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食狂潮料理時代 第六百二十七章 扒鹿肉

作者 ︰ 小葉桑

大眾服務的設計主旨決定了北歐風格設計風靡世界。早在1930年,這種精簡風格就在功能主義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大放異彩,標志著其突破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與世界接軌。北歐風格將德國的崇尚實用功能理念和其本土的傳統工藝相結合,富有人情味的設計使得它享譽國際。它逐步形成系統獨特的風格于40年代。北歐設計的典型特征是崇尚自然、尊重傳統工藝技術。

北歐風格設計貌似不經意的搭配之下,一切又如渾然天成般光彩奪目。任何一個空間,總有一個視覺中心,而這個中心的主導者就是色彩,不用純色而多使用中性色進行柔和過渡,即使用黑白灰營造強烈效果,也總有穩定空間的元素打破它的視覺膨脹感,令人印象深刻。

北歐現代風格是指繼承了原有的尖屋頂、斜屋面、石木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面積的采光玻璃及現代派鋼結構。其結構簡單實用,建築結構之間體現內裝修風格,沒有過多的造型裝飾。原始石材面及木紋暴露于室內,但其主題又偏向于現代鋼木結構,室內效果形成了現代與古典相結合的效果。

在餐具方面,就產生了完全不使用雕花、紋飾的北歐瓷盤,各式各樣的餐具,如果說它們有什麼共同點的話那一定是簡潔、直接、功能化且貼近自然,一份寧靜的北歐風情,絕非是蠱惑人心的虛華設計。

在這樣的餐廳享用美食。絕對是一件足以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情,尤其是菜品還是美味的鹿肉以及雪雞。

鹿肉是一種高級野味,肉質細女敕、味道美、瘦肉多、結締組織少,可烹制多種菜肴。鹿肉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糖和一定量的維生素,且易于被人體消化吸收。

提起吃鹿,很多人或許會跟第一次吃螃蟹的人那樣心生顧忌,受保護動物怎能輕易入口吃掉。

不過可以放心的是,餐廳所供應的鹿肉,都是人工養殖的允許販賣的食材,只要能夠承受其高昂的價格。那麼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世界上共有40多種鹿。並有大量的人工養殖場分布在新西蘭、北歐、俄羅斯、我國新疆黑龍江等地。能食用的主要是赤鹿、馬鹿、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馴鹿、坡鹿、麋鹿等。西方人多愛用赤鹿、麋鹿,肉質較老,適合做扒,但就未必適合國人的口味。而粗壯肥女敕的馬鹿則口感最佳。此鹿種在我國新疆地區有大量養殖。中菜中多采用此種鹿。第二是烹調方式。

鹿肉性溫和。有補脾益氣、溫腎壯陽的功效。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鹿肉屬于純陽之物,補益腎氣之功為所有肉類之首。故對于新婚夫婦和腎氣日衰的老人,吃鹿肉是很好的補益食品,對那些經常手腳冰涼的人也有很好的溫煦作用。鹿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膽固醇很低等特點,含有多種活性物質,對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有外國專家預測未來鹿肉有取代牛肉的趨勢,鹿肉的價值,正愈發受到重視。

對于中國人來說,鹿肉或許是一種新穎的食材,其實在西方,鹿肉跟牛肉、羊肉一樣普遍,鹿肉派或者是鹿肉刺身不過是家常便飯。

西方吃鹿已有很長的歷史,從狩獵年代到今天環保主義盛行,吃鹿的意義一直沒變︰那是自然賜予人類的最美味的恩賜之一啊。在法國餐廳里,以麋鹿做的主菜價錢不菲,在盛大的節日,除了火雞外,如果還有一盆香氣騰騰的烤鹿肉,那就是對客人最好的禮遇了。

在中國,鹿肉自古以來是帝王將相之家的桌上佳肴。飲食盛典《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就記載有「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羶」,這里的「割腥啖羶」,指的就是吃烤鹿肉,史湘雲與賈寶玉等人在蘆雪庵里吟詩賞梅,一邊不忘大嚼鹿肉,何等色香俱全的詩意畫面。

雖然鹿肉營養價值高,但在國內並不特受追捧,其中價格略高是其中一個元素,但相對其他高價食材如和牛或者吞拿魚,鹿肉的價格是遠遠低于以上,對嗜吃的中國人來說,最重要是它美不美味。

