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行紀 第七十一章 六畜興旺

作者 ︰ 一地風兒

苟良才請客吃飯,卻遇上了陳大隊長不領情,他急了,忙道︰「大隊長,這是我私人請客,我忘了說了,我請示過周部長,他答應了的。」

周凡說︰「我當時不好拒絕,說來了再看,可是沒有直接答應你喲。」

馮吉在一旁解圍道︰「這飯還是要去吃的,不然苟場長不依,那就大家aa制吧。」苟良才不懂啥叫「aa」制,就認為政委是答應了,急忙將眾人引進了一個大雅間。

所謂「雅間」,並無什麼裝飾,只不過是一個大的單間而已。陳佳永推開兩扇大窗門,只見河灣里一泓清流,蜿蜒而來,又繞窗下而過。窗前鳳尾竹婆娑搖曳,沙沙有聲;窗下的芭蕉挺立展葉,翠綠瀅瀅,真是別有一番意趣。

苟良才招呼大家坐下後,就說︰「今天中午請大家品嘗的,都是咱畜牧場自己出產的東西。」說話間,菜肴就上桌了。葷菜有豬、牛、羊、雞、鴨、兔、魚肉等,素菜也有十幾種。菜肴無怪乎蒸、炸、煎、炒、燒、炖等,這一是有苟良才的提示,二是這正宗的無污染綠色食品,讓大家吃得格外的香嘴。陳佳永邊吃邊道︰「苟良才,你這會兒可算是一個大地主了,還有啥好吃的,快點上上來!」馮吉對陳佳永道︰「你這簡直就是餓鬼投胎來的!」

苟良才說︰「咱雖然窮點,這頓客還是請得起的,反正每月的15個大洋的津貼也沒個花銷處。」陳佳永笑道︰「那你就攢著娶媳婦用吧!」飯後結帳時,苟良才才知道馮政委說的「aa制」,原來就是打平伙均攤飯錢。他堅決不干,但馮政委有話在先,他也就只得依了。

下午,楊麗雲和芸娘留在場部分配物資和慰問品,春森和墨林也各忙其事去了。陳佳永、馮吉和周凡則由苟良才陪著去三灣實地考察。

一路上,苟良才介紹到︰養豬場和種豬、種牛場、蔬菜基地主要是在龍寨。豬舍建在一處較避風的小山窪里,一共1o排共5ooo平方米,可容納35oo頭生豬的圈養。種豬場就建在旁邊,當仔豬長達3o公斤以上後,才放在豬舍里喂養,大約4個月,重達8o-1oo公斤時就出欄。現在仔豬約5oo頭,成年豬約32oo頭。每天可出欄或宰殺2o頭,送去了虎崖、偏崖、黑山、澗口基地、夢醒各部各一頭後,其余的就在市場上售賣。豬場的青葉類飼料平均每頭一天5公斤,土豆、薯芋類1公斤,用1oo畝菜地來保證供給;另每頭一天1公斤玉米或碗豆、胡豆、麥皮、米糠等,由幾個月前的全部購進變為了現在的部分購進。預計半年後就自給了。

豬場的設計是按後世的規模化養豬場設計建造的︰牆體用青磚砌就,房頂4米高,上蓋小青瓦,做到了通風、保暖、衛生。每個豬舍都安置了橫置的一個鐵皮的圓筒,那是在嚴冬時用來在豬舍保曖的曖氣筒,在室外用沼氣爐加熱。豬糞用水沖洗,流到下面的一個大化糞池里,經過二次過濾後,再進入一個大型沼氣池酵,每日可產沼氣5o立方米,煮豬食和照明都夠用了。沼氣池每天還可產出漚熟了的糞肥1ooo多斤,全用在了田地里。就連過濾後的一、二次糞水,也用于了澆地,最後流到溪里少量的水,基本上就是清水了,消除了污染。

豬場初期建設投入比較大,連同配套設施花去了約2萬個大洋。苟良才心疼錢,當初沒有少咕隆︰這蓋豬圈比給人蓋房子還要精細。周凡則笑而不答,讓他照說的辦就是了。豬場建成後這幾個月來,綜合效益就顯現出來了︰仔豬成活率高,豬兒也長得快,比一般農家養豬第一年拖架子,第二年才喂糧食長肥再殺的15個月左右時間要快一倍以上,同樣的重量和質量,豬場一般8個月就出欄了;而且每天所產的沼氣,相當于2ooo斤干柴,1ooo斤煤炭;那沼氣池中的糞肥就更是寶貝了︰漚制後的豬糞除去了所謂不肥田的「涼性」,與其它農家肥如雞、羊糞一拌,肥力大增,蔬菜瓜果的產量也翻了一番。

養殖場的水源由田崎設計,在三灣上游的一道常年懸崖瀑布下,開鑿了一處澗溝水渠,總高程約2oo米,平均流量約2立方米/秒。當時養殖場每日動用了1oo多勞動力,費時兩個多月,築成了一條總長3ooo多米的干渠,向龍虎豹三寨供水,現已建成了自來水供應的主管網,用于人畜用水和澆地。

