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春雨 第四章 陷阱(1)

作者 : 地海之蓝

1火车行至南岭山脉的时候,再往前就是广东省了。而此时也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九点多。车窗外的阳光像衰老的人,虽然没有了激情,但却还有热情。阳光透射进车厢内时倒还让人觉得舒适,仿佛这季节只是暮春或者初秋。南明叹了口气,觉得有些累,就靠着车窗睡着了。火车在停留了片刻后,一些乘客下去了,又上来了一批。南明身边的乘客也下去了,不知是什么时候,上来了一位年轻人。那人来到南明的旁边后,放置好行李就坐了下来。那个年轻人大约有二十来岁,头发染烫得就好像公鸡的尾巴,虽说算不上五颜六色,但看起来仍旧格外显眼,耳朵里塞着副耳机,旁若无人地听着歌儿。南明睡了半晌就醒了过来,头依然靠着车窗,半睁着眼睛看着窗外的景物。不一会儿,旁边的那个年轻人起身离开了座位。南明坐得有些久,觉得有些累了,就趁机起身,打算到车厢的过道处去站片刻。磕磕碰碰地穿过拥挤的通道来到车厢间的过道处,就立刻闻到了一股烟味儿。旁边厕所的门前挤着一大群人。那扇厕所门被打开后就有风不断往车内灌。风中夹杂着一股腥臭味,伴随着烟草味儿,闻起来让人觉得阵阵恶心。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车厢门前后,南明靠着铁皮车壁,透过车厢门上的玻璃窗望着外面的景色。已经是清晨了。远处的大地好像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蓝黑色烟雾,朦朦胧胧的好像一副水墨画作。这朦胧更为内心增添了几分空白。正看得发呆时,忽然觉得后面似乎有人来了。于是南明转过头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原来是刚刚邻座的那个年轻人。那人正看着南明,见南明转过头看自己,立刻点了一下头,算作打招呼。南明看见后一时间不知所措,连忙也微微点了一下头作为回应,然后就又转过头去了。不一会儿就听见了打火机的声音,接着就闻到了尼古丁的味道。那个年轻人吸起了烟来。“一个人要去广东打工的吗?”南明突然听见后面有人问道。忙转过头,正看见那个年轻人望着自己。南明见那年轻人右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左手蹭在车厢壁上,身体一闪一闪的,样子牛里牛气,就有些警惕了。确信是在问自己后,支支吾吾胡乱地回答道:“唔???嗯???”“哦,其实我也是去那边打工的,”那人说着吸了一口烟,然后继续说道,“前不久我母亲生病了,于是请假回去探望了一下,不过幸好没什么大事的。”南明听那人说话的声音好像很和气的样子,又觉得那人不像是坏人,就又应了一声:“哦。”“你是第一次出来打工的吗?”那个年轻人又问道。“唔???”南明继续敷衍道。“哦,那你在那边有没有熟人?”“没有???”“哦???”南明撒了谎,心里觉得有些不安。但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自己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一些的事情。幸好那个人之后也没有再问了。在过道里站了许久后,只觉得大脑里一片空白,看着窗外,不仅又伤心了起来。约莫过了一个多小时后,就又回到了车厢内。那个年轻人早已回到了他自己的座位上,并且正在看书。见南明回来后立刻站起,让南明过去。南明一声不响的回到了座位上。那人坐下后继续看起书来。过了半晌,那个年轻人似乎是累了,伸着懒腰打着呵欠。接着不知道是对南明,还是自言自语地说道:“还要几个小时才能到啊!唉!起码还要三个小时啊!”南明不做声。那人继续说道:“我看你好像坐了很久啊!唉!你老家在哪里啊?”南明没有回答那个人的问题,只说道:“坐了八、九个小时。”“哦,”那个年轻人回答道,“唉!还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到站啊!要是特快就好了,起码可以节省一个小时啊!”南明默不作声。那人接着说道:“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啊!现在像这种绿皮的快车也能坐得到的,真所谓山多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啊!”南明依旧没有说话。那人转过脸又问南明道:“你一个人去广州打工,那在那边有熟人吗?”“没有???”南明摇着头回答道。“哦”那个年轻人听后应道,“我的名字叫做杨全雄,老家在湖南省。其实我也是大概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跑出来打工的,那时候是高中刚刚毕业。你呢?高中毕业了吗?”“没有????”南明回答道,“高三还没有念完的。”“哦,”那个叫杨全雄的年轻人回答道,“唉!我们那时候念完高三去参加统考考大学实在太难,录取率太低了,非得要很高的分数才能上啊!