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六章:资源时代(一)

作者 : 红色猎隼

“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兰西共和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南极洲永远继续专用于和平目的和不成为国际纠纷的场所或对象,是符合全人类的利益的;确认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调查方面的国际合作导致对科学知识的重大贡献;深信为继续和展在南极洲进行有如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中所实行的那种在科学调查自由的基础上的合作而建立一个牢固的基础,对于科学和全人类的进步都是有利的:还深信一项保证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和在南极洲继续保持国际和谐的条约,将促进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宗旨和原则……”

―1959年12月1日12国联合签署的《南极条约》序言

南极大磷虾()是磷虾目磷虾科的一种。体长4o~6o毫米。身体较透明,具红褐色斑点;额板三角形(额角短);头胸甲下缘有1对侧齿;第一触角柄部第1节有一宽叶状突;大颚触须末节长比宽大7倍以上;雄交接器顶突基部弯曲,与末部成直角,末端渐尖并卷向前端,基突有2片膜状扩大。

小?鲸()别名:小须鲸、明克鲸、尖嘴鲸,体短粗,头部较小,上额前端比较尖锐,正面观如等腰三角形。背鳍与体长的比例较大,高达3o厘米,后端弯曲,位于体后1/3处。月复面褶沟5o~72条,向后延伸终止于脐的稍前方。背部与体侧带有浅蓝色的暗灰或黑灰色,月复面白色,尾鳍月复面亦为白色。本种主要特征为鳍肢中央部分有一条宽约2o~35厘米的白色横带,不过栖息在南极海域的小?鲸亚种没有此白色横带。鲸须每侧~273片,须板和须毛都呈黄白色。成体体长9米,最大体长雌性有的记录,最大体重

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中,鲸鱼和磷虾一直在南极附近海域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平衡。迁徒生活是鲸的共同习性,像鱼类的回游,候鸟的迁徙一样,不过时间、季节和地点各不相同罢了。迁徙是鲸的一种本能,也是生存所迫,比如须鲸在其他海域进食很少,主要在南极海域进食,所以它必须返回南极海域。在每年的11月左右鲸群回游到南极海域,在那里逗留来天,于翌年二三月踏上回程。在此期间,有些种群能积累全身脂肪量的5o%。须鲸在亚热带很少吃东西,在南极积累的脂肪用来提供它一年中其他时间所需要的能量。多数鲸种在南极地区或在迁徙的途中寻偶、交配,在温带和亚热带繁殖后代。在南极海域很难看到正在哺乳的仔鲸。虽然吞食一些桡足类等甲壳类浮游动物,但南极附近海域丰富的磷虾资源一直都小?鲸和蓝鲸等滤食性须鲸的主要食物。

虽然鲸的胃口很大,一头蓝鲸一天能吃8~1o吨磷虾。但是与每立方米水中多达3万只,甚至使得海水也为之变色:在白天海面呈现一片浅褐色;夜里则出现一片荧光的庞大磷虾种群相比,鲸群庞大的消耗其实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南大洋一股环绕南极大6的寒流,在向北流去时下沉;而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沉的寒流,就形成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之水暖,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南极磷虾的生活周期与南大洋的季节相适应。它们在春季,即1o月和11月交配,每只雌虾在夏季产卵多次,每次多达数千粒。这些虾卵一旦月兑离母体,即下沉到几百米深的海底,在那儿孵化成幼体,继续生长一段时间后卵黄囊内储存的卵黄终于消耗尽了,这时,它们才上浮到海水表层来摄取浮游植物。它们在冰冷的海水中生长缓慢,幼虾要经过5个阶段,并多次蜕壳才能长成6厘米长的成虾,生长期达3~4年之久。在这期间,它们一直是群栖生活,在冰层下到处洄游,寻找食物,躲避鲸群。直到生命的最终环节,为了繁衍而重新上浮交配,最终成为鲸群的饵料。

