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片断 第十四章 档案、日记、笔记

作者 : 范小青

xxx路拆迁指挥部档案

1动员大会

大会标语:人民城市人民、建建设城市为人民、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城市建设道路

秦天副市长讲话内容:大家说我是拆迁市长、改造大王,今天我来到这个会场,说什么呢?仍然说一个拆字。♀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为什么我有这么大的胆子呢?因为在这个拆字后面,同样有一个字支撑着我,这个字就是建!

2人大政协提案总的精神:多考虑老百姓,希望能够一步到位。

提案之一:

朱鸡兴面店是我们的百年老店,动迁过程中,应考虑移建。

提案之二:

拆了米店,老百姓购米有困难,希望增补米店。

提案之三:

关于路名、门牌,希望统一考虑,千万不能把历史文化的特色全部拆除了。

3挂牌登记凭证。

兹有xxx路(弄、巷)xxx号住户xxx,现已挑选住房挂牌完毕。并决定x月x日搬迁腾房。

请给予办理调配手续。

xxx套型xxx套数xxx新村xxx幢xxx室xxx平米。

市xxx路拆迁办公室

4保证书

为了配合xxx路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有所领悟,现重新考虑,决定放弃我原来的不成熟的要求,一切按拆迁办关于住房分配的一般原则,特书面保证,决不食言。

保证人xxx(章)

5许可证

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许可证

发证机关:市建委

6搬迁奖励通知:

凡在规定日期前搬迁的居民,奖励每户五百元整。

xxx工程指挥部

7公假证明单:

因工程需要停气拆表,请责单位准许xxx公假一天。

xxx工程指挥部

8更正通知

建委更正:原将xxx划入拆迁范围,现按有关规定,不作拆迁,特此更正。

xxx工程指挥部

9故事之一

台胞赵先生曾经为他的姐姐赵女士买下一幢老式房子,299平米,后来赵女士去世,这幢房子由她的四个孩子居住,按拆迁文件规定,应该安置4户共5套住房:二室半一套,二室两套,一室半两套,共336平米(面积差部分自己补足)。

住户不同意此方案,提出几点要求:1,面积差部分应该由赵先生曾经捐款的受益单位出;2,新旧房屋不实行产权交换,即应由政府收购老宅,再由政府分配公房居住;3,5套房内至少有一套是古城区内的住房。

10故事之二

居民王某拆迁分配房为东湖小区78幢201室,面积75平米,工作人员在发放新居钥匙时,错将202室(面积为96平米)的钥匙发给王某,王某领取钥匙后,连夜开始突击装修,等到工作人员发现错误追讨钥匙时,王某家的装修已基本完成。

11故事之三

拆迁中挖出一块未烂的棺材板,民工欲劈了当柴烧,一老者出了二十元,请人抬回家去,考证后确认是清朝状元刘阶平的棺材,后送博物馆收藏。

日记部分

邱淑桦日记

之一:

爷爷生前一再对我说,桦桦,爷爷很想很想回老家去看一看,但是看起来爷爷此生是难以实现这个愿望了,这个愿望只有靠你替爷爷去实现。♀你要替我回老家去,看看我们的老宅,你一定要答应我。

我答应了爷爷。

但是我对爷爷老家那个地方,是十分陌生的,我只知道她的名字叫苏州。

之二:

爷爷去世了,我曾经答应爷爷到苏州去看看我们家的老宅,但是一直没有实现我的诺言。

今天,我终于上路了,我要到那个既亲切又陌生的遥远的地方去了。

之三:

飞机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降落的时候,已是万家灯火的夜晚。

张利半和他的妻子举着一块牌子在等我,上面写着:邱淑桦,下面是我的英文名字。

他们看到我凝视着这个牌子,笑了起来,张说,你很像你的爷爷。

我有点奇怪,他们见过我的爷爷吗?

