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九章:明日之殇(二)

作者 : 红色猎隼

世界花都巴黎,游人或许参观过卢浮宫、登临上艾菲尔铁塔、乘船游览过塞纳河,这些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总能令难以忘怀赞叹不已。但是真正令巴黎人自豪的还是街头无处不在的咖啡馆。同样是法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许它并无突兀之处,也无甚新奇,但透过它,世人才能真正触模到法兰西人民生活的脉搏。巴黎的大小街道,不管是总统府所在地爱丽舍宫周边的马里尼大街还是香榭丽舍大街,或是蒙马特高地的窄巷,咖啡馆总是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两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占据最佳经营位置的往往都是咖啡馆。

深红色的店招、雨棚、太阳伞是巴黎咖啡馆的统一着装;深红色的桌毯、椅套、餐巾是咖啡馆的内饰。它们都和咖啡一样的暖色调,正和法国梧桐的浓荫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上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香,立体地刺激着游人的感官。巴黎咖啡馆由此打动了不少画家,法国印象派大师们以此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作。巴黎咖啡馆不光占据了地理位置最佳的十字路口和金三角,而且常常将咖啡座椅、太阳伞扩张到人行道上,让行人靠边走。咖啡馆是巴黎无庸质疑的宠儿。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在这句相传是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名言感召之下,巴黎的咖啡馆从早到晚宾客满座,顾客各色各样,除了休闲、交流之外,还把咖啡馆当成点心店和书房、会议室。许多法国人不吃早餐,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奔咖啡馆。法国人爱读书,爱日光浴,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泡一杯咖啡坐在某个角落,看上数小时的书,或者坐在人行道上的咖啡座月兑去外衣晒着太阳,看着国际大都市街上过往的各色行人和疾驶而过的最新款式的名车,或者就看看街心花园十八世纪的雕塑吧!那是多么的自在和惬意。也有个别的拿了文件和电脑在咖啡馆敲打半天键盘,也决不会有服务员前来干涉。

坐在位于巴黎时尚宝地第6区的托侬咖啡馆的门前,一对来自遥远东方的男女此刻正闲暇的享受着上午的时光。身为日本政府派驻巴黎的文化参赞,出身公卿豪门的藤原贞敏子自然早已习惯了用一杯香浓的咖啡去感受那浓郁的法国文化。青春、自由、从咖啡馆迸出的智慧**、以及左岸地区()潮水般涌现的文学评论。

“据说让-保罗.萨特(注1)和西蒙.波伏娃()(注2)便曾坐在附近的花神咖啡馆里,进行着他们著名的哲学辩论。”和大多数日本被称为“华族”的贵胄子弟一样,藤原贞敏子从小就家学渊博。特别是对于西方哲学,藤原贞敏子更是颇具造诣。此刻坐在巴黎的街头,藤原贞敏子不禁回想起那些拜读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巨著时的清涩年华。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情侣之一。让一保罗.萨特和西蒙.波伏娃―两位感情奔放、思想开放的学术巨匠之间的关系曾经背负累累骂名,特别是他们与年轻的奥尔加.科萨切维茨及其他人之间不光彩的纠缠引了人们无休无止的争论。他们的作品对现代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说起波伏娃和萨特,虽然人们更多地想到的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是伟大的―或许这才是这对伴侣真正想要的结局。

“法国正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它即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却同时也是行动上的侏儒。有些时候我真的怀疑那些显赫一时的法国思想家是不是真的是存在于这片国土之上。”作为日本防卫省派驻法国的“防卫驻在官”(即武官),井上公彦一佐自然不是单纯的赳赳武夫,但是面对着气质高雅的藤原贞敏子,他依旧不敢轻易的在人文主义思想方面轻易置喙,只能随口的迎合道。的确法国思想,事实上几乎已经成为欧洲和整个西方文化及其基本理论在当代所生的一切重大变革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但是无论是“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符号论”还是“解构主义”,对法国国内的影响都远不及在世界的其他地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声音太多、太杂却最终会混淆了视听,令民众和政治家们无所是从。”面对着井上公彦的疑惑,藤原贞敏子微微一笑,灿烂如芬芳的“普罗因玫瑰”。“事实上今日的欧洲和日本也同样如此,各种各样的思想宛如湍急的旋涡,时刻可能令航行中的政府迷失方向甚至最终倾覆。而为了迎合选票,政客们往往朝秦暮楚,最终一事无成。”藤原贞敏子放下了手中印着淡淡口红印的咖啡杯不无感慨的说道。

