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 中国式秘书3 第三章(3)

作者 :

须知,对于当下的市委书记廖志国来说,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得心应手的组织部。

前边曾经说过,廖志国由市长转任书记,工作重心随之发生重大转移,用他自己的话说,乃是由务实为主过渡到务虚为主,由谋事为中心向谋人为中心转变。这还不像过去在县、乡里做书记,那种基层的党务主官,实际上是党政一把抓,书记越位抓政务天经地义。而到了地级市这一块,情况则有些不同。一座中等城市,看上去上万平方公里,洋洋数百万人口,可主体都在下边的那几个县(市),而且人家自成体系,真正需要市里操心的事情并不多。或许,这也是县里一直希望归省直管的原因之一吧。说白了,一位地级市的党政主官,实际需要打理的范围,也就是市区方圆千把平方公里的那几个行政区,能够展示于人者也不像县里那样丰富、具体。事情总共不过那么多,你书记还好意思再去同人家市长抢着做吗?因此,当了书记的廖志国,反而有种遭架空、被边缘的感觉。担任市长时,他的现场视察多,人家找他汇报工作的多,脑子里考虑的大多是修桥、造路、建工程之类的具体事务;当了书记后,务虚的会议多,找人谈话多,整日思考的主要是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

在中国官场,像廖志国这样的市委书记谋人,仰仗和依靠的主要部门是市委组织部。试想,全市那么多官员的升降进退,从推荐、考核、测评到最后的公示、任免,包括离退休之后的慰问、治病、解难、帮困,及至最终亡故的祭奠追悼,哪一样不需要组织部的操办、介入或过问?若是主政此部的要员三心二意、甚至离心离德,那自己这个书记还怎么将人事谋好谋顺?尤其显得重要的是,人事不像政事那样刻板,而是千变万化,其中很多所涉之人或是身份特殊,或是关系敏感,难免有不按常规、正途操作者,更加需要这个组织部特别知己贴心。阳城目前的情况,同廖志国期望的恰恰相反。

因此,选择贾大雄作为突破口,实为势所必然。

14

贾大雄提出配备常务副部长,廖志国表示赞同。

“好的,是得马上配,你这个部长必须一个得力助力嘛。哦,对了,你有合适的人选吗?”廖志国问得漫不经心。

“这个——,”贾大雄略一犹豫,马上回答:“暂时还没有合适人选,这事我们想先听听廖书记的意见,一定按照您的指示办!”

“既然这样,我让黄一平副秘书长参与物色,最后我们再坐下来一起商定。”廖志国点头道。

贾大雄眼里一丝惊异之色稍纵即逝。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纳闷了:一个组织部的常务副部长,果如贾大雄所言,非得市委书记廖志国亲自选?还有,廖志国为何会让秘书黄一平介入此事?

熟悉当下中国官场的人都知道,在党政军民学诸多政权组织中,不论其形式如何千姿百态,真正体现权力、地位的要素,无外乎人、财、物三样,而人则是居于第一位的核心要素。当年,毛泽东老人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任何一个单位,只要掌握了人事权,就等于掌控了一切。因此,像廖志国这样的地方市委书记,除了统揽该地全局外,别的事务皆可委于他人,唯有一处必得亲自牢牢掌管,绝不容旁人轻易染指——这便是党委组织部。按理说,组织部选个常务副部长,贾大雄身为常委、部长,应当具有相当的话语权。然而,事情远非吾等局外人想像的那么简单。对于常务副部长人选,贾大雄即便私下已经择定人选,当着廖志国的面也绝不敢轻言,否则便是犯了大忌。何况,他与廖志国分属对立阵营,更是不可轻易儧越。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最新章节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全文阅读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