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夫妻 第八十四章 波折

作者 ︰ 青雲觀主

張明德和裘大明感到了壓力。他們原以為景程是霍海拉來的一個幌子,沒想到,鐘汶親自出馬了。鐘汶在他們這個圈子里,是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資金實力比兩人加起來還大一個數量級。而且鐘汶在省里、市里都有很強的人脈。他們想不通的是,鐘汶居然看上了這麼小的一塊肉。他們也從沒听說過,鐘汶在哪個縣城開發過什麼項目。鐘汶搞的項目,大多在一線城市,二線都很少,更別說在一個小縣城了

張明德、裘大明坐不住了。他們主動找到了林原和。

「林縣長,我們有個想法,我們可以和鐘總一起開發。我們只開發中間的那些仿古小街道,周圍那些可以讓給鐘總。」張明德道。說實話,兩人這段時間的資金是有些緊張,舟城和金橋那里還點項目沒完工,銀行的信貸比過去松了點,但還是有些緊。就目前的形勢來說,他們兩人一起吃下整個項目,是比較累一點。這也是他們為什麼在談判桌上那麼斤斤計較的緣故。類似這樣的項目,早動手,遠比晚動手要強。過于斤斤計較,可能就會失去商機。

如果只開發中間那些仿古街道,那也就不到1.5億,而且利潤也不高。林原和有些疑惑地看了看兩人。

「其實,我想做這個項目,就是為了做一做這些仿古建築。其它外圍的那些項目,我早都做過。我跟老裘定好了,將來往這個方向努力。最近幾年,周圍很多縣市都會上類似的項目,我們可以專做這一類。象鐘總這樣的大手筆,我們是不敢上的。」張明德道。

林原和想了一想,道︰「現在已經在拆遷的那一部分,你們可以把招商業務接過去。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這部分項目全交給你們也可以。」

現在正在進行的改造項目中,拆遷才開始,建房、修路還早呢,而且是縣里直接投資的。如果他們能接手,財政上又有了點活錢。

「沒問題,這個我們可以吃下來。」張明德道。現在的項目投資不大,也就不到1億。和後面的項目一加,才不到2.5個億,兩人很輕松就可以拿下來。

「還有一個項目,是九里橋的。主要以修繕為主,也會新建一些。但投資不大,也就3000多萬。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我可以帶你們去看看。」既然有鐘汶這樣的開發商來投資,那九里橋也就可以提前上馬。

在張明德、裘大明去九里橋的時候,林原和找到了鐘汶,婉轉地把張、裘兩人的意見轉達給了鐘汶。鐘汶很爽快,道︰「沒問題。錢是賺不完的,有錢大家賺!他們可以拿走他們想要的,剩下的我來干。」

真的大氣!林原和在心底給鐘汶豎起了大拇指。鐘汶,就是一個干大事的人!

張明德、裘大明去看了之後,很興奮,回來就表示要吃下這個項目。

林原和把舊城改造的項目一分為二,縣里分別跟兩家進行談判。九里橋的項目最小,談判很簡單,所以最先簽了協議。

鐘汶先離開了霍海,留下了夏韻參加了談判組。

鄭新民那邊的事情出了偏差。拆遷補償方案還沒正式出台,在初步調查中發現,居然有超過八成的居民要求原拆原還。這樣一來,政府的收益少得可憐,而規劃方案也需要作很大修改——不少本來準備建商業樓的,現在要建成居住樓。

同時,縣里出現了很強的反對聲音——他們認為舊城改造不應該讓投資商參與。因為投資商總要分去一塊利潤——這是投資商在全縣人民身上拔毛。縣里財力不行,可以慢慢開發,不用急于改造。這種意見有很大的市場。

舊城的情況很復雜。改造的這片舊城區,並非縣城的整個舊城——只是霍海在解放前就一直存在的商業和居住區。在這片區域中,有完全私有的宅基房——這是解放前就傳下來的,還有房管局的公房,各個單位的公房,還有很大一部份是房改後按不同價格買下來的房子。

林原和詳細了解了一些情況。發現舊城那里的居民一直在流傳,將來的商鋪最少會達到6000一平方,住宅能賣到4000一平方。所以,大家都希望在舊城原拆原還。這樣,即使面積少了一點,也比搬到新區要劃算。

一定有人在暗中破壞!這是林原和的第一直覺。事情有些復雜化了。

每平方4000到6000,簡直是異想天開!新區的商品房不過1200一平方。從新區到舊城區,騎車也不過半個小時,怎麼可能有那麼大的價格差異?舟城的商品房,市中心的也不過4000-5000,景區附近的才8000以上。象林原和結婚時買的房子,精裝修才2600,不帶裝修的也就2000出頭。再說了,周邊幾個縣市商業區的商鋪也就3000到4000一平方,霍海這個小地方,怎麼可能飆升到6000?

