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三章:飞豹凶猛(四)

作者 : 红色猎隼

智利南部小城里奥贝尔德以北12公里的9号公路上,智利6军第1装甲骑兵团所属第25装甲营正沿着公路两侧构筑的防线承扇型展开。智利6军的装甲营在编制上基本与美国6军接近,共拥有4个作战连(a―c连和装备轻型坦克的d连),1个后勤连,1个营部连(包括1个营部排、1个迫击炮排、1个侦察排和1个反坦克排)。

作为里奥贝尔德正面防御的支撑点,以第25装甲营为轴心,智利6军第4步兵师的残余兵力构筑起了里奥贝尔德北线的第一带防御体系。和大多数南美洲的国家一样,智利6军也采取一线师和二线师的分类方法。由于自阿根廷1982年的马岛战争以来便一直处于动荡和衰退之中。因此在与其接壤的南部地区,智利6军第4步兵师一直处于二线师的编制序列。在战前仅下辖2个不满编的步兵团:第8机械化步兵团和第14步兵团。只是在战争爆前夕,才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调。

大量从预备役转入的兵员极大的影响了该师的战斗力,因此在边境地区的战斗之中,面对着月兑胎换骨的阿根廷6军,智利6军第4步兵师很多一线连队都呈现出一触即溃的惨淡场面。仅边境地区一天的作战之中,正面遭遇阿根廷6军攻击的第8步兵团便损失了接近6o%的作战兵员,并将友军的侧翼暴露给了阿根廷6军的装甲铁骑之下,最终导致了第14步兵团2个营以及新组建的第11步兵团陷入阿根廷6军的分割包围之中。

可以说在边境战斗之中,智利6军第4步兵师便已经被打断了脊梁。如果不是智利海军6战队展开了奋勇的反击,阿根廷6军极有可能狂飙突进直捣蓬塔阿雷纳斯。面对着隆隆驶来的阿根廷6军的装甲洪流,智利海军6战队用自己的鲜血诠释了智利军人的顽强和荣誉。在被击毁燃烧的英国FV19型自动榴弹射器的“悍马”军用吉普车顽强的冲向阿根廷6军的T―;当然真正迟滞阿根廷人进攻的还是智利海军6战队装备着型“巴雷特”反器材狙击步枪的狙击手分队和频繁使用m252型81毫米迫击炮偷袭阿根廷6军后方补给点的渗透攻击小队。虽然这些小规模的突袭往往会极大的减缓阿根廷6军的进攻度,但是代价却同样惨重。仅仅48小时的战斗,智利海军6战队的血便已接近流干了。

在一队满载着智利海军6战队残兵的军车之后,一辆瑞典生产的6全地形运输车,艰难的在9号公路上行驶着。弹痕累累的车体上醒目的喷绘着红十字的标志。显然这辆隶属于智利海军6战队的野战救护车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后的责任,因为在他的身后除了奉命断后的智利海军6战队的一个警戒中队之外,就是全扑来的阿根廷6军。“全连准备战斗……。”从望远镜里注视着这辆可能挽救过无数战友生命的野战救护车驶过己方的阵线。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用无线电向全连下达的作战的指令。在厚重的伪装网下,14辆“豹”2a4型主战坦克缓慢的转动着炮塔,准备迎击对手的冲击。

“海军6战队的殿后部队被阿根廷人的追上了。”和自己那些钻入炮塔紧张备战的部下不同,处于指挥位置的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已经挺立在自己的坦克之上。此刻耳机里传来了智利6军第4师的前沿观察哨传来的最新消息。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顺利的撤退,世界各国的军队都会抽调精锐的分队担任殿军的任务。而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最终都无法全身而退。这一次智利海军6战队临时编组的一个连的后卫部队同样无法幸免。他们刚刚接到了主力部队安全抵达智利6军防线的消息,正准备撤出阵地之时,却突然遭遇了沿着9号公路前进的一个阿根廷6军1个装甲侦察营的追击。

与欧亚大6那些已经实现了高度机械化的6军强国相比,阿根廷人的装甲侦察营的装备多少有些寒酸。在数辆法国“潘哈德”-9o轻型轮式装甲车的掩护之下,乘坐老旧的美式m151型军用吉普车和福特F-皮卡的阿根廷6军沿着9号公路高驶来。双方都似乎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一场宿命的对决。因此在最初的几分钟内,已经构筑了临时工事的智利海军6战队处于了完全的上风。凭借着瑞典生产的84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智利海军6战队迅的击毁了位于车队前锋的阿根廷6军的轮式装甲车。而架设好的mk19型自动榴弹射器和型通用机枪更成为收割敌方步兵的无双利器。