张的妻子看出了我的疑问,她说,我们家有你爷爷的照片。

之四:

睡了整整一天,才把时差调整过来。

醒来的时候,天又已经黑了。

下榻的雅都饭店,是一家四星级的饭店,张和他的妻子陪我登上顶层的旋转观光厅,夜色中的苏州城还是那么的亲切,似曾相识似的,虽然观光厅是全封闭的,但我却觉得有一种清香甜润的气息在流通。

这是一座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城市呀。

爷爷曾经给我讲过件事,他到一个朋友史密斯家去,看到在豪华的客厅中央,在一张十分考究的桌子上供着一块砖头。史密斯告诉爷爷,这块砖头,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是一件文物。爷爷听了哈哈大笑,爷爷说,我告诉你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明砖清瓦俯拾皆是,甚至许多普通老百姓家里用的家具,都是明式家具。史密斯一下子就被这个文物古城所打动所吸引了。这个文物古城,就是苏州。

史密斯从此以后常常往来于美国与中国之间,他从我们的故乡苏州给爷爷带来一些古董。爷爷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经常抚模着这些东西,每当这个时候,爷爷的脸上会发出光泽。

现在我终于来到爷爷朝思暮想的故乡,我迫不及待地问张先生,我什么时候能去看我们的老宅?

张先生显得有点犹豫和迟疑,他说,明天吧,明天我们会安排的。

之五:

约定今天去看老宅的,张利平来了以后,坐在沙发上,也不说什么时候走,好像有什么心事,我也不便多问。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问他喝不喝茶?他说好的,我就给他泡茶,但是心里很奇怪,不是要去看房子么,怎么会坐下来喝茶了呢?这一喝下去,也不知道要喝到什么时候。

后来张利平终于开口了,他说,邱小姐,今天你无论看到什么,都不要激动好不好?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好说好,也不好说不好,我只是盯着他看。

他又说,你答应我,我才带你去。

我便答应了。

一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会看到什么呢,会有什么让我激动的事情呢,路上有人挥着一面小红旗,车子就停下来了,路口的牌子写着:拆迁地段,车辆绕行。

张利平带着我走了一段路,路边的房子都拆了,满地都是碎砖乱瓦,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爷爷所说的明砖清瓦,或者真的遍地都是?史密斯要是在这里,他会怎么样?

张利平停了下来,他的神色有点凝重、我其实已经猜到了,张利平指着我们眼前的一堆砖瓦和旧的木材对我说,邱小姐,对小起,邱宅在三天前被拆除了。

我突然就控制不住自己,眼泪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张利平很慌张,邱小姐,邱小姐,他不知说什么好了。

我原来以为自己对邱家的老宅小会有什么很深的感情的,我真的不明自我哪里来那么多的泪水,我极力地控制自己,觉得自己有点失态,让张先生很为难,我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

张利平说,我十分遗憾,我十分遗憾。

这就是爷爷念念叨叨了几十年的老宅?如果是爷爷来了,他会怎么样?

张利平说,邱小姐,这条路,是古城的中心,如果不在中心动手,就无法改变……

我摇了摇头,其实张先生不说我也能够明白,一个政府行为,必定是从百姓的利益出发的,否则百姓是不会拥护政府的。但问题是,这个行为的前提和结果,是拆毁了让千千万万个史密斯折服的了不起的伟大的历史呀。

我无法评价。

我用摄像机摄下我脚下的这堆残砖碎瓦,我让张先生为我在残砖碎瓦前照了相,并且包起两块旧砖,我答应过爷爷,要带回去放在爷爷墓前的。

之六:

昨天回到饭店,一夜没有好好睡,爷爷有一件稀世珍宝要我转赠给苏州,现在面对邱宅的那堆乱砖,我犹豫了。

这是一件近百年前沈寿的刺绣作品,绣的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济公。

之七:

今天张利平陪我到改造过的老街观前街走一走,我的心情一下子好起来,我也说不清为什么,看了观前街,我就是心里高兴。张利平还让我看了从前的观前街的照片,我一下子便想起了爷爷,但是我仍然为今天的观前街高兴。

