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未央 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太尉策

作者 ︰ 悲傷的白娘子

來到驛館時,充任此行副使的長水校尉張弛已經等候劉霄多時,謝玄也安排高衡和田洛將慕輿根送了過來。[我搜小說網]

雖然費盡周折,但劉霄總歸沒有讓燕國使臣李績失望,太宰慕輿根活生生出現在驛館,他的這次晉國之行遂得以功德圓滿。

李績把那感激的話不知說了多少,劉霄皆一笑而過,轉而看向燕國太宰慕輿根,道了句︰「太宰公,別來無恙?」。

說實在的,要說起對劉霄的感激,此時的慕輿根不比李績少上半分。轉眼半年,當初屯騎營于下蔡時候的移營之夜,劉霄和他兩人之間說過的一番話至今言猶在耳,這個年輕人,終于不曾食言,他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

「無好無不好」,慕輿根答道,「半載功夫,換了天地,該你們這些少年人登台了」。

劉霄听罷不再言語,頗有那麼幾分與慕輿根心意相通的樣子,少頃,轉身問李績道︰「可曾齊備了?我們這就啟程吧」。

豫州,歷陽郡。

城中高大的州署內,謝家于此經營多年的痕跡已經不復存在,在朝廷遷任桓沖為豫州刺史之後,這里迎來了它的新主人。

「五弟,蓄民力,整軍隊,切記不可荒廢」,太尉桓溫把州署各處看完,回頭對新任豫州刺史桓沖道。

桓沖知道長兄對他接掌一州軍政仍不太放心,要不,長兄也不會無緣無故親自再來一趟豫州。

「有昔日陶家和謝家在此潛心經營,豫州的底子還是很厚實的」,桓沖沒說他要如何如何,轉而擺起豫州的現實狀況,「人口,農桑,商賈,雖比不上大哥治下的荊州,與江左揚州相較也有些許差距,大哥方才于署衙各處看過,好在豫州官吏勤勉,所謂勤能補拙,用不了三五年,豫州當大治」。

桓沖這話說得還算中肯,桓溫很滿意。

他知道五弟的才干,任過大郡太守的人,在襄陽郡做得有聲有色,如今換到豫州來,難不成會大失水準,相差千里?

桓溫之所以不放心,擔心的正是五弟口中一班勤勉的官吏。(神座)

他這位五弟,在桓溫自己看來,其聰慧才干自然不輸于人,但性情偏于純善,且常常為了容人不惜委屈自己,往直白里說,就是心不夠狠辣。

而朝廷此次突然定下豫州刺史人選,盡管桓溫之前對朝廷的一再拖延十分不滿,可說實話就連他自己也沒有做好接掌豫州的準備。

豫州皆舊吏,五弟桓沖可以說只身前來赴任,萬事開頭難,他能否順利站穩腳跟,打開局面?

是以,在做出同意郗超出任羽林中郎將的決定過後,桓溫一刻也不願耽擱,非要親至豫州來看上一看,來個眼見為實方才放心。

他和桓沖兩人輕車簡從,先在歷陽城中轉了個遍,其後才來的署衙。自此之後,豫州便在桓家名下,盛衰治亂都與桓家的名聲休戚相關,由不得他不謹慎。

還好,所到之處看到的情形都能讓桓溫感到滿意,還有些話在外面當著旁人不便明說,于是他便把桓沖喚入內室相敘。

桓沖估計長兄有要事交代,依言引桓溫步入署衙內室,盡管如今他才是豫州之主,卻仍然恪守為弟的身份,請了長兄于主位上座。

桓溫一點不客氣,大咧咧盤腿落座,指了指身側的席墊道︰「來,五弟這邊來」。

「為弟猜,兄長定然還有什麼教誨,好不容易來趟豫州,還望一並言明才好」,桓沖坐下後笑道。

「我們桓家幾兄弟,就數你心思敏捷」,桓溫道。

「如非兄長言傳身教,安能有今日?」。

桓沖這話說得討巧,听得他大哥心中甚為舒坦,不過,桓溫一笑便罷,隨後正容交代道︰「我這次來豫州,不僅僅為听五弟這些奉承之言,為兄要提醒你的是,今你既為一州刺史,萬事開頭難,凡事不可太過優柔寡斷,非雷霆手段,不可決大事」。

