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消失的光年 變化

作者 ︰ 活著活著就老了

此時的農村,經過二十來年的變遷,早已不是張雲霞小時候那樣封閉落後的模樣了。在商品大潮沖擊下的人們再也不敢只依靠那一畝三分地來度日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花樣翻新、琳瑯滿目的商品吸引著鄉村人們的眼球。對于豐厚物質生活的渴望促使人們在得到溫飽後,開始不遺余力的向著更優質的生活進發。

在物質生活方面,人們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發展,穿衣打扮再也不像二十年前那樣,需要新新舊舊的傳好幾個人,也不需再望眼欲穿等到過節過年才有新衣穿。周圍幾個村輪流趕著的集市,使購物變的方便快捷。雖然,比起大城市的時裝,鄉村集市上的衣服多半款式陳舊,但好在價格便宜,再說,人們也不講究奢華,只要穿著舒適,樣子適合,價格公道便知足了。

在飲食上,人們的餐桌上也是花樣翻新,吃肉早已不再是稀罕事,家常便飯也變得葷素搭配,開始講究色香味俱全和營養均衡。小孩子再不需為一頓肉餃子等到過年或來客人才能享用了。

在居住環境上,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先的土坯房已經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越來越高大越來越豁亮的磚瓦房。雖然蓋一所新房子,一般都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會消耗掉一個普通農民小半生的積蓄,也會讓人累到心力交瘁,但能蓋一所寬敞明亮又時興的新房子,一直是好多農民一生的夙願,即使再苦再累,當看到屬于自己的新房子拔地而起,在眾多的房子中光鮮漂亮,也會感動由衷的自豪,充滿了成就感。

在出行上,充當重要角色的再也不是那兩輛破自行車了,開始有了摩托車,也有個把有錢的人家開始開上了小汽車,雖然在村里還是鳳毛麟角,但村里再也不會出現來了一輛小汽車便引起集體圍觀的現象了。

村里坑坑窪窪的泥路也開始變成磚路以致後來主要干道都變成了柏油路,這樣即使下再大的雨也不用為忍受出行的痛苦而煩惱了。「要想富,先修路」這條醒目的標語總是被書寫在各村顯眼的牆上。四通八達的交通不僅給出行的人們帶來了方便,也對人們了解和接觸外面的世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精神生活上,雖然因為文化水平的集體偏低,還沒有圖書館等設施的建立,但人們已經能通過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開始學會關注國家大事,更可以通過電視來了解外面的整個世界。像一扇窗,人們通過電視節目開始窺見整個世界,也通過電視,獲得了身心的愉悅。

年輕人總是最新潮的,有的年輕人腰間已經開始掛著「滴滴」響的「bp」機,電話的普及讓通訊變得迅捷便利,人們再不需像以前一樣通過緩慢的郵寄信件來傳遞情感了。

不僅這些,用水再也不需像以前那樣,早晨早早去肩挑那渾濁的井水,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戶戶都安裝好的自來水,雖然目前還不能像電視里演的城里人那樣,隨用隨取,需相隔兩天放一次水,但水量充足,把大缸小缸灌滿後,剩余的水還可以用來澆灌院里的小菜園。自家院子種的蔬菜,天然沒污染不打農藥,新鮮耐人。即使冬天沒有自家種的蔬菜,集市和村里的小賣店也會供應新鮮的肉類,水果和蔬菜。冬季的時候,因為有大棚種植,即使是反季節,也可以吃上向往的吃食了。

而在生產方式上,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原先依靠牛、驢、騾子這些大牲口來進行生產的古老方式早已成為過去。新的農機具不斷得到研發和推廣,播種時有播種機,割麥子時有收割機,壓場時有壓麥機,揚場時有揚場機,以致後來的聯合收割機。

而發生的這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既跟國家的正確方針政策有關,也跟農民們自身的努力分不開。

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每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日子了,高效快捷的生產方式更是使人們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創業或打工。

有一部分年輕人加入到外地打工的潮流中,雖然輾轉辛苦,但也在汗水中收獲了豐厚的物質回報。更有頭腦靈活的鄉人,開始自辦一些小企業或小加工廠,但凡是小本經營的買賣,便被大家用到極致,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雖然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每個人都經歷了一番艱辛的歷程,但卻也通過與外界的溝通,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即使是失敗,也會獲得一些豐富的處事經驗,為下一次的創業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因為有了眾多林林總總的小工廠,閑散的村民得到了聚合,不論男女老幼,只要肯吃苦耐勞,似乎都能在農閑時掙得一筆可觀的資金。

有了更多的資金和見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原先到六十歲就顯得老態龍鐘的模樣,現在卻滿面榮光。大姑娘小媳婦也越來越愛俏,男人們更是雄心勃勃,一心想創出自己的一番天下。

即使是沒有資金,家境素來貧寒的馬書杰也不敢放慢前進的腳步,一心要有所建樹,可以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那消失的光年最新章節 | 那消失的光年全文閱讀 | 那消失的光年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