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九章:明日之殇(四)

作者 : 红色猎隼

“危机处理”可以说自2o世纪6o年代冷战开始之后,西方世界各国政府的必修课程之一,国际局势瞬息万变,面对着各种恐怖主义、极端势力、经济危机、社会骚乱的面前,各国政府总是倍感身边险象环生,危机处理自然也驾轻就熟的被制度化和体制化了。因此当西方世界每每在巨大的变故面前显得波澜不惊、淡定自若,引得众多展中国家唏嘘不已之时,其实西方各国心中或许未必便会感到骄傲,因为这一切无非是“久病成良医”而已。

作为法国第五共和国的第6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得以成为29年来爱丽舍宫最年轻的主人,年仅52岁便执掌法国从一定程度来将也就是得宜于所谓的“危机处理”。1993年5月13日,一个生活失败、事业受挫的阿拉伯裔青年,身上绑着炸弹,冲进巴黎西郊讷伊市的一家幼儿园,劫持了园内一个班的儿童和老师。讷伊市号称“法国第一富人区”,居住在这里的都是达官显贵或跨国公司的老板,因而,绑架案一生,便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各家电视台纷纷派出记者,架起摄像机,进行现场直播。据说,当时万法国人都在紧盯着电视屏幕里的现场直播画面。

全副武装的法国反恐特种部队随即包围了这家幼儿园,并与劫匪展开了对峙。其间,劫匪提出了巨额赎金、派交通工具让他携人质离开等要求。法国警方高层和巴黎市政府多数人都认为,“至少应该暂时满足”劫匪的部分要求,允许他携人质前往机场,然后伺机展开营救行动。毕竟这样至少可以免去了劫匪公然撕票或强攻失败给政府带来的难堪。

时任法国预算部长兼讷伊市长的萨科齐,听说此事后,直接从内阁部长会议上赶回讷伊市的绑架现场。向来好斗的萨科齐,坚决反对向绑匪妥协,并只身一人前往现场与劫匪谈判。直到今天,不少巴黎人还记得那一幕―身着黑色西装、没有带任何防护设备的萨科齐,只身进入教室,与劫匪“热情”地交谈起来。这与埋伏在外、身着防弹服的反恐特种兵,以及那些面容紧张却不知如何是好的政府官员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凭着出色的口才,萨科齐成功地从劫匪手里“骗”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但是,当被劫持的小孩和老师仅剩下7人时,劫匪再也不同意放人了。萨科齐只好抱着一个孩子,从教室里退了出来。

但是,萨科齐并没有放弃,他依然紧紧盯着教室里面。对峙46个小时后,劫匪体力不支,打起了盹儿。萨科齐见状,果断地命令特种部队潜入教室,把剩下的孩子抱出来。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睡梦中的小女孩醒了,惊叫了一声。劫匪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几乎与此同时,事先得到萨科齐命令的特种部队成员,从两个方向冲入教室同时朝劫匪射击,一举将其击毙……

这次“战斗”的结局堪称完美:萨科齐像好莱坞大片里的英雄那样,抱着最后一个孩子,微笑着走出教室,然后把孩子交给了焦急等待的父母……法国一家电视台曾将这一幕称为“我们时代的历史性时刻”。“安心睡吧,他在守护着你!”多年以后,继续施展铁腕手法的萨科齐,一直被法国媒体描绘成为法国人在21世纪的“守护神”。

5年1o月27日,随着巴黎北郊的克利希苏布瓦镇内两名穆斯林少年为躲避警察追捕而闯进变电站被电击致死,当地饱受歧视和贫困之苦的穆斯林和非裔青年走上了街头,用游行示威来宣泄着被边缘化的愤怒。数以百计的青少年焚烧汽车和垃圾桶、打砸店铺,并与警方生激烈的冲突。当时出任法国内政部长萨科齐便当即在电视新闻中表强硬讲话,称不能容忍巴黎地区的“”(乌合之众,但是法语中也有“贱民”和“暴民”的意思)滋事,准备增派防暴警察维护治安。

