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黎明 第四十三章 谋求合作

作者 : 戒念

由于对**方面的研究,王伯良对于化工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不少,加上前世所受的相关教育,火柴的制作原理他也比较清楚,最重要的是他若开办火柴厂可以直接从国外订购机器聘请洋员充作工程师负责工厂工艺指导,这只要是有资本便可以办成,而纺纱织布也可同样做此处理——这个时代的中国在轻工业方面处处都是空白领域待人开发,而自鸦片战争之后华洋接触,洋商努力向中国输出各种工业品,几十年下来至少沿海地区对于洋货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可以说只要国人开办工厂便可省去了市场培育的过程。

在王伯良看来盛军靠屯垦发家致富虽然稳妥但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以小站和新城的地理优势绝对有更大的作为,别的不说,就靠这个半淤不淤的海河就能使天津成为仅次于上海和广东的全国性贸易港口,新城的河道情况远比天津更好,可以通行更大吨位的船舶,这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上海机器织布局已经出现,可惜王伯良还鸿章的圈子,对于那个饱受争议的“十年专利”的进展情况并不了解,虽然他不清楚到底有没有人提出这个方案,但织布局已经挂牌这个政策迟早都要出台的,与盛军在李鸿章心中的地位与之合作建立织布厂绝对可以避开那个“十年专利”,这可比自己那个“先上车后买票”的花招更光明正大。

至于二十年后王伯良要将与盛军合作的工厂交付盛军,以及后面的红利分配计划,虽说有损于他的利益,但他所图的绝非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两银子的收益。除了可以避开“十年专利”的障碍之外,他更看重工业化循序渐进的稳定进程——搞工业哪怕是纺织这样的轻工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更需要管理。王伯良前生虽过工业管理却也明白现下自己的实力也只是小打小闹,趁着国内大片空白领域的先手由小向大发展,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处于积累状态,挂上盛军的名头来发展轻工业固然会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却也算是加入了“正规军”的行列,任谁盯上了自己这块肥肉都要掂量三分,再者说来二十年后若是自己发展顺利那又是个怎样的光景,谁吃亏还是个数!

周盛传本来只是想向王伯良抱怨一下随军学堂招收学员数量过少,却没想到两人谈论起来发展到要开工厂的地步,而王伯良提出的建议的确十分诱人——盛军账面上缺钱,以往办什么事情都紧紧张张的,自己是淮军元老有什么事情通禀李鸿章十之**都可得到一些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给的再多也不若自己掌握主动。按照王伯良滇议,盛军别的没有就是人多地多,以土地和基建这算入股这对盛军而言毫无压力,而工厂一旦建起来“钱景可观”,更让周盛传动心的是这可是会下金蛋的母鸡,人家千里当官只为财,手底下从高到低的全算上若不是为了财谁愿意背井离乡当兵?手里有了实业就可自己造血,提高部下的待遇,这对于凝聚盛军有着重要的意义。

“酗能够如此想本官还能有什么可在乎的?可开办洋务工厂怕是有些风险,南方倒是有些当地富商开办过机器工厂,只是听说境况不太好,中堂大人所办洋务多为军务所用,也就是轮船招商局还算可以不过也是被洋商所压制……”经商难免有赚有赔,王伯良开出吊件非常优厚,盛军所作的无非是干的是最擅长的出力气的活,至于办厂所需土地以目前盛军驻屯地区内而言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直接在地图上画圈就可以了。周盛传对于搞些产业是绝对支持的,新城小站都是如此这也是盛军最重要的财务补充,不过与以往的传统商业不同,这次要开办的是机器工厂,这在全国范围内民用方面都是极少见的,是赔是赚这确实让周盛传没有多少把握。

王伯良笑着答道:“在下记得中堂大人在上书朝廷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之时就曾有言‘英商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这机器织布局便是中堂大人期望渐收回利源所举,可见这市面上布匹之类的棉纺织品是不愁卖不出去的关键是价格,只要价格合适我们就可以从洋人的嘴里抢食,哪怕是三千万两中的一点点也足够我们盛军吃香喝辣了!”

“做生意本官不太懂,不过我们既然是从洋人嘴里抢食,咱们又要用他们的棉纱来织布,万一洋人发起狠来断了咱们的棉纱,那岂不是釜底抽薪?”

“这种事情迟早都会发生的!”王伯良坦然答道,不过他又很快的解释道:“不过咱们的纺织厂可不想上海机器织布局那么大,咱们开局不过是只有几十台织机而已规模并不大。生产出来的布匹在咱们自己看来也许是很多,但是在洋商眼中却算不得什么,况且咱们织布是要从洋商手中购买棉纱的,对于这样的买卖洋商是很支持的。而作为长远考虑在下已经给上海去信给在花旗国的朋友去电,托人代为收购花旗国不同品种棉花种子在天津周边尝试种植棉花择其优秀者以便日后推广种植,等有了稳定的棉花供应后就开始上纺纱机器,日后循序渐进扩大纺纱、织布机器规模,不出十年就算洋人想要做些什么也都晚了……”

