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甜 139

作者 ︰ 顏令嫵

玉米面的清香、魚肉的鮮濃,再配上外面的芝麻香和蔥香,以及煎餅用的噴香的豬油,由于食材的純天然無污染,也不像後世的現代那樣、什麼東西都產自大棚,所以食材本身的味道比較醇厚。

因此哪怕是最簡單的食材做出來的,沒有太多的調味品,用的也是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卻更加能夠體現出食物的鮮美來,吃到嘴里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

容韞和慢慢地把口中的美味嚼完了,一面咽了下去,一面回味著這難得的美味,一面繼續打量著桌上別的菜肴。

容韞和在呂媽媽和羅采蕾下手處理魚之前,就建議她們把魚殺了之後,魚頭剁下來做砂鍋魚頭豆腐湯,魚鱗褪下了不要扔,魚雜也別扔,掏出來收拾干淨放著。

羅采蕾把魚身上褪下來的魚鱗洗干淨,加了水,放了蔥姜蒜等調料,再滴了幾滴老陳醋,放到火上()炖了半個時辰。

然後把魚鱗撈出,把湯汁放到一旁冷卻,卻把撈出的魚鱗都裹上雞蛋面糊、用油炸成金黃色花生米大的一粒粒,撒上經過容韞和描述、羅采蕾試著用調料做出來的椒鹽,然後裝盤。

這道椒鹽魚鱗就做好了,也是一盤風味獨特的小菜。

一開始呂媽媽和羅采蕾還有些擔心,這魚鱗做出來的菜不能入口,可當她們做好之後嘗了一口,就開始相信自家小姐的話果然不錯。

不止本來要扔掉的魚鱗成了一盤小菜,就連那平時吃起來有些窩心的玉米面。在摻了細白/面之後,也變得更加好吃起來,而且吃多了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感覺肚子里脹脹的。

這樣一來。平日里若是這麼做飯的話,也可以省下來不少家中儲存分量不多的細白/面,家里的存糧撐過這個冬天總算是沒有問題了。

本來她們還在擔心,畢竟自家小姐和少爺都是吃/精細的食物長大的,這讓他們吃玉米面餅子和魚鱗魚雜,會不會吃不下去或者積了食不消化?

只是當她們在做好之後嘗了一口之後,就覺得這些東西也是風味獨特的。且看容韞和的反應,也是頗為喜歡這種味道。

至于羅采蕾和呂媽媽擔心積食不消化,容韞和確實知道這玉米面不太容易消化。對于腸胃不好的老人小孩和體弱之人,不易多吃。

而她現在的身體,確實弱的夠嗆,要是天天吃粗糧。只怕就會受不住。

考慮到這種情況。因此這玉米面魚餅,她也不過是忍著饞、只吃了小半個嘗嘗鮮,剩下的大半個,都給了在一旁眼楮發亮直盯著魚餅看的雲杏。

做魚餅時踢出的魚骨,羅采蕾則是按照容韞和的說法,用豬油加蔥花熗了,撒上調料,也是一盤小菜。

而單獨剁下來的魚尾則是做了一盆大蒜燒魚尾。盛在一個青瓷大海碗里。

魚雜收拾干淨,用泡椒炒了。正是一道下飯的好菜。

這麼一來,就用去了一條大魚。

第二條大魚則是收拾好了之後,在魚身上用花刀輕輕的片了幾下,魚肚子里只放了蔥姜蒜、鹽和醬油,放在鍋里直接清蒸,就把魚肉的獨特的味道全都散發了出來。

第三條魚則是用花刀片成了魚片,放了自家菜地里種的的白菘(就是現在的白菜),再從壇子里挖了一些羅嬸原先做的酸菜,做了一盆酸菜魚片;剩下的魚身上剔下的魚肉做了一道糖醋魚條,最後的一點點魚肉殘渣混合豆面面粉做了一道魚肉面。

第四條魚則是譚叔下手做的野菇烤魚,先把魚去了魚鱗和內髒烤熟,然後再將野菇切片淋上水撒上鹽煎熟,再將野菇汁倒在魚上面,這樣一來,魚既保留了燒烤後的香脆,入口也不會干巴巴的,反而多了野菇的香味。

而當初放到一邊冷卻的魚鱗湯汁,在冷卻了一會兒之後,已經凝結成了潔白如玉的膠凍,切片裝盤,加入蒜泥、醋、白糖、鹽、醬油、香油和芝麻醬等拌勻調成的醬汁澆了上去,羅嬸還特別高興地加上了一朵白蘿卜雕花。