这种生命的轮回在高昂而婉转的鲸歌声中延续了千年之久,直到人类摆月兑蒙昧的童年征服了一块又一块曾经只属于海神的禁脔。曾经深海的食物链的顶端和基石最终被同时送上了人类的餐桌。此刻在位于巴西圣保罗的“笠户”料理店里一份份以南极大磷虾和小?鲸为原料的高档料理正川流不息的送上餐桌。含有大量的谷、天冬、赖、亮、精和苯丙氨酸,维生素a的含量特别丰富。由于磷虾全是海生种,分布广,数量大,因此是许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重要饵料,也是渔业的捕捞对象。南极大磷虾的资源尤其丰富,南大洋估计有若干亿吨。因此也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因此虽然目前仅有日本和波兰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在南极附近展开捕捞,但年产量却已经高达5o多万吨。

不过磷虾只有在日本才主要用作为料理,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则作为动物食品及鱼饵。因为磷虾渔业在两方面是很难经营的:第一是捕捉磷虾的是非常细小的网,引起很大的阻力,并会产生船头波将磷虾偏离两侧。第二是细网的孔很快会被阻塞。再者,细网在当捕捉磷虾时,会被破开,以致影响获量。另外一个问题是磷虾的运送。由于整个网都聚满了水,磷虾会后此挤压,造成失去磷虾的体液。磷虾必须很快进行处理,因捕获的磷虾会很在几小时内变坏。因此一般的处理方法就是分开后面的肌肉部份及前面部份,并分开几丁质甲壳,以生产雪藏制品及浓缩粉末。用磷虾的高蛋白质及维生素喂饲动物。只有嗜好海生的日本人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将鲜活的磷虾长途运输送回国内。

而鲸鱼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着其他鱼类所不可取代的地位。选是脍之,最好的部位是尾肉。在“笠户”料理店拿手的鲸料理是酱煮,就是把糯米饼似的膏肉久煮,汤呈白色,盛在黑漆木碗中送到每一位的食客面前。虽然这样的处理方法有违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所说的阴翳之美。但是浓郁的汤料和扑鼻的浓香却显然更能直接的挑起食客的**。

“象这样的鲸肉料理现在在日本国内可是价值不菲啊!”藤原贞敏子看着眼前花样繁多的磷虾料理和喷香的鲸肉酱煮浓汤,不禁微笑着对着在座的诸位“菊之社”的高级干部说道。“是啊!听说农林水产省今年又迫于世界环保组织的压力早早的从从南极附近海域撤走了捕鲸船队,结束本年度捕鲸活动。今年国内的鲸肉产量将比过去几年又将大大的减少了啊!”武田纲守无奈的摇了摇头附和道。

“该死的米国鬼畜到处掠夺石油等自然资源也就算了,竟连大和民族生存所必须的蛋白质也不放过。”猛然拍案而起的是巴西日本侨民的长老级人物赤城若松。这个已经年逾古稀的老头显然依旧性如烈火。

“日本是世界捕鲸业最达的国家之一。大和民族爱吃鲸肉,鲸肉也是日本饮食的重要部分,要求日本人停止捕鲸就犹如印度人要求西方人停止吃牛排一样可笑。”与赤城若松的火暴脾气相比,日侨商会理事长加贺有明显得要从容和淡定的多了。随后他更就日本食用鲸鱼的历史堪堪而谈。在日本历史上,鲸鱼制品是盛大宴会上和节日里的上等菜肴。6年日本用现代技术开始大规模捕鲸。在日本的鲸肉料理店中,人们用刺身、油炸、火锅、蒸煮等各种烹饪方式来加工鲸肉,鲸的皮和脂肪也有特别的烹制方法。据说,早在年前,日本人就开始食用鲸肉,鲸肉在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精通日本历史的藤原贞敏子当然清楚,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遗迹表明,绳纹时代日本人就已经吃鲸肉,当然不是当时国力有限的日本无法像中国秦始皇那样用“强弩射大鱼”,而是守株待兔式,吃的是活着搁浅或死了漂来的鲸。公元675年天皇下诏,严禁吃牛马犬猿鸡,但鲸是“鱼”,没有腿就照吃不误。江户年间有一位国学家叫小山田与清,极力反吃肉,认为吃肉惹恼了祝融,江户才火灾不断,而1832年刊行的《鲸肉调味方》可能就是他编写,记载了鲸身上七十来个部位的吃法。此前的年山濑春政著《鲸志》,已认识到鲸不属于鱼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们偷吃猪肉就把猪叫作山鲸。

