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恩記 1128、收效

作者 ︰ 掃雪尋硯
-

「如果是車上的貨品出了問題,結果只可能是被京都府派官兵來,全部拖走,留押在大庫那邊,而不會是在城門口繼續通檢。」高潛很快就搖了一下頭,否定了車夫的這個推測,又補充說道︰「燕家家業龐大,所謂樹大招風,而我們南昭的皇帝是十分重視律法建設的賢君,燕家無論如何也不敢在重鎮京都弄出什麼違反禁令的商業活動。」

沉吟了片刻後,高潛又否定了車夫的建議,淡淡說道︰「北門一直是貨運稍疏于其它三門的,西門最為擁堵,而因為海運即將起航,東門現在應該也堵了,我不認為還有別的門好走。不用提南門,要我在內城繞那麼一大圈,出城後再從南繞到北,如此周折,不如在這兒再等等。」

高潛雖然一直沒動,但一應想法早在他心中梳理過並得出適中的對策了,而那馬車夫則從高潛的話里听出了自己的思維狹隘處,他不由得面色一慚,沒有再擅自建議什麼了。

沉默無言時,車夫听高潛又說道︰「過午了,不知還要等多久,車里的岑先生還病著,不能陪著我們這般干耗,你先去買些飯食來吧,要熱的。」

馬夫接過高潛遞過來的銀子,隨口問道︰「不知道您和那位先生在吃食上有沒有什麼講究?」

高潛聞言似乎想起一事,轉身伸手要掀馬車門簾。但手剛伸到半空,將將觸及到布簾邊沿。他又猶豫了。末了他還是放棄了這麼做,並跳下馬車,往後面那輛車走去。

第三輛車里安置的是同路的一名醫者,相爺花了重金,才買了他願意離開自己的醫館,一路同行去西北,方便在路上照顧岑遲。

高潛問詢了那位醫者,心里有了主意,這才又回來,叮囑了準備去買飯食的馬夫具體要買什麼。

那馬夫一路小跑著去了。高潛則重新坐回馬車上駕車的位置。盡管他已經極的放慢了動作。但馬車還是為之微微前傾了一下。

車中,忽然傳來輕微的一聲嘆息。

高潛心緒微動,隔著車簾沖里面的人輕聲道︰「是不是在下打攪到先生了?」

相爺曾請岑遲做過一段時間的史三的西席,雖然這個西席先生的任命。岑遲並沒有盡職。但相爺賦予他的榮譽身份。相府中沒有人敢輕視。

高潛的年紀比岑遲還要長幾歲,但因為岑遲有這一重際遇在前,外加他本人待人從來沒有恃才傲物的性子。府中僕人因為這一點好相與,大多也對他存了敬意,所以就連十家將成員也受到情緒感染,願意稱他一聲‘先生’的。

「其實我早就醒了。」車中的人喘了口氣,又道︰「因為不想動,所以就沒動。」

高潛掀開布簾一角,就看見一臉疲憊的岑遲靠坐在車內一角。

他中了那種慢性劇毒後,雖然不會立即毒發身亡,可是,他不過捱了幾天的工夫,整個人頓時憔悴得明顯,雙眼的下方也已出現一圈淤青,這是髒腑氣運紊亂的現象。

听醫者說,中了那種慢毒的人,先是會感覺渾身無力、嗜睡,身體會間歇性感覺麻痹,仿佛血液滯留了一樣。

高潛是習武之人,非常清楚氣血滯留的那種麻痹感是個什麼滋味,他看著岑遲連喘氣都費勁的樣子,不禁有些同情,溫言道︰「先生需要多休息。」

可岑遲看見高潛把布簾掀開,視線觸及到車外的一抹陽光,他先是眯了眯眼,待適應了後,他就朝車門處爬了過來。

休息再久,也恢復不了健康時的力氣了啊!

