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入漢 第一百一十章 戰火再起(下)

作者 ︰ 乾坤不動

「陛下,這是最新的消息。」

「嗯……廣休,你說朕該如何抉擇?」劉禪接過不知什麼地方傳來的密信,抬眼詢問文立的意思。

「雍涼之危未解,臣以為還是以大局為重。」文立雖然只是呼雷闕四大頭目之一,可呼雷闕的實力遍布國內外各族之中,可謂耳目發達無所不知。

「國內之事準備的如何?」劉禪略感疲倦,合上雙眼道。

文立抬頭看了一眼劉禪,原本安于享樂的陛下經過這幾年的操勞兩鬢已然白發叢生。記得去年和魏人激戰時陛下還是意氣風發,猶若少壯,可經歷這近一年的征戰陛下也開始顯得蒼老。

即便在兩軍陣前,每日里劉禪也要抽出時間處理國家政務。呼雷闕的存在不僅僅是耳目暢通,更是讓蜀漢官員心靈上的枷鎖。

與吳國所設置的「校事」不同,吳國的校事專門針對朝中的官員,隨時想著吳國皇帝稟報朝中大臣的不法舉動。在孫權晚年時呂壹便因此專權,殘害了不少吳國名臣。

那個時候的吳國名相顧雍,大臣陸遜,潘濬,步騭,諸葛瑾之流也是倍感困倦。朝堂支柱反而被呂壹這小人玩弄于鼓掌之間,可謂是搞得人心惶惶。後來孫權斬殺呂壹,到了孫亮時為了博取朝中臣心便取消了校事。

校事不過是針對吳國一處的朝堂群臣,呼雷闕幾乎是遍布天下的三教九流之中。無論是朝堂高處,還是市井之徒,都有呼雷闕眾的影子——可謂是無孔不入。

劉禪沒有奮發圖強之前,蜀中的貪污之事便如同家常便飯。到了劉禪手握大權之後,也無力公開打擊貪污行賄之事。一旦公開打擊,必然要牽扯大批的蜀中官員。到時狗急跳牆之輩眾多不說,蜀中堪用的人才也只是這些人罷了。

不過劉禪幾年來並未曾放棄對于貪墨成風的政治,除了簡化官僚機構加強監管和執行力度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呼雷闕。

有的大臣明明是犯了其他的錯誤,然而在朝廷給于庭審時,往往都會加上其貪墨的記錄——這份記錄只在你犯了國法時才拿來加重刑罰,而非因為貪墨找理由處置你。

本是小罪的,因此成了大罪;應該貶職的,卻被一擼到底。時間久了,每個人的記錄不能說完全準確,但大部分都是符合事實的。這個時候蜀漢的官僚們開始自覺的收斂起來。

陛下的意思通過行動說的很清楚了,這個時候干淨些,也算給日後的自己留一條生路。

眼下只是犯事兒了才追究,可這份記錄無疑是裝在陛下心里的。台面上沒說,可私底下陛下會否因此來決定百官的升遷?自己倒是撈夠了,因此把後人的官途毀了那才是大大的不值得!

文立見劉禪詢問,于是道︰「楊大人和郤大人在川中操練十萬人馬,以及軍用物資都準備妥當,不知陛下何時調用?」

劉禪冷哼一聲道︰「吳人實在是過分,若非雍涼之事懸而未決,哎……」

文立想了想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陛下布局深遠,人所莫及,只是眼前難關終須熬過才是。」

劉禪聞言頷首表示贊同,旋即起身負手道︰「川中文武隕落甚多,朕每思及便感心力憔悴,太子治理川中日久,廣休有何看法?」

文立聞言慎重道︰「陛下正直建功立業之時,不過是最近操勞,少有歇息所致。不如陛下回轉川中暫歇,也可考察太子之德行。」

自從劉禪北伐,很少回到川中。就是眼前和魏國的戰事告一段落,也是屯兵雍涼的樣子,文立不直言評價太子劉湛,反而勸劉禪回川中,其用意也是好心。畢竟劉禪離川時幼子尚在襁褓之中,一年和張皇後母子未見怎能不思念?

「也好,朕在此處也無甚大用,廣休告知廖元儉,霍紹先,朕明日回川。」劉禪吩咐一聲後,便回房休息,若是有家人陪伴想必自己不會覺得如此疲憊吧……可自己的家,卻是永遠都回不去的,那是不屬于這里的時代啊……

得到了劉禪的授意和接見,這個時候黃崇和吳國使者薛珝已然在返程的途中。沿途蜀漢兵力薄弱不說,一看也都是已新兵居多。薛珝嘴上不住的夸獎蜀軍雄壯,心中倒是揣摩黃崇當日所言「蜀中甲士十存五六」非是虛言。

南方用兵,雍涼也要用兵,這樣的局面下蜀國內部分不都是新兵才怪呢……

蜀主劉禪對于吳國的同盟之意頗為贊嘆,同意從國中軍備抽出三十輛投石車送給吳國。

比起吳國要求的五十輛,這可不算多。然而馬鈞和劉邵都遇害了,蜀漢的投石車也只能是送出一輛少一輛。先有五百副新式斗具,再有三十輛投石車,蜀漢對于吳國同盟表示出的誠意也算是足夠了。

薛珝和黃崇順著長江回到建業,沿途山越並起的情況也是無法遮掩的。黃崇十分驚訝吳國到了這個時候還沒擺平山越,要知道吳國和魏國撕破臉皮在即,內患不除怎麼擋得住魏人?