不过欧美人捕鲸是为的是鲸油,那些从远古以来便统治海洋的巨兽的脂膏照亮过伦敦、巴黎的街头,而以鲸油为原料的蜡烛也曾是美国的重要输出品。从皮骨取油,肉难以保存,便丢进海洋,并不像日本几乎整个都利用。日本主动出击捕鲸始于16世纪末,先用矛,后用?,像标枪一样投掷猎杀鲸群。1675年以后用网围捕,最终成为日本渔民的独门功夫,渔获量大增。

日本的烹饪古籍上举鲸为第一,鲤鱼第二,其他鱼类等而次之。织田信长向朝廷贡奉鲸肉,也有人献给丰臣秀吉一头鲸。起先鲸肉只能入武士及富裕庶人之口,19世纪初江户的中等人家也吃上了,乃至有这样的打油诗:把鲸字的京改为江吧。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也画有捕鲸图。网式捕鲸只能在近海施展,直到德川幕府锁紧了国门,不许出远洋,才最终保全了日本近海鲸群。不料,美国的捕鲸帆船却鼓风向西,直逼日本,回游到近海的鲸大大地减少。那时候美国人捕鲸之凶狠,有世界名著《白鲸》为证。年佩里率舰队叩关,日本称之为“黑船”,就是来要求日本为其捕鲸船队提供补给基地的,可以说,鲸把美国人引到了日本。国门被敲开,日本人走向世界。1899年买来挪威捕鲸炮,从而组建远洋捕鲸公司,1934年第一远洋到南冰洋捕鲸。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征用这些捕鲸船,最终统统被击沉在太平洋的战场之上。但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国内民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十分吃紧的粮食和维持国民日常生命的起码营养,日本政府开始鼓励有关方面大量捕鲸。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不让日本驶入南冰洋,但麦克阿瑟说:“不让他们去捕鲸,以解决粮食困难,难道你们出钱救济吗?”就这么一句不干痛痒的话令日本人感激涕零,国会甚至给这位占领军总司令颁了一纸奖状。

从此日本人一而不可止,1962年上市鲸肉竟达到23万吨,多了便不值钱,大快了穷人的朵颐。以搞笑起家、以导演名闻世界的北野武回忆,说东京奥运会(1964年)的时候,吃的是15元一碗的炸鲸盖饭,喝的是添加了乱七八糟色素的饮料。我出于好奇,象武田纲守这个年纪的日本人上学时午餐几乎顿顿吃炸鲸肉,而今一想就反胃。与村上春树合著《翻译夜话》的翻译家柴田元幸,更他在随笔中写到了吃鲸的年代,赞不绝口。

但是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国际环保组织的壮大,日本的远洋捕鲸行动开始不断遭到国际抵制。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为保护鲸类,国际捕鲸委员会自1986年起禁止商业捕鲸活动,但1987年这一禁令出现松动,允许“以研究为目的”的限量捕鲸活动。尽管遭广泛反对,日本每年仍以科学研究为名大量捕杀鲸类。

一方面捕鲸在日本早已形成了一套颇具规模的产业链条。围绕捕鲸活动,常年以来日本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和市场。目前,日本仅太平洋地区就有捕鲸船艘,产业工人1o万人以上,并拥有北海道函馆市、和歌山县太地町以及山口县下关市等六个捕鲸基地。在这些地方,善于捕鲸的男子成为姑娘们心中的英雄。各种鲸鱼博物馆、纪念碑、资料馆林立。而鲸鱼肉更是价格不菲,其尾部的瘦肉每公斤高达日元(约合55美元),普通瘦肉每公斤日元,上等皮每公斤日元。捕鲸每年给日本创造的财富仅批商业价值就过万美元。

同时对于捕鲸,日本政府更时常可以摆出一幅理直气壮的嘴脸。除了每年不惜斥万美元巨资在国民中推广“食鲸文化”,并在全国设立专门的“鲸鱼美味协会”。每当捕鲸船返回之际,捕鲸协会则会动类似“拯救鲸鱼,食用鲸鱼!”的促销活动,并在全国巡回宣传号召公众食用鲸肉。不少学校的学生也被强行灌输相关的知识,校餐中自然也被加入了鲸鱼肉。日本的一位市长曾坦白地说:“我担心我们的饮食文化行将消亡,这正是我们在学校食堂开始供应鲸肉的原因。”日本官员更是**果地宣称:“美国人要求我们停止捕鲸,就如同印度人要求美国人停吃牛排一样。”