从智利海军6战队士兵手中的德制hk33自动步枪中飞射而出的5.56毫米子弹在南半球尽头寒冷的空气中啸叫着飞行着,贪婪的舌忝噬着着暴露在公路之上的阿根廷士兵的血肉。但是很快兵力上的优势便令阿根廷人摆月兑了不利的处境。装甲侦察营后续部队迅下车从侧翼对智利海军6战队的临时防线展开了攻击。显然此刻担任殿军的他们已经无法月兑身了。

“我们目前没有兵力可以增援他们……。”无线电中传来了智利6军第4步兵师一线指挥官第8机械化步兵团团长阿尔瓦雷斯上校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阿尔瓦雷斯上校的话并非全无道理,让手头有限的步兵月兑离预设阵地投入到一场遭遇战中去,显然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何况阿根廷6军的装甲部队主力可能就在数公里之外。贸然出击非但无法解救出被困的部队,甚至可以遭遇更大的损失。

虽然理智可以接受,但是感情上莫利纳上尉还是对阿尔瓦雷斯上校的见死不救深感鄙视。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在远方的战场上逐渐稀疏了下来,显然智利海军6战队的顽强最终还是被强大的敌军碾碎了,阿根廷人就要来。遭遇了智利海军6战队的伏击之后,阿根廷人的锋线显得格外的小心。数辆美式m151型军用吉普车在接触了智利6军第一线的阻击之后,阿根廷人就停止了前进。显然他们也嗅到了大战的气息,在他们前方再也不是畅通无阻的坦途了。

“炮击……。”随着一架迷彩涂装的侦察校射无人机出现在天际,阿根廷人的地面攻势的前奏开始全面的拉开了。一直坚持用肉眼观测整个战场的莫利纳上尉此刻也不得不钻入更为安全的车内,去躲避那场可怕的地狱洗礼。虽然在主战坦克方面选择了捷克的产品。但是在炮兵领域,阿根廷人依旧以中国为模板。经历了马岛战争的惨败之后,阿根廷人充分意识到了现代化的炮兵在地面战中的重要性。虽然马岛地形极其艰险复杂,不是崇山峻岭就是泥泞沼泽,英国6军的坦克、自行火炮等重型装备进入马岛后常常陷入沼泽中动弹不得,抢救、维修和弹药供应更加艰难。因此阿根廷6军曾自身所构筑的野战工事充满了自信。但是英国皇家炮兵1o5毫米口径的轻型榴弹炮却最终封锁了阿根廷人的抵抗。除了炮兵训练水平的高下之外,英国人领先的炮兵定位和通讯技术无疑是在马岛炮战中最终获胜的一张皇牌。

除利用了美国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外,还在直布罗陀、阿森松岛、加拿大、新西兰等地开设26个无线电射台,加上特混舰队本身电子设备齐全,抗干扰能力又强,自始至终保障了舰队与本土通讯顺畅。同时对阿军的通信系统进行了强烈干扰,甚至一度切断了马岛阿军与本土的联络;以直升机机载干扰设备对阿军炮兵的通信实施强力干扰,阻挠其炮火射击指挥通信;通过无线电侦听测定阿军电台位置,引导炮火予以摧毁;英军惟独没有攻击马岛阿军指挥部,因为通过破译密码,这个指挥部已经成为英军最宝贵的情报来源。可以说,在马岛战争之中数量和口径都远胜于对手的阿根廷炮兵最终一败涂地。

痛定思痛之后,阿根廷人决定全面改革自己的炮兵武器。但是武器禁运和经济危机却使得阿根廷炮兵在全世界军队的信息化改革之中更为落后。要想迎头赶上,除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之外,寻找一个合适的“老师”无疑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美、俄都是世界顶级的炮兵大国。但是照搬他们的经验并不符合阿根廷军队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模索之后。阿根廷人最终选择了“青出蓝而胜于兰”的中国炮兵。

