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消失的光年 上學

作者 ︰ 活著活著就老了

1984年是嶄新的一年,除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拉開了序幕,整個國際國內形勢還是相對穩定的。

在這一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台灣和香港問題對外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政策,並視察了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提出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說法,為第一股「下海」風的盛行提供了溫潤的土壤。就農村工作問題,進一步肯定了過去一年的成就,為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把土地承包期一般延長到十五年,鼓勵農村發展多種經營,發展林牧漁業,在鞏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迅速把主要精力轉到發展商品生產上來,使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

在正確政策的引導下,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比去年增長了15.2%,整個國家形式呈現一片大好。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射手許海峰在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奪得了中國在奧運會上的第一塊金牌,為中國打破了「零的記錄」。李寧一人獨得自由體操、鞍馬、吊環3枚金牌,還獲2枚銀牌和1枚銅牌,是當屆奧運會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

10月1日,在國慶35周年期間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這次盛大的閱兵式,是國慶10周年來的第一次,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它標志著我國武裝力量的現代化建設進入嶄新時期。

但農民們除了對農村政策感興趣外,別的都覺得與己沒有多大的關系。偶爾在街頭巷尾議論起國家大事,也都是當新鮮事一樣傳播著,既沒有縱論古今的豪情也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只是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博聞強識。

而對張雲霞、張玉玲和劉文棟這些孩子來說,這一年卻是關鍵的一年,是以後蹉跎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因為就在這一年,他們都有了一個統一的稱謂「小學生」。

春末夏初時節,劉家村的高秀芝老師用笨重的自行車馱著一袋子小麥來張家村的磨房磨面的時候,看到張雲霞和張玉玲正站在路口的榆樹下用竹竿綁著鐵鉤鉤榆錢兒,兩個人手中一人拿著一塊涼饅頭當零食吃。高秀芝便笑著說︰「一人一塊大白饅頭,真好啊。」

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因為高秀芝是陌生人,誰也沒搭腔。

直到麥收過後,兩個人和劉文棟結伴去劉家村「考小學」的時候,才知道這個人原來就是自己將來的老師——高老師。

高秀芝老師今年四十多歲,慈眉善目,語調溫柔,比起教劉文國他們的外表嚴厲的劉淑文老師可顯得和藹多了。

張雲霞和張玉玲一看這老師,便覺得很面熟。在問到張雲霞的時候,高秀芝和藹的笑著說︰「那天去你們村推磨,拿著一塊大白饅頭吃的那個小孩兒就是你吧,還鉤榆錢兒咧。」

張雲霞一下子想起那天的事,想到那天和張玉玲兩個人都因為拘謹沒搭理高老師,心里就一陣羞愧,低下了頭。

回家的路上,張雲霞便興奮的跟張玉玲說︰「高老師竟然還記得我們倆。」

張玉玲也興奮的答著︰「這個高老師看起來脾氣挺好的,不像教二年級的劉老師,听說寫不好字的學生還會被她用板子打手心呢。」

張玉玲的話弄得張雲霞心里一陣恐懼,立馬覺得老師都是令人崇敬又恐懼的人物。

「是啊,是啊,劉文國就曾經不止一次因為寫不好字被劉老師打手心呢。」一起走著的劉文棟也附和著說。

劉家村跟張家村地連著地,連接兩個村子的便是大片的莊稼地和彎彎曲曲、坑坑窪窪的鄉間小路。

來的時候是跟認識路的小孩子們一起來的,回去的時候便都三五成群的結伴各走各的了。對于整天在莊稼地里廝混游蕩的小孩子們來說,這二里路就太不在話下了。比起那些離家較遠的莊稼地,通劉家村的這條小路又近又好認。

麥收剛剛過去,地里都是大片的剛露頭的玉米苗,在太陽的暴曬下,顯得孱弱可憐。三個人一邊晃晃蕩蕩走著一邊說笑著,不知不覺中便到了家。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那消失的光年最新章節 | 那消失的光年全文閱讀 | 那消失的光年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