之八:

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过,我回来了,走在一条窄窄的,绿荫覆盖的路上,这就是爷爷小时候走过的地方,我会在这里找到爷爷幼小的脚印,听到爷爷摔了跤的哭声……

想起我小时候爷爷唱过的一首童谣:

苏州苏老头,

绰号苏空头,

着仔素绸,

吃格素油,

还用绉纱包头。

要吃素菜,

让位苏州松鹤棒,

先来一碗素面筋,

还要加上重素油,

点得清格素面筋,

数不清格素油,

拨翻仔格素面筋,

氽月兑仔格素油,

拾起格碗素面筋,

再添仔台上格素油。

素菜勿吃,

走出苏州松鹤搂。

着格素绸,

才是素油,

还撞破仔格头,

苏州苏老头,

标准苏空头。

那时候爷爷一边念叨一边笑,我并不明白爷爷笑的什么,这个用苏州方言念出来的童谣,我是一句也听不懂的,更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

现在我正在体会爷爷那时候的笑意。

之九:

秦天市长在晚宴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苏州有许多老人,他们一辈子就坐在某个茶馆的某一个固定的位子上,每天都去,风雨无阻。他们也许是从中年以后开始坐茶馆的,苏州人称“孵”。也有的人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到最后他们老去了,临终前,他会写下遗嘱,吩咐他的儿子仍然去坐那个位子。他的儿子根据他的遗嘱,就去坐了,他也是每天都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听了以后,心里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钱三官头一次踏进老茶坊六福楼的时候,店里新来的伙计不认得他,把他引到靠门的一个位子,这里人进人出,吵吵闹闹的,钱三官说,我是钱三官,伙计愣了一愣,他向钱三官躬一躬腰,说,是钱少爷,请,里边请。

钱三官就在里边安静的位子坐下来,这里靠窗,窗下是河,河上有船。

那一年钱三官十七岁,他是应邀来劝别人讲和的,这叫作吃讲茶。也就是在吃吃茶的过程中,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钱三官没有想到这一坐竟是坐下去几十年的时光。

那一天钱三官坐在靠窗的位子上,天色阴沉沉的,布着乌云,对岸陆家小姐的身影出现了,她婀娜的身姿倚在窗框一侧,就像一幅忧郁而美丽的风景画一样,嵌入了钱三官的心里。河里有一条农船经过,船农在船上叫卖水红菱。陆小姐说,船家,称两斤水红菱。陆小姐的声音差不多像河水那样的柔,她从窗户里放下吊篮,船农看看吊篮里是空的,船农说,钱呢?

你先把菱称上来,陆小姐说。

你先把钱放下来,船农说。

我放了钱你不称菱怎么办?

我称了菱你不给钱怎么办?

钱三官在这边茶坊里笑起来,这时候吃讲茶的双方都到了,他们向钱三官致意,说,钱少爷,有劳你的大驾了。

钱三官说,坐,坐吧。

大家坐下来。他们向钱三官说自己的道理,说对方的不是,钱三官摆摆手,吃茶,他说,吃茶。

大家听他的话,都吃茶,茶是上好的龙井茶,喝到第二开,已经很有滋味,他们互相仇视地看着,然后又求助地看钱三官,他们憋了一肚子的委屈,快要爆炸了,钱三官却依然摆手,说,吃,吃茶。

吃茶。

吃茶。

终于把茶吃得淡了,钱三官向他们看看,说,怎么样?

