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男才女貌 第九十七章 陰平之戰

作者 ︰ 獠羽

沒錯,就是屠城,曹操在進入徐州之後,一路上勢如破竹,根本沒有任何一支徐州軍隊或者是從其他州郡前來馳援徐州的軍隊能夠戰勝曹操所率領的兵馬。而就在兩天前,曹操攻破了他進入徐州以來的第一座城池--一徐州東海國陰平縣!陰平縣是一個有著兩萬多人口的縣城,當曹操大軍攻打而來的時候,陰平縣的徐州駐軍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大概是被曹操那殺盡徐州百姓的放言給嚇壞了,一听到曹軍將要打過來,一個個都拖家帶口,要逃出城去。

陰平縣雖然是小縣,但徐州在這里卻也有一支五百人的兵馬駐守,這五百人馬的統領姓吳名宣,乃是徐州偏將軍曹豹的屬下。曹操打進徐州的時候,陶謙曾經要和曹操議和,底線就是將自己的性命奉上,請曹操饒了這徐州的百姓。陶謙這時候也已經是老邁多病,他自知就算沒有這檔子事兒,自己恐怕也沒有幾年可活了,與其說讓徐州的百姓為自己陪葬,還不如舍棄這條已經一半入土的性命,換得一個身後的美名,只要徐州的百姓能夠體念自己的好處,那麼自己的那些家眷們要從徐州逃出去,希望可就要大的多了!以自己一命,換家族平安,陶謙自是心甘情願。

不過陶謙剛剛出這個建議,就被曹豹給制止了,曹豹陶謙說道︰「使君雖欲舍棄性命以救萬民。可那曹操乃是虎狼之輩,又豈憐憫這一州之百姓。設若使君損命而曹操背信,則徐州之民無主,反被曹操任意屠戮矣!使君素來愛惜州中百姓,難道忍心看萬民入水火之中嗎?」陶謙被曹豹說地心中一驚。他雖然沒有和曹操有過多的來往。但曹豹所說的話確實是有著極大的可能性,試問殺父之仇,僅憑自己一條性命就能使曹操甘心嗎?

陶謙雖然不怕死,但也不是願意去死,畢竟安樂死和被刀劍殺死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陶謙更不願意看到地是自己死地毫無價值。如果救不了徐州的百姓。那自己的死還有什麼意義呢!曹豹這番話算是把陶謙以自己一條命去換徐州百姓的性命的法給打消了。但問題是,曹操大軍還是近在眼前,大禍將要臨頭。到底要怎麼應對呢?

曹豹這個人,在徐州做將領地這些年。著實也立下過一些戰功,說起來,他也算是徐州地一名將,當然,他地這個名不在武勇上,而是表現在統帥上。如今陶謙手中的最精銳部隊丹陽兵就是曹豹作統領。人這一生,路子如果走得太順,那就難免產生出一種驕傲的情緒,曹豹就是這個樣子。陶謙對曹操頗為忌憚,那是因為他能夠得到很多關于曹操地情報,而從這些情報中,已經人老成精的陶謙能夠很清楚地看到曹操的可怕。

但曹豹作為徐州的一將領,他的情報根本不能喝陶謙相比,他只知道曹操是最近才從充州和豫州崛起的,而且以前也沒有听說過這個曹操在帶兵打仗方面有什麼過人之處啊,諸侯討董的時候好像听說過他,不過那一次他是被人家董卓打了個大敗虧輸,差點連自己的命都搭進去!後來青充一帶的幾十萬黃巾倒是被他給消滅的,但對于黃巾軍,曹豹更是不屑一顧,在他看來,那些泥腿子們拿著幾根木棒也能算是軍隊?

