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阿斗 第十五章 真相大白

作者 ︰ 我不是阿斗
.

五天的時間過去,蜀國的大臣們在煎熬中又等來了上朝的時間。

這一日,群情激憤的他們摩拳擦掌的準備好好的彈劾一下諸葛亮,可明眼人卻看到龍座之上的皇帝劉禪已經是一副智株在握的模樣,這些人眼珠一轉,便決定坐山觀虎斗。

官場法則之一,不該出手的時候絕對不能隨便出手,過早的押寶只會把自己的底牌早早的暴露掉。

御史大夫杜瓊接連在諸葛亮那里吃了兩次閉門羹,在今天的早朝上,他已經準備好了彈劾的奏章,名字就叫︰丞相何為!里面大篇幅的充斥了一些對諸葛亮不利的言詞,換句話說,內容很暴力,很不和諧。

可以預見的,這篇文章將會在蜀國上下引起什麼樣的轟動!而他杜瓊,將會成為勇于指責諸葛亮的急先鋒。

杜瓊已經陶醉了,在熙熙攘攘中,他閉目養神,只等那驚天一擊。

堂邊的沙漏窸窸窣窣的滾動著,杜瓊驀然一驚,怎麼連沙漏的聲音都可以听見了?出了什麼事?他順著眾人的目光,驚回首,只見一個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的身影緩緩而至。

冷冷的吸了一口氣,這是諸葛亮!

「相父怎麼來晚了?」坐在龍椅上的劉禪笑著發問。

諸葛亮未及答復,眾臣就不約而同的驚呼一聲︰丞相!

「因為是在處理五路大軍的事情,所以才來晚了些。讓陛下久候了。」諸葛亮依舊是那副雲淡風輕的模樣。

「喔?全都妥了嗎?」劉禪問。

「老臣已經按照陛下的吩咐,一一安排妥當!」諸葛亮答。

群臣啞然,原來這些日子,諸葛亮打的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主意,怪不得他一直閉門不出,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呀~!

至于諸葛亮最後那句話,卻都被群臣自動過濾掉了,他們只以為那是諸葛亮故意在為劉禪「鍍金」,卻沒想到諸葛孔明不是在自謙,而是真心實意的答復。

他人的目光劉禪不在乎,只要諸葛亮了解他,那最近忙碌的這些晚上就全值得!而他這個皇帝,也還有早日掌權的那一天。

「啪嗒」一聲,卻是御史大夫杜瓊手里的奏章跌落在地,眾人目光一掃,杜瓊慌忙把奏章搶入懷中,他干巴巴的張了張嘴「還未寫成,還未寫成」。

劉禪善意的看了杜瓊一眼,這人雖然毛躁了點兒,但作為一件挑刺的工具,卻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至于諸葛亮,他更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大步踏到最前方,他施施然的坐下去,嘴里道「再過一些時日,各方面的消息也就該傳了過來」。

群臣高呼「陛下聖明,丞相果斷」。

軍國大事絕對不是可以虛言吹牛的地方,搞定了就是搞定了,沒譜就是沒譜,群臣之所以齊呼一口氣,只是因為他們對諸葛亮的手段了解深刻,孔明說這事兒妥了,那就絕對不會出問題。

朝堂之上,一些大臣在稱贊諸葛亮的手段,另一些則在猜測諸葛亮的計策,只有劉禪一直笑而不語。

蜀國的朝會跟宋明以後的大不相同,在那時,每一位可以入朝的大臣面前都有一張幾案,案上有文房四寶,可以讓大臣隨時記載有些重要的事情。

丟掉了五路大軍這個擔子,滿朝文武的神情很快就輕松起來,雖然他們也會在心底埋怨,為何諸葛亮要把這事瞞的這麼深,可這種心思也就是想想可以,是絕對不可宣之于外的。

黃門侍郎董允欣然笑道「世人都說丞相推病不出,世人都說陛下惶恐不為,卻不知道這都是陛下與丞相演的一處好戲!」

劉禪眼楮一亮,他深深的望了董允一眼,沒想到滿朝的文武最先明白的過來的竟是他!我還以為自己的演技夠拿奧斯卡的,看來只能湊合拿個金雞、金馬獎了……

杜瓊凝眉苦思了半晌,過了好久,他才默然而嘆「陛下與丞相運籌于帷幄之中,真是讓我等贊嘆啊」。

由不得杜瓊不驚訝,倘若董允說的都是真的,那皇帝劉禪的心思也太深沉了些,明明計策已定,可還裝作毛也不知的樣子,這心機,「嘖嘖,真是大漢之福啊!」杜瓊在勸慰自己,是呀,諸葛亮老謀深算也就罷了,要是皇帝劉禪能有這心機,他這做大臣的還怕個鳥?他又不想某朝篡位,皇帝好,才是真的好。