像我们那种穷乡僻壤的小县城的高中学校里,每年只需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那学校里的领导、老师就算是完成了县教育局的任务了。高考过后只有少数的那么几个人有幸上大学,大多数都和我一个样子——南游了啊!”“哦”南明应道。“那时候能上个大学的真个儿叫稀罕,那考上了的人真个儿叫风光,简直比那古时候的考中了举人,进士,状元的还要风光啊!”那个年轻人说道,“哪像现在啊,现在上大学就容易的多了。”杨全雄的谈话似乎引起了对面座位上一位四十多岁满脸胡茬的大伯的兴趣,那位大伯说道:“是啊!是啊!我有个像你这么大的侄儿,记得我那侄儿那会儿读高中的时候参加高考考大学就好像很难的,那考上出来一个大学生真个儿叫不得了啊!我侄儿那年没考上,就也出处打工了。”“哦,”杨全雄看着那位大伯应道,“您的那个侄儿今年有多大?”“75年的,今年有二十七岁吧。”那位大伯回答道。“哦,我是76年的,76年三月的。”杨全雄回应道。“我就说差不多大嘛!”那位大伯说道,“我那侄儿好像是冬月的。”“哦”杨全雄说道,“那只大我几个月啊!”“嗯,”那位大伯应道,“不知道到了后来怎么搞的,到了我儿子上高中参加高考就好像变得很容易了的。”“您的儿子是什么时候参加高考的?”杨全雄听那位大伯说完后问道,“是在前几年吧?”“对对对,就是两年前,那一年好像要比往年多录取好多人,我儿子就在那一年被录取了的,还是一所不错的大学啊。”那位大伯略显得意地回答道。“哦,那就是的了。我们国家实行大学扩招???”杨全雄说着停顿了一下,“我记得应该就是三年前,其实在您的儿子参加高考的前一年就实行扩招了的,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上大学就开始变得不那么难的了。”“哦???”那位大伯点着头应道,“那之前没怎么注意的,哦,是从三年前啊!”南明一直在旁边默默地听着那个叫杨全雄的年轻人和那位大伯的谈话,感觉杨全雄似乎很有礼貌,很健谈,也很平易近人的,心里倒觉得杨全雄并不像之前在车厢的过道里看到他的时候心里想的那样,是个痞子。“唉,那个时候上过大学的凤毛麟角,现在这社会,上过大学的遍地牛毛啊!”杨全雄又发起话来接着说道,“一文不值啊!”“怎么会一文不值啊?”那位大伯听后问道,不知道是有些不赞同,还是有些不理解。“唉,大伯啊!”杨全雄感叹着说道,“现在这社会上,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您应该也是知道的啊!”“哦,”那位大伯应道,“有时候从报纸,新闻上也看到过一些,我们这把年纪的了对这些知道的也不多,关心的也少。”“现在这社会上,大学文凭真不值个啥的,不稀罕!一来有些个人大学毕业后还要再去读个什么研究生,硕士生,拿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的,那些个文凭比光只有个大学文凭的人更好找工作,更具有竞争力,现在这硕士,博士文凭可香着哩,自然就压倒了大学文凭啊,基本上现在这硕士、博士文凭对于大学文凭就像那前几年大学文凭对于高中文凭;二来说简单点,还不是因为现在这社会,大学生招录的人太多了。听那有些专家说,再过个十几年,就人人都能上大学了,录取率要达到百分之百。”杨全超说道,“这上大学变得容易了,大学生就多了的。一个任何人都懂的道理,就是物以稀为贵,多了就变贱了,不稀罕,不值钱啊!”“哦???”那位大伯半信半疑的应了一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像是我们乡村里,村里人大家年头都去养猪,到了年底,猪就多了,猪肉也就卖不好,不值钱了的,”杨全雄接着说道,“把个大学文凭比作猪肉,大学就好比是一座养猪场,养的猪多了,猪肉就不值钱了。”那位大伯听后点了点头,似乎有些信服。“我们那时候高中毕业了,拿个高中毕业证到广州那边去打工还有点用的,现在一点儿用都没用了,现在也该轮到大学毕业证了。这年头,大学毕业证也就渐渐快沦落成一张废纸了。”杨全雄继续说道,“这社会变得也忒快了,跟个坐火箭似的。”“是啊!”那位大伯回答道,“好像是听有些人说过什么学历贬值的话。”“唉!”杨全雄叹了一口气后说道,“可是尽管现在大学学历贬值,有些大学生现在越是有个学历之类的什么东西,他还越是要把自己看得比旁人贵重一些啊!有些大学生毕业后自认为有个学历什么的,一出校门就想当领导啊,当经理啊,拿高薪的啊,自以为有个文凭什么的就高人一等。待遇不好,不干;工资不高,不做。可是现实往往与他们心中希望的相差很远,很多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到生到最后还不是不得不接受和我们这些早年外出打工的人一样的待遇,有些大学生甚至还不如我们。于是社会上就有些人还很同情他们,处知识经济经济时代中‘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嘛!现在让他们这些所谓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和我们这些低学历的人‘同其列’,他们就认为这样简直就是浪费人才,搞的那些大学生的境遇还真有些怀才不遇的样子啊!我就不明白!他们怎么竟然会这样想。