曹操好歹也是大漢的將軍,要是他連這些賊寇都解決不了的話,那他可就太差勁了。也難怪曹豹對黃巾軍如此的輕視,當初黃巾起義的時候,在徐州引起的影響並不大,一來是因為陶謙治百姓多有恩澤,徐州的老百姓在溫飽上多少還有些著落,既然有吃有穿,那自然就不可能拋卻自己的家小,去跟著那些黃巾軍們去造反了!所以徐州一代可說是在黃巾之亂中少有的幾個較為安寧的州之一。曹豹在黃巾之亂的時候,也曾經帶著兵馬和黃巾軍們交過手,就是因為當時交手的那些人太過膿包,所以曹豹才誤以為曹操所剿除的黃巾軍也和當初的那些徹頭徹尾的農民軍一樣。

無知者無畏,曹豹既然認為曹操不過如此,那他當然就不希望陶謙去送命,畢竟陶謙可是一手拔他上來的主官呢,雖然曹豹對陶謙也談不上是感恩戴德,但至少在陶謙的手下,曹豹還是過得比較自在的,可如果換成是曹操入主徐州的話,那曹豹自忖不有什麼好果子吃,因為當初那幾個殺掉曹操父親一家的人就是他的手下!見陶謙還是有些不知所措,曹豹就滿不在乎的說道︰「使君還請安心,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徐州兵馬久承使君恩惠,如今徐州有難,眾人正應趁此時機報效使君!曹操狂妄,小覷我徐州人物,他若來,某自當率眾與其一戰!"

對曹豹的本事,陶謙自然是很清楚,他可不真的天真的以為曹豹能夠戰勝曹操,但看到曹豹這麼有信心,他卻也不好太過打擊曹豹的積極性,畢竟現在曹操大軍兵臨城下,徐州的安危就全都要靠徐州自己的兵馬來維持,像曹豹這種信心十足的人越多,徐州的士氣也就越旺盛,那麼在戰場上擋住曹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不過陶謙還是拒絕了曹豹出的統領大軍與曹操決一死戰的議,如今曹操的兵鋒實在是太過鋒銳,陶謙並不一上來就把自己的老底都給派上去,他派遣了三千人馬分散到曹操必經之路上的幾個郡縣中,一來是為了阻擋曹操,二來則是為了試一試曹操的實力到底有幾斤幾兩!吳宣就是曹豹手下的老人,這次他帶著五百兵馬守衛陰平縣。臨行之前,曹豹就私下里叮囑他,一定要在陰平縣和曹操大戰一場,也讓曹操看看徐州人地骨氣,讓他知道。徐州不是軟柿子。隨便他捏就捏!吳宣對于曹豹的命令那自然是嚴格執行,但陰平縣中的現實情況讓他很是頭痛。

陰平縣的老百姓們平日里在陶謙的管治之下,日子過得倒也可以,但當他們听到曹操地大軍打過來了,而且還要殺盡徐州之人地時候。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逃。逃到荒山野林中去。躲過這場劫難。中國的老百姓奉行的本就是「打不過就跑,打不起還躲不起」的處事哲,所以他們有這樣地反應也是在情之中。但百姓四處奔逃地話。對于防守縣城地兵馬卻是一個十分嚴重的打擊,這種打擊不僅是體現在對士氣的打擊上。同時也表現在後援補助上,要知道,守城戰一旦展開地話,城中的青壯男子就是最好地守城後備軍,而城中的老弱婦孺當然就是補給的隊伍了!

很難象,如果陰平縣的老百姓們都逃離的話,陰平縣還能夠堅持多長時間,所以在面對大面積的居民逃亡情況的時候,吳宣悍然下令,讓手下的軍兵立刻將縣城四門封鎖,嚴禁任何人離開縣城,當然,如果這個時候還有人要到縣城里面來的話,那自然是歡迎之至。武器這種東西,不管是後世的槍支,還是古代的刀劍,它們所造成的威懾作用,要遠遠的大于他們本身作為凶器的殺戮作用,後世的人看到荷槍實彈的警察在前面擋路的話,往往不敢前行,而古代的這些百姓一旦看到拿槍佩刀,彎弓搭箭,頂盔貫甲的士兵的時候,同樣不敢有什麼動作,哪怕他們的人數佔優!

