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男才女貌 第一百七十一章

作者 ︰ 獠羽

第一百七十一章

鮮卑族的一番弓箭齊射,給宜君縣的守軍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由于何濤事前有了準備,而且提前一步,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從鮮卑軍隊的陣型變動上,看出了端倪,並做出的正確的判斷,所以及時下達命令,讓守城的將士用盾牌防護,由于盾牌數量有限,所以,有很多人,用的是之前從老百姓家里拆下來的門扇,幾個人夾起來,往頭上一頂,及逆行防御。那鮮卑人射出的箭雨,殺傷力強,箭矢的穿透力大,那盾牌是嚴格按照軍工尺寸制造的,用料也好,所以頂住弓箭沒有什麼問題,可那門板就不太頂用,老百姓做門板,那就是個遮風擋雨的門戶,能用多麼好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樹木打造,做工比較粗糙,而且厚度不大,擋上兩三支弓箭不成問題,但要是被幾十根弓箭扎上,那就得會裂開,這門板裂開,有了空隙,自然不能將下面躲藏的人保護好了,所以說,城頭上的這些人,盡管有準備,卻還有傷亡。

這也就是迷吞手下的人手少,出去攻城的步兵,剩下的弓箭手也就是一千五百來號,他為什麼不多派人呢,原因很簡單,箭支數目有限戰場上,那萬箭齊發的場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看到的,這每一支弓箭,那都是真金白銀的打造出來的,國力雄厚的國家,才能有大量的箭支儲備,實力稍差一點的,都湊不出一場大戰所需要的所有箭支。

後世三國演義上,不是有草船借箭這麼一出兒嗎?諸葛亮神機妙算,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知道江上有霧,就駕著扎滿草人的小船,到曹軍水寨咋呼了一圈,結果從曹操手中輕而易舉的弄到十萬只箭。這個故事那是家喻戶曉,人們看這個故事,都是評論諸葛亮智謀深沉,周瑜心胸狹隘,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能看出東吳和曹魏之間,國力上的差距,那周瑜是打著箭支不足的幌子,想要暗算諸葛亮,那如果東吳的箭支不缺,他能找這個理由嗎?人家諸葛亮那也不是面人,東吳要是有幾十萬箭支,能夠充足的供應這場戰爭,那諸葛亮直接說你家不缺箭不就得了。所以說,從這個故事上,就能看出,以東吳的軍事儲備,還有軍事潛力,不足以支撐像赤壁之戰這樣的戰略性決戰,也可以看出,武器的制造,即便是再古代,也是一項格外龐大的開支,像後世的很多大國,那軍費可以說是天文數字,其實在古代也是一個樣子。

你想,東吳這樣割據江東,治下六郡八十一州,能夠跟魏蜀兩國鼎足而立的中原大勢力,在弓箭儲備上,都有些捉襟見肘,像婁乞部這般的草原小部落,手里面能有多少存貨?當然,還得說清楚,這里說的弓箭,那是軍事用的,不是平常打獵用的箭頭,婁乞部他們這些草原民族,善于騎射不假,騎馬,沒的說,先天有優勢,可射箭,這里面就有文章了,他們平常打獵用的弓箭,很大一部分是木質的箭頭,真正用到鐵的地方,就箭頭上那一點,畢竟打獵嘛,對手的手無寸鐵的動物,那只要削尖了頭,木箭也一樣能要了獵物的性命。在草原上,鐵器那是絕對的稀有物品。

草原上或許不缺鐵資源,但問題是草原民族沒有冶煉技術,你就是拿著一堆的鐵礦石擺到鮮卑人的面前,他們也只能是看著這些石頭發傻。不只是鮮卑人,所有中原王朝周邊的草原民族,少數民族都是如此,文明和技術上的差距,決定了他們在軍事物資上的缺乏。但幾千年來,草原民族從來不缺少攻打中原王朝的武器,這就有點矛盾,其實,這要感謝那些繁榮市場經濟的商人,歷朝歷代,那個中原王朝的內部,都不缺少奸商。後世馬克思所說的話不見得全對,但有句話他沒說錯,那就是商人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這是看透了商人的本質。中國人對此其實也是深有感觸,所謂君子輕生而重義,商者輕信而重利。固然,商者中也有很多愛國者,但也有很多,是唯利是圖的小人。愛國者或許無法用自己手中的資本改造一個王朝,小人卻可以輕易的利用手中的資本,覆滅一個王朝。比如明代,看似是滅亡在農民起義軍和滿清的手中,但實際上,大明王朝是毀在那些晉商手中,就是這些富甲天下的晉商,將大量的軍事物資,經過蒙古草原,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大明的敵國手中,滿清強大了,晉商暴富了,大明朝卻滅亡了。