吳主孫亮對此倒是頗有信心,示意黃崇可以留在江東觀察局勢變化。黃崇身為蜀國使者,這個時候倒也願意留下看吳國如何處理這山越危機!順路還可以看看老朋友荀勖。

自從黃崇離開後,荀勖便難以和吳國的世家重臣們見面,更不用說吳主孫亮了。而跟隨荀勖來到吳國的隨從們更是被限制了出入館驛的自由,甚至武器都被吳國繳械。

到了這個份兒上,誰都知道吳國的態度。而荀勖能保住性命就已經是燒高香,哪還會在武器的問題上和吳人發生沖突呢……館驛漸漸地成了荀勖和魏人唯一能夠自由活動的區域。

黃崇再次來到江東,安排的館驛已然是另一處了。

听說黃崇來拜訪,荀勖微微感到意外。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荀勖在江東人物眼中的地位早已不如從前,這黃崇來見自己是耀武揚威,還是想羞辱一番呢?

「公曾先生許久未見,為何如此憔悴?」黃崇進入館驛後開門見山的道。

荀勖把眼看了看黃崇身後不僅是蜀國的隨從,更有吳國的大臣和侍衛相隨,當下拱手還禮道︰「偶感風寒,倒是讓黃大人見笑了。」

黃崇點了點頭道︰「今日前來,黃某只是陪客,見公曾先生無恙便放心了。」

「哦?」荀勖聞言雙目神光一閃,落在了跟隨黃崇前來的吳國大臣身上。

黃崇既是陪同,那麼主角就是吳人了。看到黃崇的神態,就知道吳國和蜀漢依舊是保持盟好,如此說來多半今日就是決定自己去向的日子了。

「這位大人看似面生,不知有何貴干?」荀勖出入吳國宮殿,遍觀江東群儒,然而對于眼前這名吳國大臣,卻是面生得很。

「公曾先生不用多慮,在下乃是新近入宮的侍臣,特奉吾主之命請先生回國。」那吳國大臣也不願意交代自己的姓名,言罷拿出吳主孫亮的聖旨開始宣讀。

吳國和蜀漢本就是盟友,吳主孫亮的聖旨中自然是些吳蜀友好的話語。最後才是讓荀勖回國復命,勸魏國「識天命,順民心」之類的言辭。

荀勖謝恩之後,見黃崇和吳使都是拍就走,只好自顧自的苦笑。說是讓自己回國,可歸國之路就這麼簡單麼?別的不說,單是自己知曉了蜀漢斗具的事情就足以讓自己死八次了……

然而王命不可違,吳國皇帝不是自己的王,自己卻在人家的地盤上。當下荀勖派手下人去要回屬于魏人的兵器,開始收拾行李準備離開建業城。好在吳人也沒有為難這些魏人,歸還了兵器還贈送了些許的路費和盤纏。

魏人黯然離去留下的不過是背影,整個吳國的眼光都集中在了平定山越上。和魏國開戰在即,山越是一定要平定的。好在江東的虎將仍有不少,在吳主孫亮的幾番催促之下接連攻破山越領地,佔領山賊的巢穴,終于是讓內患暫時平息,給了吳國喘息的時機。

依照道理,實在是應當等山越徹底平復,再放荀勖離開江東的。可魏國也不是吃素的,許久沒有荀勖的動靜,司馬昭的魏軍和王基的魏軍都開始漸漸活躍起來,大有開戰的架勢。

這般趨勢之下,吳國唯恐司馬昭發動進攻,只好把放荀勖回北方的消息傳出作為緩兵之計來應付魏人。

無奈緩住了魏人,就要盡快的平定山越。魏人用荀勖來和吳國談和,暗中鼓動山越和山賊作亂,如此行徑早引起了吳國君臣的公憤。比起蜀漢暗中留力的事情來說,反倒是魏國做的過分了。

要知道從蜀漢的官方解釋上講,蜀漢那先進的斗具可是都為了吳國的荊州毀掉的。而且僅存的斗具和投石車更是慷慨的分給了吳國一半,這樣的誠意也算可以彌補吳人脆弱的自尊心了。

算算日子荀勖也快回到了北方,江東兵將不斷的調動,吳主孫亮更是請黃崇火速回到蜀國,請求蜀國一同發兵抵御魏人。黃崇欣然而去,吳主孫亮和陸喜暗中盤算著什麼,卻也只能焦急等待馬覓等人的消息。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驚雷入漢最新章節 | 驚雷入漢全文閱讀 | 驚雷入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