在引进―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的同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还一口气向中**工采购了6个数字化炮兵团的装备,其中4个为装备着-45型155毫米自行火炮的机械化炮兵团。在边境交战中,正是这些来自东方的“战争之神”用振聋聩的咆哮将智利6军赶出了阵地。此刻他们再次出现在战场之上。炮兵侦察车是火炮群敏锐的“双眼”。通过装有集激光测距机、观瞄镜和红外热成像三光于一体的可升降侦察系统装备,阿根廷6军在炮击开始之前便已经对智利6军一线的目标进行了精确的地位。

而临空的侦察校射无人机,更从空中获得的侦察情报信息实时传输至地面站,进行战场观察和监视。定位校射设备,能为炮兵群攻击,实时指示地面目标的坐标并校正火炮射击。第一声怒吼从1o公里之外的地方隐约传来,宛如春天惊蛰的雷鸣。紧随其后的却是炎炎夏日中畅快淋漓的霹雳,呼啸而来的炮火瞬间将智利6军的一线阵地全部覆盖在死神的黑色战袍之下。

很多年之后参加过那场战争的智利人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在的部队和战斗过的地方,但是却绝对不不会忘记那些可怕的炮击。智利人甚至为这种毁灭性的远程打击起了一个浪漫而诗意的名字“探戈步点”。第一波次的炮击精确的敲击在智利第8机械化步兵团的一线阵地上,使用近炸引信空炸的反步兵榴弹,率先在空中释放出早已预制的杀伤破片,使杀伤威力可成倍地增加。而对付土木工事等目标的炮弹,则会让弹丸在碰击目标时不立即爆炸,而是钻入目标一定深度后再爆炸,充分挥炸药的能量。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智利6军的整条防线都在深切的战栗之中。

躲在坚固的“豹”2a4型主战坦克之中是相对安全的,但是距离的晃动和各种杀伤破片打在主装甲之上的恐怖的声响同样足以令智利的坦克兵们心跳加。炮战永远不会是单方面的言。智利6军部署在里奥贝尔德市内的一个9型自行火炮连迅还以颜色。这些美国6军于1963年开始大量装备的自行火炮,用于向师和旅级部队所需的非直射火力支援。不过和大多数直接从美国采购该型武器的国家不同。智利6军装备序列中的9型自行火炮来自于瑞士。

4年智利军方向瑞士公司采购了24门9式155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这些自行榴弹炮是美国向瑞士提供的481门9式自行榴弹炮中的一部分,是瑞士6军淘汰下来的二手武器。作为永久中立国―瑞士现有武器和系统相对于其部队需求而言显得过剩,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瑞士武装部队缩减,二是瑞士准备采购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因此瑞士正积极将过剩的装备出口到国外。在瑞士向智利出售榴弹炮的同时,瑞士政府宣布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出售辆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

虽然是二手武器,但是根据合同瑞士公司在5年向智利6军交付这些武器之前对这些榴弹炮进行全面翻新。而且这些榴弹炮将在智利配备6军通信设备,以及国营和公司研制的导航和目标捕获/指示系统。因此智利6军所装备这批9式自行榴弹炮事实上已经相当于美国6军2o世纪7o年代的最新改进型号―5。

智利炮兵的加入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一线阵地所承受的火力密度。对于炮兵来说“同行永远是冤家”,从拿破伦战争以来,地面之上对于炮兵最有威胁的兵种便永远是炮兵。因此阿根廷炮兵部队借助炮兵侦校定位雷达迅转入了反炮兵作业之中。所谓炮兵侦校定位雷达。简单的说就是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方火炮射的炮弹后,依据敌军火炮弹道后推出其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火力反击提供敌军目标的精确定点坐标资料。中国6军在炮兵雷达方面曾一度落后于世界主要6军强国。在中苏交恶时代,北约方面曾断言一旦,中苏爆全面战争,中国6军貌似庞大的地面炮兵部队必将成为装备了炮兵雷达的苏联炮兵的靶标。而在随后爆的中越边境冲突中,双方初期炮战的结果似乎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西方军事家的分析―中国炮兵虽然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炮兵雷达的指引,对于越南6军的炮兵阵地往往缺乏有效的现和摧毁手段。

