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盛世獨寵 156 納為屬國

作者 ︰ 慢慢來吧

商人掌權並不是壞事,江南許多詩書人家本就是‘商而優則仕’,當年隋唐開科舉,讓寒門有了晉升公卿官宦的通道,現在還多了個吏考,根基淺薄的商人想做公務員並不難。而且因為最大的商人是朝廷產業,不但對內掌握了國庫盈虧,修典保護民商,對外更是以國家壟斷的形式去控制屬國、爭奪國際市場,幾無敵手。

從大虞目前的人口數量來看,雖然已有了突破性的增長,但遠未達到需要殖民海外才能緩解生存壓力的地步,所以肯定不會有西方諸國那種強烈的擴張。因此,顧辭從一開始就有目的地以自身的權勢地位去做一個官方商人,並將皇室、重臣和朝廷盡量綁到這輛馬車上。更重要的是,她身邊的帝國精英們,不但對此樂見其成,更有不遺余力支持她大步往前走的一群智囊團。這只能說明大虞的高層人士已經有不少人看出商業發展的趨勢,並且這~片土地上也足以產生新商業模式所需的充足人力、物力和知識儲備,她不過是恰逢其會,身份合適,提出的想法足夠成熟,少走許多彎路,縮短了這個過程。

商業體系逐漸完備,商人地位隨之提高,也是水到渠成。有了資本的人就要改變自己的地位,不然干嘛暴發戶買油畫裝品位,或是花錢當個什麼協什麼官。科舉為何出現,自然是因為皇權需要別的力量來對抗掌握大部分資源的氏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人人耳熟能詳,敢于實踐的人代代皆有。

但對于一個以土立國的大陸農業國來說,在憑借土地資源而形成的原有利益集團之外,現在又出現了掌握大量資本的商業利益集團,情況會更加復雜。所有通過海軍控制的飛地,日後肯定如三佛齊一樣,以經濟控制大于軍事控制的模式,成為大虞的屬國,即便是安南、驃國這樣已並入國土,采用城縣制的地區,如果不是因為布政使的外戚身份,恐怕朝廷還是抱著‘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態度,對待這些新子民。

中華傳統就是官紳掌握土地,因隱田、免稅等措施,大量土地越來越集中于少數人之手,土地的產出要求穩定和封閉,人員或商品的流動很容易影響糧產的數量和價值。雖然大虞對此已經開始采取措施,遏制土地兼並的速度和趨勢,但隨著商業的進一步發展,所需要各種原始積累,會破壞這種依土地而建立的單純關系,甚至讓土地本身和土地上的人一樣,變成可買賣可流通的一個環節。不同立足原則會導致兩個利益集團之間產生直接沖突,而且,倘若資本集團對外擴張停頓或失敗,又會反過來加劇國內的土地兼並,這緣于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因對土地有強烈需求,而形成的安全感,就跟股市崩盤,資金涌入樓市,或‘有錢存銀行,不如去買房’一樣。屆時定會暴露出更多潛在問題和矛盾,必然讓許多保守人士驚呼‘動搖國本’,重提‘重商滅禮’的論調。

背書時都知道‘生產力改變生產關系’,但身為當事人,顧辭不曉得什麼程度才是‘變’的節點,會發生什麼沖突,結果是前進還是倒退,即使目前沒遇上,她的兒子或孫子也會遇到。所以她想的是通過東瀛戰國時代的分封體制來說明,地是有限的,只能在技術和商業上下功夫,提高產量和資金量,可不能有禁商鎖國的愚蠢想法。

社會變遷從來都是金字塔換塔尖,最底層的人只能在這個塔尖更替過程中順勢而為,才能實現階級上的飛躍,除此之外,教育不會改變這一點,法治也不會,技術更不會。那身為塔尖里的人,顧辭不希望成為被替換掉的那個,幸虧她的夫君是個銳意進取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選的時機、措施和執行人都很給力。報紙成了最初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給自給自足的官紳百姓們普及何為‘國’、何為‘民’,何為‘商’,當小農經濟遇到西方文明的沖擊時,有了統一的認知,再去選擇、、評判、消化、吸收,遠比被打破重構,更安全穩妥。當然,對于熱愛土地的國人來說,直接告訴他們,海外有許多無主之地,用不著為眼下這點爭得死去活來,或許效果會更好?

***********************

反過來看東瀛,他們為什麼熱衷于下克上,因為幕府的分封是為了封鎖階級,確定‘天皇—將軍—大名—武士—農民—匠人—商人’的劃分,輔以神道教和佛教的約束,一個認為天皇是神的後代,確定人神之分,一個用‘輪回說’勸各階級各守其道。但平家打破了這個傳統,商人可以成為家臣,農民拿起刀可以成為武士,武士可以振臂一呼,推翻大名上位,做將軍又有何難?

