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nbsp;nbsp;nbsp;界 第三章 彝連山異靈備戰志(中) 十三(三)

作者 ︰ 老茅屋

第三章彝連山異靈備戰志(中)十三(三)

對谷布峰向彝連山上的發兵行動,生活在彝連山上老百姓無不驚恐于懷,家家戶戶縮在自家的窯洞里盡量不出去,以避危險與麻煩。趙春僧是張植蔥的部下,按照張植蔥的指示,蹲在屋里研究彝連山上的戰爭。

張植蔥一坐到「石膏頭」彝連山送給他的軍事參謀老總的座位上,就對趙春僧說︰「天上沒有白白掉下來的好吃的餡餅。既然人家給這個位子坐,那肯定有人家的用意。我估計,老統帥一定會叫咱們出力幫他打天下。所以,我思模著,咱們最好還是多研究一些戰爭方面的事,這樣,不致于將來用不著。」

趙春僧回答說︰「我也喜歡對這方面的事情進行琢磨。」

張植蔥笑著,拍拍趙春僧的肩膀,說︰「不管怎麼說,咱倆是從火窩里一塊兒來到這兒的,有福咱要同享,有難咱要同當。不瞞您說,在軍事上,我不僅是科班,而且還是行伍出身,這是我在對軍事的接受能力方面可能稍比您強的一點優勢。所以,您多加研究一些軍事類東西,不解之處,我可以幫您。」

「多謝多謝!我會積極努力學習的。」

趙春僧說到就做。他發覺谷布峰向彝連山發兵有點刻意與勉強。因此,趙春僧在其軍事讀書筆記里留下了「刻意戰爭」這個名字。

既然是戰爭,必然有人要流血犧牲,必然對現狀的一切要有所破壞與毀損,所以凡戰爭又有哪一點不存在刻意性呢?但是趙春僧對此問題的認為是︰就廣義而言,沒有不刻意存在的戰爭;就狹義而言,刻意之戰不是炒作,而就是事實。

趙春僧認為︰一切侵略戰爭都具有刻意性,而給被侵略者造成的精神傷痛更是刻意的。

因為谷布峰對彝連山的發兵,趙春僧引用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對「石膏頭」與谷布峰的兩支軍隊的交鋒進行了大量的分析,並留下了如下一些的「筆跡」——

(一)

始計第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

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

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

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

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

此知勝負矣。將听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听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听,乃為之勢,以

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

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

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無論是發動戰爭抑或應對戰爭,《孫子兵法》首先提到「道」、「天」、「地」、「將」、「法」這五大問題,此為

決定戰爭勝負的總綱,故須「未戰而廟算」。與此同時,《孫子兵法》斷言道︰「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從《孫子兵法》的這個「始計第一」里不難看到「刻意戰爭」就潛伏在軍事家的「廟算」之中,一切違背

戰爭存在與發展構成系數的戰爭,很明顯就是「刻意」的。

戰爭的刻意性決定「刻意戰爭」的「負數性」。摟抱「負數性」的戰爭,那在戰爭中必然處于鄙劣態勢。在

戰爭中處于鄙劣態勢,那就很不利益。

由此去觀察谷布峰對老統帥「石膏頭」彝連山發動的這個「剿滅戰」來推算谷布峰能否取勝——

1、就「地」而言,神奇的彝連山為谷布峰的大軍壓根兒不曾涉足過;2、就「法」而言,彝連山如影似幻,

似在眼前卻在天邊,似曾相見卻不知其玄,戰爭之需,就地取材,不是神通,只能望眼欲穿;3、在最廣大的彝

連山上,黑風婆催動颶風,敢叫彝連山上的碎石變成無數殺人的炮彈。這其實也是《孫子兵法》里提到的「天」

里的一方面潛在的要素。就這麼分析看,谷布峰發兵彝連山,不會勝利。

(二)

作戰第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

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

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

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

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

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

一鐘,當吾二十鐘;□ヾ桿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

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

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1、「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就彝連山的情況而言,谷布峰要打贏老統帥「石膏頭」,則必須讓充分的給養在後續的戰爭中補給上,而且

戰爭必須的槍支彈藥、大炮、小炮等等能搬到彝連山里。但是谷布峰未必會做到這一點。因為彝連山就地理情況

本身就不利用侵略者取勝。「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

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谷布峰犯了兵家大忌!

不過谷布峰好像要打持久戰!

2、「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彝連山,地大人稀,貧瘠之極,要想依靠彝連山養活軍隊,對侵略者而言,都是做白日夢。老統帥實行了堅

壁清野,就戰爭給養而言,谷布峰的大軍進入彝連山,要是不困死也會被餓死。

對此,谷布峰可能無法估計!

3、「故兵貴勝,不貴久。」

彝連山,從山里到山外連一條像樣的機動車道都不存在,戰爭所需的輜重運不到位,運到位的又呈現出「杯水

車薪」的情形。如此可知,像這種防範老統帥並企圖拿戰爭迫使老統帥就範的刻意發動的戰爭,豈何能勝?

(三)

謀攻第三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

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ヾ□ゝ,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

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

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

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故知

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

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

必敗。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不能說谷布峰在跟老統帥的交往中沒有用謀,但是谷布峰好像用的不是時候。谷布峰跟老統帥保持著一定

的距離,就是情形而言,系屬「互不干涉」。但是時空變了,「互不干涉」成了泡影,那彼此之間的某種微妙的關

系則難免不會發生。

谷布峰使用彝文奇,這未必不像是「伐交」。但是這種「伐交」方式在老統帥看來是建立在犧牲老統帥對彝

連山的控制地位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谷布峰的玉皇大帝府的臣服的基礎之上,這怎麼可能讓老統帥接受呢?

谷布峰盡管對彝文奇控制未遂,但是已經暴露了其「伐兵」的陰謀!

谷布峰如今舉兵進軍彝連山,很顯然是「攻城」之為!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因此而言,谷布峰發動此次攻打彝連山的戰爭,「刻意」之心尤為明顯!

但是谷布峰要想拿下彝連山並取而代之老統帥對彝連山的統治地位,談何容易?老統帥已經聚集了彝連山

里的眾所多多的異靈之將,這恐怕是谷布峰有所不知的。

無論發動戰爭,抑或迎接戰爭,人才的作用在這里都是極為重要。團結在老統帥的身邊的異靈之才,簡直

是各個神通,這絕不是谷布峰所能想象得到的!

「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谷布峰的失敗是可以肯定的。因為谷布峰太小視彝連山、老統帥、彝連山上的遍地異靈英才了!

下接「第三章彝連山異靈備戰志(中)十三(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異nbsp;nbsp;nbsp;界最新章節 | 異nbsp;nbsp;nbsp;界全文閱讀 | 異nbsp;nbsp;nbsp;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