百姓有兩萬多人,而是士兵只有五百余人,但就是這五百余人硬硬的擋住了兩萬民眾,使他們無法離開縣城。將百姓們安定在城中之後,吳宣的下一步措施就是要安定民心,不但要讓老百姓們都能夠呆在城里,而且還要讓他們能夠對自己這個城池的防御進行協助。不得不說,如果這個吳宣換到革命戰爭年代,應該就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政治工作者,他十分適合做政委的工作,這滿城的老百姓,被他這一張嘴幾句鼓動之下就都變成了堅決要與城池共存亡,要與大魔頭曹操血戰到底的血性男兒!不光是那些青壯年人,就連一些老弱婦孺都一臉亢奮的吵嚷著要和曹軍決一死戰。

在這種狂熱的情緒下,陰平縣的防守力量一下子就從原來的五百人激增到一萬多人,當然,這一萬多人中的職業軍人還是只有五百人,剩下的都是受到吳宣煽動而拿起武器來的平民百姓。人數增多,城中的武器可就不夠用了,本來嘛,陰平縣不過是個徐州的小縣城,加上徐州承平日久,所以在陰平縣庫房中的兵器,全都算上的話,也不過只能裝備三千多人而已,這些兵器被分給了最為精壯的三千人,至于其他的兵馬,則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一些趁手的東西,比如木棒,鏟子之類的充當武器,總好過赤手空拳不是!

與陰平縣中的熱火朝天所不同的是,曹操這個時候並沒有把陰平縣這個小小的縣城放在眼里。也許就如後世所說,曹操的確是這個時代難得的軍事家,不管在戰略還是戰術方面都有著十分出眾的表現,但他的軍事才能再出眾,終究也只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人是有思,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但就是因為有思,有感情,人才有了弱點。曹操現在的弱點就是因為仇恨而使得他變得有些急躁,而因為他自身的軍力十分強盛,所以曹操並沒有將陰平縣放在眼中。

當然,曹操並不是連徐州都沒有放在眼里,陶謙雖然在帶兵方面沒有多大的本事,可他在徐州經營多年,手下也可稱得上是兵多將廣,曹操的部隊是客場作戰,人數上也不見得比徐州方面多多少,所以曹操根本就不可能小看徐州,輕敵導致失敗,這種簡單的道,具有名將之才的曹操又怎麼不清楚呢。

但是,不輕視徐州不代表曹操不輕視陰平縣。陰平縣算什麼。芝麻大點地小縣城而已,曹操手下的情報系統雖然比不上益州那麼達,但一般的探子探馬還是很多的,他早就已經知道,在陰平縣只有徐州的五百官軍駐守。五百人馬。在手握十數萬兵馬地曹操眼中,和縷蟻無異。當然,曹操也有考慮過陰平縣就地征兵地可能,但問題是,那些倉促間被召集起來的老百姓。能夠有多少的戰斗力?曹操的軍隊可是身經百戰的精兵。豈是烏合之眾地民兵能夠對抗地!

不過這次曹操地第一腳算是到了一塊兒不大不小的鐵板上!曹軍先鋒大將夏侯惇。那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將領,素來以勇猛著稱,他帶著五萬先鋒大軍氣勢洶洶地著徐州月復地猛撲而來。陰平縣是通往徐州治所必經之路上的第一座縣城,但夏侯惇絲毫沒有把它放在心里。一座小小地縣城而已,還不是手到擒來!夏侯惇甚至認為自己大軍一到,這陰平小縣肯定說不定就當即開城投降的!曹操在興師之前,曾經說過,要把個徐州的人都殺戮干淨,但夏侯惇可不認為曹操真的要這麼做,如果把徐州的人都殺沒了,那誰來為曹操的大軍兵還有糧草?!像那種狠話在很大的程度上算是一種威脅而已,誰也不可能對這樣的話太過較真,夏侯惇已經在心中打定主意,只要這個縣城的人識時務,一看到自己大軍的煙塵便馬上獻城投降的話,那自己就可以做主,放他們一條生路!

可夏侯惇萬萬沒有到,這陰平小縣中的徐州軍隊,不但在看到他先鋒大軍漣旗的時候沒有開門,就是等到他的大軍屯兵城下,陰平也沒有哪怕一絲一毫開城投降的打算。這讓夏侯惇心中極為不舒服,但他的心中還是到︰看來徐州也不是沒有有骨氣,有血性的人,主公的恐嚇似乎並沒有起到多麼大的作用啊!