其實這些菜如果有辣椒的話會更加美味,可惜容韞和並沒有在這里見過辣椒這種植物,就連那個泡椒,也是去年譚叔去山里打獵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一株,便順手摘了下來幾個,帶回來的種子種在了容家的院子里,今年也不過得了十幾斤。

這些菜,加上熬得雪白的砂鍋魚頭豆腐湯,還有大妞做的燕北特色菜小雞炖粉條、蘑菇蘿卜炒雞蛋、兔肉炖土豆、鹿肉炒豆角、釀餡茄子、木耳黃瓜拌干豆腐、核桃仁手撕菜和蒜苗小青菜炒豆腐泡,正正好一共是二十道菜,湊夠了吉利的雙數。

這做菜用的白菜和蘿卜,都是如今容家自己耕種的那五畝地上種的。

雖說如今燕北下了雪,可到底還是沒有真正的入冬,所以地里的白菜蘿卜長勢還是不錯的。

每天一大早,譚英遠和蔡百瑞都會到地里扒開積雪,扒幾顆蘿卜白菜回來,就是容家這一天的菜了。

而那豆腐則是隔壁的馬家女主人袁氏自己磨得。

那袁氏沒出嫁之前,家里就是做豆腐賣豆腐的,所以她也是從娘家學得了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藝,做出來的豆腐,又白又香、味道又好。

袁氏嫁給了馬五保之後,平日里自然也是會做些豆腐賣了,補貼一下家用。

由于袁氏做的豆腐不僅好吃,給的斤兩也是足足的,所以這十里八村的,平日里有些余錢的人家,都喜歡買了袁氏做的豆腐,回家做菜上桌,也算是一道難得的好菜了。

馬家家里有十幾畝中等的田地,今年種了五畝地的豆子。秋收的時候,收了幾百斤豆子,袁氏又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藝。每天天不亮、就會起床和她男人馬五保一起推著石磨磨豆腐。

如今下了雪,這村子里又不比鎮上和縣城里賣菜的多,所以大家能吃到的菜,除了地里種的白菜蘿卜,家里境況稍微好一些的,也就只能買上一些豆腐加加菜了。

這豆腐呀,配上村子里自家做的酸菜或是地里種的蘿卜白菜一起炖了。經過農婦們的巧手烹調,那可也不比吃肉的味道差了。在這大雪紛飛、物質極為匱乏的燕北,也算是餐桌上一道獨特的美食了。

所以那馬家每天磨出來的兩大盤一百多斤豆腐。幾乎都被這十里八村的鄉親們買完了,而容家,每天也都會去馬家買上一塊十斤左右的豆腐。

至于那干豆腐和豆腐泡,則都是每天吃剩下的豆腐。經過羅采蕾的巧手。做成了比較好存放的干豆腐和豆腐泡。

而木耳、蘑菇和核桃仁,都是譚英遠進山打獵的時候,順手帶回來的山貨。

粉條、茄子和雞蛋自然也都是從馬家買來的,畢竟容家的人都不擅長做農活,這把紅薯磨粉做成粉條、養雞養鴨養鵝養豬什麼的自然都是不可能的。譚英遠他們平日里侍弄那五畝地,也只能種些比較好成活的白菜蘿卜和土豆紅薯。

土豆和豆角則都是容家自家種的,今年容家種了一畝地的土豆,收獲了之後就放在地窖里存放著。平日里炖雞炖鴨炖肉的時候切上一些作為配菜,又好吃又頂飽。吃上一個冬天都不是問題。

干豆角的制作,則是大妞提出來的。

大家在容家院子里的那幾片小菜地上種的豆角,夏天的時候摘了下來,吃不完的就放在院子里晾曬。

豆角曬干了之後,留到冬天在缺菜的時候,還可以豐富一下膳食。

這干豆角炒肉或者炖湯的時候,直接放進去做配菜,豆角吸收了湯汁的濃郁,吃起來口感也是非常好的。

或者把干豆角泡好了之後,也可以用來包包子和做餃子餡,這些也都是頗為擅長家常菜的大妞提議的。

因著今年豆角的收獲不錯,大家吃起來也覺得味道挺好,所以大妞便提議到了明年,除了豆角之外,還可以在院子里種上一些茄瓜、葫蘆、南瓜和灰菜之類的,這些夏天的時候吃不完曬干了,到了冬天缺菜的時候,都可以拿出來加菜。