先抛开那些大学生在学校里是否真的、是否牢靠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不提,现在也不说他们那学的专业与课程是否合理。知识经济时代中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那也得首先看看你那掌握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啊!也要看看你那知识是否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啊!你总不能说我就拿着‘1+1等于2’这种大众都知道的知识去创造财富吧?现在那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率下降,薪水减少的现象,那就是高等教育变成大众教育的必然结果!自己也不去看看现在这社会那大学生的数量。毕业后都想着要去当领导,当经理,都想着去坐办公室,干轻松的活拿高工资,那谁还去工厂、车间做那很累的活,或者也只算是稍累的活?”“是啊,是啊”那位络腮胡子的大伯似乎是很赞同地连连点头地应道。杨全雄接着说道:“这个世界上当经理,当领导的,搞科研、开发的毕竟需要的还是少数,大量需要的还是那些在工厂、车间里搞生产的工人。‘怀才不遇’,那大多数时候就是你没那个‘遇’!不是因为‘遇’太少了,而是根本就没那个‘遇’。你要是不能理解这些个道理,那就只能放些让人不明不白的狗屁了。”杨全雄的一席话说的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车厢过道另一旁的乘客都不说话了,都往这边看了过来,认真听杨全雄说。南明对面的一位戴着帽子的大伯和刚刚和杨全雄谈过话的那位大伯也频频点着头,一边点一边说道:“是啊!是啊!是这个讲头!”南明也听得很仔细,并且心里觉得杨全雄讲的似乎很有道理,看杨全雄口若悬河的样子,心里倒有些敬佩他。“我倒觉得,如果不是想着以后去搞科研、开发的,如果以后只图找份工作,那还不如早点出来到社会上多历练历练,多经历经历,”杨全雄继续说道,“书也不必读深,不是读着没用,关键是去读的人太多了,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着的,读了也没地方你用!”“唉,是这个道理啊!”那位老伯说道,“可是,老觉得多读点书还是有好处的。去上个大学,拿个文凭的,还是保险一点啊!”“对啊!对啊!”旁边的那位戴着帽子的大伯接着话说道,“你看我们这没有文凭的,到外面来打工就只能做重活、累活了。有个文凭还是保险些啊!机会还是大一些啊!一旦有了好工作还是过得比我们好啊!像我们这些没有文凭没有学历的人,好工作、坐办公室,那是想都别想的啰!所以我这在这外面就是做重活,累活,也要供我儿子上大学啊。”“也许是保险一些,”杨全雄点着头说道,“唉!我还记得开始扩招的那一年,我们国家各大新闻媒体上,那标题铺天盖地的全都是‘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那真个儿是引起了全民强烈反响啊,比那往年选举国家领导人,那人大代表反响还大啊!听说高校扩招就是那一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说起来,那一年那些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长的幅度也的确够吓人地啊,足足百分之四十多啊!”“哦,有这么多啊!”那位大伯听杨全雄说完后应道。“是啊!要说我们国家想有所作为,有所改变的,那还是能做到的嘛!这就是个例子嘛!”杨全雄说道,“高考扩招自是大受我们老百姓欢迎啊!然而很多老百姓也只是光看国家实行的扩招政策,大多数也没有去想想国家为什么要实行这个政策。大伯您说,您当时想过这个问题的没有?”“嘿嘿???”那大伯笑了笑望着旁边那位戴着帽子的大伯说道,“像我们这连哪一年实行这政策的都没弄清的,怎么会知道啊?以前都没怎么关心这些事的,总觉得既然是国家决定实行了的,就一定是为了我们老百姓好的吧?到底是什么原因也不清楚,我们这都很喜欢听人说这方面的事情,年轻人你知道就说给我们听吧!”“唉!说起来话多着哩!那还不是因为我们国家大啊!”杨全雄说道,“原因很多的,不过说主要的也就那几个。首先是几年前???大概是在97年的时候,我们这亚洲不是爆发了金融危机的嘛!那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加上国企改革,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下岗工人,那一年下岗工人高达两千多万???”“哦???对,对,对”那位戴帽子的大伯听后打断杨全雄的话说道,“你一说我就记起来了,我就是在那一年下岗的。一开始我是在我们当地的那家化肥厂的上班,本来是属于国有的,铁饭碗啊!可是九八年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变成私人的了。唉!好端端的铁饭碗,说没了就没了啊!”“哦??”杨全雄听完那位大伯说后应道。“唉!后来在老家找不着事做,就只好出来打工了。”