原拆原還後的這些居民,到時候想把房子賣出去,賣給誰去?以後取消了實物分房,采用貨幣化分房的話,這里的高房價只會讓大家選擇新區。畢竟只是一個小縣城,地方能有多大?外來務工人員,基本沒有這個能力。他們連租住的房子,大多是選了城中村和近郊的農民房。那些地方房租便宜,一間房一個月的房租也就幾十塊錢。至于本地人,到處是自建房、聯建房,還有單位分的房子,哪來大量需求?如果說是外地人來炒房,舟城、臨湖的房價又不高,輪得到霍海嗎?現在買房需要全額付款,炒房的結果只會象南方那樣,形成一個快速破滅的泡沫。

不少人婉轉地向林原和表達了不希望由投資商來開發的意見。尤其是一些老干部。林原和明白這其中的大部份人出于公心,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利益瓜葛在這里面。但他不相信背後挑事的人會出于公心。如果不是感覺到切身利益受到影響,背後的人會那麼起勁?

和往常一樣,一旦工作上有什麼難事的時候,他第一個就會想到自己的名義老丈人。他去了趙世成的甲魚塘,意外地踫到了正在那里和趙世成聊天的韓長風。

「韓主任,你來怎麼不通知我們一聲?好歹你也是省里領導。」林原和道。

「我算哪門子的省里領導?再說了,我都退休好幾年了。」韓長風道,「我這次來,是上親戚家串門的。」

林原和有點疑惑。親戚?難道自己的這位名義老丈人跟韓長風還是親戚?那怎麼從沒听他說起過?

「小趙……」韓長風剛開口,可能覺得在趙世成的女婿前這麼稱呼他不太合適,就改了口。「世成是我小兒媳的本家叔叔。你說,我們是不是親戚?」

林原和點了點頭。沒錯,是親戚。但這個親戚實在有點遠。往少了算,他小兒媳的本家叔叔伯伯至少有好幾十人。林原和去過霍寧,知道趙世成家族的龐大,人員的眾多。

林原和把圍繞舊城改造的意見分歧說了一下。

韓長風听後道︰「你們這個做法挺好,為什麼反對意見那麼強烈?就因為那些老干部?不用太在意他們。別以為他們的覺悟有多高。他們還不如那些普通群眾呢!為幾十塊、幾百塊錢,他們寧可給人當槍使。要放在過去,他們早就被清理出黨了。」

退休後的韓長風,說話有些毫無忌憚。

趙世成想了想道︰「你們這樣的做法,本地一些人佔不到便宜了。他們當然會有怨言。原和,你去了解一下和興綜合市場招商的過程,就明白這里的水有多深。」

林原和點了點。他這位名義老丈人在關鍵問題上往往惜字如金,但針對性很強。

「小林,工作上要大膽一點,別縮頭縮腳的!」韓長風在旁道。

林原和離開了趙世成的甲魚塘。他想請韓長風吃個飯,但韓長風拒絕了︰「你們工作忙,就不麻煩你們了。我就在世成這里坐一會,下午就去苑湖。」

和興綜合市場是五年前建的。現在已經成了霍海唯一的大型綜合市場。里面有小商品、服裝、鞋帽、副食品等,非常齊全。林原和回到辦公室後,找來了金海濤。和興市場建造的時候,他還是城建局的副局長,應該清楚情況。

「和興市場剛開始招商的時候,情況很差。本地商戶沒幾個,外地商戶沒人願意來。縣里就出台了政策,發動大家賣商鋪。不管是誰,能賣出商鋪的,就給獎勵。這樣一來,情況好了起來。但當時有一批人,先跟縣里簽了協議,低價買進一大批商鋪,然後自己慢慢賣。縣里當時也沒意見。但他們簽了協議後,只付了很少一點錢,都是等到商鋪賣出去後才一點點交給縣里。縣里本想快點回籠資金,結果這個目的沒達到。」金海濤道。

「那縣里就沒強制執行協議?或者干脆廢除協議?」林原和有些不解。這種明顯「刨地皮」的事情,縣里就沒辦法?

「這些人中,有私人,都是一些干部子弟,但很少。最多的是各個機關、事業單位的‘三產’。那些單位都指望從這里賺錢給單位發獎金呢。縣里很難下這個決心。」金海濤苦笑道。

明白了。這是典型的下面綁架上面。各個單位要解決自己的獎金,這樣一個做法也很正常。公對公的事情,誰還能怎麼著?當初化肥廠的小金庫,如果不是只給領導發「獎金」,而是給全廠職工搞獎金福利的話,最多是一件極其輕微的違反財經紀律事件,絕不會鬧出這麼大的事來。

林原和知道這個局面該怎麼打破——那就是拆遷戶願意搬遷。他相信,這些人可以蠱惑老百姓,但老百姓未必會和他們一起走。

林原和拿起了舊城改造的拆遷草案,仔細研究了三天。

他改了幾條。(1)房改房、公房住戶原拆原還後,5年內不得上市交易。他估計,五年後新區就會成氣候,到時候舊城區未必能吸引多少人。(2)現金補償和實物補償只能選其中一項。不能又拿現金,又拿房子。(3)商鋪按照嚴格的拆一還一,超過部份的面積就按3800的「市場價」付款。(4)住房每戶按880的優惠價購房面積只給10平方,超過部份就按2500的「市場價」付款。至于這個市場價,那只是按照周邊縣市的價格參考來的,肯定有虛高。他相信,拆遷戶拿到房子後,近幾年內很難賣到這個價格。

改完後,他把草案送到了縣長鄭新民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名義夫妻最新章節 | 名義夫妻全文閱讀 | 名義夫妻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