夏侯惇並不是一個嗜殺的將領,雖然在他的手上已經沾滿了許多人的鮮血,但殺人是一回事,喜歡殺人又是另外一回事,夏侯惇不喜歡殺人,尤其是那些平民百姓,所以在大軍屯扎完畢之後,他並沒有馬上率眾攻城,而是派了一個傳令兵,帶著令旗跑到陰平城下去喊話,本來夏侯惇讓那個傳令兵喊得話,大體意思是只要你們這些人能夠開城投降,那麼本將軍可以保你們不死!人都是怕死的,所以夏侯惇相信,只要這話傳到城中,城里的那些軍民百姓們肯定馬上喪失斗志,乖乖的向自己投降的,畢竟現在自己這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很可惜,夏侯惇的法很好,而且他的這個法如果能夠付諸實施的話,說不定陰平城的士氣真的被他給瓦解掉,亂世的老百姓所的只是能夠活下來而已,至于說誰來統治他們,他們卻並不是很放在心上,天下的烏鴉一般黑,不管統治者換成了誰,老百姓都一樣要繳納高額的稅款,還要忍受繁重的搖役壓迫,所以,如果曹操並不要他們的性命的話,陰平城的百姓是不介意讓自己的這個城池改姓曹的。

吳宣很琢磨人的心思,曹軍的那個傳令兵剛剛來到城邊,他就已經大致的猜到了夏侯惇要干什麼,他也清楚,陰平的百姓只是暫時被自己鼓動起來,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出現讓他們喪失斗志的事情,吳宣是徐州的軍人,軍人和百姓們不同的地方就是軍人要對自己所效忠的勢力絕對忠誠。老百姓可以輕易的改變自己的歸屬,但軍人不可以。吳宣從曹豹那里得到的軍令是嚴守陰平門戶,所以他要盡一切辦法完成這個命令。

夏侯惇要瓦解陰平城中的軍心、民心,吳宣當然不能讓他如願,所以那個傳令兵來到城邊,剛剛張開嘴,還沒有說出一句話,就被吳宣一箭射中咽喉,雙目圓睜得掉落馬下,大概他在臨死之前還在說︰「不是兩軍相爭,不斬來使嗎?而且我也還一句話都沒有說啊!」這個小兵的不甘,吳宣自然是不屑于去了,兩軍交戰,哪有不死人的!看著自己身邊的人向自己投來的驚訝的目光,吳宣解釋道︰「曹操為人狡詐,兩軍交戰之時。不派兵攻城,反而遣人來叫喊,這其中必有奸謀,如今是我等生死關頭,容不得有一絲大意。現在就當作拿這個曹兵來祭旗好了!"

人都已經被他給射死了。他身邊地那些手下還有民兵還能再說什麼呢?反正剛才那個傳令兵一句話都沒有說出來,所以陰平城的百姓們並不知道自己本來還有機留得一條性命的,可惜,這個機已經隨著吳宣的一箭射出而付諸流水。如果說夏侯惇剛到城下的時候地反應是驚訝地話,那麼他現在的反應無疑就是憤怒了。自己好心好意的派出使者。要留下這滿城百姓的性命。可換來的竟然是對方悍然射殺使者地行為。夏侯惇就是再不喜歡殺人,也忍不住火氣上涌,眼中更是殺氣凜然。既然這些人這麼不識抬舉,夏侯惇也不再客氣。令旗一揮,曹軍終于開始攻城了。

陰平縣中地武器雖然不多,但作為守城利器地弓箭數目卻不少,這倒也沒有什麼可值得奇怪的,徐州派往這一帶的兵馬從一開始打得就是堅守城池地主意,既然要堅守城池,那麼弓箭這種守城必需的物品,那當然是不少帶了。到底帶了多少弓箭,具體地數目吳宣也不是十分的清楚,但至少在五萬支以上,不過能夠在城頭上進行弓箭射擊的人卻只有一千人,弓箭不是刀槍,只要是個人,就算胡亂揮舞一通,在人群中也能砍中一兩個,一個能夠射中敵人的弓箭手,是要經過嚴格而長期的訓練的,而那些箭無虛的神箭手,更是要有出眾的天賦才行。