虽然巴黎的警察迅在克利希苏布瓦镇控制了局势,但是骚乱却如同瘟疫一般在整个大巴黎地区迅的蔓延开来。更加激烈的暴力事件由克利希苏布瓦市迅扩展到其他市镇及周边3省,从11月2日开始,巴黎郊外几乎每晚都有骚乱和起火事件生,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话讲,“火光四起的巴黎让人联想到巴格达”。骚乱过后的大街上,被烧毁的商铺、汽车、垃圾箱和被破坏的居民区、学校教学楼,令人触目惊心。3日晚至4日晨,骚乱从巴黎扩散至法国全国。在北部城市里尔,至少4辆汽车被焚;在东部城市第戎,5辆汽车着火;在南部城市马赛,11辆汽车被付之一炬。这样的骚乱不仅波及了法国全国。甚至还走出国门,感染了邻国―德国与比利时。

虽然反对党指责萨科齐出言不当才引骚乱,要求他辞职。但是这位自诩为“拿破仑第二”的法国政客却显然清楚的记得他的偶像正是通过在巴黎动用大炮镇压保王党人的叛乱才得以起家的。虽然时代的变迁,让萨科齐没有机会投身军旅,但是他却以内政部长的身份向对日益恶化的社会治安不满的法国选民承诺将对巴黎周边的骚乱和小规模犯罪动“没有怜悯的战争”。骚乱展为暴乱之后,萨科齐使出他一贯的强硬手腕。为了强调自己铁腕整顿治安的决心,一天,他叫上媒体的记者,带上一大帮警察,浩浩荡荡地赶往骚乱现场“办公”。

在巴黎郊区移民聚集的廉租房下面,萨科齐一行遭到楼上阿拉伯裔年轻人的起哄,后者还朝他们扔东西。这时,作为政府的第二号人物,愤怒的萨科齐竟然当着全世界媒体的面,抬头对着闹事的年轻人愤怒的吼道:“你们这些渣滓……”这位内政部长不仅誓要用高压水枪“清除”郊区的示威群众,更突击视察了一处警方指挥中心,作出如下的指示:“抓人!―――那才是关键!”。

他还一口咬定这次骚乱是由非法移民中的犯罪组织和极端宗教派别“精心组织”的,最终令法国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法国进入紧急状态,授权地方政府实行宵禁。虽然根据法国的相反法令,骚乱地区政府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实行宵禁。宵禁命令由警方执行,政府尚未调动军队。但是在法国政府之中以萨科齐为的右翼势力所采取的高压政策,势单力孤的移民们最终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虽然在骚乱的过程之中,众多法国民众和政客都对萨科齐的强硬态度颇多指责,和大多数生活富裕的西方民众一样,虽然生性浪漫,但法国人同样害怕动乱。甚至有媒体报道说,萨科齐的态度“强硬得让人害怕”。认为他的言行在当时的情况下简直就是“号召反抗的战鼓”,客观上对骚乱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舆论一度支持对暴乱采取怀柔政策的法国总理德维尔潘以及反对党领袖―左派的罗雅尔。

但是当暴力骚乱平息后不久,铁腕政策和“粗暴言行”却并没有损害萨科齐的形象,相反,他赢得了更多法国人的支持。或许正是通过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效率,向法国民众展示了萨科齐非凡的决心和能力,满足了法国民众呼唤英雄的心理诉求。因此在事后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萨科齐显得更加肆无忌惮宣称,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用“渣滓”来形容参加骚乱的青年“显然是不够的”。而骚乱给法国广大民众心理上造成了创伤,更为萨科齐所代表的右翼势力反移民提供了口实,为欧洲政治风向右转培养了合适的土壤。