为了帮助中国惩治莫斯科在东南亚霸权的马前卒,北约通过西欧辗转向中国出口了当时性能先进的英国桑恩电子公司制造的“辛伯林”炮兵定位雷达,这种轻型近程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的装备,大大提高了中国炮兵的攻击精度,一度被越南当局视为“眼中钉”,不惜派遣精锐的特种部队冒死渗透攻击。由于在中越边境实战中的出色表现,中**工科研部门,通过仿制和引用技术,在战后大量生产出这种“辛伯林”炮兵定位雷达的中国版,这种国产型号称为371型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在2o世纪8o~9o年代大量列装我军各摩托化炮兵部队,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种演习和新闻照片之中。

而随着时光的推移,中**工在炮兵雷达领域早已不是当年依赖进口的吴下阿蒙了。装备阿根廷6军的中国炮兵团便装备了自行式的国产的BL-9o4型地面炮位侦校雷达,这种地面炮位侦校雷达是一种采用相控阵雷达技术的火炮定位雷达,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生产,主要用于侦察战场上的迫击炮、榴弹炮、火箭炮和加榴炮,反应时间5秒;并可对己方的火炮射击进行校射。

它工作在c波段,由两辆6x6卡车装载(其中一部装载天线/接收射单元,另一部装载操作舱),展开时间不到1o分钟。其仰角覆盖范围为+12°~-5°;方位角覆盖范围为+/-9o°;目标距离定位精度为35米至其目标作用距离的3.5%。定位距离;对82毫米迫击炮为15公里,对122毫米榴弹炮25千米或火箭为18公里,对155毫米加榴炮为18公里;能同时对付8个目标。因此智利6军的炮兵刚一开火,中国地面炮位侦校雷达便迅解算出其部署的位置,并立即投入火力反制。虽然具有一定的机动性能,但是在阿根廷6军的大炮群覆盖之下。智利6军的一个9型自行火炮连便在顷刻之间陷入了对手大范围的重火力覆盖之下。

阿根廷人长达15分钟的炮击,对于身处第一线的智利6军来说就宛如一个世纪般漫长。但是就如同人生际遇中的很多事情一样,当你以为灾难或**都将无限继续之时,一切却又突然停止。在硝烟消散的阵地前沿,阿根廷6军的T―主战坦克群隆隆的展开了攻击阵型。“各车回复受损情况……。”面对着终于露面的对手,莫利纳上尉第一时间向全连征询战备情况。

从中世纪以来德意志民族便似乎与金戈铁马的重装骑兵有着不解之缘。从一度东欧在横扫匈牙利和波兰的条顿骑士团(注1)到宗教战争中的“黑衫骑士”(注2),从黑森林中走出来的日尔曼人开始逐渐放弃了他们对抗罗马帝国时代的长剑大斧,开始尝试着用铁蹄为了开辟更为广袤的生存空间。而工业革命的推动更使拥有丰富煤铁储量的中欧帝国不用再为国内缺乏优良的牧场来豢养战马而担忧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烈的堑壕战,面对着由铁丝网和马克沁机枪组成的防线无论是依旧以19世纪的散兵队型前进的法国6军还是在前胸穿上钢板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风暴突击兵”都无法顺利的穿越死线。战场的需求催生了新一代的6战之王。虽然坦克并非由德国人明,但是“闪电战”的理论却令这种武器成为了德国人一血前耻,攻城掠地的无双利器。在一次次辉煌的胜利背后,世人逐渐淡忘了德国坦克在性能上所存在的种种缺失。坦克最终不仅成就了德国6军在战争中战无不胜的神话,更令坦克成为了德**工走向世界的名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属于西方阵营的联邦德国不仅元气大伤,更深受《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的限制,一时无力重振当年坦克大国的雄风,只能委曲求全购买美国m―47和m―48“巴顿”中型坦克作为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尽管这种坦克的性能并不是最好的,但在联邦国防军的早期岁月中,德国坦克乘员利用这批美制坦克,在基本战术技能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但是性能平庸的“巴顿”并不能满足身初冷战第一线的联邦德国的需要。从长期展角度看,德国工业部门迫切能够自主地探索出一条研制坦克的新路。