岑遲爬到門旁,仿佛爬完了一座山一般,喘了好一陣,但他身體上又不像剛爬完山的人那樣,有發汗的表象。

高潛看著他這個樣子,有些擔心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

岑遲喘勻了氣,環顧了一下四周,隨後輕聲道︰「馬車怎麼還停在這里呢?我記得剛剛我睡著時,我們的馬車已經快到城門口了。」

「前頭是燕家商隊,可能是過檢步驟復雜,拖慢了出城速度。」高潛溫言說道︰「本來有換一處城門出去的打算,但不知道其它幾門情況如何。內城限馬令太嚴,先生身體不適,在下不忍帶著您來回折騰。」

岑遲似乎沒有在意這個問題,只是隨口說道︰「你這樣干等,不找點事做?」

「找事做?」高潛疑惑了一聲。他實在想不清楚,這個時候還能找什麼事做,能夠耐著性子等就已經不錯了。

岑遲嘆了口氣,說道︰「如果你有空的話,給我弄把拄杖吧。」

高潛聞言一愣,他沒有立即明白岑遲話里的意思,但等他明白過來之後,他不禁目光一沉,旋即神情極為認真地說道︰「先生,在下一定會帶你尋得良醫的。」

岑遲勉強笑了笑,說道︰「我知道你不會辜負史公的期望,但目前看來,我的確還是需要一把拄杖。」他這話說完,便將目光投向了前方燕家的車隊之中。

高潛猶豫了一下,終于是同意了岑遲的說法,語氣稍微一緩,道︰「那在下著空就辦。」

岑遲隨口道︰「不著急,路上隨手折根樹杈削一把,也是可以的。」話說到這里,他將目光從遠處車隊那里收了回來,陷入思索的沉默之中。

高潛見狀,也將目光投向前方,看了兩眼後又收回目光看向岑遲,輕聲問道︰「先生在想什麼?」他在問岑遲的同時,心里也在問自己︰難道真如剛才那車夫所言,燕家商隊里頭出了什麼問題?

岑遲目光微抬,注意到高潛眼神中的那絲警惕。連忙擺了擺手,道︰「沒什麼,燕家似乎是在等人,車隊里空出了一段路,沒怎麼動。」

經他這一句話提醒,正在想著剛才那車夫之言的高潛似乎也有些按捺不住了,他的聲音稍稍提高了一些,道︰「怎可如此。如果情況是這樣,他們就應該讓一步,讓咱們趕時間出城的人先行。」

「再等等吧。」

同樣的話。高潛剛才對那馬車夫說過。現在卻是由岑遲以此來寬慰激起情緒來了的高潛。

可此時的高潛就如剛才那位心里頭壓抑著焦躁的車夫一樣,听不了勸了。

他沒有因為岑遲的勸而釋下心緒,只是忍不住又道︰「為了這麼無聊的事拖延,在下可不想再忍。如果錯過了時間。今天傍晚趕不到下家驛站。他們燕家不介意露宿。可先生怎麼能陪著他們耗?」