他们想了想,可以了,他们说,觉得心头轻快,再没有什么委屈,可以了,他们说,钱少爷,可以了。

走出茶馆的时候,拨开乌云,太阳出来了,他们向钱三官致意,谢谢钱少爷。

钱三官说,不用谢。

林老板也在门口躬送,钱少爷,慢走。

等到钱三官慢慢地从钱少爷变成钱先生的时候,吃讲茶的仪式越来越少了,但是大家仍然请钱三官替他们调解矛盾。钱三官一直坐在靠窗沿河的老位子上,他总是一如既往地请大家吃茶,他摆着手,说,吃,吃茶。

于是,大家吃茶。

吃茶。

吃茶。

等到茶吃得淡了,他们站起来,说,谢谢钱先生,然后心平气和地走出去,什么想法也没有。

等到钱三官慢慢地从钱先生变成钱老伯,他仍然坐在六福楼的老位子上吃茶,大家说,钱老伯,他们……我们……

钱三官说,吃,吃茶。

于是,大家吃茶。

吃茶。

吃茶。

等到茶吃得淡了,他们站起来,说,谢谢钱老伯,他们走出去,这时候外面的世界阳光灿烂。

钱三官从十七岁坐到七十七岁,始终是这个固定的位子,后来河对岸人家的陆小姐已经不在了,再后来河对岸的房子也没有了,钱三官整整坐了一辈子,终于有一天,钱三官觉得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他再也不能在六福楼这个靠窗沿河的位子继续坐下去,钱三官写了一份遗嘱,过了不久他就走了。

钱三官的儿子钱继承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父亲有遗嘱的,这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钱继承回想小时候奉母亲之命到茶坊叫喊父亲回家,他看到父亲坐在靠窗的位子上吃茶。

——摘自《六福楼》

之十:

张利平今天说了一句话,他说,新的东西一定是在撕毁旧东西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我一直在想这句话。

爷爷生前,一直念念叨叨。他说,当一个人走了许多路,经过了许多的地方,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变化,了解了光怪陆离的世界,他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他总是希望那个地方,仍然是从前的样子,那里仍然弥漫着他记忆中的气息。

这也许是一个美好的但无法实观的愿望。

可能张利平的话是更接近真理的。

之十一:

我要回去了,回到我生长生活的那个地方,但是我会永远记得茶馆里的那位老人。

笔记部分

张利平笔记

之一:

朱棣文教授在获诺贝尔奖后回到故里,人们告诉他,他家的老宅已经在三年前拆除了,朱先生开玩笑说,我应该三年前就得奖的呀。

之二:

塞萨尔的这一正在挑大姆指的作品称“是”。它是通过德方斯钜门的三条轴线中偏北的一条,昭示着法国雄视二十一世纪的决心。塞萨尔从六十年代开始把大拇指作为创作的素材,一直领导法国的雕塑界。这一作品无论对于最近默默无闻的塞萨尔,还是对于法国政府,都是很合适压轴作品,xx也采取罗丹在蒙帕纳斯的雕塑巴尔扎克像那种夸张的后仰姿势,更以十二米高、十八吨重的钜大体量傲视着周围的一切。

——摘自《世界城市环境雕塑》

之三:

街上的石块,和人家的建筑,处处的环桥河水和狭小的街衢,没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过去的中国民族的悠悠的态度。这一种美,若硬要用近代语来表现的时候,我想没有比“颓废美”三个字更适当的了。

盘门的位置是苏州城西南角略东,由我的住处向南略偏西行过瑞光塔东侧,穿过一些贫苦人家和小菜园,约莫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那里没有一点新风气息,登城一望,南也许是苏州跨度最大的吴门桥,桥下是环城河,河上布满大小船只;北,近处没有繁华的大街道,没有高楼,总之,有野意,也就有旧意,可以适于脚徘徊,心遐想。

“春明几度风飘絮,不出盘门漫五年。”

——摘自《我说苏州》

之四:

上海外滩,一张长椅上,坐三对恋人,他们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一个巡逻的老人走过,他对他们喊着:公共场所。注意动作。但是恋人们并不听他的。

之五:

北京旧城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历史地段和革命文袖。严谨的城市格局、宏伟的宫殿、秀丽的公园、蜿蜒的水系、整齐的胡同、幽静的四合院,反映了北京旧城与众不同的风貌特色。对北京旧城的保护,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和后代子孙肩自的历史使命。

——摘自《北京规划建设》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城市片断最新章节 | 城市片断全文阅读 | 城市片断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