏西部草原馬的靈活性,騎士很不容易控制它的轉向,速度也是中等。所以使用它們最好的選擇,就是直線沖擊。

選擇了好馬種,但戰馬的訓練又用了數年的時間。馬的膽子其實是很小的,隨時保持著警戒狀態。馬很容易被突然的聲音嚇到,也很怕飄忽不定的東西。而且養護戰馬也要非常小心,馬有很多壞習慣或怪癖,如啃東西、咽氣、踢廄、擦尾巴、抵抗受意、恐懼、咬人、咬馬、點頭、搖晃、頓足等等。又因為馬是屬于群居動物,所以很容易相互影響。

要訓練它們變成一匹真正的戰馬,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有足夠的經驗,而突忽現在最缺少的就是訓練戰馬的人才。阿巴開四處張榜尋找,最後才找到了二三十位懂得培養重騎的馴馬人,又不惜重金厚禮將他們請來馴馬。在他們費盡心機,堅持不懈地訓練下,直到一年前,才將戰馬培養出來。

在馴馬的同時,阿巴開又開始考慮重騎兵的裝備問題。他給重騎營的戰馬,訂做了突忽現時最好的八十斤重馬甲。也給重騎士配備三十斤重甲、復合弓、二壺箭、長鐵捎、短型鐵鞭等全套八十斤的裝備。

這樣一來,騎士、裝備、重甲、馬甲總計三百斤。加之戰馬的平均體重八百斤至八百五十斤左右,整個重騎的重量已經超過千斤。

去年夏天,所有的準備工作就緒。阿巴開開始正式訓練重騎的作戰能力,經過半年的艱苦訓練,如今初見成效。看到自己一手組建的重騎又威武又神氣,阿巴開心里樂壞了,喜滋滋地請來父汗,觀看訓練表演。

這些經過嚴格訓練的騎士與戰馬,一旦沖鋒起來,塵土飛揚、勢如洪流、所向披靡。看得阿巴亥眉開眼笑、心花怒放,連聲稱贊阿巴開這次干得漂亮,並賜予宿衛營突忽鐵騎的稱號,隨後改名為鐵騎營。

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加強戰斗力和防御力,付出的代價就是犧牲了馬的機動性。加上輜重隊的跟隨,鐵騎營的行進速度比步軍快不了許多。這次出去追擊漢游騎,近衛軍中有軍官就建議不要帶上鐵騎營,說鐵騎營不但追不上漢軍,還會拖累其他部隊的速度。

可是阿巴開立功心切,沒有采納那人的意見。在阿巴開看來,自己辛辛苦苦花費數年心血的鐵騎營,如果只能養在家里看著玩兒,不能出戰的話。那還不自己在家養點美女劃算,至少那些美女既可以養眼,也可以享受啊。

而且,鐵騎營的將士自己又出錢、又出力,經歷了數年艱苦訓練,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有這次出擊的機會,誰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如果將他們留在柳都,一定會遭到強烈反對。再說,這些人都是貴族子弟,以後的前途也是不能估量的,說不定今後的奪嫡之爭也要依靠他們,如果現今違背他們向往已久的意願,不是招人怨恨嗎?

于是2月17日出兵的時候,阿巴開帶上了近衛軍的全部的四個騎兵營,還包括鐵騎營的一千輜重隊,四千人浩浩蕩蕩地上路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漢騎軍最新章節 | 大漢騎軍全文閱讀 | 大漢騎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