此刻在与法属圭亚那远隔重洋的法国都巴黎,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爱丽舍田园大街北侧的那座由大石块砌成的二层楼建筑此刻正在黄昏下散着它夺目的光华。它就是始建于18世纪初的“爱丽舍宫”,它的名字源于希腊语中“乐土、福地”的之意。它曾是拿破伦皇帝的妹夫―缪拉元帅的住所。而1879年1月22日法国政府颁布法令,正式将它确定为法国总统府的所在地。从此这座建筑物便与美国的白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以及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同样闻名遐迩。成为了法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由于和法属圭亚那之间所存在的时差,当库鲁的欧洲航天射中心还是上午时分,法国巴黎却已是华灯初上。外型朴素庄重的爱丽舍宫外数十辆高级轿车正在不明就理的法国宪兵的注视之下,整齐的停靠在爱丽舍宫之外幽静、秀丽的大花园内。步入其中,金碧辉煌的会议厅内的每一面墙壁都用镀金钿木装饰,墙上悬挂着著名油画或精致挂毯,四周陈设着17、18世纪的镀金雕刻家具,厅内陈列着珍贵艺术品以及金光闪烁的座钟和大吊灯,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博物馆。这座建筑物的二楼是总统办公室和生活区,则一层各客厅则大多用作会议厅和宴会厅使用着。只是很少会有一位总统选择在这里召开国防委员会的紧急会议。

根据法国宪法的规定,法国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其下设内阁会议、国防委员会。内阁会议负责制定全面的防务政策,其成员有总理和所有内阁成员,由总统任主席。国防委员会则负责具体防务问题的决策,其成员有总理、外交、国防、内政和财经部长等,由总统担任主席。

“你好,尼古拉.萨科齐总统。”在会议室的正中央,巨大的投影仪前面出现了一张所有与会者都完满陌生的面孔,他是一个典型的拉丁美洲人,多年以来的种族混血,令他拥有着黝黑的皮肤和外型粗旷的面部轮廓。“我很高兴能够认识你,也很想知道你的身份和述求。”显然在会谈开始之前,法国国防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已经明确的知道这次谈判的意义,画面中的这个男子刚刚率领着数百名恐怖分子潜入了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射中心,占领了“阿丽亚娜”第三射场,劫持了489名欧洲航天局的工作人员作为人质,而对方的身份和真实目的,目前依旧是个谜。

“我是切.格瓦拉旅的曼科,卡帕克少校,我和我的突击队正在为解放南美而战斗。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将你们这些西方殖民者赶出南美洲的土地。”这位自称为曼科,卡帕克少校的男子用法语回答道,脸上充满了坚毅的神情。“你是想告诉我们,你们的目标不是钱和政治要求?”萨科齐显然对于对方这种慷慨激昂的口号没有太多的兴趣。“不!我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们要求你们这些西方殖民者离开南美洲的土地,更具体一点就是要求欧盟给予以下地区以独立自主的地位……。”随后曼科,卡帕克少校打开了手边的一份清单。很快萨科齐和法国国防委员会的成员们便听到了一长串的名字,毫无疑问这些位于加勒比海之上的岛屿和法属圭亚那一样至今仍属于欧洲。而萨科齐还意外的注意到了其中竟然出现了欧盟正在要求阿根廷撤军结束占领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你认为你们凭借着有些的武装和人质足以和整个欧洲对抗吗?”萨科齐突然觉得对方的天真有些可笑。几百名人质固然对于标榜民主的欧洲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但是如果比起那些固有的领土来说,这样的筹码显然拿不上台面。“当然……我知道你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客向来视人命如草芥,但是如果加上这个呢?”曼科,卡帕克少校转身从自己的部下手中接过一个外型平淡无奇的手提箱,在镜头前打开以展示其中所蕴藏的毁灭力量。“这是一枚前苏联制造的手提箱式核弹,你们可以去向莫斯科印证一下它的真实性和威力……。”曼科,卡帕克少校此刻的话语显得特别有底气。