岑遲見高潛似乎有要到前面車隊里理論的意思,連忙拉住他,勸阻道︰「我也只是猜猜。也許別人是真有什麼事,也說不一定……」

他的話剛說到這兒,前方車隊里忽然發生了變故。

就听車隊中傳出一個人的聲音,音色洪亮,中氣十足,高聲道︰「燕九字,前行一闕。」

那聲音微頓後,又道︰「燕十字,前行二闕。」

那聲音所挾著的語調,似乎是在發出一種命令。聲音頓時,車隊的中間就有一輛馬車慢慢前行,但前後兩端的馬車依舊穩穩停在原地。

那聲音接著又叫出了「燕十一字、十二字」的名頭,施的都是前行的命令。

整個燕家商行的車隊里,只有中間幾輛馬車在隨著那命令一揚一頓的發出而慢慢活動,前後車輛的位置都沒有變化,但中間部位已經空出了較長距離的一片空地。

對于長處在陸地行商的燕家而言,總商會早年就已經制定出一套專屬燕家車隊的口令,近年來也有其他陸商開始模仿,但大多都做不到燕家商隊的恪守與規範。

那口令中的數字,代表的是車隊中車輛的單獨序號,但如果是在前後都有商隊時,數字序號前的商會簡稱就有必要高呼以示警了。

此時北城門內的空地上,只有燕家一家商會的車隊,可盡管如此,那發令人也沒有省去數字序列前的商會番號。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燕家商隊的指揮人員在引導車隊行進時,所喊口令都是規範一致的,絲毫不會改動。

至于口令中的那個‘闕’字,則是專屬于燕家行商活動中,距離的度量衡,燕家的一闋指的就是燕家商車一個車位要佔的長度。

燕家對其商隊行車列隊的相關口令,管理到了接近軍方兵士列陣口令那般嚴明的程度。商界有一句話形容得很貼切︰商界之爭,譬如戰場。因而燕家這個商界龐然家族,能把下面做事的人管成這個樣子,也算潛移默化的形勢造就。

此時在場之人如果熟悉燕家此類口令的意思,在听到車隊前方傳來的口令指引時,即便不走近親眼看一看,大致也都能猜出車隊的中間,現在空出了可停三輛馬車的位置。

岑遲本來是要再勸高潛等一會兒,但在听到那幾聲口令後,他便頓了聲。過了片刻後,他再開口時話已變了。

「燕家行商多年,一應事項布置都恪求完美,從未傳出半路補貨的事例,看來此次他們真的是在等人,想必我們很快也可以走了。」岑遲說完這話,就又爬回車內去了。

被他掀開後又垂下的馬車門簾還在微微晃動,不遠處就有別的馬車輪軸轉動碾地的聲音傳來。

高潛偏過頭朝聲音的來處看去,就見不遠處駛來三輛馬車,但從那馬車的制式上看,三車都屬于旅車,也就是載人所用。

載人旅車與載貨商車本身從外表上看,區別甚微,但如果與燕家車隊里那種又高又寬、顯得四平八穩的商車比較起來,不同之處就比較明顯了。

那三輛馬車走得都不快,使高潛得以看清駕車之人。其實如果是尋常馬夫也便罷了,但高潛赫然發現,手持韁繩操控為首那輛馬車的人,恐怕並非一個尋常馬夫那麼簡單。多看幾眼後。高潛心中得出讓他有些不敢的結論。

坐于為首馬車駕車位上的人,僅從他發冠上嵌的那塊碧玉的估算價值,以及他腰間掛的那把半露在錦袋外的算盤來看,即便他不是燕家那位少當家,也跟燕氏商會的決策高層月兌不了多遠的關系。

原本高潛還有些懷疑,這三輛馬車或許是別的要出京都的大戶人家所派,但看見為首馬車上的那個冠玉青年人後,他不再懷疑,乘坐此車的人絕非等閑之輩,或許未必是燕家的族親嫡系。但也絕對與這個大家族有不疏的關聯。

只是。在明白了這一點後,高潛的心中又升起新的疑惑。

燕家這是要做什麼?

雖說燕家如今的家業,已登上陸商之首,並且布施在昭國地域上的生意。也是佔燕家總產業大頭的。但燕家商會的總辦事處卻不在昭國地域以內。而是在燕家發家之始所處的西陲小國。

地處昭國以北,擠在北雁和西面的大青川中間,還有一個地域並不廣闊、但非常富有的國家。國號梁。

梁國的建國時間並不太早,區別在于,北雁是大周之前更久遠的大業帝國的分支,而梁國算是大周中期的一個分支。如果只是以時間劃分,梁國的建國比昭國早,但又比北雁晚。

歷史編纂行內有一種說法,北雁在北疆ji權建國,所擁長處偏向軍隊的力量,而北雁與南周的文明建設又是同受承于大業帝國的經驗。

不過,北雁經過百余年的吸收轉化,以及歷經局勢微變化考驗後,在軍事能力上已經遠超南周,但又沒法完全匹敵南周的綜合國力。在兩國邊界接壤的一道關防里,兵士之間長期處于對峙狀態,這就像一把寶劍對上一支長矛,誰都不服誰,但要真打起來,誰也沒有完全的勝算。

