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黎明 第一章 拳击手

作者 : 戒念

第一章拳击手

“狠狠的打!狠狠的揍这个混蛋!!”

“小心!!”

“不要停下,出拳!!”

德意志帝国柏林陆军军官学院靛育馆中一个拳击台被里里外外身穿军装的军校生们围得水泄不通,虽然外面飘着鹅毛大雪,体育馆里也是冷气逼人,但这都丝毫阻止不了军校生们高涨的热情,学员们大呼小叫的助威声和口哨声从一开始就没有停下来过,整个体育馆似乎就像一个火药桶都要被这些军校生的热情给撑爆了。

拳击台上两个对手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不过显然几乎得到大部分人支持的大块头被对面矮他一头的黄种人压掸不起头来,拳头不断的落在肋下、月复部这些弱点上,若不是裁判有意偏帮,大块头怕是早就被打趴下了,即便如此他也是步履蹒跚左右摇晃。

“叮当!”又一个回合结束了,大块头如同特赦的死囚一般瘫坐在一角,场外的支持者们立刻给他喂水擦汗,而他的对手听到暂停的铃声只是满不在乎的撇撇嘴,不紧不慢的走到另外一角用毛巾擦了把汗后就把毛巾搭在脖子上,轻轻一跳就这么坐在绳索上用嘲讽的眼神看着对面快要崩溃的对手。

“该死!难道赫迪拉也不是这个清国魔鬼的对手么?”就算再笨的家伙看到这场面也知道场上的大块头倒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甚至大块头能够支撑这么长的时间是那个清国人故意的——这样他就可以更加恶劣的折磨对手,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谁让赫迪拉没事惹勃朗了,不知道用歧视词眼称呼勃朗的人最后都被收拾的很惨么?”旁边一个军校生不屑的随口反击。

“这个魔鬼!”

“只有魔鬼才会让人如此绝望!勃朗即便是魔鬼也是最优秀的魔鬼!”毫无疑问旁边说话的是台上“勃朗”坚定的支持者。

“叮当!”又一个回合开始了,赫迪拉刚刚站起来晃了晃脑袋,就听到全场一声惊呼,才发现他的对手居然在空中翻滚了两周狠狠的落在场中,拳击台仿佛痛苦的了一声:“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可以体面的走下场……”

“混蛋!”赫迪拉满脸通红,额头上的青筋似乎要跳了出来,大吼一声一拳向对手打去,不过比他更快的是对手的拳头。赫迪拉只觉得脑袋像被一架马车碾过,眼中的对手迅速倒退,紧接着自己便失去了知觉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赫迪拉倒下了,裁判员尽管心中有些不乐意,但还是无可奈何的举起了对方的手宣布胜利者,不过对方却没有回应而是双手平举示意观众保持安静,待到体育场内安静下来后大声说道:“我王伯良来到德意志帝国学习军事已经两年多了,贵国陆军天下无双使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完成了从学生到军人的转变,再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就要回国了。尽管在这两年的时间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包括今天的擂台赛……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我能够接受的比赛了。”

在听到这个名叫王伯良的话后,体育馆中的军校生们不管如何做想都无不在心底长属暗自长舒一口气,王伯良见此嘴角不由的笑了笑,又接着高声说道:“是的,从1840年起到现在清国在所有的对外战争中没有一次是胜利的,同时还发生了数次暴动,在你们的眼中我的祖国是孱弱、落后、愚昧的,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直观的印象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在场的诸位有谁去过清国?有谁知道清国有多少人?它的物产资源如何?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有谁能够预见它的?!”

台下的军校生们都不禁小声议论起来,绝大多数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少数几人脸色微变心中似乎隐隐猜到了王伯良这几个问题的目的。

“在我九岁的时候经过一个月漫长的海上航行横跨太平洋从清国的上海抵达美利坚合众国,乘坐火车穿过美洲,在新英格兰完成了高中、大学学习,六年之后又跨过大西洋来到贵国这所有着伟大传统和光辉历史的军事学院学习……”

“也许从这所伟大学院走出的毕业生以军人为终身职业,但我相信至少我们现在每个人心底都有成为如毛奇总参谋长那样的军人。这不仅需要我们有高超的个人军事素质之外,更需要有深远的战略眼光!清国之大远远超过你们的想象,分内地十八省,关外和藩部,即便是最小的行省的面积也要超过贵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任何一个藩部面积都能够超过贵国两倍,全国人口虽然没有详细数字但绝对要超过两亿,现代工业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除了橡胶之外全部都能够在国内找到……”

“可是清国距离我们太远了!”台下一名军校生高声打断。

“亲爱的罗恩,三十三年前我的老师容闳先生从清国出发要乘坐帆船绕过好望角抵达美利坚合众国用时差不多一百天,而在八年前我乘坐蒸汽轮船只需要二十余天便横渡浩瀚但平洋直接抵达美洲大陆。相信你一定读过我本人在一年前所写的《德意志之剑》一文,科技对于战争的影响是的,我能够来贵国留学也要感谢贵国克虏伯公司的支持,而包括克虏伯火炮、铁路、电报在内的诸多新科技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贵国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完成了统一……当各位仔细审视世界地图的时候便会发现,全世界的资源几乎都掌握在英法荷等国,德意志帝国需要工业原料和消化工业品的市场,而清国与之有相当广阔的合作空间,距离并不是问题,印度距离大不列颠岛同样足够遥远,但这并妨碍其成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王伯良自然认识打断自己的罗恩,罗恩是他在军校中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十三岁便了卡尔斯鲁厄军校学习,毕业后考入柏林军事学院。传闻罗恩的家族好像是一个军事世家,像他这样出身军事世家的学员在学院有很多,可以预见他很大可能会在毕业后成为职业军人。罗恩比王伯良早军校一年,只不过王伯良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四年全部课业学习,而罗恩用了三年——再过一段时间罗恩就要毕业了,在没有遇到王伯良之前,罗恩就是所有人眼中的明星,可惜他遇到了更为优秀的王伯良。