“是啊!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这个世界或许真的要糟糕了也说不一定。”虽然相处的时间并太长,但是对于这位自己名义上的同事,实际上的直接领导者的远见卓识,井上公彦早已佩服的五体投地。如果最初的好感仅仅是源于对藤原贞敏子娇好外貌的垂涎的话,此刻他早已拜倒在了对方身上远比容貌更为摄人的无穷魅力。

“这个世界需要自由的声音,但是如果这种声音太过于响亮之时,一切便会变得难以收拾起来。因此全世界目前都在惊诧于中国模式的无穷魅力。”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中国就从几乎十分贫困的状况中振兴起来。这无疑一个令人侧目的功绩,那个伟大的东方大国再次因此而倍受瞩目。但是在西方世界的眼中,“中国模式”的成功却成了自由民主制度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事实对于欧洲,中国并未在军事上构成巨大威胁:只有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或偏执狂在谈论中国同美国或日本生战争之时波及欧洲的危险。但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如果撇开环境方面的影响不谈,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取得了一些胜利,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替代西方流行百年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的最佳选择。

对于什么是的“中国模式”?西方世界的智囊们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中国模式”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效仿自由经济政策的成功要素,通过使本国经济的很大部分对国内外的投资开放,又允许实现劳动方面的灵活性,减轻税收和监管方面的负担,并把私营部门和国家的开支相结合,从而创建一流的基础设施。第二部分就是允许执政党保持对政府、法院、军队、国内安全机构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牢牢控制。描述这一模式的一个较为简捷的方式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的高度集中。

上述观点可以说是西方对“中国模式”的典型描述。他们不否认中国经济的长足展,但同时强调“政治上的高度集中”,甚至干脆说中国“**”、“独裁”。这显然是以西方的价值观为标准,居高临下地蔑视中国,虽然有几分敌意和不屑,但更多的是不安甚至恐惧。但是同为东亚一分子的日本人却不会忘记,在绵长的东方文明史中,每当中国处于这种状态之时,都会进入全带动整个东亚展的“盛世”。

而西方世界对于这种模式的成功显然心存畏惧,他们的担心并非仅源于中国力量的增强。而在于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失败的尝试之后,整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正迅的屏气西方所兜售的所谓“民主政治制度”转而寻求“中国模式”所指明的方向。从委内瑞拉到越南,对于所谓的“中国模式”,其吸引力随处可见。伊朗、叙利亚和其他中东国家正积极邀请中国专家给高级官员和学者授课。据说在劳尔.卡斯特罗的一次访问之后,中国前总理**便派遣了一位助手去古巴,给数百位古巴领导人讲授社会和经济改革。这才是西方世界所真正恐惧的地方―曾经跪倒在西方世界面前的劣等民族,苦求那一点残羹冷炙的前殖民地,期盼民主、自由去“开化”,融入“主流世界”的落后地区,竟然可以找到另一条通往明天的道路。

“如果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在道义上有权就如何处理民主和人权问题指责中国人,那么,大多是因为对中国在三千年历史进程中展起来的文化缺乏知识和尊重。中国的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展,其政治文明也会进一步展。谁只要大体上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他就会明白:中国不需要任何监护。而我们的美国朋友尤其应当理解这点,对中国进行任何方式的‘监护’都是不现实的。”藤原贞敏子引述着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罗特在5年5月出版了一本题为《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与输家》书中的名言记述着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理解。毕竟中国现行体制所保障的政治稳定是必要的,对中国及邻国来说都是有益的。

无须讳言,日本的确窥测着中国大6的领土和资源,但是这种野心有一个特定的前提,那就是中国的衰弱和混乱以及日本无法独力面对着西方世界的威胁。从明治到昭和,实际上通过“维新”步入现代化进程之中的日本始终无法摆月兑西方世界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对其的操控和压制。从英日同盟到《华盛顿条约》。“失之于美俄者,取偿于朝鲜与清国。”几乎成为了日本唯一的选择。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展,迫使日本向曾经在文明上哺育过自己的亚洲大6挥舞起了屠刀。

但是今天世异日移,强大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于东亚,而此时的日本如果抱着2o世纪那些吞并朝鲜、扶植满蒙、控制中国的陈旧思想,事实上只能是螳臂当车,被中国前进车轮下碾成粉末。与其正面对抗,不如并肩向前。同在东亚的日本为什么不能重新开启“遣唐”的道路,与中国一起走想21世纪的明天呢?至少藤原贞敏子的心中一直都着一个明确的答案。

――――――――――――――――――――――――――――――――

注1:让-保罗.萨特―-,5年6月21日-年4月15日),法国思想家、作家,存在主义哲?的大师,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高峰作品。由于其亲**的左派思想,2o世纪8o年代曾在中国知识青年中家喻户晓。

注2:西蒙.波伏娃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