“站在法国政府的立场上,我需要时间和我的内阁成员们进行磋商。你知道我们是一个奉行民主政治的国家。”面对着曼科,卡帕克少校手中打开的核弹,萨科齐显得多少有些不自信起来。毕竟此刻他的决策所关系到的不仅是远在大西洋彼岸的那数百名人质的生命、法国和欧洲各国政府耗资上千亿欧元所修建的航天射中心,更为重要的还有他个人的政治生命。面对萨科齐的踌躇以及他口中的民主,自诩为**战士的曼科,卡帕克少校手不由得嗤之以鼻。

“当然我还注意到刚才你所提出要求给予独立自主权力的地区并非单纯针对法国的海外领,在那些加勒比海之上的岛屿之中唯有瓜德罗普岛和马提尼克岛属于法国,而其他的岛屿则大多属于荷兰和英国。我想巴黎政府无权越俎代庖吧!”对于“切.格瓦拉”旅萨科齐和大多数法国的官僚同样陌生,直到此刻他依旧无法理解对方要求给予加勒比海诸岛和法属圭亚那独立的真实目标。要知道那些位于热带地区的西印度群岛之中岛屿之上除了阳光、棕榈树组成的热带风情每年吸引着众多欧洲的游客前往度假之外,对于欧洲各国来说再无其他价值。

“你们欧洲人不是一直在吹嘘自己的一体化进程吗?吹嘘整个欧洲正在逐渐走向同一个声音吗?在我手上的人质之中,我可以轻易的找出持有欧洲各国国籍的人士。我们从来没有认为你们法国人可以决定一切,我们所要求的只是萨科齐总统先生您将我们的要求在欧盟理事会上进行通报而已。我相信那些国家的政客们最终会选择同意我们的条件的。”曼科,卡帕克少校显然早已预见到了萨科齐用来搪塞自己的答案,冷笑着回答道。

“我会召集欧盟各主要成员国召开紧急会议的,尽快对你们的条件作出答复。不过马尔维纳斯群岛的问题,我仅代表法国政府认为不应该归入我们所进行的谈判之中。”身为一名在政坛模爬滚打了多年的老手,萨科齐显然对于这样的谈判富有经验。虽然对方表面上握有满手好牌。但是依旧要不断的讨价还价,最终不经意间降低对方可以接受的底线。第二次马尔维纳斯群岛危机已经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了。欧盟各国虽然各怀鬼胎,但是毕竟已经形成了多次统一的决议―在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领域都作了诸多努力。如果说给予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以独立地位还是可以商榷的话,那么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争议实际上已经成为欧盟无法让步的底线,毕竟一旦退让就意味着向全世界承认了整个欧盟的软弱和无能。这样的耻辱显然是没有会愿意承受的。

“马尔维纳斯群岛自古以来都是阿根廷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这个问题是所有南美洲人民的共识。作为欧洲对南美洲殖民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自然要和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的独立一并讨论。”曼科,卡帕克少校已经冷笑不止,在他看来萨科齐的讨价还价不过是白费口舌而已,他的手中事实握着无可争辩的皇牌,他并不准备作出任何的对让。

作为一个政客萨科齐并不愚蠢,至少他个人这么认为。曼科,卡帕克少校对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的热衷,令他很快便心生疑虑。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之上,麦哲伦海峡东部,西距南美大6海岸公里,由索莱达(东福克兰)、大马尔维纳(西福克兰)两大岛和多个小岛组成,分布在长英里,宽8o英里的水域之内。总面积约在1.2万平方公里左右。

