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 第十九章

作者 : 樊荣强

演讲台上同样遵循“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规则。♀+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玛丽芒特是达特茅斯管理学的资深教授,他将演讲者对听众的了解概括为四大类:其一,他们是谁;其二,他们了解些什么;其三,他们想听到什么;其四,如何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对这四点了如指掌就意味着了解了听众的需求所在,玛丽芒特认为一个演讲者如果能够将以上四个问题完全回答上来,那么她便可以为这次的演讲下赌注了,这不但能够成为一次吸引人的当众演说,也将是值得一听且内容丰富的精彩演说。

一、了解听众的需求。

1听众是谁。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根据一个人的病理特征来下药医治,才能够药到病除,演讲也不例外,也需要演讲者对听众进行了解把关,了解听众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性质以及和演说者自身的关联性就犹如把好了听众的脉搏,这样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演说。

2听众了解些什么。演说者对于听众熟知于心的内容可以做简略阐述或者删除,没有人会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事情再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演讲者在做准备的时候可以事先暗做调查:在自己的演讲稿中有多少内容是听众认为“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有多少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继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或者寻找一些新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确保这次演讲带给听众的都是新的、精确的和相关联的信息,这样一来,演说者便能够有的放矢。

3听众想听到什么。任何人只对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联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演说者为了获得听众的共鸣可以选择投其所好。当然,每位听众在心中也都有着自己所喜爱的那种演说模式、风格和途径,演说者可以尝试使用听众所偏爱的演说方式。当演说者的一些观点与听众的喜好相悖时,演说者也可以在这个地方多花时间和心思进行解说,不至于引起听众的反感。

二、了解听众的状况。

通常来说,演说者对听众的了解越是广泛深刻越有利于演讲的进行。对听众的了解内容可包括以下方面:

1年龄阶段。听众的年龄和他的阅历、理解程度、词汇量多少息息相关,举个例子:对于二十来岁的听众,你跟他们大谈“柏林墙”倒塌的历史,他们很难有直观的认识,因为他们不曾出生在这段历史产生的时间段上,所以演说者讲到此需要着重描述。♀而当讲到比尔克林顿当选为总统时,他们可能会在时间空间上有一定的概念,因为那时他们或许已经开始上小学了,可以根据记忆进行回放。当然如果听众都年过半百,那么他们对你这样的演说内容是没有什么理解障碍的。

2教育程度。一个研究生和一个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宽度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教育层面上。演说者了解了听众的教育程度,便能够对自己的演说稿进行内容深度和知识宽度的丈量,以便自己的演说内容,包括主题和词汇都能够被台下的听众所接受,也有助于双方流畅自然地进行互动。

3个人信仰。从心理上来说,听众的信仰要比他们的年龄或受教育程度重要的多,原因很简单,信仰与一个人的内心境界有着重要关联,其性格开放或保守,对某些问题的敏感或迟钝都与个人信仰相关。所以,当你将要有感情评判色彩地讲到与吃生肉、吸雪茄烟、拥有枪支或平行泊车等有关的内容时,最好先对台下听众做一下信仰方面的调查,以免出现尴尬。

4性别特征。历来说道男女有别,不同性别的听众对演说者的演说内容关注的部分也不尽相同。当你知道听众较多的是男性或是女性,你才能够有意识地改变你的**。男性对军事、政治、房产、汽车感兴趣,女士则对时尚、情感、化妆、购物感兴趣。对男听众采取刚毅直接的演说无妨,对女士则最好采取温婉可亲的演说方式为佳。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听众了解的过程恰如“砍柴”前的“磨刀”,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铺垫阶段,对听众了解的越是详细,越能够参透他们的内心需求,反之,一场对听众一无所知的演讲则很容易变成演说者孤军奋战的不堪经历,其结果往往徒劳无功。

讲话前的准备工作

演讲前的准备工作不可小视,它直接关系到演讲的质量、听众接受的程度和演讲的最终评价。“成功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演说者的准备工作做的越是详细,所得到的演说效果就越能圆满,那么,演讲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呢?

一、收集资料和信息。♀

演讲前的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包括两大方面,其一,听众信息的调查;其二,演说内容资料的搜集。在上一节中我们对听众的信息调查做了详细的阐述,概括来说有听众的年龄、学历、性别、信仰、职务等,这些信息的明确有助于演说者对场地安排和使用设备进行选择。例如,听众人数较多且专业性较强,那么演说者就应当选择使用大型场地,并选择使用高端演示工具,如果前期没有对听众的人数和专业程度做统计,而失误地选择了小型会议室和板书讲解,那么演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分析听众需求。

演说的直接对象就是听众,演说内容的设定也需要根据听众的需求进行设计和修改,所以认真分析获取的听众信息是重中之重,这关系到演说者对演讲方式、方法、风格等。了解听众的需求所在便能够找到演讲的关键点,引起场下听众的共鸣之声,与场下听众的沟通也更为方便,否则准备再充分的演说都将对听众一无所用,那么演说的目的又怎么能够达到?

