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印迹 第014章 收购棉花

作者 : 无风地

()()江鹏飞是不愿凑热闹的,江茂华则只看江鹏飞的眼sè行事,听从江鹏飞的指挥,江鹏飞不愿做的事,江茂华自然也不会去做,但陆文仲却是非要看个究竟不可,尽管自己也正在饥寒交迫之中。

陆文仲来到人群当中,见是几个缉私模样的人正在围攻一个中年汉子,围观的则多是刚下船的乘客与小商小贩。想是那中年汉子是个农夫,挑了一担花生来销售,缉私人员要征收捐税,中年汉子不肯,或者是想逃税,被缉私人员抓获,要没收中年汉子的物品,中年汉子自然不肯,便死命抗争,由此而遭到围攻。

拉扯了一阵,缉私人员见中年汉子不放手,便开始拳打脚踢起来,那中年汉子任凭缉私人员殴打,就是死命抓住那担花生不放。一旁的陆文仲便看不过,正要上前去劝解,却被不知什么时候赶过来的江茂华一把抱住,硬生生地将陆文仲拖出人群,来到江鹏飞身边。

陆文仲就不解,有点生气地问道,“干吗拉我?”

“走、走、走,先离开这里再说。”江鹏飞示意江茂华道。

于是,江茂华拉着陆文仲跟随江鹏飞紧走了一段路,见已经远离了那是非之地,这才停住脚步。陆文仲还在心有不甘地回头向那张望。

江鹏飞便对陆文仲说道:“文仲,你怎么回事吗?咱们可不是游侠,而是生意人。是游侠若路见不平,理当拔刀相助。可咱们是生意人,那缉私人员岂是我们可以得罪的,咱们躲都还来不及,你还要去凑上一份子!?”

“我也并不是想得罪人家,只不过是想劝解一下,有问题可以商量着解决,没有必要非得动手打人,这都是新社会了。”陆文仲说道。

“新社会?新社会就不要吃饭,不要干活了?那些当差的不征税,拿什么来养那些官吏和军队,也就你觉得是新社会了。现在的军队比以往的多了不知多少倍,要养活这么多如狼似虎的上等人需要多少税收,你知道吗?没听说又要打仗了,新社会还要天天打仗,咱们苦难的rì子还没开始。”江鹏飞宣泄了一下。

一番话把陆文仲说得哑口无言,但陆文仲仍是不服不理解,征税就征税嘛,非得要动手打人吗?江鹏飞这时才觉察到陆文仲的认知幼稚到了什么程度。

三人又走了一段路,来到了河州城闹市区,找了一家小饭馆歇脚,放下行李,点了几个小菜,开始坐下来慢慢品味,以补偿两天来的疲乏劳顿。

吃完饭,三人又找了一家小旅馆,开了一个房间,放下行李,收拾了一下,便开始躺在床铺上养jīng蓄锐地休息。

休息了个把来小时,三人便起身准备到市场上去了解一下情况。江鹏飞跟旅馆伙计打听好了棉花市场的位置,便带着江茂华和陆文仲直奔目的地。

由于是下午,棉花市场已经散退,留下的都是商铺坐贾。江鹏飞稍微察看和询问了一下棉花的品质和价格,并没有交易,他决定明天再来探个究竟。新棉刚刚上市,各棉花商铺居然还存有旧棉,这是江鹏飞意想不到的。想是当地棉花充足,销售不太顺畅,这对江鹏飞来说可是个好消息。

离开棉花市场,江鹏飞带着陆文仲二人又到其他市场上转悠了一圈,了解到了当地虽然盛产棉花,布匹市场却并不充足。人生在世,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和穿衣,故有“饥寒交迫”一说,这是人类的头等大事,也是商业中最大的市场。

江鹏飞分析了一下,觉得河州虽然产棉,织布却基本上用的是传统的手工作坊,现代纺织业工厂却寥寥无几,且人口多,因此,布匹供不应求。

江鹏飞试着察看和询问了几家布行,得知当地布匹确实销售得不错,这让江鹏飞很兴奋,觉得找到了另一个买卖。江鹏飞在隆兴酒楼当差时,会时常到对面的沈记布行窜门,一来二去,便对布匹这一行当相当熟悉,也快成了行家了。

次rì一大早,匆匆地吃了些早点后,江鹏飞便带着陆文仲和江茂华赶到了棉花交易市场。太早了,城外的新棉还未进城,江鹏飞只得带着江茂华二人又到布匹市场看了一下,跟几个商铺的老板初步达成了口头协议,愿意接货。

到了上午,江鹏飞三人又赶回棉花市场,此时市场内已经是挤满了棉商棉贩。江鹏飞逐一察看过来,便觉得有一个摊位上的棉花成品堆积摆放得特别规整,很是抢眼,便过去检验品质,果然也是上品,便跟摊主攀谈起来,问棉花产自哪里?摊主答复说是苏家庄。江鹏飞一听说是苏家庄的,眼睛便为之一亮,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摊主,果然慈眉善目,大有苏东坡的风范。

原来,江鹏飞曾听闻曾祖江云彤对江鹏飞的父辈们讲述过,河州城外有一个农庄,名叫苏家庄,盛产棉花,且品质上乘,传闻这个农庄的庄民均是苏东坡的后裔,庄内民风淳朴,勤劳务实,对棉花生产有一套专门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所生产的棉花成品分类严格,好的归于一类,差的归于另一类,绝不混淆,且很守诚信,保质保量,价格公道。苏家庄的人一般将那些筛选下来的次品留下自己用,好的便全部往外销售,因此,他们上市的棉花成品均是上乘的。