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大業帝國的領土上,除了最早分化出了北雁和南周兩個集權國,各踞一方之外,在這周圍還出現了一些小型政權。

在經過數百年的時間考驗和洗刷後,十年前南周潰亡,但也不是被北雁吞並,而是由另一個新的君主集權覆蓋。而在這兩國的周邊,數個小國也是興亡替代,現如今存在的,就是青川流域的流賊和各方面建設都比較完備的梁國。

梁國偏向商道強國,這是現在的南昭君主十幾年前還在北疆戍邊時就見識過的。商道精神,能讓冰冷的銀子散發極致光彩;商道中人,有著極其敏銳和滑中有鋒的口舌,近乎有謀士之智,但又絲毫不戀眷權術,是一個很特別存在的群體。

之所以有撰史學者稱梁國是南周的分支,是因為梁國的建國時間具體追溯,約在南周國運兩百多年的時候發生。

那個時候南周的國力已經到了近乎頂峰,但當時的國君仍然排斥民間的商業活動。于是便有一些商人自己走到了一起,並且不再在這片無法讓商道精神與智慧開枝散葉的土地上停留,去了西北角,開闢新天地。

所以說,梁國的文化受南周的影響很大,但又有著很明顯的本國特色。

梁國重商,雁國重軍制,至于現在誕生時間還不太長的南昭朝廷,目前看來是將南周的大綜合特色繼承了七八成。

其實前朝施用的國策于社稷民生上並沒有太大失誤,只是當局者自己犯渾要‘拆家’,那便是一塊鐵板也得被他們自己整出窟窿來。

梁國建國也有一百多年了,然而燕家商會真正開始縱橫于廣闊的南北大陸上,算起來全部歷程也只是體現在一代人身上。而若要推衍一番,即便燕家是在梁國發家的,那大抵也是沾了他國特長的緣故。

梁國只是給燕家立業發家提供了制度上的順水方便,這本來就是梁國的國朝特色,但這不表示梁國國主以君權特別照顧過燕家。而燕家聚斂的山般財富,還是他們燕家自個兒的私人資產,與梁國國庫儲備不沾關系。

以平面視角來看,燕家發家之時,南周正在走最後一段的下坡路,流民遍野,戰火四起。在那段年月里,即便燕家祖上不在意南周昌農而貶商,硬要在南周的地域上扎根。那便如一場必敗的豪賭,絕對是不可能為之的。

現今南周已潰亡,新生的南昭朝廷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人,燕家才開始在這片地域上做生意。生意事重和氣生財,在這片漸趨和平的領土上,燕家的生意迅速擴張開來。

雖然燕家總辦事處仍然還駐在小梁國,然而南昭君主卻沒有對此表現出某種敏感態度,除了因為南昭君主對商道很有興趣,也是考慮過燕家發家起源的。小梁國對于燕家來說,是近乎故鄉的存在。即便在以後。燕家商會可能要全部搬遷到南昭境內,也不可能那麼快就忘了娘家人。

另外,燕家一直一貫的保持商人該有的姿態和原則,絲毫不眷戀權術。也是給南昭君主留下一顆定心丸。

南昭君主除了總管全國軍政。在商道上也留了一手。帶領一群京商,總攬了南昭唯一的東海海運。陸地上的生意,南昭君主對燕家放手得非常大方。但惟獨海運這一塊,雖然涉及面似乎不大,但卻是絲毫不肯讓燕家插手的。