分析听众需求可以通过场下调查和台上提问来实现。前者可以从听众中间选择一些代表事先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后者需要演说者设定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行当众提问来分辨出他们的真正需求,台上提问的形式对演说者的控场能力和话题转换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在下节内容中将对这两方面的能力进行详细解说。

三、设定演说目标。

根据以上两方面信息的搜集,演说者可以对演说方向进行大体预定,然后逐步定下演说目标。听众对演讲的需求及期望是演说目标制定的指南针,以此而行能够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演说目标。任何演说者都不能忽视演说目标的重要性,否则演讲的主题、内容、问题设置、时间长短都无法把控。例如,两场演说分别将目标定为“解说某种学术观点”和“说服听众做某事”,那么,二者为了达到自己的演说目标必定会对各自的演说内容和方式做调节。

四、确定演讲的架构和内容。

以上三个步骤都是为演讲的架构和内容的确定做准备,在确定架构和内容时,演说者可以关注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1确定主题,拟定引人且脍炙人口的演说标题。

2明确结论,对演说目标进一步地说明和展开。

3设定各要点(关键词),并填充丰富论据(案例)。

4设置互动环节,中场演习、互动游戏和相关问答等。

5设定精彩开场白,具有创意的、吸引力强的、与主题环环相扣的开场。

6明确采用的演说顺序和演说风格。

五、制作视觉辅助。

视觉辅助逐渐成为演讲中的重要表现工具,它具有立体、直观的外显效果,目前演讲台上常见的视觉辅助多为幻灯片和视频。值得注意的是,演说的主角仍然是语言,而非这些工具,演说者不可使辅助工具越俎代庖,演讲者不可将听众的时间过多地花费在幻灯片与视频上,否则就意味着演讲者背对着听众的时间增多了,因此视觉辅助程序越简洁明了越好。

幻灯片的使用是具有风险的,它可能会因为线路、音频效果和清晰度而给听众带来困扰,甚至打断演说进程。另外,有些幻灯片的制作欠缺完美、文字过多,也会带来迷惑听众的负面效应。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听众愿意费视力、费时间地阅读排满文字的幻灯片,同样没有谁愿意观看那些精心制作了五十余步的流程图。演说者需要对以上提示多加注意。

六、准备问答内容。

这是很多演讲中深感棘手的环节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接触当众演说的新手来说更会感到担忧,害怕听众忽然提出刁钻的问题,也害怕在问题互动中无言以对,更害怕自己说出的答案遭人否定和嘲笑等。正是因为问答环节的棘手,所以,演说者才应当在这个环节做精心准备。

首先演说者需要对自己的演说能力和知识界面有充足信心;其次需尽可能多地预测一些听众的提问内容,并模拟回答;再次,需要有一个谦虚淡定的心态,过了听众们心理抵触的关卡,即使你给出的答案并非十全十美,听众也不会当众反驳;另外,答案的给出要保证积极健康,不能犯大方向的错误;如果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演说者也应当给予相应回应,并保证在演讲结束之后积极回复。

七、演讲前进行预演。

美国前总统林肯的演说水平历来被人们所称赞,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用了数年的时间来对林肯的演讲做研究,最后终于发现了林肯过人之处的秘密:林肯对一次演讲会做充分的准备,他甚至在演讲的前一夜直到凌晨都将心思花费在演讲稿的修改上。在对稿件的修改期间,他会不厌其烦地寻找自己的假想听众,并预演给他们听。

他甚至曾数次敲响隔壁国务卿斯沃德房间的门,将演讲稿念或背诵给他听,并让他提意见。次日清晨早餐过后,他再一次沉浸在预演中,直到有人前来提醒去活动现场的时间到了,他的准备工作才算结束。例如,1863年11月19日,林肯进行了世界闻名的葛底斯堡演讲,此次演讲时间总长不到两分钟,但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预演排练。

乔布斯作为苹果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同样堪称演讲专家,他在新产品发布会上的演讲也被列为经典之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每一次演讲至少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而他的准备就是预演。

演说者在进行演讲预演的时候可以对着镜子或对着镜头将自己的演讲录下来,然后认真分析观察,便于更好地改进,这是为听众负责的表现。

八、临场观察准备。

在演讲开始之前,演讲者需要对演讲现场尽快熟悉起来,在观察中收集捕捉现场的所见所闻,包括现场环境(地点、场景布置、可利用的道具等)、听众以及其他演讲者的状况,从而增强自己演讲的信心,更好地确定自己的话题,并增加演讲的即兴因素。

做好演讲前准备工作是演讲进行顺利的基础,但是仅仅只是准备充分就万事大吉了吗?那也未必,因为在演讲现场也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演说者掌握一定的控场技巧了。

提升心理承受力

尽管正式演讲前会做各种准备,但是在临场演讲开始后仍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阻碍、干扰,或是主观的(例如恐惧、紧张、不适等)或是客观的(例如意外状况、听众干扰等),这就要求演说者提升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在关键时刻能够采取应急措施及时调控。

演讲中遭遇障碍的状况多种多样且通常具有变化性,尤其是对于初次登台进行演讲的人来说格外明显。诸如怯场、忘词、讲错或超时等,亦或是出现演讲环境过于拥挤、演讲设备频出故障等,这些情况一旦发生接下来就很有可能面临听众的骚动不安、喧哗、起哄等负面回应,听众的回应往往会加剧现场的不和谐性,也容易滋生矛盾和冲突。倘若演说者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随机应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那么就会使组织者、听众、演说者自身陷入格外尴尬的境地之中,演说难逃失败的命运。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最新章节 | 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全文阅读 | 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