扒是一種特殊的烹飪技法,在中華料理之中,是指先用蔥、姜熗鍋,再將生料或蒸煮半成品放入其他調味品,添好湯汁後用溫火烹至酥爛,最後勾芡起鍋。扒有紅扒,白扒,魚香扒,蠔油扒,雞油扒等,是根據調味品不同而區別的。不論中餐還是西餐,「扒」菜都是主要的烹調技法。中餐魯菜中的「扒」菜是比較地道著名的。魯菜中的「扒」菜就是將初步加工處理好的原料改刀成形,好面朝下,整齊地擺入勺內或擺成圖案,加適量的湯汁和調味品慢火加熱成熟,轉勺勾芡,大翻勺,將好面朝上,淋入明油,拖倒入盤內的方法稱為「扒」。做好「扒」菜每一道環節都是很重要的。

在西方的烹飪技法中,扒則是較細致的一種烹調方法,第一要選高檔精致、質爛,如魚翅、鮑魚、干貝等海類產品。第二,一般用于扒制熟料,如「扒三白」,所選用的原料有熟雞脯肉、熟白菜條,選用這樣原料的目的是容易入味,也具有解腥去味的作用。

不過殊途同歸,中西料理關于扒技法,都離不開對食材的加工。根據原料的性質和烹制目的不同,原料要加工改刀成塊、片、條等形狀或整只原料,不論主料成什麼形狀,在烹制菜肴時要擺成一定的形狀或圖案,原料要進行初步熟處理。如干貨原料要進行提前漲發,蔬菜原料要進行焯水過涼,具有縮短加熱時間,調和滋味的作用。

其次則是火候,盡管西式料理慣用烤箱來對食材進行加溫處理,但是在利用扒這一技法進行烹飪的時候,則不會利用烤箱的力量,而是歸于自然,使用料理業中的「看火」,《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打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可見火候是決定菜肴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扒」菜的火候要求更嚴格,旺火加熱燒開,改用中小火長時間煨透,使原料有味道,最後旺火勾芡,菜肴成熟,口感適中,一氣呵成。

扒菜的關鍵在于調味。由于原料的特點及調味品的不同,因此「扒」在中華料理中也被分為紅扒、白扒、蔥扒和女乃油扒。紅扒的特點是色澤紅亮、醬香濃郁,如「紅扒魚翅」。白扒的特點是色白、明亮、口味咸鮮,如「扒三白」。蔥扒的特點是菜肴能吃到蔥的味道而看不到蔥,蔥香四溢。女乃油扒的特點是湯汁加入牛女乃、白糖等調味品,有一股女乃油味,如「女乃油扒蘆筍」。另外還有雞油扒等扒制方法,在西方,則還有黑椒扒和番茄扒。

鹿腿肉肉質細膩、紋理均勻,食用入味,口感最好,乃是最受歡迎的部位,鹿肉不比牛肉味濃,卻又帶著羊肉似的羶味,或許是野味不可避免的屬性,所以在烹飪之前,鹿肉也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清水浸泡,用以拔透血肉剔除腥味。

去腥的鹿肉切大塊,炒制,盡量干鍋炒制,所謂干鍋也就是不放油,在西方烹飪技法之中極為干煎,由于沒有放油,所以用來燒煮食物的熱量傳導媒介主要是食物本身攜帶的水分和油脂,利用干煎可以加熱食材到水分燒干,如此食物也就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原汁原味,但是如果火候沒有控制好,便很容易出現燒焦或是燒不熟的情況。

將鹿肉煎至略微焦黃,鎖住肉汁之後,則需轉移到另一盛有橄欖油的熱鍋之中,由于鹿肉本身含油量不高,如果用干煎加溫至熟透的話,鹿肉的油脂就會被消耗殆盡,肉質也會隨之變韌,為了不影響口感,適當的加入一點橄欖油也是有必要的。

將鹿肉煮熟,倒入鍋中的橄欖油,之後,加入牛女乃、女乃油、牛油、女乃粉、白糖等進行扒制,這個過程改用小火,慢慢地將女乃油的香味逼入到鹿肉之中,由于鹿肉十分溫和,能夠迅速地吸收香味。

扒的時候要注意手要像是在熬煮焦糖一樣輕輕順時針攪拌,要求其動作干淨利索,協調一致,才能讓食材充分吸收醬汁的味道。

扒鹿肉絕對是芬蘭人至愛的一道美食,女乃油的香味和溫和的鹿肉結合在一塊,口感堪比牛肉的鹿肉在牛女乃的調和之下,即保留了肉本身的口感,又帶上了女乃油的芬芳,令人贊不絕口,柔女敕的鹿肉在女乃油的滋潤之下顯得無比順滑,給人以一種入口即化的口感,無論是餐廳的裝飾亦或者料理的味道,都是一流水準。

而除了鹿肉之外,在芬蘭,同樣的還有一種食材深受愛戴,那就是雪雞。(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全美食狂潮料理時代最新章節 | 全美食狂潮料理時代全文閱讀 | 全美食狂潮料理時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