對此燕家是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對,他們似乎是‘忘記’了這個領域里的生意。

燕家與南昭君主接觸了將近十年,南昭君主只表態過一次,而燕家從此連試探性的舉動都沒有過。不僅如此,連與海運近乎有染的漕運,燕家都沒有沾手過,極度純粹的只是商行陸路。

因為發家之地在梁國,所以燕家除了商會總辦事處設立在梁國地域內,燕家的族親也都在梁國。

南昭國土雖廣闊,是小梁國的數倍,但燕家在南昭地域上的活動,還是比較純粹的只為商事。即便燕家在南昭結交有一些,也都是生意上的。

燕家極少因之事而干擾他們家的商事運作,在這兩個方面上,他們家都是劃得很開在做。與他們家有生意上來往的人,都是知道這一點,並比較贊同支持的。

可在今天,燕家商隊中例外的穿插了三輛旅車進來,而為了等這三輛遲遲到來的非商用旅車,整個燕家商隊在城門口停滯了將近一個時辰。

對于商人來說,時間就是利潤,這是商道中很犀利的一條,那麼,會是誰讓燕家做出這樣的犧牲?車中坐的會是誰呢?燕家在京都還會有什麼值得如此勞駕的呢?

——如果是燕家的族親要順路出城,他們應該會為了燕家整個商業集團的利益,做到以身作則,以提高運輸效率才對。

燕家遲到的那三輛馬車行得極慢,逐漸靠近過來,高潛連忙收回目光,在自家車上駕車位置坐好,保持目視前方的端正姿態。

那三輛馬車慢慢駛入他的視野範圍,從他們駛來的角度上看,正是要並入前方的車隊里。

然而,當兩方的馬車正要合並,將將呈現出一個‘人’字形狀時,為首馬車上的那個冠玉青年人忽然回過頭來,看了端坐的高潛一眼。

以高潛此時的坐姿,是一個尋常馬夫守在自己車上時最常見的樣子,本無什麼可疑之處,然而在那冠玉青年人回頭時的目光里,高潛辨識到了質疑的味道。

人只有在心中有秘密,並且畏于讓別人知道,心神才會如此敏感。

不過,高潛雖然對那冠玉青年人回頭來看他的舉動心存想法,但對方畢竟不是自己的任務目標,所以高潛不會對此懷揣有目地性的思考。只要對方不主動來找他的麻煩,那麼即便他再多看幾眼,高潛也不會真去理會。

三輛馬車很快並入燕家商隊之中,整支商隊便如一灘靜水中跌落了一顆石子,原來接近靜止的車隊開始有了行動,這行動的特性則是向著出城方向,表現在一個‘快’字上。

車隊行進的速度在加快,過檢的速度亦如是。高潛在車隊的後頭等了那麼久,對之前燕家商車的過檢速度,在腦海里已有了一個初步印象。此時把前面的印象與現在的速度對比起來,得出了讓人驚奇的結果。

此時燕家車隊的通檢速度比之前快了不止三倍,如果不算那加入的三輛馬車,隊伍縮短的時間更短。燕家車隊近乎不再需要通檢了一般。出城宛如直接走出自家大院那麼簡單……

難道是因為之前等了太久的緣故,所以前方的出城進度忽然提速,使自己產生判斷錯覺?

或許,這跟車隊後半截中插白燕旗的空車偏多有關?

燕家商隊很快盡數出城,而高潛一行三車,反而因為那個馬夫買飯去了,還未回來,趕車的缺了一人,三輛馬車只能停在原地。

高潛這邊,現在很需要能幫得上忙的人手。但他思及車中的人。又覺著有些為難,最終還是選擇放棄這麼做。

因為岑遲離開相府的原因有些特別,與他之前的閑游目的有著極大、且具有危險性的區別,所以相府對于此次出行。已提前計定了一套保密章程。

具體來說。就是除了離開相府時帶的幾個人。同行一路上要有始有終的步調一致,不允許另外的參與者摻和進來,所以即便高潛在相爺手下擔有一定的權力。也不能擅用。

因為人員沒有到齊,高潛只能等在原地。燕家車隊全部出城後,內城走車的那道門外,空著的地方頓時顯得十分開闊,只停了高潛一行的三輛馬車,但卻不走,看上去真是有些奇怪了。

