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盛世獨寵 157 帝國之形

作者 ︰ 慢慢來吧

東瀛正在經歷的過程,正是中華在秦帝國集權之前的歷史,華夏一族從黃土高原擴張到現在的規模,顯然不可能是充話費白送的。廣袤的國土讓中原政權可以不斷在相對封閉的東亞尋求更多土地,以解決每個朝代末期因土地兼並過度所導致的矛盾。比如秦下巴蜀、荊楚,漢克嶺南、西域,唐開吐蕃、栗特,定朝入大理、東北、安南、高麗,濟朝雖然憊懶武事,修建的水利工程足以將讓漢人在這些新的疆域里扎下根來,繁衍生息。如果是顧辭知道的宋朝,雖然弱得和晚清一樣割土求和,好歹富庶繁榮,還有個糧食革命,引入佔城稻,‘湖廣熟、天下足’,自然沒了佔地的動力;元朝不用說了,險些歐亞一家親,明朝重文治似乎作為不大,但沐王爺搞定了雲南、貴州;不為文人所喜的清朝卻把整個蒙古、東北、西域、青藏、台灣都劃拉回來,即使在‘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思想。下割下許多肉,至少還留下一只完整的‘雞’。

神宗九年,建國八十一年的大虞正處于上升期,帝國最尊貴的一家人有幸親自創造和經歷這段的歷史,借助這次了解國門之外的機會,她支使雙胞胎去整理國內外各朝代在開國‘九九循環’時都發生了什麼大事。

阿雙搶著整理國內史,畢竟有高岱教授做後援,翻翻資料而已,一點都不難,阿桑很激動地開始折騰西方歷史,顧辭特意不限制他們的交稿時間,寫好一段交一段都行。

***********************

西周按武王分封始,八十一年正值周穆王十二年,西征陽紆,小勝而歸,但加劇了與犬戎的沖突,‘自始荒服者不至’,之後兩伐而定犬戎。第二年東征,八師伐淮夷,後來又去西邊一趟,勾搭了西王母。這個喜歡東奔西跑、打仗泡妞的皇帝,結果是朝政松弛,周天下由盛轉衰。

到了東周時代,彼時乃周莊王八年,齊、魯、宋、陳、蔡五國聯軍攻衛,送衛惠公復闢,南邊的楚文王徙郢都,深入江漢月復地,奠定楚國的根基,倒是沒什麼全國性的大亂子。

秦朝國祚太短,西漢的八十一年正是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輝煌的河西戰役之始,從此武功昌盛,國土大增。東漢延平元年卻陷于戚宦之爭,一年內換了兩任皇帝,外面鮮卑侵漁陽,西域聯兵反漢,談不上擴張,盡在內耗。

三國之後的晉朝八十一年已至東晉十六國時期,永和三年,能算大事的也就桓溫伐蜀一樁,雖然四分五裂,竟然還跨越千里西域,與拂菻建交,也算一個壯舉。

南朝是齊中興元年,蕭家先祖蕭衍正在大放異彩,即將搞定皇位,建立梁朝,這一段自然得到阿雙的大書特寫。北朝的鮮卑政權從北魏元年開始算,即宋明帝泰始三年,在獻文帝拓跋弘和大將慕容白對南方的侵略,以及宋明帝北伐反攻中度過。

短命的隋朝之後,大唐的八十一年是女皇當政的則天順聖皇後中聖歷二年,有吐谷渾余部內附,又與西突厥十姓部落相通,山那邊飛舊渤海國靜悄悄地立國了。

定朝天祐元年接于唐昭宗的天復四年,第八十一年是穆宗之子、烈宗他爹順宗繼位第一年,做了二十八年太子的順宗終于熬過了強勢的老爹,改元觀寧。雖然這個年號只維持了一年,順宗就駕崩了,但這短短一年半里,他做的幾件大事足以載入史冊——開放港口迎入大食人,隨之而來的玉米、紅薯等發源自‘尼羅河源頭’的糧食從此名列華夏食譜,年底又再接再厲引進盧城稻和佔城稻,才有了江南魚米之鄉的繁榮,也讓烈宗常年應付羯夷、匈奴兩線作戰,出擊天山之外,仍能迅速恢復元氣。

濟朝繼承了殷實的家底,據稱元宗改元時,人數已過億,待邁入九九輪回之年,濟簡宗統正十四年,本該更上一層樓的國勢卻已搖搖欲墜。羯夷首次突破北方防線,攻入上谷郡,如今的上京,軍民嘩恐,爭相南逃過涴江,幾無主官留任,剛中進士剛及冠的太宗走馬上任上谷郡守。當時河西走廊盡失,朝廷數次大舉征調西南夷土著和川夔邊民新修三關,疏通漕運,修陵寢,激起民憤。文人領軍,對付彪悍山民,完全束手無策,再加上朝政憊怠,旱情、瘟疫,加上巴蜀大地震,簡直天都容不下簡宗,臘月沒到,他就光榮謝幕了。接下來開始了延綿不絕十來年、此起彼伏的邊民起義,和每年準時來打劫的匈奴、羯夷,以及連年天災,雪、澇、旱、蝗輪番上,濟朝再沒緩過氣來。

現在到了大虞的八十一年,收復西域、東北、康藏、吐蕃、高麗,新納安南、驃國、琉球、三佛齊、真臘、龍門,又有海軍之威和騎兵之盛,帝國之相初具雛形。

年方八歲的二皇子袁冑不認為自家老爹會就此止步,眼下國朝無內耗隱憂,連著幾年風調雨順,政通人和,民生富足,軍勢佔優,沒理由不向劉野豬和定烈宗學習。若講究休養生息,大可讓大哥撫民,他跟著鎮北軍或靖西軍去打江山,以戰養戰,哪怕把自己的俸祿全扔進去,也在所不惜!