“酗早就在筹划此事了?现在厂子都没建起来就已经收购棉种了?”周盛传大为惊讶的问道。

王伯良笑着说道:“在下本是自己打算弄个纺纱织布的机器厂子,所以便托人代购棉种好不至于到时候没有棉花可用。这不是与大人闲聊才有这个想法的,不过在下倒是觉得在这里开机器工厂比在天津城里更好,无论是地皮、码头、人力都不是天津城里所能比得了的,要是开起工厂的速度绝对比城里快,早开张就是早挣银子……其实这纺纱织布都不是什么特别需要体力的繁重活,完全可以用女工来进行这些工作,咱们盛军军营中都是大男人有老婆也都在安徽,大可以将自己的老婆接过来在工厂里纺纱织布做工,这不仅收入比在老家种地要多些,军心也可更稳定一些,至少不用老防着逃兵了……”

这个时代十七八结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前世时王伯良有个中学的同学没上大学,等他上完大学人家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战乱年代好男不当兵是怕男人阵亡留下一家孤寡老小,和平年代不当兵就像盛军这般,兵勇都是驻屯天津而妻儿却在安徽老家,长期分离兵士军心不稳逃兵那是自然的。小站设立之初便是为了防止逃兵,盛军规矩大哨官之下任何人想要外出都要有营官开具的证明才可同行,后世纺织厂都是女工为主力,王伯良自然是希望采用女工,到时候连带盛军兵士的老婆问题也都解决了。

周盛传听后点点头,他是盛军军规的制定者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好处,当然他也知道靠一个纺织厂便可以解决盛军家属问题那是不可能的,顶天几百人就不错了,不过作为一军统帅他也可以在军规上进行修改,这些名额对普通兵勇而言可是非常有力。

“既然酗要自己开工厂,那再和盛军开厂,以前的厂子还开不开?”

王伯良笑着说道:“在下所办的机器缫丝厂差不多快要生产了,原本打算再弄个机器织布厂,现在看来天津城里那个纺织厂在下就不用办了,不若把资金和精力都用在这里办厂……其实把布匹的价格降下来是迟早的事情,若是自己单干困难重重,不说别的单单是推广棉花种植以保证机器工厂原料的供应这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此之外更有棉布运输时还要沿途缴纳厘金,如此折腾下来就算用机器织布对上洋商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的吃的。是以大人觉得在下会吃亏,但在下却觉得这是合则两利的事情,大家一起干都可获得更多的好处……”

“其实本官对像洋人那样用机器生产是挺赞同的,只是事情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也要瞻前顾后一番。中堂大人从向朝廷上书到现在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好像也有好几年了,但到现在却是一点动静也没有,本官也是怕开厂会出什么麻烦,连累酗亏本……”周盛传诚恳的说道。

王伯良开出吊件在周盛传看来是非常优厚的,甚至是让盛军占了便宜也不为过。盛军上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安徽子弟,年纪轻轻离家千里思乡是必然的,他们在参军前都是家乡乡老联名作保,在天津军营盛军也是层层设防防止逃兵。周盛传看重这机器工厂带来的种种的好处,但更看重的待到工厂开办成功取得预想中的效果之后还要继续扩大规模甚至是开办新的工厂,这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若是开办工厂到最后能够容纳上万人做工,这对盛军产生的效果就不单单是银子上的问题了,盛军家属也会得到彻底的安置,到时候怕是自己拿着棍子赶兵勇走他们也不会走了。

王伯良沉思片刻说道:“其实中堂大人处的地位使得他老人家要办的事情开局就必须宏大,像在下这等无名走卒自然可以有多少银子办多少事,别说几十台织机就算是十来台也足够开厂了,而中堂大人开厂若没有几百台织机那势必会让人耻笑……说穿了咱们不过是占了船小好调头的好处,大人没有见过洋人真正的大工厂,几百人那都是放不到台面上的,洋人工厂动辄数千人乃至上万人一同在一家工厂中工作,这边码头上卸下原料,那边就要装上成品运输,整个工厂局面极为宏大。现下我大清根本没有这样的工厂,而洋商也限于条约无法在大清开办这样的工厂,我们工厂里出来的布匹在价格上就占了这点运费的便宜。不过大人还需在选厂址上多多留心,一来要临河又要避开水患;二来要有充足的留地以便日后扩大工厂,开局咱们不过是几十台织机,而日后在下打算在开工前三年将所有股本红利全部投入到机器工厂扩建当中,先将织布机扩大到五百台然后再上一步步上轧花机和纺纱机,这中间还要一边扩建工厂一边推广种植棉花,直到咱们不受洋商掣肘为止……”

周盛传笑着说道:“酗对机器纺织倒是很熟悉啊,不去经商真是太可惜了……”

“在下留学花旗国之时所在时间最长的便是斯普林菲尔德,那是花旗国的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花旗国国家兵工厂的所在地,所见所闻感触颇深,真是希望咱们大清也能有这样的城市和工厂……在下原本学习的便是机器,只是后来有感泰西列强之强横无礼,再富有又如何?人家坚船利炮打过来军队抢完一遍然后谈合约再赔上一笔!富强!富强!光富不强犹如孩童怀抱金砖置于闹市之中,遂在下投笔从戎留学德意志帝国……”王伯良叹声说道。

这篇小说不错推荐先看到这里加收藏看完了发表些评论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帝国黎明最新章节 | 帝国黎明全文阅读 | 帝国黎明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