起初,德**方要求研制一种3o吨重的新型坦克,并准备和法国一起研制。后来,意大利也欣然加盟。于是乎,有人把这种尚未面世的坦克称做“欧洲标准坦克”。按照法德达成的协议,双方将各自生产坦克样车。然而,到1963年开始试验样车时,由于双方产生分歧,法、德坦克联合研制计划宣告流产。之后,法国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制-3o坦克,德国则致力于研制“豹”1坦克。从技术角度上讲,“豹”1主战坦克的研制和试验是相当成功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坦克相比,“豹”1型坦克可靠性好,使用和维护成本比较低。它的火力与其他坦克相当,机动性极为出色。虽然"豹"1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要优于“同胞兄弟”―法国-3o,但已经低于当时的平均水平。“豹”1坦克之所以选择轻装甲防护的方案,主要是因为德**方认为“机动性是生存能力的一部分”。可以说“豹”1型主战坦克已经建立联邦德国6军配合驻欧美军“弹性防御”的思想所研制的地面战兵器,并不是真正可以抵挡来自东方庞大的“红色铁骑”的新一代“虎豹”。

因此生产和装备数量庞大,但是在1969年仅在装备“豹”1型主战坦克4年之后,德国6军参谋长便开始考虑换装这种坦克。按照军方计划2o世纪8o年代中期,这种新型主战坦克将取代“豹”1型主战坦克。为了获取质量的上优势,在2o世纪7o年代,联邦德国在北约框架下展开了一系列的联合研制计划:如与美国联合研制的7o计划、与英国联合研制的3主战坦克计划、如法国联合研制的计划。虽然这些设计方案最终都因为各国之间的分歧而最终夭折。但是联邦德国和北约诸国却无一不从其中获得了技术储备和试验成果。最终催生了西方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全面开花。7o计划令美国6军获得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3主战坦克的成果在“挑战者”主战坦克得以放扬光大。法国人则在“勒克莱尔”型主战坦克验证了计划众多新技术。

在中止了计划之后,德国开始考虑简化设计,降低研制风险。到了1971年,德国坦克研制人员终于成功地勾画出了“豹”2型主战坦克的轮廓。1972年~1975年,德国共研制了17种不同的"豹"2坦克样车,用于进行各种试验。有的样车采用扭杆弹簧悬挂装置,有的采用液气弹簧悬挂装置;有的安装了滑膛炮,有的则安装了滑膛炮。在分析研究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德**方把新坦克的重量,从5o吨级提高到了6o吨级。从1975年起,德国对新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又一次进行了彻底的改进,战斗室的前部和侧部安装了特殊的装甲组件。这种新坦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豹”。历时7年多,耗资3.25亿美元,“豹”2主战坦克最终得以装备部队。1979年~1992年间,德国6军共采购了2125辆“豹”2主战坦克。几乎所有坦克营都装备了“豹”2坦克。这些坦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战斗性能逐步提高,并先后出现了“豹”2a1、a2、a3、a4、a5和a6等改进型号。

就效率、性能、尺寸和车重而言,“豹”2系列主战坦克都堪称是优化设计的典范。加上德**工和世界范围内的赫赫声名,因此虽然没有象美国6军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那样在海湾战争的硝烟中用战绩证明自己。但是在与世界其他主战坦克的角逐和评比之中,“豹”2主战坦克经常都是“赢家”,瑞士、瑞典、希腊、荷兰、西班牙、丹麦以及投靠北约的东欧各国都先后选中了装备这种带有“日尔曼优越光环”的主战坦克。甚至在远离欧洲的东方,在日本和印度分别研制的9o式和“阿琼”主战坦克的身上人们也同样可以看到“豹”2的影子。

“豹”2主战坦克几乎成了德国6军的标志。“豹”2坦克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国际武器市场上占有巨大的份额,冷战后,德国和荷兰6军的大量“豹”2坦克已经成为过剩需求。这极大地促进了二手“豹”2坦克的销售,最终在全世界范围内有11个国家的6军装备了这种坦克。不过很少有人会想到这种生命之中永远都充满着赞誉的武器,第一次与长期以来的假想敌―俄系T―72型主战坦克的交锋竟不是在中欧平原之上。而是在遥远的“世界尽头”―靠近南极洲的智利蓬塔阿雷纳斯地区。

装备智利6军的德制“豹”2a4型主战坦克是德国6军“豹”2型主战坦克的第五批生产型号。在1985年开始生产的这个生产批次的“豹”2型主战坦克之上,德**工开始为自己的“爱豹”装上数字式电子计算机,配有弹道程序,还装有训练使用的射击模拟器接口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可以说“豹”2a4型主战坦克是德制“豹”2系列主战坦克的一个“分水岭”。从从1985年起,德国将所有豹2a4之前的型号统一翻新提升为豹2a4的标准,因此“豹”2a4型主战坦克也就成为了“豹”2型主战坦克第一阶段生产型的最终模式。其更进一步的改进则是2o世纪9o年代中期的事情了。在1995~1998年实施的改进计划中,主要是加强了防护和更换部分设备,即“豹”2a5型;1999年起实施的改进,主要是换用身管更长、威力更大的火炮,配用新型弹药,即诞生了最新型号的“豹”2a6型主战坦克。