而那黃瓜、蒜苗和小青菜的種植,則都是見多識廣的蔡百瑞提出來的,就在入了秋天,在院子里的菜地上架了棚子,棚子上敷上干草。

白天溫度高、有陽光的時候,把干草扒開,讓菜苗曬曬太陽;到了晚上的時候,依舊把干草敷上,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這樣一來,那些黃瓜苗、小青菜和蒜苗倒也長得頗為喜人,如今已經可以開始摘了入菜了。

其實,在這村子里,大家普遍的做法,都是在自己睡的屋子里放上幾個大大的木頭槽子,在槽子里種上菜苗。由于屋里燒了火炕,所以溫度很高,這樣一來,菜苗也就不會凍壞了。

只是容家畢竟原先是大戶人家,自然受不了在自己的臥房里種菜,所以蔡百瑞就建議學著那些京城的花農們,給菜苗蓋上干草、起到保溫的作用。

當然,別看這滿滿一桌子二十個菜看起來很是多,且菜的份量也是足足的,可畢竟還有譚英遠、蔡百瑞他們七個大男人也要一起吃飯。他們一大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去干活,忙活了一上午自然是飯量很是驚人,光這些菜只怕是遠遠不夠的。

而羅采蕾原先就和隔壁的韓玉娘學了烙煎餅,今天便烙了足足一盆子幾十張煎餅做了主食。

因為已經有了玉米面魚餅了,所以這煎餅羅采蕾就是用的高粱米做原料,摻了適量的紅薯粉做成的。

泡好的高粱米,里面摻上提前煮好的白米飯,加上泡開的黃豆,一起用廚房里的小磨推了出來,然後摻上適量的紅薯粉,調成稠度適中的糊糊,就可以開始在鏊子上烙餅了。

這煎餅想要烙好,烙得又酥又脆吃起來口感好,白米飯和黃豆添加的就要適量。還好大妞原先在家里也跟著她娘烙過煎餅,所以這原料的比例倒是沒有難倒眾人。

烙的時候,呂媽媽在底下看著火候,羅采蕾則在上面看著鏊子烙餅,而大妞則站在一旁,把烙好的、放在蓋簾上的煎餅揭一遍,免得熱量散不開、時間長了粘到一起。

這烙煎餅可是一個體力活,一般的熟手做起來也頗為耗時間,所以呂媽媽和羅采蕾也就只來得及烙了幾十張煎餅而已。

因此,她們還準備了一大盆堆得冒尖的白米飯,里面摻了切成小塊的紅薯。

這紅薯容家今年種了有二畝地,紅薯秧子都送給了隔壁的馬家和楊家,讓他們剁碎了摻著豆餅子喂家里養的豬。

收獲的紅薯則是一半磨成了紅薯粉,一半放到了地窖里存放。如今這容家最不缺的,就是堆在地窖里的紅薯和土豆了。

前世在現代的時候,容韞和就特別喜歡吃那些小攤上推著爐子賣的烤紅薯。

整塊的紅薯,放在爐子里經過適當的烤制,外皮焦爛,內里熱乎乎的、又香又甜,可比什麼白/面饅頭和白米飯好吃一百倍!

所以今天她還特意鬧著要呂媽媽在飯菜做好之後,在半熄了火的爐子里埋上了幾塊紅薯,等吃完飯,那邊的烤紅薯就可以趁熱吃了。

畢竟紅薯雖然好吃,可畢竟不能拿來當飯吃,不然吃多了可是要胃酸的,容韞和也只敢在飯後吃上幾口、當做飯後的甜點

雖說這一大桌子菜都是色香味俱全,可呂媽媽還是有些擔心容韞和兄妹倆吃不習慣這燕北的特色菜,又特意提前準備了一盆兩人都愛吃的甜品——米酒蛋花湯,湯里切了一些水果塊,都是燕北這里的當地水果,有水梨、軟棗子;還放了一些山藥塊、芋頭塊、南瓜塊,又放入了一些紅豆、薏米和蓮子。

這道甜湯可是呂媽媽的拿手菜,且有開胃、健脾、祛濕、補氣的功效,原先在京城,容韞和兄妹倆就特別喜歡吃。(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閨甜最新章節 | 閨甜全文閱讀 | 閨甜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