江鹏飞便询问摊主的名号,摊主便答复姓苏,名晗瑜,果然是个儒雅的名字,也只有苏东坡的后人才能取出这样文雅的名字。

于是,江鹏飞便跟苏晗瑜攀谈起来,谈到了苏家庄的名声,不觉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最后,江鹏飞自然收购了苏晗瑜摊位上全部的棉花,还不够,便约好一起到苏家庄去上门收购。

苏晗瑜是苏家庄专门负责收集庄上的棉花向外推销的主家。庄上的庄民将自家的棉花采摘收拾好后,便集中送到苏晗瑜家,由苏晗瑜汇集好统一进城去销售,再将销售款分散支付给各庄户。苏晗瑜就等于是苏家庄的销售代理人。

双方将棉花货物交涉停当后,便一起搬运到江鹏飞三人落脚的旅馆。然后由江鹏飞作东一起到附近的小饭馆吃饭。吃完饭,江鹏飞留下陆文仲一人看守货物,自己带着江茂华便随同苏晗瑜一起去苏家庄。

苏家庄就在河州城的西北面,紧邻浑河堤坝,相传宋时为一片洪水淹没的荒废之地,苏东坡的后裔在此驻扎繁衍生息后,便将这一片废弃地逐渐开垦出来,并年年收筑沿线的堤坝,致使洪患在此销声匿迹,遂将一片废弃地变成了良田。

行进了半个来小时,苏家庄便赫然展现在了眼前。只见眼前一马平川,阡陌纵横,井然有序。苏家庄就簇拥在这千里沃野之中,四周绿树环绕,宛如棋盘上的一粒巨型棋子,一片好风光。整个庄园一面紧贴堤坝,另外三面则围起了连成一圈的一道低坝,既是出门的道路,又是护卫庄园的一道屏障,堪称天府之园。

很快,一行人在苏晗瑜的带领下进入了庄园。但见沿路都有庄民冲着苏晗瑜点头微笑打招呼,可见苏晗瑜在庄民中的地位。

到了苏晗瑜家,江鹏飞和江茂华便同苏晗瑜一起收拾称量棉花。由于有诚信,江鹏飞与苏晗瑜几下子便交涉完毕。于是便打包,请了一辆牛车,装载结实,便又辞别苏晗瑜,马上回转旅馆。

到了旅馆卸下货物便打发牛车回去。时间甚是紧凑。

由于这次到河州来,只是单一的收购货物,不用销售商品,便无须再在此停留。刚好因是隔rì有船,正轮到明天起航。江鹏飞三人便决定明天就起程回去。

次rì一大早,吃完早饭,备好干粮,江鹏飞和江茂华便去购买船票,陆文仲则留守在旅馆看守货物。从河州回江川由于大部分是顺水行程,故航速更快,所需时间更少,因此,这边的航船便选择下午起航,而到达江川则是在第三rì的上午。购好船票,江鹏飞和江茂华二人便请了一辆马车一起坐上快速赶回了旅馆,将货物装载停当,退了客房,便加紧赶到码头,办了手续,便搬运货物上船。

三人均是有点归心似箭,加上搬运货物有点劳累,虽然一路风光无限,却也无心玩赏。一路平安无事,三人忍饥挨饿,漂泊了两天终于又回到了江川。

江鹏飞将棉花货物暂时寄存在先前下榻的旅馆内,便要去联系销售对象。陆文仲便去找陆诗昆,告诉陆诗昆,他们已经采购好货物安全回来了。

于是,陆诗昆随同陆文仲赶到旅馆,和江鹏飞商量销售的问题。陆诗昆认识几家棉纺厂的老板,也曾跟几家老板有过口头交易协定。二人觉得先跟一家名叫林氏纺织厂的中型棉纺厂联系,这家纺织厂没有自己的货运渠道,完全靠在市面上采集原料,由采购商供应棉花,应该容易接纳。事不宜迟,二人决定下午就去林氏纺织厂联系一下。

中午,陆诗昆回家告诉江雅灵说江鹏飞三人已经平安回来了,江雅灵闻言非常高兴,夫妻俩遂决定晚上在家里设宴为江鹏飞三人接风洗尘。

下午,陆诗昆到单位上“卯”了一下,用电话跟林氏纺织厂先取得了联系,然后赶到旅馆,接了江鹏飞,便陪同江鹏飞直接赶往林氏纺织厂。

林氏纺织厂的老板姓林,名德生,祖上是经营棉加工作坊的,后被洋人的洋纱洋线洋布一冲击,土布土作坊逐渐土崩瓦解,于是便改行充当了洋人的买办人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后,洋人忙于战争,商品运输路线也受阻,洋人不得不将一些工厂折旧变卖,林德生抓住了这次机遇,接手了洋人的一个纺织厂,几经整合成为现在的林氏纺织厂,专门从事棉纱棉线生产,规模并不大。

林德生在充当洋人的买办时,负责的是产品的销售,棉花采购这一块便生疏了,开办工厂后,只能从市场上组织原料货源,但也省去了采购运输成本。

到达林氏纺织厂后,陆诗昆和江鹏飞便与林德生洽谈起来。首先是看样品,林德生是内行,一看便知货物是上品,接着便谈价格,双方确定了同类货物的价格,没有争论,生意便这样谈成了。

于是,双方约定第二天上午交货。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生存的印迹最新章节 | 生存的印迹全文阅读 | 生存的印迹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