虽然没有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但是这批德国6军所淘汰下来的“豹”2a4型主战坦克依旧足以令智利6军傲视南美。在阿根廷6军强大的炮火准备之下,莫利纳上尉所在的智利6军第25装甲营a连仅有1辆坦克不幸被155毫米榴弹正面击中炮塔顶部,而遭到摧毁之外。虽然德?的戴森罗斯机械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在坦克上使用新的材料,以防御金属射流的攻击。该公司最近对外展示了最新型号的豹2a4“进化”样车,?有附加的-R顶盖?甲,可以防御攻顶集束炸弹、炮弹和穿甲弹的攻击,但是在遥远的智利,显然莫利纳上尉所在的部队还没有机会享受这些科技的最新成果。

不过幸运的是,除了那辆唯一的损失之外,a连所属的3个排其他11辆战车基本保持了完好的战斗能力。除了在炮击中被摧毁了一些敏感的外设设备之外。各车基本上没有大碍。“全连准备接敌!”通过自己所在指挥车上的无线电,莫利纳上尉向全连下达了作战命令。此刻透过车长配有的-R17型稳定的周视主瞄准镜,莫利纳上尉已经可以看到那些地平线上升腾而起的巨大烟尘,那是阿根廷6军的铁骑在加冲击而来。

“妈的!足有1个营的兵力。”随着第一辆阿根廷6军所装备的T―主战坦克跃入视野,越来越多的装甲战车出现了智利6军的防御正面之上,而在远处更多的烟尘无疑昭示着敌人所投入的力量。“稳住……稳住……。”面对庞大的敌群,莫利纳上尉不敢让自己的战车连贸然出击。毕竟利用己方的固设的阵地,以静制动至少可以保证的命中率。但是并非所有的智利人都有装甲可以保护自己,更没有莫利纳上尉那样稳定的心理素质。坦克的威力除了披坚执锐之外,还在于它狰狞的铁甲外壳往往会令缺乏训练的步兵忘记了驾驶着它的也是和自己一样的血肉之躯。

面对着隆隆驶来的阿根廷装甲洪流,那些侥幸在炮击中保全生命的智利6军的步兵们再一次感到了战栗。他们无视身边指挥官们的呵斥,纷纷抛下手中的武器开始向后方跑去。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懦夫,一、两枚智利6军第4步兵师反坦克中队所装备的以色列生产的“长钉”型反坦克导弹率先拉开了战幕,孤独的“长钉”拖着纤细的光导纤维通过低平的弹道飞向目标。借助具有特殊的双向光纤数据链,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导弹和射平台一直保持数据链接,智利6军的射手可以看到导弹导引头在导弹射前和飞行中获取的图像,并辨别真伪,有选择地打击目标,因此具有独特的射后目标转换能力。但是此刻一切都已经显得不再重要,面对着全冲来的阿根廷坦克,智利的射手们只能祈祷自己射出的导弹能更快的击中对手,为自己转移阵地赢得时间,因此智利6军往往会将手中导弹锁定目标后切换到“射后不管”模式。在对手坦克主炮直瞄火力所射出的反步兵榴弹中迅的转移阵地。

“终于进入有效射程了。”打开与15型炮长主瞄准镜组合为一体的美国休斯()公司专利的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测得的距离、火力准备和所选弹种的数据都显示在炮长瞄准镜下部。同时由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生产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迅计算出瞄准角和火炮横向提前角,涉及的参数有目标距离、车辆倾斜角、目标的运动方向、横风和弹道数据等。火控计算机计算了这些参数后将控制信息送入武器随动系统,后者则将毫米主炮与炮长的15或车长的-R17型瞄准镜的瞄准线对准。