中華幾千年,不只是一個晉商賣國,也不只是明朝在商人的手中吃了大虧,大漢朝也不例外。漢代與草原上各部族之間,有官方開辦的市場,進行鹽鐵茶糧等物資的交換,稱為互市,這種市場,本身是由官方開辦,也由官方掌握,每次,與草原民族之間的互市,對于敏感的軍事物資,如糧草、鐵器,那都是限量交易,嚴格控制,畢竟漢朝朝廷上的大臣們也不都是傻瓜。但官方的這些深謀遠慮,老百姓不知道,又或者,這些商人們心里知道,卻假裝不知道。從來都是物以稀為貴,越是限制出口的東西,走私所獲得的利潤就越大,當利潤達到百分之百以上的時候,這些商人就會無所忌憚,瘋狂的向草原上走私各種鐵制品,當然,他們也弄不到軍方的制式武器,所賣出去的鐵制品,都是以鐵鍋,鐵鏟,鐵錘等等民用物品的形勢,但鮮卑人將這些東西換回去之後,立馬就把這些鐵器回爐,而後打造兵刃甲冑。

可以說,所有強大起來的草原民族,背後都少不了一群群數典忘祖,喪盡天良的漢奸商販。此時婁乞部手中的兵器,一半是他們通過侵擾漢朝邊境,在與漢朝軍隊交手戰勝後所繳獲的戰利品,另一半就是通過漢朝商隊走私過來的鐵器回爐鍛造而成的。剛才向宜君縣射出的那些箭矢,也是一半一半,一半是劫掠來的軍用箭矢,一半是他們自己制造的箭矢。一千五百人,連續三波發射,那也是將近五千支箭,五千支箭,就是婁乞部半數以上的存貨射完之後,效果卻令迷吞十分的不滿意,畢竟這弓箭齊射對于鮮卑人來說,那已經是殺手 一般的手段,盡管對城頭上的守軍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這個傷害程度實在難以令人滿意,迷吞也看見了,在弓箭發射之前,漢軍似乎提前做好了準備,這就說明這些漢軍的指揮者並不是個飯桶,相反的,還相當的老練,盡管不知道一開始他為什麼表現的那麼拙劣,可現在他就是迷吞的大敵。

如果,像剛才那樣的弓箭齊射,能再來上**次,那何濤便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招架,但幸運的是,婁乞部沒有那麼財大氣粗,迷吞心里倒也想跟剛才一樣,好好的爽一下,但他的存貨就那麼一些,已經用了一多半了,要是還繼續這麼折騰,用不了幾次,他部族中的這些家底兒可就全搭進去了。當然,如果是無牽無掛的人,拼了這日子不過了,倒也能舍得這些箭矢,奈何迷吞可不是一個無牽無掛之人,他身為婁乞部的首領,無論如何都要為本部族考慮,婁乞部日後還要在這片草原上立足,要是將這本就不多的家底都給搭進去,那日後,難道要婁乞部的人都仰人鼻息的生活嗎?

箭矢的缺乏,讓迷吞無法狠下心來,繼續發動弓箭遠程打擊,沒有辦法,只有繼續采用人梯攻城的方法進攻,此時婁乞部的兵馬已經進攻了兩次,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什麼事情都是再一再二不再三,到了這個時候,婁乞部的士兵們都已經格外的疲憊,這個疲憊不止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鮮卑人雖然勇猛善戰,但畢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妻兒老小,心中也有牽掛,剛才憑著一股血氣之勇,不計生死的攻打宜君縣城,但連續兩次攻打不下,在同伴的鮮血和宜君縣城那高高的城牆面前,這些人都從心里往外,感覺大無比的疲憊,所以,第三次攻城,鮮卑人這邊明顯的不在狀態,不管是沖鋒的陣型,還是攻城的動作,都開始出現遲滯,散亂,何濤那是懂兵的人,久歷戰陣,別的不敢說,查看敵情的本事他還是有的,他一看鮮卑人這次攻打過來的那股精氣神,就知道,對方已經是疲兵了,只要這次攻擊再被擊退,那麼對方就再也無法發動第四次進攻,唯一的出路,就是暫停攻城,整頓兵馬,恢復士氣,以圖再戰。

何濤的估計沒錯,迷吞這邊的確已經到了筋疲力盡的地步,如果說,迷吞手下有幾萬人馬,那麼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攻城戰,哪有單憑一支部隊來回折騰的,必須要有幾支部隊,輪換著攻打,這樣,同一支部隊攻城的間隔時間比較大,將士們也就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休整。但迷吞這次的情況特殊,他手下,就自己婁乞部的這不到三千人馬,反過來復過去就是這些人,你說怎麼輪換?所以他只能是一次次的把同一支部隊派上去,那士兵們能不累嗎

這個時候的迷吞,心里面充滿了迷茫,他本以為攻打宜君縣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沒想到事情到了現在,竟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這漢軍的指揮官,很明顯是個通曉兵事的行家,可既然有這等人才在城中,上次自己到宜君縣來侵擾,殺掠了幾萬漢人,而且就是在這宜君縣城下發生的,當時怎麼就沒有一兵一卒出城救援呢迷吞雖然是婁乞部的首領,但論起肚子里面的花花腸子,是個迷吞加起來,也比不過一個朱勇當然,現在迷吞也已經沒有力氣再去糾結這件事,他的當務之急,是決定下一步,自己部隊的行動。他周圍的心月復、大將都在勸,說大首領您也看見了,咱們的兒郎已經是疲憊不堪,難以再次發起進攻了,而且,漢軍的準備十分的充足,咱們手下兵馬的損失在不斷的加重,這一旦把手中的兵馬都拼光了,到時候咱們可就都成了光桿司令了,那還怎麼在草原上生存呢所以還是先鳴金收兵吧

