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男才女貌 第四十三章 遷都城蔡邕保圖冊

作者 ︰ 獠羽

陽城內如今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董卓軍種種不正所有的洛陽人都感到自己頭頂上的那片天是不是隨時都有可能坍塌下來。原本繁華無兩的洛陽城,現在卻是街道冷清,人跡稀少,不單只是因為平民百姓已經不敢輕易出門,更是因為帶動洛陽繁華的那些富商巨賈們都已經家破人亡,朝不保夕。

幾乎所有稍為有點家財的人家都被董卓軍光顧過,他們上門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來討一個回話,是不是願意舍棄洛陽的家產,舉家搬往長安。不願意,沒二話,馬上滅門九族,家產抄沒,反正門外已經有大車伺候。如果願意,好,識時務,不過在搬遷的途中,需要由董卓軍負責安全,到了長安之後,也要由朝廷負責進行安置,所以無論怎麼說也要好歹拿出點錢財來吧,不過要你交的也不多,錢多的多交,錢少的少交,總之大家分別對待,不過比例是一定的,那就是不管你家中錢多錢少,只要拿,首付就是你家財的百分之五十,這還不包括後續的服務費用。

這種做法基本上和明搶沒有多少區別了,所以可想而知,那些風光多年的富戶人家會做出何種反應了。那些軍士問十家,有九家堅決不願意搬家,這下可高興壞了這些兵痞,只要一听到人家不願意搬,二話不說,抽出腰刀就開始大殺四方。在戰場上殺人是件枯燥而危險的事情,而在這高屋大宅中,砍殺這些平日里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身穿綾羅綢緞的大老爺,卻是一件相當愜意而且幸福的事情,為什麼幸福呢?因為殺完之後抄家的時候,每個士兵都能夠撈到一筆不小的殺人辛苦費!

就這樣,血腥的殺戮持續了七天,這七天中被殺死的富戶及其家人的數目高達兩千多人。兩千多具尸體堆在一起地話基本上就能堆成一座小山了,開始的時候。薰卓軍還能有耐心的將那些被自己殺死的可憐人的尸體拖到郊外去焚毀,不過隨著每日死亡人數的不斷增多,董卓軍已經連放火焚燒的興趣也沒有了,于是很干脆的將數以百計地死尸扔到奔流向東的洛水之中,至于會不會污染下游水源,卻不是他們有心情去考慮的事情了。

要說洛陽城中是不是還有那麼一兩處樂土,那麼答案就是肯定的,不過這片樂土既不是富戶地雕蘭畫樓。也不是官宦世家的幽深門庭,甚至不是當今那個小小皇帝的皇宮內院,而是名滿天下的第一大商號——許氏水晶宮。

按理說,以許氏地家財實力。它應當是第一個被董卓軍的蝗蟲們光顧的,但令人驚訝的是,許氏地門庭似乎成了森羅殿,修羅場。董卓軍的士兵們平日如果不是確實有必要的話,寧可繞路也不會從水晶宮地門口經過,如果是在迫不得已要走那條路地話,這些殺人不眨眼。滿手血淋淋地兵痞們就會頃刻間變成一群溫文爾雅,不敢高聲語的好學生,列著整齊地隊伍。緊緊閉住自己的嘴巴。等走過了水晶宮再好好的喘上幾口粗氣。

這其實也算是在情理之中。益州那與三輔毗鄰的地理位置,那強橫到可以無視天下任何一支軍隊的強大軍事力量。還有那個讓董卓想想就感到頭皮發麻的天下第一名將劉宇,最重要的是那個劉宇現在所采取的那種左右搖擺不定的敏感態度,這一切都決定了董卓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和劉宇產生一絲一毫的矛盾。

回洛陽辦理遷都事宜的兩個人,李儒是明白時務的人,呂布打心眼里還是對劉宇有著一種不同于旁人的敬佩與絲絲輕微的忌憚,所以在董卓軍士兵到處燒殺搶掠的時候,李儒、郭還有呂布這三個洛陽城的最高主事者卻是備好了厚禮,親自來到許氏水晶宮來拜會,語氣委婉的向許氏掌舵人許老爺子談明了當今的局勢,並由衷的希望許老爺子能夠帶著自己的商鋪前往長安發展,當然,在搬遷過程中,董卓軍會提供最好的保護措施,而且到了長安之後也會挑選最好的地段和宅院安置許氏,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免費的!