其實這些,做兄長的桓溫以前也曾多次對他說過,以桓沖之聰慧,自然知道兄長所指。

「為弟明白兄長一片苦心」,桓沖道。

只是,桓溫看了他一眼,仍意猶未盡說道︰「治,首重用人,可偏生人這東西最不可靠,如何駕馭可是一門大學問」。

桓沖听兄長這麼一說,悶頭思忖片刻,似乎有些不甚明了問道︰「此言天下至理,眼下豫州的情況,大兄自然一目了然,可我不明白的是,此前郗參軍已隨我征戰來到豫州,為何此次大兄同意他前往建康任職?正在用人之時卻失其膀臂,如今我在豫州,所能倚靠者還有誰人?」。

「問得好!」,桓溫當即贊道,「五弟能當面相問,足見你我兄弟之間無鬩牆之虞」。

「兄長言重了」,桓沖忙道,「雖我不解,但不至于心存隔閡,況且,兄長做事向來不無道理,這點,我還是信得過的」。

桓溫頗為欣慰地點了點頭,隨後再道︰「你眼下的難處我是知道的,要不,也不會親至與此。之所以首肯郗超轉任中樞,實為我桓家將來能更進一步的大計」。

「願聞其詳」,桓沖心中一動,想要听個仔細。

「羽林中郎將,可是個不錯的位子」,桓溫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桓沖,悠悠然說道。

單說羽林中郎將這一職位,熟讀史籍的桓沖不可謂不了解,乃大漢孝武皇帝所設,天子親軍——羽林軍的主官。

朝廷會把如此重任賦予郗超,這才是超出桓沖意料的地方。天下誰人不知,一個郗超一個王珣,並稱為太尉桓溫的左膀右臂,有如此深厚的桓家烙印,朝廷安敢將「信任」二字用在郗超身上?

對此疑問,桓沖嘗試著找出了好幾條理由,但這些理由連他自己都不能說服。

能夠給出答案的只有桓溫。盡管只是一家之言,未必完全吻合于事情真相,但桓溫以為,他的推測和判斷即便不是全部真相,也與真相相去不遠。

王彪之領餃鬧出了宮變,此事不久便傳到桓溫耳中,也是時運不濟,鬧了這麼一出戲,最終得益的反倒是褚、謝兩家。尤其謝家,躥升之快堪稱讓人瞠目結舌,以尚書右僕射領中護軍,軍政大權悉數在握。

可是朝廷,就是那麼好掌控的麼?

明堂中高坐的天子桓溫可以不放在眼里,但崇德殿中的皇太後他不能不有所顧忌。

這個女人不簡單。

听聞郗超這次得以遷任羽林中郎將還是那謝家小子的主意,而褚太後點了頭,在桓溫看來,冠冕堂皇的說辭之下,誰都在背後心懷鬼胎,就看誰笑到最後。

說起來,起初還真把那謝家小子輕看了去。桓溫一听說郗超的事情,就猜測謝家小子想來個一箭三雕。首先是博名,郗、謝兩家曾于石城縣外有過節,舉薦郗超,自然會落得個不計前嫌,有容人之量的雅名;其次收買人心,斷他桓家羽翼;最後以此為引,漸圖徐州。

難道不是嗎?隨後便傳來郗超奉詔前去徐州募兵的消息,朝廷的半只手,開始伸向徐州。

比起謝家小子的小聰明,崇德殿中的褚太後才是大智慧。

桓溫這麼認為自有他的理由,而且他的理由相當站得住腳。

非褚太後不知道郗超來歷,要點頭同意他轉任羽林中郎將也絕非毫無風險,可桓溫站在褚太後的角度仔細一想,此舉收獲頗豐,利遠大于弊。

朝廷防備方鎮尾大不掉者,又何嘗不畏懼中樞權勢燻天者?調郗超赴建康任職,既可弱桓家,又可平衡謝家,還可拉攏郗家,這般一舉多得的好事,不力行之的話,才是咄咄怪事!

況且,司馬昱之後,朝廷中總算有了聰明人,知道一味制衡絕非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增強中軍力量才是最終的治本之策,而徐、兗二州的京口和廣陵,向來為出精兵之所在。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未央最新章節 | 漢未央全文閱讀 | 漢未央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