那位大伯补充说道。“是啊,就是在那一年嘛!”杨全雄说道,“很多人下岗,大量下岗工人涌入了就业市场。对于当时那些下岗的工人,特别是一些处在中年阶段的下岗工人,来说,如果市场上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他们那些下岗的工人势必将面临恶性的就业局面。国家在那一年实行扩招,把刚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招进学校里读书,而不是直接去就业市场,自然地就缓解了这方面的矛盾。其实说白了,扩招到大学里面去的学生本来就是应该去打工的。”“哦???”那位大伯点着头应道。“还有就是有人说的,什么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振兴,我真不知道这算什么理由啊,难道扩招之前就不关民族振兴?恰恰扩招的时候就关系到了?还有什么‘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拿出来当理由?看看扩招之后现在这有的大学生那素质,再想想新中国刚成立后那人口的增长,我只能感叹,原来我们国家的决策者在某些时候只追求数量而不要求质量的习惯还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啊!”杨全雄说道,“我觉得,国家实行扩招的原因我比较赞成的,除了刚刚说的,为了避免年轻人与下岗工人产生竞争,还有就是为了增长经济,拉动内需。”“增长经济?拉动内需?”那位大伯听后有些不解,“这些有什么关系?”“关系大着呢!”杨全雄说道,“虽然从高校扩招到现在,我们政府部门一直极力否认高校扩招是为了增长经济、拉动内需,还拿那当年的不知道哪个大学的研究结果,那结果说什么教育拉动内需的排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排在第一百零几位上,就拿这个什么研究结果出来辟谣,说什么高校扩招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微乎其微,还说什么高校扩招不是为了拉动内需,简直是放狗屁!这就好比是当了婊子却又想极力否认!”“哦,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那位戴帽子的大伯问道。“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经济增长势不可挡,可是也就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期,经济持续迅猛增长的势头也就差不多了。这就跟练武的人一样,起先练功时,功夫长进自然很快,可是一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时,就会遇到瓶颈。那些年国家提出了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但是扩招之前前经济增长率只为7.8%,想增长经济,也就是增加GDP,那就急需扩大内需。你要扩大内需,那就需要人来购买,来消费啊!但问题是中国的贫穷老百姓普遍在赚了钱之后,就不大喜欢拿去消费。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人民从古时候起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有了钱过后就要把它存起来,留着以后应急之用,什么养老啊,生病啊,再不然就是死了之后就留给后代。把钱存着不用,不消费,这样就不利于国家扩大内需,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增长。国家在之前也搞过很多刺激老百姓消费的举措,可是那些都不管用啊!于是就从高等教育这个方面入手,实行高校扩招的策略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哦???”那两位大伯半信半疑的应道。杨全雄见状继续说道:“那为什么就实行高校扩招就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呢?我觉得这个很容易理解的,一说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就拿现在这普通老百姓来说吧!要是他们有点钱,有点积蓄的,你叫他们去买个把冰箱,彩电,洗衣机之类的东西来改善改善生活质量的,或者是就算他们没有钱,你叫他们去借钱去买,也不要他们向外人借,就是向国家银行贷款。这也不算是害咱们老百姓吧?这可是实打实的是来提高咱老百姓自个儿的生活质量啊!可是咱们的老百姓是断然不会这样做的。但是只要家里有个孩子在上大学,也不管是所好的大学,还是所差的大学,只要孩子是在上大学,那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大学,就是可以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出来。