陰平縣中的守備兵馬名義上有一萬多,但真的曾經接受過正規弓箭訓練的,也就是那五百正規軍,還有城中的一些以射獵為生的獵戶。這一千弓箭手被安排到城牆的各處進行警戒,當曹軍的兵馬攻上來的時候,密密麻麻的箭雨便傾瀉到他們的頭上。說是密密麻麻,但一千弓箭手,在面對一萬多人的攻擊的時候,他們盡全力射的弓箭還是有些不夠看。一輪齊射過後,被弓箭射死射傷的曹軍數目竟然只有區區的五六百人。一千支箭,竟然只能殺傷五六百人,這一方面是因為陰平的弓箭手的本事的確不怎麼樣,而另一方面則是曹軍高的戰斗素養的作用。

不得不承認,曹操手下的于禁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練兵奇才,盡管在原本的歷史上,于禁在敗于蜀軍之後選擇了投降,但他在曹操嫡系部隊建軍歷史上所作出的貢獻,是誰都無法抹殺的,可以說,沒有于禁,曹操就不有日後的輝煌,因為曹操手下那支數次力挽狂瀾的青州兵,就是于禁一手訓練出來的。在練兵的能力上,高順能夠訓練出像陷陣營那樣無堅不摧的鐵軍,但陷陣營卻只能有三千人。劉宇曾經讓高順訓練出一萬陷陣營的兵馬,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一萬人馬當中,有一多半的人無法達到原來的陷陣營的戰斗水平,所以劉宇才不得不放棄擴建陷陣營的計劃。

和高順不同,于禁所訓練出來的兵馬也許沒有陷陣營那樣出眾的攻擊力,但他所能夠訓練的兵士更多,青州軍第一次成軍,數目就達到驚人的三萬多人,後來更是增加到十萬左右。如果同樣數目的青州兵和陷陣營的兵馬遭遇,那麼最終能夠取勝的肯定是陷陣營,如果青州兵的數目增加到兩倍,那麼陷陣營即便能取勝,最終也肯定是以慘勝收場,而當青州兵的數目過陷陣營三倍的時候,等待陷陣營的將是失敗,當然,青州兵的勝利也只是慘勝而已。

因此從對比的角度來說的話,于禁的練兵能力比起高順還要更勝一籌。訓練人的水平上的差距,到了戰場上就直接反映為雙方部隊之間戰斗素質上的差距。在面對弓箭襲擊的時候,動進攻的曹軍步兵利用不斷變換的前進路線還有手中的盾牌躲過了大多數的襲擊,而經過這第一波弓箭襲擊之後,曹軍的步兵又再次向陰平的城牆逼近了很多。

如果被步兵逼近到城牆死角的話,那麼弓箭的作用就被極大的削弱,所以吳宣立刻組織城頭上的弓箭手再次進行射擊,同時將其他地步兵也都集中到城頭的垛口處。準備對付曹軍的雲梯以及緊接下來的短兵相接。

第二次弓箭射擊同樣沒有給予曹軍足夠的傷害,而曹軍地雲梯這個時候已經來到了城牆之下,弓箭受到射程地制約,所能揮的殺傷力在減弱,同時也出現了射擊死角。已經經歷過戰火錘煉的曹軍非常熟練的挑選了能夠最大程度規避弓箭襲擊的地方作為突入點。架起了登城雲梯,一隊隊地曹軍步兵開始順著雲梯向城頭攀爬。

雲梯能夠在冷兵器時代成為主要地工程配備,而且數千年地哦沒有被替代或者是淘汰,這除了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以外,更是因為在面對高大的城牆地時候。雲梯所起到的作用是難以被取代地。在後世的電視劇中。經常看到很多的攻城場面。在那些場景之中,攻城一方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慘的,常常被守城一方從雲梯上給砸下來。或者是干脆就被對方將雲梯給推倒,但是在實際的戰斗中。形式往往並不是那麼簡單。