在河灘上,星羅棋布的大小魚塘已建成了1o多個,長年保證活水,取水則是用堤壩的方式,洪水則溢,枯水則注入。總面積己達2oo余畝。引進的3o多種經濟魚類,經過優選和淘汰,產量高、質量好的有草魚、青魚、 魚、鯰魚、岩鯉、黃磉魚等2o余種。魚食為雞糞、青草、菜葉、蚯蚓等。最大的一個漁塘水深達1o米。苟良才說︰「我們已經打起了重達1o斤的大魚。每天可打撈5o斤左右的魚供應市場了,可這魚可比豬肉貴3倍以上,這大山里可有人一輩子都還沒有吃過魚的。」陳佳永想想也是,單憑這魚塘都海拔8oo多米了,山高水寒,魚兒生長實在不易。

在看過了雞舍、鴨舍和兔舍後,陳佳永他們又來到了虎寨。虎寨在三灣的中央,大約5ooo余畝,這里水草肥美,主要放牧著牛羊。已有黃牛8oo余頭、羊3ooo余只;采取了半圈養、半放牧的方式。苟良才道︰「黃牛和馬、騾一樣,是作為役力來養殖的,在大隊和5寨進行調配,只有老、病、弱才宰殺。」牛舍和羊舍也是按照後世的標準建成的,特別是在高寒山區對牛羊舍的保曖設施已做到了位。室內溫度比室外高達15攝氏度以上,足以保證牛羊過冬。

眾人到了豹寨,這已是卡芒的月復地了,在騾馬場,只見長約2公里,寬約1公里的牧場上,5oo多匹騾馬正在奔馳或棲息著,另一邊用界樁隔離的地塊上,兩台手扶式拖拉機正在犁著一大片草地。一說起騾馬,苟良才就兩眼放光,他說︰「我們已圈出和開墾出了6ooo多畝草地,分為3塊,進行牧草的輪種,這一塊才收割,正在翻耕施肥和播種,3個多月就可出苗半尺了。那兩片長成了的牧草都有半人高了,準備過冬用的。」

苟良才又道︰大隊給養殖場配了3台蒸汽電機、5台手扶式拖拉機,還有5o多台小型機械,真是解決了大問題。說起來養殖場有近6ooo人了,但是除去老弱幼病後,真正能干活的勞動力,還不到3ooo人,養殖場能建成這樣,還是大隊提供的機械立了大功勞。他指著正在翻耕著牧草地的那台手扶式拖拉機說︰「那玩意兒真能當1o頭黃牛和1oo個人工的,而且比黃牛犁地還深了兩寸多,這地翻得透,牧草長勢就好。」

天近募色,一抹晚霞斜照,映出了群山遠近不同的層巒疊嶂的青黛色彩;夕陽映照著溪流和魚塘,跳躍著鱗鱗波光。田壟間、小道上,走動著一群群收工的人群和歸圈的牲畜。一霎時,人們三三倆倆地,呼朋喚友聲,喊妻叫兒聲,伴隨著那馬兒嘶鳴,牛兒哞哞、羊兒咩咩、雞鳴鴨騰,好不熱鬧。

馮吉嘆到︰「好一幅南疆耕牧圖!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了。」

陳佳永他們又乘興去到了豹寨的寨民居住地。這里的寨民們都住上了新建成的磚瓦房。有家口的,住上了一樓一底1oo多平米的磚瓦房,門前還有邊1oo平米的小院子。有的種了花草,有的種了蔬菜,養了雞鴨,各有情致。他們隨意去了一家。

陳家大灣來卡芒落戶的災民王福順家里,迎來了陳家大少等幾位不之客,他高興得不知說啥才好,忙叫他婆娘去做飯待貴客。王福順說︰他家來到了卡芒,這房子是養殖場蓋的,不僅配齊了家具和炊具,而且還有了「自來水」,一年只收一個大洋的租金。他在場里上工,一個月2個大洋的工錢,婆娘在後勤組上班,一個月一個大洋的工錢。一家5口人,一個月的生活費用還不到一個大洋,日子過得真是有盼頭了。不一會兒,他婆娘就弄出了幾樣菜來︰紅燒豬肉、醋溜腌魚塊、酸菜燒雞、小蔥煎雞蛋和幾樣素菜,再就是養殖場酒廠自已釀造的包谷酒。陳佳永沒見他婆娘出門,就問︰「這些酒菜平時家里都有嗎?」王福順婆娘答道︰「豬肉是中午在供銷社買的,2斤半,才5個銅板;魚是買來自己腌的,雞也是自己養的,菜也是自己園子里種的。平常的日子也是這樣過的,只是比今晚少了一兩個菜而已。」

馮吉大為感慨,問道︰「你們還想要些啥?」王福順搓著手說︰「還想……還想兩個娃兒能讀上書,識幾個字;還想……還想錢攢多了就買台收音機。」他婆娘卻說︰「就想攢錢給家里人多扯幾尺細布,縫幾身好衣裳;再就是……還想買一台縫紉機……」馮吉知道,吉祥牌收音機在外賣得很火,每台價格在5oo至15oo大洋之間,但內部價最高才1o個大洋。而縫紉機是李三貓他們才開出來的新品,很受歡迎,市場上供不應求。外銷價3oo至5oo大洋一台,內部價則15個大洋一台。

馮吉說︰「只要你們努力地工作,娃兒是會讀上書的,你們的願望也很快會實現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滇緬行紀最新章節 | 滇緬行紀全文閱讀 | 滇緬行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