罗恩毫不示弱的答道:“我毫不怀疑科技的进步会削弱距离的因素,但要想达到你所需要的效果至少需要二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而绝不是现在……”

“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眼前的东西,这就是将军和元帅之间的区别。如你所言,德意志帝国将不会有伟大的总参谋部,更不会有接下来一连串的震惊世人的胜利……相比之下你欠缺战略上的眼光和足够的政治嗅觉……”

看着王伯良略带嘲讽的面容,罗恩觉得全身的血液几乎全都灌注到了头上。两人之间的竞争只要是认识他们的人都心知肚明,罗恩也曾因为嘲讽王伯良的辫子而在这个拳击台上被打倒过,那一次脸上的瘀伤让他整整半个月都没在学院出现过。自从罗恩遇到王伯良之后,几乎是一边倒的被其压制,尤其是在拳击台上的较量结束后,王伯良几乎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打击罗恩的机会。

陆军总参谋部虽然建立的很早,但真正发挥作用却是在1858年毛奇被正式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之后的事情了。原本之前总参谋部连无法参与德**事权力中心的决策,甚至对军队部署没有多少影响,而毛奇主掌参谋总部后却使之成为德军真正的大脑,这也是毛奇从将军走向元帅的道路——王伯良自然知道罗恩对毛奇异常崇拜。

罗恩羞愤难当却又无语辩驳长着嘴巴半天也吐不出一个音节,王伯良笑了笑说道:“这些问题我们两人可以慢慢讨论。我要说的是你们中有不少人嘲笑过我身后的辫子,我在美利坚合众国留学时也是有不少人这么干过,无论九岁的我还是十八岁的我对此唯一的回应便是拳头。我崇拜贵国俾斯麦首相也愿意为之效仿,至今让我感到自豪的是论维护自己尊严这个方面,我要比尊敬的俾斯麦首相年轻时做得更为出色!不过在即将告别这所伟大的军校之前,我还是要感谢诸位同学,尽管我与其中一些人发生过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至少我很佩服你们的骑士风度,如若不然我也无法在这里完成我的学业!”

王伯良说到这里,体育馆中的军校生们不禁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哄笑声。对于王伯良在柏林军事学院之前的经历他们并不了解,不过至少在这两年中王伯良的一举一动他们是非常了解的——几乎每个胆敢在他面前嘲笑辫子的同学都被他狠狠的收拾过,论打架次数之多无人能及,而据说俾斯麦首相年轻时与同学的决斗次数也不少。

年轻的军校生们包括以前那些嘲笑过王伯良的同学们此刻才猛然意识到,台上这个他们曾经甚至是刚才都不屑的同学是多么的出色。这不仅仅是学业或是暴力手段上的出色,而是骨子里骄傲,至少他们无法做到这点——为了自己的尊严从九岁打到十八岁,这种不屈让他们心中感到惭愧,相比之下自己所谓的优越感就显得那么脆弱。不过王伯良称赞他们的骑士精神也让同学们有些哭笑不得的感觉,毕竟作为德意志帝国最重要军事院校校风校纪亦是异常严格,以拳头来解决问题就算吃亏也不能出卖对手亦是大家默认的准则,若是有人举报几次估计这个清国人也无法完成学业了。

“现在我的祖国也要进行现代工业建设,同样也要进行军事方面的改革,我相信这些对伟大德意志帝国的企业和军队而言都是难得的机会,而克虏伯公司无疑走在了最前面。作为一名军人自当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士兵乃至军队并不是手中掌握现代化武器就可以的,普通的士兵需要进行相应的训练,而军官更是要接受新的教育。亲爱的同学们,也许的某一天,我们可能会在遥远的东方重新相聚,希望那个时候我们见面时手中拿的不是枪炮,而是久别的拥抱……”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王伯良整理了身上的衣服之后走下拳击台。也许是临别倒率演讲使得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很多同学都向他打招呼,以往他在这里获得胜利后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相反更多的是厌恶的眼神和脚趾头都可以猜到心底的咒骂,与以往一般无论是咒骂还是掌声他的脸上一如往常的微笑。

王伯良虽然脸上保持着微笑,心底却有些消沉,只是表现在脸上而已。他心中非常清楚,眼前的这些同学中间也许有一天真的会在遥远的东方碰面,但这种相逢绝不是老友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任谁也想不到这个王伯良是从后世穿越而来附身在同名同姓之人身上,如若不然他怎么能够在同一批留美幼童中其他人正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按照正常进度至少需要十一年才能够完成的学业,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学习的是机械制造,在德意志帝国学习的却是毫不相干的军事。

事实上王伯良本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来完成在美国的学业的,当年他莫名其妙的附身即将留美的幼童王伯良身上的时候,连带迷茫和出于谨慎的心理,老老实实的在哈特福德高中待了两年,这对于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海军军械维修部门的高级工程师而言纯粹是浪费时间。等他渡过最初的迷茫时期想好日后如何在这个时代该怎么去做的时候,便毫不犹豫的爆发出令人惊叹的才学,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德国,乃至万里之遥的李鸿章那里都能够听到他的消息。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帝国黎明最新章节 | 帝国黎明全文阅读 | 帝国黎明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