「咦,中都護李嚴李大人怎麼不在?」

「嘖,你沒見到趙子龍將軍也不在了嗎?」

「啊,他們肯定是得了陛下的旨意,抵擋五路大軍去了」

既然沒了後顧之憂,朝臣之間的閑談也漸漸多了起來。

劉禪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沒把自己「巡視天下」的念頭說出口,只因為現在五路大軍究竟如何,誰也不知。雖然他來自後世,曉得這次五路大軍只是雷聲大雨點小,但蜀國的百姓不知道呀,滿朝的文武更是不理解,要是在大局未定的情況下貿然出行,興許不知情的百姓還以為皇帝是在躲災呢。

「啟稟陛下,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五日之久,丞相的妙計也該施行的差不多了,只是不知道陛下能不能一解我們的心頭之惑?」黃門侍郎董允立起身來,向劉禪拱了拱手。

劉禪抬眼一掃董允,又飛快的瞄了諸葛孔明一眼,「也罷,相父,你就勞累一番,把你的妙計說與他們听」。

諸葛亮微微頜首,他語調清朗,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的把應對之策說了出來。

眾人听罷之後都是大為贊嘆,「這才是老誠謀國之道」「丞相妙計安天下」「由此一來,五路大軍皆可退去,我蜀國穩矣!」

皇帝穩、百官安,百官穩,百姓慶,諸葛亮的妙計在朝堂上公諸于眾之後很快就傳遍了天下,魏、吳兩國的探子雖然也得了消息,但蜀道難行,等到他們把消息傳回國內,只怕黃花菜都涼了。

成都內外的百姓大大的松了一口氣,而建業城內的吳王孫權卻又煩惱起來。

「子布(張昭),魏國召集了四路大軍齊齊進犯蜀國,更想讓我們出兵伐蜀,還答應事成之後與我們共同瓜分蜀國的土地。你,怎麼看呢?」

張昭心頭不悅,他對孫權的猶豫很不以為然,「陛下,我們剛剛與蜀國訂立了盟約,宗室之女更是已經準備妥當,要是這時候背信棄義,只怕會為天下人所不齒!」

孫權惱怒的瞪了張昭一眼,眼前這個張子布什麼都好,就是說話直,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可偏偏他是輔佐過孫策建立霸業的兩朝元老,就算自己想對付他也得考慮張氏家族在江東的勢力。深深的咽下一口氣,他陰沉的說道「子布,那你說要如何是好?」

從孫權陰沉的目光中張昭知道自己又一次觸怒了吳王,不過他心中並不害怕,「陛下要是猶豫不決,可以去問一問陸伯言」。

陸伯言就是火燒劉備七連營,致使蜀軍大敗的罪魁禍首陸遜,當然,在孫吳的百姓看來,他是理所當然的少年英雄。

張昭在孫權面前提及陸遜一方面是在尋找同盟軍,另一方面卻也是鋪了個台階好讓孫權下台。

果然,孫權心動了,「那好,大都督陸伯言正在建業,孤可把他詔來一問。」

不多久,陸遜就來到了吳王宮,听明白孫權的猶豫之後,他當即回道︰「曹丕坐鎮中原,幾年之內我們肯定不可以北伐,要是現在拒絕了他的邀請,只怕曹魏馬上就會反目成仇,發兵討伐于我。不過在我看來,魏國上下沒有一個人是諸葛亮的對手,只要諸葛亮不死,蜀國就安然無憂。現在他們打他們的,我們只要略施緩兵之計,坐山觀虎斗,倘若諸葛亮慌了手腳,被曹魏得手,到時我們就可以兵發成都,直取蜀中!要是四路兵馬都敗了,那我們的宗室之女就可以風風光光的嫁過去,與蜀修好!」

孫權嘴里嘖嘖稱奇,你看,同樣的一個意思,到了陸遜的嘴里就能說的這麼詳實,而張昭呢,除了惹得人心頭火起,似乎沒有用處了……

不多久,魏國的使者就接到孫權的詔令,上頭說吳國的糧草物資都沒有辦置妥當,暫時還不能出擊,等到幾日之後籌備齊全了,便會兵發成都!

使者雖然明白這是孫吳的拖延之計,可他卻毫無辦法,只好期盼那四路大軍能夠在蜀國討得幾分好處。

半個月之後孫權得了消息,說那西番兵出西平關,見了驃騎大將軍馬超之後不戰自退;南蠻孟獲起兵圍攻四郡,卻都被魏延用疑兵之計殺回了洞去;上庸蜀國降將孟達行軍到了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曹真兵出陽平關,竟然被趙子龍一將堵住,真真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場面。

孫權心里一陣僥幸,幸虧沒有再次跟西蜀結怨。上一次夷陵之戰陸遜陸伯言雖然大敗蜀軍,但那是在諸葛亮沒有出手的情況下。要是諸葛亮、趙雲、魏延齊齊出手,那又是何等的場面?

人到中年,心頭的雄心壯志就會漸漸老去,孫權已經四十多歲了,他只想安穩的待在江水以南,讓孫家的天下傳下千世、萬世,至于統一中原?交給後世的子孫來做好了,現在孫權只願意享受,嗯,要是能夠登基為帝那就是更妙了。

念頭一轉,他便傳令召見蜀國的使者鄧芝,商討蜀吳聯姻的事宜。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更新最快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節 |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閱讀 |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