任何文化和政體都是在經濟基礎上構建而成,多山少地的狹小島國,只有三塊較大的平原——近畿、關東和濃尾。不論是看起來不食人間煙火的天皇,講究血統尊貴的貴族,還是閑時耕田戰時保地的草根武士階層,他們的經濟來源只有土地。位于狹長國土中間位置的政權很難有足夠的控制力全面掌握國土,近畿地區也養不活一支專屬于天皇的軍隊,去討伐東西兩邊不安分的地主,所以,發展神道教維護皇權的威信,采用分封制去控制近畿之外的田地,是唯一選擇。

分封帶來了莊園制經濟,在沒有足夠技術發展銅、銀、金等貨幣時,米布就是這個島國的貨幣。當定朝錢幣流入東瀛成為通貨時,給完全依賴土地產出為生的御家人帶來了滅頂之災,本來十斗糧食足以換取一匹表現武士身份的馬,現在銅幣先過一道手,十斗米換來的錢在某些時候只能買個馬**。再加上諸子均分的‘分割相續’,造成類似‘推恩令’的結果,每個人能得到的土地越來越少。沒地就沒錢,沒錢只能借,借了高利貸還不起,只能賣地,地都沒了,自然更沒錢——這是土地兼並永遠不變的惡性循環。

有武力值的人自身HP不足,當然要從別處搶血瓶和繃帶。上杉家的橫空出世,不是因為他們比源平兩家擁有更多資源,而是順應時代,在制度上小小變革了一下——嫡長子繼承家業,其他兒子出去搶新地盤。有了新的土地分配方式,意味著攻佔下來的土地會重新分封,相比較于單純依靠近畿和關東平原舊勢力晉身的源平兩家,上杉家顯然更得人心,所以才能暗中收買,或說勸降平氏陣營各勢力,在平氏即將享受勝利果實、精神松懈之際,成功地一擊必殺,取而代之。

嫡長子繼承制雖然能實現聚攏家族資源不再細分,但基于分散的土地而形成的經濟基礎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獲得幕府分封的守護和守護代,自然也凝聚自己家族之力,成為大名。每個大名想必都很支持沒有繼承權的其他兒子和兄弟們去開疆擴土,開始新一輪的對外戰爭和兼並。

***********************

對大虞來說,東瀛這種距離較遠、來往時間長的小地方,比之三佛齊的航道要沖地位低許多,僅比琉球這等體量的小串島重要一點,不值得花費太多精力。把它作為一個獲取金銀的商業屬國足矣,使臣可以讓商人們兼任,只要控制了對馬島,連上岸駐軍都不必。

他們內戰打得越久越激烈,越要依靠大虞的海貿,給大虞輸入金銀,所以樞密院在皇帝和太子的建言下,很快制定了‘扶三港,佔隱崎,控出雲’的戰略——重點扶持信田,能拿下甲斐金礦最好,維持島津實和長宗部的現狀,打擊隱岐走私的海盜,將其收編,重點保護出雲的銀礦,在出雲選擇一位大名合作。當然如果虎義頭腦足夠好,能搞定加賀一向宗,在能登開港,也是個不錯的合作對象。

至于僧兵的存在讓寺院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大名,這點讓樞密院比較躊躇。越是亂世則越需要‘正統’思想來禁錮等級關系,這是新上位者防止下克上的工具。但東瀛的佛宗往往依賴于莊田的產出和信眾的供奉,對貿易並無需求,甚至反對開國互貿,因為信眾一旦離開本地,就會給別家寺院獻財了!這樣的阻力,大虞選擇合作伙伴時多了一個條件——敢于滅佛再立。

還有一個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獲就是東瀛佣兵。許多武士因戰亂失去家主,不願‘折節投敵’而變成浪人。在大虞沒來之前,他們大多成為海盜,在對馬島、伊岐島、隱岐島游蕩走私。大虞來了之後,他們非常願意受雇為‘上國之兵’,武藝不錯又听話,善水戰,不畏死,剛好可以收編補充到安東軍中,接受系統訓練和語言學習,日後隨著安東軍出洋征戰,成為雇佣軍主力,與漢人無異。待他們回歸本土,也將成為治理東瀛的最好人選。

這樣四面開花的結果,除了會讓東瀛不易平定,也能讓大虞仔細選擇一個盟友進行合作,等此人真的成了‘天下人’,產生一個穩定的政權之後,只要在其試圖自立,或別的國家前來染指時,從高麗和琉球兩地加以施壓,完全能讓這根牆頭草安分地為大虞守好海上第一道門戶。

唔,這就是我們的東海第一島鏈!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盛世獨寵最新章節 | 穿越之盛世獨寵全文閱讀 | 穿越之盛世獨寵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