有守城兵士過來問詢了情況,知道高潛只是在等人,沒有管他,很快就回崗位上去了。

軍令如山,即便是在和平時期,在都城看門的小兵也當如此。如果高潛不是遇到什麼困難,或者他的車單純是停靠在那兒,會影阻礙來車輛的出城,必須暫時先挪開,守城卒是不會熱情到主動提供幫助的。

城防守兵們有自己的職守責任在身,可不是賦閑的大善人。在城門口守門多年,守城門的資歷越久,便有越多的擅離職守後造成混亂局面的負面經驗。

第三輛馬車的車夫本來是建議依次駕車出城,但被高潛拒絕了。最後那輛車上載的是個醫者,除了醫術,沒有長技。高潛覺得,把他獨自留在馬車上,無人看管的馬車容易出問題。

這個時間點正好趕上了各家飯館生意最火爆的時候,高潛忽然覺著有些後悔,不該讓那車夫在這個時間去買飯,湊個不討好的熱鬧。

不過,他這一行幾人都是相府特意挑選出來的,即便是車夫,也是機靈人。買飯又不是什麼登天難事,高潛只在原地多等了一會兒,那車夫就一頭汗的拎著打包好的飯食跑回來了。

飯館那邊,如果要速度,加價就可以辦到。而來回的路上,那車夫都是跑步行路,絲毫沒敢怠慢,所以也盡可能的提高了速度。

如果不是燕家商隊鬧了那一出,或許直到飯買回來了,他們還要繼續停在原地,吃好喝足才能等到他們啟步出發的機會。

車夫歸位,三輛馬車這才起步出城,官方的文碟相府都辦齊了,出城的手續也是非常簡單順利的。

出城後,三輛馬車很快行上寬闊而平整的官道。馬車行得不快,但也稱不上是慢。在連接京都段的官道上,因為路況極好,所以即便是為了保證乘坐人的舒適度,馬車的前行速度依舊可以比行鄉道時有一定的增速。

剛在出城時,高潛就看見了不遠處的燕家商隊。

起初高潛還以為是燕家商隊在出城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才導致他們先走了這麼久,卻才只走出這麼短的路程。可在接下來,高潛發現自己很快就接近了燕家的車隊,他們不是有事耽擱,而是本身就走得極慢。

相比于載貨商車一貫的速度,高潛覺得自己這一行三車的速度已經夠慢了,沒想到燕家商隊今天發出的這一支,比他還慢。他不僅很快趕上了燕家商隊的尾車,憑自己這邊的速度,還有可以超的態勢。

在夾道超車的時候,高潛下意識的觀察了一下,隱隱覺得燕家這支商隊的整體速度似乎是受了那三輛後來加入的旅車所影響。但不論如何,這些都是與自己不相關的事,高潛牢記相爺的囑咐,領著自己這一行三車,以行程為首要任務,很快從燕家車隊的側面抄到前面去了。