先就是弓箭手,守城一方的弓箭手在對方逼近到城牆之下的時候,因為城頭上城牆厚度的問題,需要將身子探出一大部分,才能繼續進行有效射擊,可這種射擊的準確度也就隨之下降了。而對于攻城一方來說,距離的拉近使得他們的弓箭手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到了城下的時候,攻城一方的弓箭手能夠在雲梯旁邊對雲梯以及雲梯上的步兵進行掩護,守城部隊的人要向下射箭或者投擲石塊的時候,必然要將身子從城牆後面探出來,這個時候就是守在城下的弓箭手們進行阻擊的最好時機,所以在一些數據中所顯示的攻城一方與守城一方的傷亡比例在二比一左右的說法,其實是建立在攻守雙方的戰斗經驗以及戰斗能力都相差無幾的情況之下的,但這種情況顯然不適合于陰平的這次攻防。

曹軍的弓箭手還有步兵都具有十分豐富的作戰經驗,在攀爬城牆,以及對攻城行動進行掩護方面做得都十分的老到,可守城的陰平兵馬的表現可就差得多了,射箭精度低,石塊投擲準確度差,在應對雲梯搭設的時候行動不靈活,這些都使得陰平守軍逐漸的陷入了劣勢地位。看到越來越多的曹軍士兵爬到城頭上,守將吳宣的臉色也是越來越陰沉,他沒有到,自己這邊兵馬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這麼快就被曹軍壓制了。

吳宣本來還打算在陰平拖住曹軍的,現在看來,這個目標很難實現了,看著城頭上步步緊逼的曹軍,吳宣嘆了一口氣之後,將手一揮,他身後的兩偏將馬上一抱拳,各自帶領自己手下的兵馬向城頭上沖去。在戰爭中,不管是在冷兵器時代,還是在熱兵器時代,將領指揮作戰的時候,都不一次性的將自己手下所有的兵馬都派上去。如果說兩個勢力之間進行戰略博弈如同在棋盤上下棋爭雄的話,那麼兩軍交戰時的戰術指揮其實更像是一門藝術,任何人都無法預料到戰場上的每一個細節,就好象諸葛亮也許能夠在戰略層面神機妙算,但他卻無法準確的預料到馬竟然在戰場上6時改變他的決定,最終導致蜀軍全線潰敗,可以說,短兵相接的戰斗,才是考驗將領能力的最佳場合。

就如同熱兵器時代各國的軍隊需要不斷的加強各兵種協調作戰,從而揮出軍隊體的實力,古代冷兵器作戰同樣也需要各兵種之間的緊密配合。不要以為冷兵器時代的軍隊只有簡單的步兵、騎兵還有弓兵,事實上在這三大分類當中還包括著各種不同的小分類,而在戰斗的過程之中,龐大的作戰部隊更是要分成復雜而又要相互聯系的一個個小集團,一支大軍只要要有前後左右中五個小集團,每個小的戰術集團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那個集團負責前部突進,那個集團負責側翼掩護,那個集團負責中部支撐,那個軍團負責後方警戒,這些都是要由戰場上的統帥們來考慮和布置的,一個將領能力的高低好壞,就是通過這種戰術布置來體現,一個將領能夠成名,就因為他們能夠準確的把握戰場上地各種情況。並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時調自己一方的陣型,最終取得勝利。