这个群岛最早现者一般任为是1592年英国航海者约翰.戴维斯(注1)。而记载中最早在此登6的则是英国船长约翰。斯特兰(年),他将两个主岛之间海峡命名福克兰。因此在英国方面的文献中也常将这片岛屿冠以“福克兰群岛”之名。但是率先在这里居住的却是法国人。1764年法国人先在东福克兰岛建立居民点,并将该群岛命名为“马尔维纳斯群岛”。次年英国人才在西福克兰岛建立最早的居民点。但是在18世纪,南美洲依旧是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的禁脔。英、法这两个后起之秀在南大西洋的圈地行动,立即遭到了西班牙的强烈反制。年西班牙军队占领了“马尔维纳斯群岛”,随后英国虽然进行了多次夺回该岛的尝试。但最终还是选择在1774年将自己的海军从当地水域撤离,但是依旧宣称对群岛拥有主权。而6年在阿根廷生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起义,最终宣告了西班牙在当地统治结束。1816年摆月兑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的阿根廷,自然认为继承了西班牙对该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于是4年之后阿根廷人派兵进驻群岛,并任命了省长开始对群岛进行管理。

但是谁也没有想在撤离马尔维纳斯群岛近6o年之后,开始在全世界建立自己霸权的英国竟旧事重提在1832年重新提出了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所拥有的主权,在强权即公理的西方世界,实力决定一切。刚刚摆月兑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阿根廷自然无法匹敌如日中天的不列颠帝国,仅在一年之后英国政府就以群岛是英国人先现为由,派出远征军重新夺回了群岛,岛上阿根廷居民几乎全部被驱逐。此后英国人在该群岛任命总督,建立议会和执行委员会等机构。正式宣布将马尔维纳斯群岛归入了英国殖民地的范畴。

对于英国政府的单边行动,阿根廷历届政府自然拒绝承认,并始终将谋求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一雪国耻作为其政府对外政策的一项主要目标。但是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阿根廷都无力与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抗衡。空有一腔血勇的阿根廷人只能选择了望海心叹。但是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削弱,大英帝国最终走向了垂暮之年。而借助着利用其中立地位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同交战双方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极大了促进了自身畜牧业、农业和民族工业的展,最终崛起为南美“”三大强国(注2)之一。而阿根廷的立场也第一次得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此削彼长之下,高傲的英国人第一次选择了和平协商,在第二次世界之后英、阿两国断断续续进行了多次谈判,但是争执却始终未获解决。虽然马尔维纳斯群岛距离阿根廷本土仅276海里,而距英国本土则远达海里。并属于寒带气候,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极端贫乏。但是由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因此构成英国海军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是利用这一基地而牢牢的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

虽然大不列颠称霸七海的全球海军早已在阿伯尔公司的拆船厂内变成了废铁。但是英国人的雄心却依旧在跃动,即便重建霸权需要漫长的雌伏,但是伦敦相信那一天终将到来。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马尔维纳斯群岛将是开南极洲最佳的前进基地,其战略地位自然更显重要。与一旦征服便赖着不走的俄罗斯人相比,一向自诩眼光长远的英国人可以放弃无法控制的6地,但却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关键性的岛屿。而在2o世纪八十年代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现的海底油、气田,更令英国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死咬不放。

随着1982年2月英、阿双方在纽约举行谈判最终宣告破裂,失去耐心的阿根廷人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但是与其说这是一场准备了一个多世纪的最终冲刺,不如说是阿根廷军政府领导人―加尔铁里将军为了转嫁阿根廷国内日益严重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而进行的军事冒险。显然阿根廷人选错了时机,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一个战后最好的时期,“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上台,令英国在保守党摒弃“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下走出了“不满足的冬天”(注3)。因此当撒切尔在议会上院演讲中慷慨激昂的宣称“大英帝国的旗帜一定要在福克兰群岛重新升起”之时,英国人却非虚张声势。

就在阿根廷军队控制马尔维纳斯群岛后的第三天,一支约占英国海军总兵力2/3的庞大远征舰队从朴茨茅斯和直布罗陀启航。在接下来的74天之中,除了阿根廷空军的奋战为布宜诺斯艾利斯争回了一丝颜面之外,占据天时、地理的阿根廷军队却最终在一系列的失误之中断送了就在手边的胜利。