既然有這麼豐厚的條件,早已經接到主公劉宇指示的許老爺子當然一口答應了李儒等人的請求,不過同時也增加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在許氏尚未搬離之前,任何董卓軍的士兵不能到許氏的產業附近喧嘩鬧事。這個條件實在是太好滿足了,郭和呂布這兩個統兵的人馬

胸脯保證若是有人膽敢在許氏門前放肆無禮的話,沒滿門抄斬,株連九族!有了這麼個恐怖的軍令擺在那里,試問有那個不長眼的人敢去太歲頭上動土,躲還躲不及呢!

許氏無疑是顆很好的大樹,可以為人遮風避雨,所以這些年來在京中與許氏關系不錯的一些商號富賈們都前來向許氏求助,希望能夠得到許氏的庇護,不過其中絕大部分人都被許老爺子敷衍著拒絕了,其實許氏不是不近人情的,可現在這種情況下,董卓軍已經算是給足了益州面子,如果許氏明目張膽的為這些商戶張目的話,那不就是斷了董卓的財路?這個當口,董卓固然不想和劉宇為敵,可劉宇又何嘗想要和董卓為難呢。更何況,現在洛陽城中的益州勢力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齊心協力的去完成呢!

這件大事就是保全東漢皇家藏書。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收盡諸子百家的書籍,除法家學說以外,盡皆付之一炬,為中國古代文化史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不過好在當時天下還在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之中,百家學說以及所著書籍並不是能夠那麼輕而易舉的就被斷送的,秦始皇固然是燒掉了一大部分,但百家的精華學說,有的已經深入學子心中,有的則以副本的形式被保存下來。

西漢初期,黃老無為的道家思想升級為治國思想,道家也由此再度抬頭,諸子百家的學說也開始慢慢恢復,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古文化復闢的苗頭才被遏制。不過漢武帝畢竟不是秦始皇,他是一個對于文化很是重視的皇帝,雖然名義上是獨尊儒術,但事實上卻是將百家的學說收入皇宮中收藏,一來是可以杜絕百家學說在民間的繼續流傳,二來也可以為日後繼位皇帝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

西漢末年的社會動蕩使得皇家藏書中的一部分散落民間,不過因為當時王莽取代漢朝算得上是和平過渡,而王莽覆滅到劉秀登基的時間也很短,所以大部分保存在西都長安中的藏書在戰火中幸存了下來,被光武帝用兩千余輛大車載到了東都洛陽。

在這之後的二百年中,東漢歷代君主都致力于收集天下圖冊,尤其是那些記載百家學說的孤本、善本。經歷代收集,桓、靈兩帝時,藏于闢雍、東觀、蘭台、石室、宣明、鴻都等處的典籍圖錄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盛極一時。

歷史上,初平元年,董卓迫令遷都長安,混亂之中,皇家藏書大都被毀,帛書大則連為帷蓋,小者制為滕囊。在這個過程中,王允是個有心人,他竭盡所能保護圖書典籍,但可惜,被他保護下來隨朝廷西遷的只有七十多車,而因為道路艱遠,途中又散失其半。當年的二百車書籍到只剩下四十余車,損失之慘重,可想而知。而這個時代的人們已經對諸子百家的學說淡忘了,所以諸子百家半數以上失傳或者成為絕響,大抵都是因為東漢的這場浩劫。

不過,既然劉宇在歷史上知道了這件事情,那麼他當然不會任由這個令人感到心痛的文化遺失事件再次發生,所以他傳令在竟的所有勢力相互協作,一定要將圖書完整的保存下來。負責這個事情的,就是劉宇的岳丈大人——蔡!

之所以選擇蔡做為主導者,一來是因為蔡的確是想要保住這批珍貴的書籍,二來,做為朝廷的侍郎,蔡說出的話,在董卓集團中還是很具有份量的。事實也確實是如此,蔡在得知董卓已經決定要焚燒東都之後,他馬上去見了李儒,要求馬上將皇宮中的藏書運出,先行遷往長安。李儒對于那些圖書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不過,他畢竟是個讀書人,知道文化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再加上蔡如今的地位特殊,是個惹不起的人物,所以李儒在略一考慮之後,便答應了蔡的請求,只不過,他要求蔡在搬運圖書的時候一定要主意注意不能走漏風聲。

就這樣,在蔡的斡旋下,一個夜黑風崗的夜晚,一輛又一輛的大車從皇宮中馳出,出了西城門向長安方向去了。漢末的圖書藏量確實是驚人,花了五個晚上,足足裝了四千輛大車才全部運完,不過這也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男才女貌最新章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文閱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