“穿甲弹装填完毕。”随着装填手清晰的回应,莫利纳上尉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自己肾脏腺素开始加分泌。dm23尾翼稳定月兑壳穿甲弹是“豹”2a4型主战坦克毫米火炮的主要弹种,由弹丸、可月兑落弹托和钢底半可燃药筒构成。这种穿甲弹的初约为米/秒,最大有效射程为米。但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准确率,莫利纳上尉选择了让阿根廷人进米左右的距离才开始攻击。“开火!”随着一声怒吼,44倍口径的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毫米滑膛炮在剧烈的后坐力下怒射出毁灭的箭镞。

“正面击中敌方T―72一辆!”随着身边炮长得意的回复。莫利纳上尉可以看到地平线上滚滚冒出的黑烟。显然a连的轮炮击效果显著。“全营全突进,接敌……”无线电中传来了营长高声的号令。“自由开火,全连接敌。”莫利纳上尉清楚的知道,半埋式的坦克掩体此刻已经失去了意义。现代坦克之间真正的较量永远是在运动之中的。德国优越的动机技术令“豹”2a4型主战坦克拥有着出色的加性能。仅在7秒钟内55吨的钢铁战车便从零加到32公里/小时,一辆又一辆矫捷的“豹”从泥泞的战壕中全冲出,向着敌方的战线冲去。但是并非所有战车都能如莫利纳上尉的指挥车那般幸运。就在距离指挥车米出同样隶属于a连连部的另一辆“豹”2a4型主战坦克便被正面射来的125毫米尾翼稳定月兑壳穿甲弹。在一声无力的低吟之中,本在加阶段的坦克再度无力的滑入泥泞之中。

“开火……开火……。”在生与死的临界很少有人还能保持镇静自若。莫利纳上尉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对决之中,他高声催促的自己的车组,将主瞄准镜指向一个又一个目标。双军的铁骑宛如中世纪的骑士一般全对冲而来,只是他们手中的灼热长矛早已将杀伤距离延长到了2公里。在海湾战争中名声扫地的俄制T―72型主战坦克在捷克和阿根廷人的手中竟然化腐朽为神奇。事实证明125毫米滑膛炮的火力同样可以击穿间隙复合装甲。虽然德国人设计时考虑了中弹后的防二次效应问题,将待弹存于炮塔尾舱,并用气密隔板将弹药与战斗舱隔离。安装英国格莱维诺乘员舱灭火抑爆装置。但是被击穿后的“豹”2a4型主战坦克仍不免生起火爆炸的现象。

战场之上双方的坦克在高的机动之余,互相对射着毁灭的炮火。呼啸和硝烟将整个战场笼罩在一片死亡的阴霾之下。“侧翼……我们的侧翼被突破了……。”伴随着一声惊恐的呼叫。从战场左侧射来炮火击毁了正在苦战之中的a连的一辆“豹”2a4型主战坦克,同时也打跨了a连原本高昂的士气。显然阿根廷人有效的挥了己方兵力上的优势,就在智利6军第25装甲营在正面抗击阿根廷6军一个装甲营的进攻的同时,另一个营的阿根廷战车突破了智利6军第4步兵师防御的侧翼。此刻智利6军第25装甲营不仅陷入了来自两个方向的夹击,更可能会被迂回分割包围。

“全营与敌月兑离接触……向L区撤退。”营长的命令显然是明智的,但是已经与深陷敌阵的a连却已经无法安然月兑身了。在战线的后方,智利6军最后的预备队正从里奥贝尔德市区出试图阻击敌方左侧的突击。但是阿根廷空军的“飞豹”却再一次将智利人逼入了绝境。―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的火力阻断令智利6军的反攻陷入了可怕的陷阱。一个营级规模的机械化纵队在倾泻而下的集束炸弹中被炸得七零八落。

“撤退……。”战壕中更多的智利6军为自己的怯懦找了理由。在阿根廷下车作战的机械化步兵班密集的火力之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倒在1型自动步枪从背后射来的子弹之中。原本稳固的战线在阿根廷人履带声中陷入了崩溃。在溃退的智利步兵之中,a连的“豹”2a4型主战坦克宛如孤立的礁石。“全连交替掩护撤出战场。”在溃败之中莫利纳上尉还想为自己的连队争取最后的机会。但是命运之神显然无意在眷顾他们。一Бm12型尾翼稳定月兑壳穿甲弹猛的击中了莫利纳上尉座车的后部,一阵刺耳的震动之中,致命的金属射流在狭小的空间内布设着死亡……。

