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敘紅樓 少兒不宜《紅樓夢》之二 論宦說牡因逡巡

作者 ︰ 周宗成

少兒不宜《紅樓夢》之二論宦說牡因逡巡

揭開了紅樓夢寫*的真相,很多問題就能攤開了說。比如書中說︰「此回中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幻」諧音「換」,好理解︰「十」換成了「于」;雍正的頭被鎏金的銅頭代替。「夢」現在我們可以明確的說就是「牡」,即雄性器官。曹雪芹費盡心機想在書中告訴閱者︰用幻(換)寫了個為呂留良和十四王胤翻案的故事;用「牡」寫了個*的故事,于是他想到了太監。太監也叫宦官,有幻——換——宦;太監和常人的區別就在「牡」上,牡——夢。因此就有了書中第二回的回前詩︰

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旁觀冷眼人.

解出來就是︰一局輸贏料不真——明末宦官魏忠賢專權,閹黨當政。天啟六年(1626)三月蘇州市民發生反抗閹黨的斗爭。次年崇禎皇帝即位,罷黜魏忠賢,魏畏罪自縊,閹黨失敗,但是宦患不會根除。第二層意思是閹人被閹(一鋦誅陰)後排尿不暢,料不真(尿不盡);另外也可能閹(患)未根除(料不真)繼續專權、盜人為患。

香銷茶盡尚逡巡.——表面上閹除了,栓被銷了,插被割了;宵小殺盡(香銷茶盡)了,有可能再萌生。逡巡——遲疑不決、猶豫不前狀,既是形容閹人及其生殖器官(牡)敗猶企萌,也是套用張溥《五人墓碑記》中的語句︰蘇州市民反抗閹黨的斗爭中,市民首領顏佩韋等五人為了保護群眾,挺身投案,英勇就義。張溥于崇禎元年(1628年)寫的《五人墓碑記》中有︰「大閹亦逡巡畏義」——魏閹也遲疑不決,害怕正義。

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旁觀冷眼人——「目」也諧音「牡」,皇家**如何要問閹人——冷眼人,閹人的器官無興奮功能;也喻宦官專權可能涉及江山興衰。

這首回前詩還有一個作用︰一旦當朝有人猜出了曹雪芹寫牡和幻的的真實意圖,他可以用「寫明朝閹黨政治」作掩護。為此,在這一章中還專門寫了一段「空空道人」的文字。「空空道人」,听起來就是「公公盜人」。這里的「公公盜人」不是說的賈珍媳,是在說假太監︰

從此空空道人(公公盜人)因空見色(陰孔奸舌),由色(舌)生情(精),傳情(卷精)入色(舌),自色悟空(自舌入孔),遂易名為情僧,改為.

說到空空道人,處處不離色(舌),其寓意是畏人言,或已為人言所挫、領罪,因此「逡巡」——遲疑,畏葸不前,竟至于想到將《石頭記》易名《逡巡錄》——情僧錄。論宦(幻)說牡(夢)因逡巡——女敕寒鎖夢因春冷——這恐怕是秦可卿房中對聯的又一層含義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詩敘紅樓最新章節 | 詩敘紅樓全文閱讀 | 詩敘紅樓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