***********************

阿桑的西方史研究得不是太順利,主要是安息、大秦、拂菻等沒有系統的編年史可考證,不過這些國家和文化引起了他的興趣。只要有時間,他都會泡在鴻臚寺的通譯司和高教授的書房里查資料、做筆記,然後拿回來與哥哥們和顧辭討論。

這些零星火花似的小踫撞,有時能給在一旁打醬油的袁懿或藝青不少啟發。例如孩子們評價古希臘雅典打造的‘提洛同盟’形式,將本該由同盟的城邦國繳納和共同決定用途的‘盟金’變相改為每年獻上的貢稅,以收取‘保護費’的形式,為城邦國的海上安全保駕護航。這種本該平等的同盟,卻因為一家獨大,成為松散的‘帝國’模式,讓藝青借鑒到處理東瀛業務上。

東瀛是個很好的試驗點,先輔以條約形式,以打擊海盜或保護華商為名,全面接管東瀛港口的關稅收入和軍事權。以大虞現有的商業滲透能力,可首選在那兒試點寶鈔的發行和控制,大量進口他們的金銀礦和漁林產品,賣出多余的黃豆、小麥等農產品,必要時傾銷稻米,使其經濟命脈完全受控于皇家產業。退一萬步講,若東瀛政權徹底不受大虞控制,依兩國貿易的緊密聯系程度,哪怕換個凶殘的蒙兀人當天皇,也不會影響其在商業方面的附屬地位,大虞還是能佔主導之位。

袁懿對此提議很認可,讓內閣眾議之後,待時機成熟,朝廷擬下發正式國書,將東瀛的‘屬地’地位明確下來,充其量不過給個‘屬國’待遇,以代替之前通行的‘稱藩納貢’。稱藩納貢是一種以小藩事大國的關系,藩國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賜與印璽,以每年的朝貢表示服從。中國方面對藩國持不作為態度,甚至為了顯示‘天朝上國’的富有與大度,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給藩國的賞賜遠超過貢品的價值,反而是虧本生意。宗藩之間看似不平等,實際上只是維系一種友好的上下級關系,很多時候並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畢竟中國如果真想要某地,一般打下來後,直接駐軍、流官、移民、開墾,允許作為藩國存在的地方,基本上維護起來性價比不高,例如海軍壯大之前的安南、高麗、驃國。以後這種商業優先、軍稅全控的‘屬地’關系,也將取代宗藩關系,成為大虞遠距離控制海外諸地的國策。

至于中南半島和高麗這種,有陸地的連接與支撐,先佔了再說。

***********************

幾百年後,有些史書將東瀛戰國時代分為前中後三期。

在大虞全面介入之前,以大名與將軍之間的斗爭導致幕府更迭,藤原氏、源氏、平氏和上杉氏都是為了上洛組建幕府而戰。

第二階段是大名之間的互毆,上杉幕府在廣義之後的將軍和天皇一樣,是被擺起來或搶來搶去的裝飾品,這一階段以徹底的兵農分離為特征,由于大量的農民成為持刀弩的武士,大豆、棉花、玉米等經濟作物和肉類嚴重依賴于大虞進口,寶鈔成為貨幣。

最後一個階段很短,繼承了信田家和上杉家的信田由方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個‘天下人’,他以‘天下布武’為口號,大力提拔各個階層的人才成為家臣,通過封地和商貿權的區別分封,和嚴格的晉升獎懲法度,牢牢控制了龐大的家臣團隊,並引入了大虞的弓弩,成功地收服了整個本州島的大名,逼降兩藩,組建了一個全面控制公職和天皇的幕府,對大虞割讓隱岐島,全面開放除鹿兒島、沖島之外的中京、橫濱、難波、博多、敦賀、青森、富山七港,東瀛的海岸線全部對大虞開放。

在由方的威勢下,被壓制的家臣們相安無事,然而他的去世,又使信田幕府分裂為數派,尤其是佔據港口商貿權卻無多少土地的大名蠢蠢欲動,紛紛支持不同的繼承人。此時大虞以‘駐軍保護七港’為條件,介入此次紛爭,以七港大名為首,投票選出由方幼子由定為總督,徹底廢除將軍一職,而其他佔地頗廣的內陸大名,則聯名推舉一人出任關白攝政,一武一文,彼此都不再輕易動武。在七港和京都的大虞使館區的監控下,近二百年的東瀛戰國時代結束,三島迎來久違的和平。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盛世獨寵最新章節 | 穿越之盛世獨寵全文閱讀 | 穿越之盛世獨寵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