甚至,有的父母没有钱,去借也要弄到钱,然后让孩子去上大学。一定是要把钱拿去给孩子上大学!也不管学费高不高,反正就是每年成千上万块钱的学费往大学里面砸。这么多学费其实还不打紧,关键是大多数的孩子在外地上学,上的还是个大学啊!中国的父母疼爱孩子就是这么个疼爱法:一看孩子在外面上学,怎么说上的还是个大学啊!那自己这做父母的吃得差一点儿不打紧,一定要让孩子在外面吃得好;自己这做父母的穿的差一点儿不打紧,一定要让孩子在外面穿的光彩一点儿。可是孩子呢?二十岁左右上大学正值这些孩子年轻的时候吧?而年轻人就是喜欢追求享乐,喜欢追求时髦?喜欢攀比吧?他们自是不会知道,至少是不会真正知道自己父母赚的钱不容易吧?在学校里安心地吃好的,穿好的,安心地花着父母的钱;更有甚者,比吃,比喝,比玩,比乐;拿着父母的钱,在学校里玩男女朋友???居然还会有人觉得‘如果在大学里不谈谈恋爱,那大学真是白读了啊!’。现在再从我们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吧!在我们政府看来:你们老百姓不是不喜欢花钱,不喜欢消费吗?不是喜欢存钱吗?怎么刺激都不愿意消费吗?现在我就实行高校扩招,让你们的孩子都能够上大学,让你们的孩子都能够自费上大学;你们的孩子到了大学里面,自然会替你们花钱,替你们消费的!而那时候你们老百姓花了钱,花得也毫不勉强,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到最后,还得感激涕零!啊!感谢国家政府的好政策啊!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上以前自己那读书的时候想都不能想到的大学啊!我们的政府就是利用老百姓的这种心理,用这种方式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突破瓶颈,保持经济的持续大幅增长!扩招后过了不几年,GDP倒是以每年至少是百分之八,甚至有时还到达了百分之十的速度增加。今年GDP总量超英法啦,赶明儿打算超日德啦,再赶后儿打算超老美啦,可是超来超去又有什么用呢?有什么用呢?搞了这么多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不是那个球样!洗衣机,电冰箱,空调之类的东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不是奢侈品!有些老百姓想着家里有孩子在上学,还不用别人来安慰自己,倒是自己很会安慰自己的啊!可是有孩子上学怎么了?全家人就为了个孩子读书,勒紧腰带过日子,有的家里甚至负债累累,欠一帐,却依然很会安慰自己:‘我孩子在上大学呢!’‘为了孩子上大学才这样的啊,值得!’可是到后来呢?毕业后找工作难不说,一大批人还把在大学里形成的懒惰,怕吃苦,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认为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等等等等等等的习惯、观念保留下来,都二十大几了还要靠父母,三十大几的啃老蛮普遍的啊,很正常啊!当国家为了发展经济,硬是要把大学变成年轻人的养老院,我们这个民族注定是要倒退的!”“有道理!”那两位大伯听杨全雄的一席话后连连说道,“年轻人想的毕竟还是和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想的不一样啊!可是不知道是因为我们这老一辈的人不理解年轻人你刚刚所说的,还是因为人上了岁数,喜欢固执,喜欢坚持旧观念,让我们看啊,还是觉得读书上大学,这是很对的啊!可是说真的,刚刚你讲的确实很有道理啊!又让我们觉得自己想的,完全就不是那回事啊!很矛盾啊!”“这就是所谓的‘看问题不能只光顾着看表面’吧!”杨全雄说道,“唉!反正吧,我越是思考,就越觉得这高校扩招简直就是个失败。也不去考虑考虑培养那么的多大学生是否符合经济市场的需求。反正就是这样吧:我们的经济规模远小于美国,按说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也应该少于美国吧?可是我们的大学生数量却硬是超过了美国。反正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增长,就是和解放初人口增长一个球样,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这样子的发生是在上一代,影响是在下一代!大学生数量问题将蹈袭人口数量问题!不过,说起来也是大学生呐!说的不好听一点,那就是学校与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家庭的负担,社会的“鸡肋”,国家的废柴。”????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又是一年的春雨最新章节 | 又是一年的春雨全文阅读 | 又是一年的春雨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