最终英国以阵亡255人,伤777人,被俘人。损失飞机37架。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登6舰、1艘滚装货船被击沉,4艘驱逐舰、11艘护卫舰、2艘登6舰、1艘扫雷舰被击伤的代价又一次从死亡人,伤人,被俘人的阿根廷军队手中夺回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为此撒切尔夫人在演讲之中自豪的宣称:“我们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于是去落实执行。大英帝国再次壮大了。”而她的对手―阿根廷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将军则被失望的群众赶下了台,甚至在数年之后以马岛战争时期的三军司令的名义因对作战失利负有责任而被阿根廷最高军事法院判刑12年。

但是战争的结果并不能影响阿根廷人对马岛主权的伸张,年,经多次谈判,阿英达成复交协议。但是英国却拒绝再次讨论马岛的主权问题,而阿根廷则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写入1994年新修改的宪法中。为了利用和平的手段收回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人尝试了多种方法。1993年7月,阿根廷外长迪特利亚与马尔维纳斯群岛政府在纽约的一些代表举行会谈后宣布,阿根廷政府建议马尔维纳斯群岛和阿根廷之间保持一种与波多黎各和美国之间相似的特殊关系。迪特利亚建议重开谈判,但遭到英国的拒绝。1995年9月27日,阿根廷和英国在纽约签署一项联合声明,宣布在各不放弃对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立场的前提下,决定在该岛水域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采合作。

而阿根廷政府对马岛主权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国不参加的情况下,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会议每年均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关于马岛主权的决议,敦促英国政府同阿根廷政府进行谈判。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促成阿根廷与英国的谈判,以尽快结束马岛“殖民地状态”。1年6月,美洲国家组织再次敦促英国和阿根廷两国就马岛主权问题尽早重开谈判。但是这一切在英国的眼中都不过是与己无关的叫嚣而已。

“马尔维纳斯是我们的,我们必须要拿回自己的主权。”在2年的4月2日的“马岛战争老兵日”,日任阿根廷总统杜阿尔德在为马岛战争爆2o周年举行的大型纪念活动上曾满怀神情的说道。但是他同时也强调:“但我们不能再通过战争方式,要用我们的努力、信念、耐心和坚定不移。”当身着浅色西装的杜阿尔德站在深色浮雕中凸现白色的马尔维纳斯地图的纪念碑旁。他并不曾想到并非所有的阿根廷人都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英国人被他们的信念所感动的。

仅在一年之后,阿根廷军队再度从文官政府手中接管了国家。由胡安.卡洛斯.穆尼洛领导阿根廷军事委员会将阿根廷引向了激进的“左转”道路。在强行解散了阿根廷国内的28个全国性的政治党派,参、众两院无限期关闭之后。阿根廷全国被纳入了军队的全权管理之中。胡安.卡洛斯.穆尼洛宣布收回阿根廷国内所有石油、天然气、汽车制造、医药化工、金融机构等部门以及民航、电信等公用事业部门的企业由国家统一经营,拒绝外国资本进入这些领域。在穆尼洛的铁腕改革之下,当年阿根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终于结束了负增长,上涨了3%。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成功之后,穆尼洛开始走上了整军备战的道路。

不过胡安.卡洛斯.穆尼洛的第一个目标并不是与阿根廷本土一海之隔的马岛,却是与自己有着漫长6地边境的邻国―智利。阿根廷与智利这两个比邻安第斯山脉而居的邻国,历史上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西(班牙)属美洲独立战争期间,智利、阿根廷爱国联军曾与西班牙殖民军于1818年4月5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以南迈波平原进行决战,最终战胜强大的对手,赢得自身的独立。但是自独立以来,阿根廷与智利之间便由于领土的争端而龌龊不断。

