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消失的光年 婚喪嫁娶

作者 ︰ 活著活著就老了

冬天農閑時節,張雲霞的老姑要出嫁了。

張雲霞的老姑張玉香已經是二十六歲的老姑娘了,膽小老實,循規蹈矩,從小到大,凡事都對父母言听計從,連婚事也遵循最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對方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各方面條件在當地都算中等家庭,父母都覺得這樣的人家才踏實,張玉香自己對這門親事也沒有什麼異議。

臨近婚期的頭十多天,村里的女人們便開始在張玉香家出出進進了。有送被面的有送禮錢的有送布料的,都按照平時跟張家的交情深淺拿來各自的「份子」。張雲霞便在女乃女乃的囑咐下每天在小本本上記著「隨份子」的名單和具體禮物的品種,作為日後回贈的憑證和標準。

張雲霞和張雲鳳在周末的時候,也會跟著老姑一起趕大大小小的集市,購買大到鍋碗瓢盆小到內褲襪子等生活用品,咋咋呼呼的跟著參謀著意見,最重要的是跟著老姑做著跟班拿包的角色。

就在臨近張玉香婚期還有五天的時候,本家的一個孤寡老人突然上吊自盡了。

這老人今年七十來歲,按輩分張雲霞得叫他「老爺」,是和祖父同輩份的人。年輕時在快結婚的時候,在外被部隊抓了壯丁,從此便跟著部隊南征北戰。雖然是一名軍人,卻完全沒有一點軍人意識,當兵時當的稀里糊涂兼不情不願,作戰的時候便也不積極,哪里安全往哪跑,听見槍響就心慌。

但無奈槍炮無眼,他在一次戰斗中還是被敵方打瘸了一條腿,本來就是沒有作戰能力的孬兵,這回更加沒有利用價值了,所在部隊的長官便賞了他幾塊大洋把他打發回家了。

在外征戰幾年,回到老家後卻已是物是人非了,唯一的親人老母親也過世了,只留下三間破土房,原先漂亮的未婚妻也早嫁做了他人婦。

這些年節衣縮食的靠著幾畝薄田過日子,生活倒也波瀾不驚。沒有親近的家人也沒有女人,就這麼孤孤單單的度過了若干個流年。

這老人活著的時候並不太會維護人際關系,別人家有婚喪嫁娶他也不幫忙,別人家有了難處也不會幸災樂禍,完全過著與世隔絕的隱逸般的生活。

本家最近的就是張雲霞家了,偶爾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看他一個人可憐,也會給他端幾個包子或者一碗肉餃子吃。

張雲霞就曾經不止一次的給他送過吃食,送去的時候,老人總會從口袋里模出兩塊糖塞到張雲霞手里。雖然黑洞洞的屋子也像所有老光棍漢的屋子一樣因為長期的不通風,有一種濃郁的異味兒,但張雲霞卻並不討厭他。

還是張玉海發現的尸首。

那天早上,張玉海因為要給冬小麥澆凍水,發現自家的鐵杴總掉頭不好使,為了不耽誤時間,便去房後頭這老人家借鐵杴用。

在院中喊了兩聲沒人應,張玉海便推門走進屋里,一眼便看到吊在外屋房梁上的老人,解下來以後,尸體早硬邦邦、冷冰冰了。

喊來本家的男人們,大家才從他口袋中翻出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看來老人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才走上的這條不歸路。于是大家開始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也有人提供線索說前兩天老人去藥部看病,听大夫說他氣色不好,心跳不規律以後,回來後就臉色不好,神情凝重。大家一致猜測老人是怕自己哪天癱到炕上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沒人管受罪才自決了生路。

後來大家從他另一個口袋里翻出一張年輕女子的照片,雖然照片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發黃變暗,但看那照片上的女子依舊青春靚麗,尤其一雙大眼楮楚楚動人。據老人們說這可能就是他當年的未婚妻。看來,這麼多年,老人一直記著這個女孩子,已經把她永久的珍藏在自己的記憶中……