更有日本学者宣称海洋鱼类减少,其原因之一是被鲸吃掉了。世界渔业生产量为一亿吨,但是由于鲸抢食吃,要吞食全人类食用的三五倍。2o世纪初南冰洋大约有8万小须鲸,现在已多达76万头,用日本知名作家―著有《鲸的历史与科学》、《鲸与日本人》、《鲸的历史与文化》等读物的小松正之的话说,南极的鲸鱼早已多如蟑螂,今后一百年捕杀2o万头也不会出问题。虽然这种理论多少总能让人想起法西斯的种族灭绝论调。但是由于日本捕鲸是在公海进行的,所以各国都无法采取强制行动进行拦阻。国际环保组织和志愿者们也只能采取最简单最无奈的非暴力方式,但往往效果甚微。这种国际强制力与规制的缺失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因此自1986年以来,已经有两万多头鲸被捕杀,其中绝大多数命丧日本人之手。

但是随着时间进入21世纪,对于日本捕鲸活动的抵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国政府对日本的捕鲸行动进行“口诛笔伐”之外,国际环保组织更是采取实际行动来“讨伐”日本远洋捕鲸船队。绿色和平组织的抗议船“希望”号在日本捕鲸船出后,立即跟踪拍摄日本捕鲸过程,然后向公众展示日本的血腥行为。更为激进的“海洋守护者”协更采取直接的行动以阻止日本的野蛮暴行。该组织的船只7年年初曾与捕鲸船队的旗舰“日新丸”号生激烈碰撞。随后,“日新丸”号就生了火灾,造成一名船员丧生。这一事件最终迫使日本捕鲸船队提前“收工”。

虽然日本农林水产省水产厅一位官员拉高嗓门说:“我们视任何暴力制止合法正当捕鲸活动的行为为恐怖主义,我们不会容忍这种行为。”但是事实上面对西方各国日益壮大的“反捕鲸”声讨,日本政府虽然表面上已经强硬,但是事实上早已色厉而内荏。

有道是先者制人,后者制于人。而从世界历史的展上看,日本事实常常扮演着后者的角色。事实上捕鲸的风潮早已在19世纪中叶开始在西方大行其道。不过当西方庞大的捕鲸船队横行大洋之时,日本人还只能在自己近海小规模的捕杀鲸鱼而已。随着石油工业兴起,欧美的捕鲸业日渐式微,1958年日本捕鲸量才最终拔了世界头筹。于是年代末欧美兴起全面禁止捕鲸运动,1972年美国更提出商业捕鲸暂停十年,这时捕鲸的舞台上脚光单单照着日本。

日本人没鲸吃,就更得进口牛肉,大概这也是美国、澳大利亚的如意算盘。而且美国打压日本,对本国土著的捕鲸却网开一面。其实,在捕鲸这件事上很多日本人并不在乎吃不吃,而是厌恶把欧美社会的总是喜欢他们伪善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大和民族觉得被欺负、被歧视,起而抗争,因此更为激烈的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及“双重标准”,多少显得有点悲壮。

“其实对于19世纪末才借助着工业革命的巨变,摆月兑中华文明藩属地位的日本而言,这种作为后进者的倍受压制可以说是伴随着日本一路走来。当西方殖民者早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将势力范围划分之际,刚刚走出幕府时代的日本不得不与西方列强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对日薄西山的清国及其藩属朝鲜邻国动手的资本。”面对着满桌的佳肴,上了年级的武田纲守不由得变得有些怅然起来。

“失之于美俄者,取偿于朝鲜与清国。”在从明治维新的剧烈变革之中走来的日本新一代政治家看来,这种暂时的屈辱无疑是有着巨额的回报的,通过源源不断的从西方世界汲取先进的军事科技和战争机器,日本最终用武装着西方枪炮,头脑中灌输着异化了武士道的“皇军”成功的击溃了在腐朽体制缓慢“开化”和革新的朝鲜和满清。而在获得丰厚物质回报的同时,日本也第一次在西方列强面前感受了尊敬和认同。