無論是名將還是庸將,他們所掌握的在戰場上的第一個要件就是要在每一次戰斗中事先留下一部分精兵作為應對變化地底牌,也就是後世所說地預備隊。都說好鋼用在刀刃上。一般人都認為能夠負責前鋒主攻的部隊是一支大軍中的精銳。而被當作預備隊的兵馬都是無能之輩,但事實上,這種看法有一半是錯誤的,誠然,能夠被當作攻堅隊伍地都是精兵。但作為預備隊地兵馬也絕對不是弱者。而是和攻堅部隊相同地精銳之師。看就能夠知道。如果一支兵馬的預備隊都是無能之輩的話,那一旦戰場上地形勢變得危急起來,急需預備隊上前扭轉戰局的時候。派一群沒什麼本事地兵馬上去,那不是擺明了讓他們去送死嗎?恐怕沒有哪個將領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吳宣手中同樣有預備隊。而且他的這支預備隊,就是從那三千多全副武裝的兵馬當中精心挑選出的兩千人。這兩千人是以吳宣一開始帶來的五百人中的精銳為骨干,配合那些從百姓中臨時證調來的那些最精壯的青壯年男子,經過短短幾天的特訓,倒也很是弄出了一點聲勢。其實徐州的部隊訓練也是有他的一套辦法的,當初陶謙一手組建了名震青徐揚豫四州的丹陽精兵,如果手里沒點真東西的話,丹陽兵也不那麼出名了。

原本吳宣是將這兩千精兵作為自己最後的力量,在關鍵時刻頂上去的,可沒到戰事開始才不到半天的時間,自己這邊派到城頭上的兵馬就已經抵擋不住了,戰事轉眼之間就已經到了緊要關頭,所以吳宣也是沒有辦法,只好把自己要當作底牌的預備隊給投了上去。不得不說,吳宣這個人雖然只是個徐州的副將,但在戰術的指揮上還是很有一套的,他所做出的將徐州最精銳部隊留到最後作為預備隊的決定在這個時候無疑是挽救了陰平縣城這一次的危機。

曹軍因為在一開始進行的太過順利,所以在登上城頭之後,曹軍的士兵們都難免產生了輕敵的情緒。這場戰斗很快就結束吧!這是所有曹軍士兵心同的法。就在他們以為戰斗快要終結的時候,吳宣手下兩千預備隊沖上了城頭。突如其來的援兵讓曹軍士兵感到一陣驚訝,不過這種驚訝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有到這小小的陰平縣守將竟然還留下了預備隊,但沒有一個曹軍士兵為此感到害怕或者擔心,反正徐州的兵馬來再多也是送死!曹軍士兵們心中這麼著,手上的動作也比他們平時的動作要松散上很多。

在戰場上,任何的一點疏失都有可能導致自己丟掉性命,即便是獅子搏兔,也要傾盡全力,這是在戰場上能夠永遠保住性命的最基本原則,可惜曹軍士兵們在極度輕視徐州兵馬的情況下,忘記了這戰場上的鐵律,所以他們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訓。這兩千徐州預備士兵一登上城頭,就和曹軍登上城頭,保護著雲梯的先頭部隊大戰到一處,一邊是拼盡全力,一邊是漫不經心,所以戰辰很快就生了變化,那些曹軍士兵們太過輕視徐州精兵的戰斗力,一上來就被對方那種奮不顧身的拼命打法打了個措手不及,幾個回合下來,就有一多半登上城頭的先頭部隊喪命城上。

至于剩下的那些人也不過是在負隅頑抗而已,徐州另外的兵馬在兩千精兵的帶動下,再度從新恢復了防守秩序,而經過了第一輪戰斗的他們,這個時侯對于流血的真正的戰爭也已經習慣,所以這些普通守軍的戰斗力比起一開始也要強上很多。隨著最後一個在城頭上的曹軍被守軍殺死,曹軍的第一次攻城行動也不得不終止,在陰平守軍的拼死戰斗下,曹軍絕大部分的雲梯都被砸毀或者燒毀了,

從人數損失上來看,陰平守軍損失了一千五百多人,而曹軍士兵損失了大概一千二百多人。像這種攻城戰中,攻城方的人損失低于守城方的情況十分罕見,這也充分說明徐州兵馬和青州兵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不過。雖然在人數上損失不多,可雲梯大量損壞卻成了阻礙曹軍繼續進攻地因素。夏侯惇這五萬先頭部隊壓根就沒有到像陰平這樣的小縣竟然進行抵抗,更沒有到像這樣的小縣城竟然能夠抵擋住自己大軍的一次攻城!