對這個建議,迷吞也動心了,但是呢,又覺得有些不甘心,畢竟自己這邊,人馬也損失了,弓箭也消耗一多半了,要是就這樣灰溜溜的走了,那之前所有的犧牲,就變得沒有價值,之前的一切努力,也都要前功盡棄,到時候,自己部落恐怕要在聯軍之中,落下一個無能的名聲,自己這個首領,自己手下的兵馬,在人家面前也抬不起頭來。可要是不退呢,眼看著宜君縣城,並無在短時間內被攻破的跡象,自己的部眾也已經有了厭戰之心,即便堅持打下去,也沒有用。

就在迷吞猶豫不決的時候,他的腳底下就覺得這大地在輕微的抖動,他心中一驚,抬頭向西邊一看,煙塵大起,遮天蔽日,迷吞心里頓時明了,這是自己聯軍的大部隊趕到了,他的這心里面,不知道是什麼滋味,原本想打個大勝仗,在宜君縣中,迎接大軍的到來,哪想到,宜君縣竟然難攻非常,現在大帥的主力來到,自己說什麼,做什麼都沒有用了,只好自行前去請罪。當然,他還覺得松了一口氣,畢竟這身後邊,有人能給自己撐著了,對宜君的攻擊也不用停下了。

等鮮卑聯軍的大部隊來到近前,迷吞趕忙帶著手下人,徒步來到大帥畢古塔的馬前,撩衣服跪倒在地,口稱︰「大帥,末將迷吞,特來向大帥請罪」他這是主動過來承認錯誤。畢古塔看迷途跪在地上,連忙一偏腿,從馬上跳下來,一把把迷吞從地上纏起來︰「迷吞兄弟,這里發生什麼事情了,你怎麼還到我這里來請罪呢?」迷吞滿面羞慚,長嘆一聲道︰「大帥,我迷吞沒有本事,辜負了大帥您對我的信任,您把我任命為前部正印先鋒官,要我遇山開道,遇水搭橋,臨敵接戰,要旗開得勝,為我們聯軍漲一漲士氣可我這個人無能啊,損兵折將,到現在,也沒能打下宜君縣城」

畢古塔點點頭,原來是這麼回事,又問迷吞,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迷吞也不隱瞞,就把自己來到宜春城下的種種經過,詳細的講說一遍,畢古塔听完後,沉吟不語。他不說話,沒人敢發言,大家都在兩旁站著,鼻觀口口觀心的等畢古塔發話。等過了好半天,畢古塔才抬起頭來,看眾人眼巴巴的看著自己,他又是一笑,拍拍迷吞的肩膀︰「兄弟,這不是你的錯。要說責任,那我是第一個責任人,咱們制定的作戰計劃,竟然會被漢人提前知道,而且事先做好了準備,致使我們的突襲計劃無法實施,這都是我治軍不嚴,遇事不密所致,跟兄弟你沒有關系。相反的,你作為先鋒官,手底下就三千兵馬,能把戰況打成現在這個樣子,已經算是大功一件兄弟,你先帶著人,到後面去休整,你的功勞,我這里都記著,等大打破宜君縣城,咱們在論功行賞」

迷吞一听,深受感動,本來是自己來領罰的,結果人家大帥主動把責任給承擔過去了,這就是人情,可這個時候,也沒時間多說什麼客套話,所以,迷吞謝過畢古塔之後,領著婁乞部的人馬撤到後面去休整,當然,迷吞不再此列,他是婁乞部的首領,也是畢古塔手下的將官,下一步該怎麼打,他也得听從畢古塔的調派,出于責任心,他還是向畢古塔提醒一句︰「大帥,那宜君縣城內有高人,此人精通戰事,頗有經驗,是我軍的勁敵」

畢古塔微微一笑︰「兄弟,多謝你的提醒,我知道,那宜君縣有個縣尉,叫做何濤,曾經當過兵,而且在漢朝的參加過幾次大的軍事行動,多有戰功,只不過,出身貧賤,沒有門路,所以功勞雖然不小,但進身無路,到最後,只能是回到老家宜君來,再後來,陰差陽錯之下,他才當上了宜君縣的縣尉。此人身經百戰,見多識廣,能夠擋住我軍的去路,不足為奇,但是,我也並未將他放在心上,如今,他已經是窮途末路,苟延殘喘而已。」

迷吞听罷,心說罷了,人家這才叫大將之才,我在這兒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對面城頭上那人的底細,可大帥剛到宜君,對那人卻是了如指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現在自己這邊有如此詳細的情報,何愁此戰不勝。

不說迷吞心中感嘆,單說畢古塔,抽出一支令箭,交與花涂︰「花涂兄弟,本帥命你,率領本部人馬,接替迷吞,繼續攻打宜君縣城,今天,我一定要將這個城池打破」

第一百七十一章

第一百七十,到網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男才女貌最新章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文閱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