2年1月3o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五世―.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署《英日同盟条约》的消息传来,整个日本朝野不无为之欢欣鼓舞。在经历了“三国干涉还辽”(注1)的苦痛之后,日本可以与当时世界屈一指的西方强国结成战略同盟无疑是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日本国内不乏有野心家就此提出了“日英联手”瓜分世界的大战略,甚至有些日本政治理论家在听闻了大英帝国在两次“布尔战争”(注2)中的捉襟见肘之后,自大的提出了“先与英国联手,最终取而代之”的天真设想。

但是所谓的“英日同盟”最终不过是一场英国人通过武装日本以对抗沙俄在远东扩张的代理人战争而已。在刚刚进入2o世纪之初,随着英国执行“光荣的孤立”政策,欧洲在三国同盟(德、奥匈和意大利)和俄法同盟之间保持着一种不稳定的均势。由于这两大阵营之间的竞争造成紧张状态,以及害怕这两个防御性同盟会联合成一个大6联盟来反对英国,于是强国之间形成了僵持局面,这种形势促使它们把注意力指向亚洲和非洲。

因此从这种观点看,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并不仅仅是侵犯中国主权的一个孤立事件,而且是对现存国际秩序的严重破坏。尤其是日本,它关心自己在朝鲜和满洲的地位,而美国则担心中国门户开放的前途。英国感到它在北京的影响和在长城以南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另一方面,法国支持俄国前进,德国也暗中鼓励俄国向东扩张,以使俄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转移出去。

此时的英国无疑处在十字路口。它的“光荣的孤立”政策使它找不到盟友,布尔战争又牵制了25万名英国士兵达两年半之久(1899年1o月―2年5月),这暴露出英国防御力量的薄弱和它的孤立政策的危险。为了保护它的帝国和保存它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英国被迫放弃孤立政策,拼命寻找同盟者。最初它选了德国。伦敦曾希望年1o月的英德协定(它曾保证维持中国现状)会阻止俄国向中国东北推进推进,但德国后来把“满洲”排除在协定之外,此举显然是为了避免开罪俄国。英国再三企图与德国结盟而未获成功,这便迫使伦敦另找新的同盟者。法国因它在法俄同盟中的地位而不可能追随英国;美国则坚持传统的“不介入同盟”的政策,而且它刚打过西班牙战争,所以它无心在海外进行冒险活动去保卫“门户开放”政策。这样一来,日本就成了唯一可能的新同盟者,而且更吸引人的是它的海军力量和人所共知的仇俄情绪。

1年,根据英国海军部计算,“中国海域”上的俄法联合海军力量,在战舰数量上以九比四过英国,但英国若与日本结盟便会使它在战舰数量上以十一比九重新占据上风,而在巡洋舰方面也占有优势:这就无需从它的欧洲舰队调来舰只了。除军事考虑之外,英国人还关切俄国人可能通过他们控制满洲来支配北京,关切俄国的经济影响,例如通过比利时的资金兴建京汉铁路以渗入长江流域―这里却是传统的英国的利益范围。

而更令有一点使人不安的是,俄国在西藏活动的加强导致当地政教合一的喇嘛,们在1―2年派遣了两个使团前往俄国。如果不加制止,俄国人的南进可能威胁印度的安全。因此传统的恐惧心理又再次闪现,英国人觉得当务之急是与日本人结成联盟以阻止俄国人前进并维持英国在亚洲的优势。英国是个辽阔的帝国,孤立于欧洲政治之外,现在又面临着俄国人的新威胁,所以它是舍此别无其他办法了。为了阻止日本与俄国可能达成将会严重危害英国在亚洲利益的任何协定,英国与日本驻伦敦公使的谈判进行得很快。