夏侯惇在一開始的時候為了能夠盡快地拿下陰平,將自己大軍所帶不多地所有的雲梯都派遣了上去,可這些雲梯如今有七成以上都被毀壞了!所以盡管夏侯惇被這次戰斗氣的怒氣沖天。卻一時也無法采取下一步行動。畢竟雲梯這種東西,雖然能夠就地取材,制造也很方便,但再簡單的東西制造起來也是需要時間的!

五萬大軍地制造能力十分強大,但等到夏侯惇將數百架雲梯造好。也已經又過去了一天。而在這一天地時間中。曹操親自率領地中軍大隊也來到了陰平縣附近,與夏侯惇的先頭部隊匯合在一起。曹操也沒有到夏侯惇的大軍竟然被一個小小地陰平縣給絆住,但更讓他感到憤怒的是。在自己已經說要殺盡徐州人地情況下,徐州的老百姓竟然還敢幫著陶謙來對抗自己。這對曹操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恥辱,同時這也讓曹操感到十分的不安,他沒有到,徐州的老百姓竟然為了陶謙奮斗到這等地步!這種情況如果不能扭轉的話,自己就算能夠憑借武力得到徐州,恐怕到時候也陷入無法治或者難以治的窘境!這對于一心要將徐州作為自己日後的糧草基地的曹操來說,並不是個好消息。

「既然他們這麼不怕死,那我就成全他們!」本就對徐州抱有極大的怨恨的曹操這個時候已經更加堅定了要在徐州掀起一場血雨腥風的念頭,他要用徐州人的血澆滅徐州人心中那種戰斗的火焰!「全軍進攻,一定要在中午之前攻破陰平縣!城破之後,無論老幼,盡皆斬殺,不留一個徐州人!」曹操咬牙切齒的向手下的將領們下達了命令,于是,陰平縣的悲劇再也無法避免了。

面對強大的十幾萬曹軍,陰平的百姓就算是在團結一心,再不畏生死也無濟于事,畢竟力量上的絕對差距並不是單靠士氣就能夠挽回的,更何況陰平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縣城,那低矮缺少修的城牆就算是阻擋曹軍先鋒的下一次進攻都十分的困難,又怎麼可能擋得住曹軍全軍的全力一擊呢。

果然,曹軍的兵將們出色的完成了曹操所交代的軍令,在正午之前,陰平縣被曹軍攻破了。包括吳宣在內的所有守城兵士共六千余人都戰死在城門爭奪還有巷道戰之中,而剩下的四五千新托募兵馬則是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向曹軍投降。事情到了這一步,陰平縣城中的老百姓也只好接受這個事實,向曹操屈服,他們天真的認為,就算曹操嘴上說得凶狠,但他肯定不向自己這些平民百姓下手!但接下來的事情無情的告訴陰平百姓,他們錯了!

進入城中的曹軍在稍事休之後,就開始了對陰平百姓的行動。一隊隊曹軍士兵肆無忌憚的闖入普通百姓的家中,而後二話不說,便將那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盡皆斬殺。勵哭哀號之聲一時間充斥了個城池,濃濃的血腥味充斥在空氣這種,城中百姓們臨死前的那種怨恨與不甘似乎變作了具有形態的氣息,混合著城中到處因為曹軍縱火而升騰的黑煙,直沖雲霄,致使天地為之變色,太匪為之暗淡。

短短的兩個時辰之中,陰平縣變成了一座矗立在時間的無間煉獄,而在兩個時辰之後,這座原來還有著兩萬百姓的小縣城徹底的變成了一座沒有任何人氣的死城。只留下一片片滲透著百姓鮮血的斷壁殘垣在見證著這里曾經生的慘劇!曹操用他的行動證明了他的殘忍還有勢要向徐州進行報復的決心。在以後的一段時間中,在徐州人的心中,曹操成為了惡鬼的代名詞,所有的徐州人一听到曹操的命字就感到心驚膽戰,驚慌奔逃。

的確,曹操的屠城行動使得徐州的軍心民心大亂,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為日後的一系列戰斗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但他的這個行為,激怒了身在長安的劉宇,所以,這種殺戮的行為最終決定了曹操對徐州行動的失敗!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男才女貌最新章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文閱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