人們一邊唏噓感慨著,一邊商量著怎麼辦理喪事。

當時,正趕上號召農村「火化」的風口浪尖,不火化是要被罰款的。雖然「入土為安」這個傳統觀念在農村人心里根深蒂固,也很忌諱「死無全尸」,但畢竟不是自己的直系親屬,大家也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給火化場打了個電話,沒一天的工夫便把老人從肉身便成了一堆骨灰最後變成了地里的一抔黃土。

三天圓墳的時候,大家又自發的拉了一車土,給老人添了添墳,又集資吃了頓飯,老人便勉勉強強也算是入土為安了。

可憐一生清靜無為的老人在世時是孤零零一個人,死後也是孤零零一座墳……

老人的喪事一過,大家便都開始忙活張玉香的婚事了。

在結婚的頭天,七大姑八大姨便被接了來「坐席」了。除了本家的男男女女村里的鄉里鄉親也都來幫忙了。女人們嘰嘰喳喳的擠在屋子里一鍋鍋的蒸著熱騰騰的大饅頭,再在每一個剛出鍋的饅頭上用紅色的染料點上一個鮮艷的紅點,這樣的饅頭便被當地人稱為「喜饅頭」,有參加婚禮的人也說成去「吃喜饅頭」。

男人們炒菜的炒菜,切菜的切菜,燒水的燒水,接待客人的接待客人,端盤子的端盤子,都忙得不亦樂乎。

連張雲霞家都擠滿了來幫忙的男人們,干活的干活,不干活的就站在一起粗著嗓子說著笑話拉著家常,也算捧個人場。

這種時候,小孩子是最高興的,不光是因為可以在酒席上吃到很多肉食,更重要的喜歡這種熱鬧的氣氛,這種喧鬧的氣氛總是讓小孩子們臉上掛著喜氣洋洋的表情。

一切都按部就班的進行著,直到第二天清晨新姑爺來接媳婦的時候,卻出了一個小岔子。

因為當時村里剛時興機動三輪車,新嫁娘們便都不甘落後的希望自己的婚車是一輛機動三輪車,而不是以前的一輛新自行車或者是一輛馬車。

本來男方在女方通過媒人的傳達下已經答應了借一輛機動三輪車來接新娘子,可沒想到提前訂好的三輪車在那天早上卻說什麼也打不著火了,為了不耽誤典禮的吉時,新姑爺便按以前的舊例騎著自行車來了。

還沒進大門,便被張雲霞的女乃女乃給攔住了,厲言聲稱如果男方不用機動三輪車來迎娶,就不嫁閨女了。不管新姑爺和男方跟來的代表還是媒人還是周圍的鄰居怎樣勸說,老太太就是固執的不松口,言下之意,我閨女一輩子就這一次,不能就這麼灰溜溜的出嫁了,人家的閨女都坐三輪車,我閨女就沒有理由坐自行車!再說,提前都跟親戚朋友說好了,現在卻現了這麼個大眼,這以後還有什麼臉面在人前說話啊。

屋里的張玉香已經換好了大紅的新嫁衣,一听外面吵吵嚷嚷的,問明原因,便趴在炕上大哭起來,眾人忙又來勸解張玉香。

看老太太如此油鹽不進,大家也都一籌莫展,新姑爺更是窘迫的要哭出來了。

終于有人提到某村的誰家有一輛新買的機動三輪車,是自己的親戚,便偷偷告訴男方趕緊去貼上個囍字開來應急……

當一輛嶄新的機動三輪車停在了張玉香家的大門口後,老太太終于點頭讓新姑爺進了門,在大家的哄鬧中把新娘背上了車。

直到女兒上了車,老太太才倚在大門口,眨巴著渾濁的眼楮,流出了一行清冷的淚水,在冬天的早晨,顯得分外可憐……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那消失的光年最新章節 | 那消失的光年全文閱讀 | 那消失的光年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