虽然沙俄和法国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扩大俄法同盟的范围,使之适用于东亚,但这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行动。最终英日同盟使俄国的盟邦法国不敢参战帮助沙俄。因此经过对两国的幅员、军事准备和财力资源作了认真的估计之后,东京作出了战争的决定。日本政府的高层认定日本将赢得战争之初的胜利,在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再着手和平解决。时任日本参谋总长儿玉源太郎便向天皇奏报说:“这是一次日本在战场上将十战六胜的良机。果真如此,我们就能指望某个国家会为和平谈判而出面帮忙。”最终4年2月1o日,俄国和日本互相宣战。

面对着效率低下的沙俄远东军团,日本军队可以说是抽到了所有的好牌。到5年春天,日本海、6军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攻占了俄国在远东最大的海军基地―旅顺;将俄国6军赶出了中国东北南部;在库页岛成功登6;并彻底摧毁了俄国的海军,甚至使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巨大的战争消耗也令日本在军事上和财政上都已疲敝不堪,最终请求美国总统罗斯福大力帮忙实现和谈。

虽然和平最终得以降临,但是日本所得却远没有动战争之初所想象的那般丰厚,沙俄不仅没有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对于在中国东北势力范围,莫斯科也显得相当吝啬。根据5年9月5日缔结的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双方在十八个月内从满洲撤出军队;把满洲归还中国,但俄国同意,经中国的认可,将辽东租借地和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俄国同意将库页岛南半部及其毗连岛屿割让给日本。日、俄两国均有权在满洲驻军以保护它们各自的铁路,但每公里不得多于15名士兵。

这样的结果最终使日本清醒的认识到在国际政治的角斗场上永远没有雪中送碳的慷慨。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在远东的势力一蹶不振。英国借日本之手消除了沙俄在远东的威胁,但也因此失去了在欧洲制衡德国的一支重要力量。二者功过相抵,甚至得不偿失。为了维护欧洲的“均势”,英国不想让日本过分削弱沙俄,因而一方面力劝日本在对俄谈判中不要提出过于苛刻的媾和条件,另一方面则同意与日本续签英日同盟条约,使日本不再担心沙俄的报复。于是在5年和1911年,英日又两次续签了同盟条约。英国这种“背信弃义”的作法,无疑令踌躇满志的日本为之不满,而一种受歧视和愚弄的感觉更令向来狭隘的日本矢志报复。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政府要求日本根据《英日同盟》的协定派三个军团15个师团的6军去欧洲助战之时,日本政府便开出了令英国政府震惊的条件:1.协约国一致协力,大家拿出最后资源。2.协约国承认日军的自由,俄罗斯军队以日军行动为基准配合。3.协约国方面负担日军的军费和军需物资供应,第一年军费62亿日元,运输船舶6o万吨。4.中国作为日军的补给基地,西伯利亚铁道归日本军方管理。

这样的条件英国和协约国自然无法接受,但是日本还是日本向德国宣战,挤进战争去浑水模鱼,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大捞油水。日本6军出动了一个师团和海军的第二舰队,加上英军一个营配合于1914年11月17日攻占了德国的租界青岛,日本海军则派了一支“南遣舰队”,在1914年1o月14日就把赤道以北的南太平洋的德国殖民地照单全受。在战争后期更出兵正在内战之中的俄国后院―西伯利亚,试图建立一个忠于东京的伪政权―“沿海州共和国”。

尤其是在第二次英日同盟签订之后,日本利用英国的支持,一步步染指东亚大6,不仅占领了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吞并了朝鲜,甚至不顾英国的警告,大肆排挤英国东亚大6的商业利益,使英国在东亚大6上的各项“特权”大受侵害。7年英俄结成针对德奥的协约之后,以沙俄为假想敌的英日同盟已无必要。随后,英日两国又在关税问题上生争执,特别是英国国内害怕日本借《英日同盟条约》,把英国牵入日本未来与美国的战争之中,故而英国舆论界要求废除英日同盟的声音越来越高。

大争之世更为其利,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日本的种种述求却无一不遭到了以英美为的西方世界的全力打压。巴黎和会虽然承认了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的权益,但是后来1922年美国提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却最终逼着日本在《九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日本,中国)条约》上签字,放弃了在山东的权益。

在华盛顿会议上,经过一系番唇枪舌剑,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签订了《四国条约》;1922年2月6日又签定补充条约,主要内容为:缔约各国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生争端,则召开四国会议协商解决;一旦受到外部威胁,则四国协商采取行动;并商定,一俟缔约各国批准,英日同盟应立即终止。