阿、智两国长期以来争议的焦点是该海峡东南部的皮克顿、努埃瓦、伦诺克斯三个岛屿领土的归属问题。这三个岛屿的总面积只有345平方公里。阿、智两国长期为此生争执的主要原因是,比格尔海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和具有丰富的海底资源。比格尔海峡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的咽喉,有争议的三岛则位于水道在大西洋的出海口,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相望。在巴拿马运河运输越来越不适应远洋货轮吨位迅增长的情况下,绕过合恩角的南美两洋航运日显重要,水道区的战略地位也随之突出。而海峡及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磷虾等海产资源。而争议地区更是两国开南极的重要前沿阵地。阿、智两国都非常重视对南极海底资源的开。根据海里海洋权的原则,两国在划分边界、确定岛屿归属时将包括岛屿周围大片海域的归属。

由于1855年两国签订《和平友好贸易通航条约》时,只笼统承认双方月兑离西班牙统治时各自的边界。1881年签订边界条约和1893年签订附加议定书时,也未提及领土主权问题。因此两国在该地区的边界纠纷不断生。2年,阿、智两国签订《仲裁总条约》,委托英国仲裁争端,但仍未能解决问题。1972年,两国政府同意将1881年阿、智边界协定提交国际仲裁法庭进行裁决。1977年5月2日,英国宣布:由5名国际法庭成员组成的仲裁小组决定,将比格尔海峡东南的三个岛屿判归智利。智利表示接受裁决,但感觉吃亏的阿根廷自然拒绝接受。此后,两国矛盾加剧,甚至各自陈兵边界,如果不是英、阿马岛战争的爆,阿根廷和智利很可能先行开战。

由于当时的智利领导人―皮诺切特认为,阿根廷如果赢得马岛,必然将对智利动攻击。因此智利军队立即进入戒备状态。虽然根据泛美互助条约,当一个美洲国家受到外部攻击时,其他成员国都应该对它提供援助,而且拉丁美洲国家之间一向以姐妹国相称,意思是同出一根,情同手足。虽然智利同阿根廷之间有领土争端,但是在这个时候,从背后向它下手,传出去会让智利在拉美国家间无地自容。因此老奸巨滑的皮诺切特还是秘密与英国人合作,一方面在边境地区频繁调动部队牵制阿根廷军方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允许英**方的电子侦察机沿着边境智利一侧飞行,监视阿根廷境内的各雷达站,并开放智利南端的彭塔阿雷纳斯的远程雷达站和数个无线电侦听站。由于阿根廷海军仅有的一艘航母没有出动,战机都是从接近智利的南部大6机场(距离马岛最近)起飞。因此,阿根廷战机何时从哪个机场起飞、飞行方向、机型等情报都被智利人掌握了,在它们到达目的地之前一小时,相关情报便会通过卫星传送设备传达到英国远征舰队。

穆尼洛深知智利对阿根廷的牵制作用,因此选择了先对智利动进攻。借助阿根廷和智利两国将合作修建的跨安第斯山铁路,阿根廷6军的装甲部队迅撕碎了智利军队的防线直扑圣地亚哥,并全面占领了冰雪覆盖的智利共和国南极地区和火地岛。而在进攻智利的同时,阿根廷又意外的向北方的邻国乌拉圭动了入侵。

乌拉圭历史上曾同阿根廷组成一个国家,所以两国国旗都有蓝、白色和“五月的太阳”;因此穆尼洛同样是收复失地的名义命令部队向乌拉圭的国土纵深挺进。而他的疯狂扩张自然成为了第一次泛南美战争的导火索。

――――――――――――――――――――――――――――――――

注1:马岛现问题―阿根廷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马岛是年由葡萄牙人戈梅斯现的。

注2:南美“)、巴西(1)和智利()由于经济和军事上的成就,而一直被称为南美“;注3:“不满足的冬天”―在1978年至1979年间的冬天,国内出现了一连串的工业纠纷和大罢工,使市政服务陷于停顿,史称“不满足的冬天”。“不满足的冬天”使工党政府的声望急挫。当时英国经济陷入混乱状态,政府财政赤字高筑,在联合王国的大街上因为持续罢工而堆满垃圾,按配额供应电力,通货膨胀率达到近27%,失业率也持续上升,而且存在巨额的国债。报纸充斥着英国到处运转不良的轰动性消息。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