莫利纳上尉或许是幸运的,他和他车组的绝大多数成功的躲过了金属射流的攻击。“大家分散撤退吧!”莫利纳上尉将幸存的炮长和装填手从炮塔上方的通道送出燃烧着坦克。但是不等他们跑出去多远毫米机枪子弹突然从背后激射而来。3架阿根廷空军的Ia-58“普卡拉”()轻型攻击机从空中俯冲而下。

由阿根廷)研制,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年代中期。当时阿根廷空军要求国家军用飞机制造厂研制一种新型的作战飞机,用于近距遮断、近距空中支援和侦察任务。“普卡拉”一名来自南美洲土著的石头堡垒。这种战机于1975年形成初步战斗力,约7o架“普卡拉”在阿根廷和哥伦比亚两个国家服役。在年代初生产了6o架,后来又生产了48架。“普卡拉”是少数使用涡轮螺旋桨动力的现代攻击机。其狭窄的半硬壳机身的前端前伸,两名飞行员能得到装甲座舱的保护。全机过载限制为+6/-3g。主起落架向前收入动机舱,前起落架向后收入座舱前的舱室。整体座舱盖铰接在座舱后部。飞行员坐在前方较矮的座椅上,副飞行员坐在后边升高毫米的座椅上。飞行员有良好的武器射击视野。2门2o毫米机炮和毫米机枪是这种攻击机的基础武力。而机身下部的3个外挂点,可挂载125千克或千克炸弹寸无控航空火箭弹装置等。

在马岛战争中,“普卡拉”攻击机广泛袭击了英国皇家海军和6军。这些“普卡拉”轻型攻击机主要来自阿根廷第3攻击联队,约有24架布置在马岛。但三分之一的“普卡拉”被英军特种部队在机场偷袭摧毁。另外四分之一则因英6军的地面炮击、事故和其他原因损失,其余被英军俘获。部分被“海鹞”战斗机击落。1982年5月28日,一架“普卡拉”击落了一架英军威斯特兰直升机,这是唯一一架被阿根廷空军击落的英国作战飞机。在圣卡洛斯地区,“普卡拉”使用火箭弹攻击了英国“阿登”号军舰,洞穿了其船舷。由于当时的战舰结构多数使用铝金属,无法抵挡具有穿甲能力的火箭弹的攻击。

而在这场阿根廷与智利之间的战争之中,“普卡拉”轻型攻击机已经不用再担任一线战机的角色了,阿根廷空军更多的时候将这种战斗机当作战场支援的高武装攻击机来使用。“混蛋……。”莫利纳上尉绝望抓起架设在炮塔顶部的毫米高射机枪向着这些低空的死神扫射而去……。

“里奥贝尔德战役”可以说是智利6军最后的辉煌,在将近6o小时的战斗之中智利6军第25装甲营成功的摧毁了近7o辆阿根廷6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但代价是在撤出里奥贝尔德之时该营的兵员和战斗车辆已经消耗殆尽。其中a连自连长莫利纳上尉以下全部阵亡。通往蓬塔阿雷纳斯的门户被阿根廷人打开了。绝望的圣地亚哥开始向国际社会需求帮助,智利外交部长索莱达.阿尔韦亚尔女士作为总统巴切莱特女士的特使飞往华盛顿,向美国寻求援助。而与此同时,智利也在南美洲国家之中广泛的开展了外交活动,期望巴西等国可以积极的进行斡旋。

――――――――――――――――――――――――――――――――

注1:条顿骑士团―又名德意志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并称为三大骑士团。其全盛时期,控制了着东、西普鲁士,整个波罗的海东岸,包括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在南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的属地。

注2:“黑衫骑士”―16世纪中期,德意志施瓦兹堡()的图林根领主冈特(gü)建立了他的骑兵队,叫做,即黑衫骑士。他们几乎就是近代骑兵的原型,强调火力和机动性。在德语中,()是骑者的意思,但很快就成了骑兵雇佣军的代名词。16世纪5o年代,曾有不少人被德国的容克贵族雇用,随着宗教战争的扩大,西班牙、意大利、法国也相继出现他们的身影。黑衫骑士的作战单位通常是-人的中队,排成紧密队形,保持2o-3o的横列。前排的骑兵开火后,向两侧分开,退到阵列后方重新装填弹药。这种行进间射击战术本来是西班牙步兵的明,以此保证不间断的火力。等到对方的阵形被轰击松动后,骑兵中队一拥而上,用佩剑和枪柄驱散敌人。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