对此,日本感到蒙受了极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讽刺英国代表说:“无论如何,你们给同盟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但日本也以英美承认它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而聊以自慰。英国则视《四国条约》为外交上的巨大成功,认为条约既有利于维护英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又不失与日本修好。还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可谓一石三鸟。《四国条约》签定的掌声成为英日同盟的丧钟,这样,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使命,化为历史的尘埃。而日本则由此开始独自面对西方列强和所谓“;“作为后进者的日本与其说主动的去挑战英美的霸权,不说是被动的挣扎在衰弱和灭亡的边缘。”面对武田纲守的唏嘘,赤城若松感慨的回应道。在他们这一代的日本人看来,2o世纪中叶的那场战争无疑是西方列强强加给日本的,中日战争的源头是英、美试图武装中国来撼动日本在东亚的主导霸权,而太平洋战争则是美国对日本经济制裁和石油禁运,日本在被不断削弱时的自然反应。总之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各位,我们大和民族无疑是优秀的神之选民。但是作为孤悬于西太平洋之上的岛国,地理上的隔绝注定了我们无法与这个星球上的大6文明那样保持着良性的交流和互动,海洋保护了我们,但同时也束缚了我们。”品了一口桌上的清酒,藤原贞敏子微笑着开口说道。在她清丽的声线之下,原本喧嚣的大厅顿时变的安静了下来。

“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我们比邻着领先于全世界的中华帝国。因此沐浴在盛唐光环之下的我们同样建立起了绚烂的农耕文明。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我们却险些和垂老的中华帝国一起落入腐朽。太平洋战争的失败,与其说我们是败给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力,不如说是我们不彻底的革新败给了工业时代。”藤原贞敏子虽然年轻,但是所表的见解却令诸多长老也不得不点头称是。事实上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工业革新度便一直远远落后于欧美。这种科技和工业生产能力上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日本军队在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上的停滞和落伍。当日本6军还在大规模的使用骑兵时,西方列强的装甲部队早已横扫战场。当日本海军靠着对“零”式战斗机的不断修缮来保证制空权时,美、英等国的新式战斗机早已将曾经先进的“零”式战斗机打成了太平洋上的火鸡。

“战后,虽然我们的父辈们痛定思痛,用十二万分的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日本制造’的品牌。但是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之中,我们早已败给了美国人的创造能力。”藤原贞敏子继续徐徐道来,战后日本在经济的成就或许的确骄人,但是随着美国人在信息时代的领先,事实上日本在战后的经济积累正在被逐步的削弱和耗尽。

“所以在已经到来的资源时代里,大和民族想要延续和再度崛起的话,便必须摆月兑后进者的身份,先拔头筹、主动出击……”。藤原贞敏子的话语虽然轻柔但却显现出一种远胜一般男性的豪迈,在沉寂了片刻之后,整个大厅里最终掌声雷动起来。

――――――――――――――――――――――――――――――――

注1:“三国干涉还辽”―在日本的历史书上被称为“三国干涉之事件”,指的是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约定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注2: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为了争夺南非殖民地而展开的战争。荷兰殖民者于17世纪来到南非。他们和葡萄牙、法国殖民者的后裔被称为布尔人。19世纪晚期,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士自由国相继现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和金矿。英国殖民者觊觎这些宝藏,于年与布尔人爆战争。战争初期,英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在轻捷灵便的布尔人面前多次遭到失败,随着援军的抵达,英军才逐渐掌握主动权。两次布尔战争断断续续的持续了22年,因此称得上英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

注3:“包围网”―,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亚各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封锁而给予的称号。包围网取自四个国家的头一个英文字母,包括美国()、中国()与荷兰()。由于日本的扩张及排除其他列强势力,引当时英国与美国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与经济封锁。其中石油与废铁的禁止输入对日本的影响最大,日本也因此与美国、英国进行谈判。英国开出三个条件:日军撤出中国大6、废除日德意三国同盟、不承认重庆国民政府以外的中国政权,美国也提出内容相差不大的赫尔备忘录。日本视此为最后通牒,而准备对英国与美国宣战。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