盡管他不想管燕家那邊如何,但是在兩組車擦肩而過的時候。高潛還是發現了一個問題,之前在三輛旅車為首那輛上趕車的冠玉青年人不在了,他的位置已經被一個普通馬夫替代。

應該是坐到車里去了吧?像他那樣身份的人,當然不會一直做趕車的事了。

高潛沒有深思太多,略過剛才的所見和發現,專心趕路。

……

因為京都限馬律令極嚴,只為商用馬車開了特例,所以大部分進出內城的車駕都是恪守章程、行動比較生硬的載貨商車,做到一起發車、一齊卸貨。

載人的旅用馬車,一般不喜歡進內城轉悠。但他們也有劃分好行列的去處。

對于體現在機動性靈活這方面的載人旅車。一般都是偏向于停靠在城郊建立的客棧里,而這種客棧與內城客棧最大的區別,正是在于對交通工具的建設。

城郊客棧都儲備有馬車,聘用固定數量的馬夫。供旅客雇佣。這類客棧。有一半的營業利潤來自租派馬車的收入。這是內城客棧受限馬律令的約束,而難以做到的領域。

高潛領著自家的三輛馬車行出北城門,就一路向北而行。半個時辰後。他們就來到地處北郊的登風客棧打尖。

近城城郊客棧的經營,經過幾年的培養變化,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固定的系統。京都湖陽靠近東海,只有南、西、北三面城郊有此類型的客棧駐扎。而有代表性的三家客棧,其實都是同一個大商賈名下的產業,登風客棧便是這三甲其一。

出城北走、或者由北而來的旅客大多會選擇在此處暫停。有時候沒趕上城門關閉之前進城的旅人,也會折返到此處客棧歇一晚。登風客棧的生意一直很紅火,而客棧自身卻沒有因此而店大欺客,掌櫃的很有頭腦,但將這份頭腦全用在老實做生意的事上。

生意要做得紅火又長久,信譽的堅持很重要。

除此之外,因為臨近全國權力的中樞,而當今天子又是個很在乎商道的人,所以除了在國策上給予商人多方面支持,對商業行動的管束力也是很明正的。受此精神影響,除了內城各大商行嚴厲肅清商行風氣外,周邊區域內的商行亦是如此。

登風客棧的幕後大老板,實屬京商之一,對于這一點的自律,也是做得極好的。

因為高潛只是要路過這里,暫為停歇,于是被客棧伙計招呼在店外的棚區歇腳。三輛馬車沒有駛進客棧後的草舍停放,只是原裝不動的靠在棚外的官道邊上,以方便等會兒即時啟行。

客棧的主樓修有兩層,雖然不高,但佔地很闊,內里大約有上百間客房,但一般情況下,無需住店的客人在外頭的棚區歇歇也就夠了。客棧有兩面棚區,背後的棚區相當于馬廄,而正面向著官道修建的棚區,則意義大不一樣。

說是棚區,只是因為這個區域沒有修封閉牆,只有由數百根粗壯的木柱支撐起了一面遮陽避雨的平頂。這平頂並非由茅草搭建,而是勻稱的鋪了一層灰瓦,瓦頂的下面收拾得齊整干淨,桌椅齊備,一點也不亞于室內大廳。

當初建設這片棚區時,負責人是經過周詳的觀察和考慮的,這樣古怪的建築特點,也是因旅人的特性潛移默化而成的。

高潛跟一名車夫坐在棚下的桌邊,一邊喝著熱茶,一邊漫無目的的看向四周。或許是因為正值午飯時間,也因為京都東海岸的海運即將起航,來觀禮的游客為之增多,瓦棚下布置的百余張飯桌,落座率已有了六、七成。

這些客人,大多都是帶有包袱,或者一些貨品。靠外圍一桌上坐的幾個大漢,就將串成一串的幾只山雞,幾條煙燻過的獸腿和一張鹿皮隨手丟在腳旁,看樣子應該是準備帶去京都,在人多的地方換些快錢來。好在棚區位置寬闊,他們這樣隨意置物也不會影響別人行走。

更遠一些的一張桌上,正在吃飯的幾個客人似乎並非本國人。

這一桌人的衣著打扮與本地人有著明顯差別,而數人當中雖然有男有女,但身上都擦染了氣味古怪的香料。在沒有修牆,空氣流通性極好的瓦棚下,這種不知是香還是臭的氣味都能停留不散。

離得稍遠的其他食客當中,都還有頻頻扯眉者,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香料……(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歸恩記最新章節 | 歸恩記全文閱讀 | 歸恩記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