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郭京 真命大帝 第十二章 真假太后

作者 : 玉无点

杨康委托秦桧与金人和议,明确提到迎回赵构生母韦贤妃、钦宗赵桓及徽宗赵佶遗骸。按理说,杨康没必要提这种要求,但议和的时候如果连迎回生母和二帝都不谈,就是不忠不孝。杨康不想背负这种罪名。而且杨康一直认为钦宗有恩于已,彼此也算深交好友。杨康不认为赵桓如果真的回来,能够威胁到自己。他如果顺利迎回二帝,声望空前高涨,加上一班自己教出来的朝臣,地位稳固难以动摇。万一真出现状况,大不料暗杀掉赵桓。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兀术最终只同意放韦贤妃和赵佶棺柩回来。而按照当初两国签定的书面协定,赵桓也包括在内。原来兀术本想把赵桓也送回来,因为这样就可以引起二帝争权,搞乱南宋的统治秩序。但是当兀术见了一个人之后,就改变了主意。“掳二帝北归”是前国师李莫愁提出的,同时也是他的遗愿。兀术考虑到这个情况,也就不愿放钦宗回来。而且这样也方便施行更阴险恶毒的计划。兀术出而反尔,又一次违背了两国之约。

对于“金人不放赵桓回来”之事,杨康倒也无所谓,这样的话少了不少麻烦。所以他并没有向金人抗议。只是有些担心,“母亲”韦贤妃回来后,看穿自己的身份。想着都过了15年,双方也生疏了。自己言微慎行,应该不会露出大破绽。杨康为了显示自己“孝心”,时常把这位“母后”挂在嘴边,多次提起要接她回来。她真的要回来了,杨康反而觉得不太好处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新的《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离行时,宋钦宗披头散死命的挽住她座下的车轮,请她转告高宗,若能回去,他只要当个太乙宫主就满足了。韦贤妃哭着说,如果你不回来,我宁愿眼睛瞎掉算了。同年八月十余辆牛车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临安。

杨康赶忙出城,装出欣喜万分之态,和百官民众一起迎接“母亲”。这绝对是举国大事,场面空前人山人海。礼乐仪仗齐备,盛大隆重。全城的军队都派了出来,负责警戒和维持秩序。杨康见了韦贤妃,连忙请安。两人相互说了些礼节上必需的话。由于双方皆身份尊贵,需要维系皇家体统,有些感情丰富,不适合这种场面,只适合私下交流的话,都没有说。细心的杨康现此人有问题,耳根处的肤色和旁边的肤色略有不同。再进一步察看,竟是戴了人皮面具。杨康乃此道高手,自然不会看错。杨康心里暗暗后怕,想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金人竟会送个假太后来,到底藏有什么歹毒的阴谋。只有等进宫之后,找机会制住她,再审个明白。

杨康当然不能在这么多人前点破,只好把戏演下去。看到“父亲”赵佶与“嫡母”郑皇后的棺柩,假意用内功刺激泪**,流下不少泪水。他还在“妻”邢氏棺木前追封她为懿节皇后。但是最后,他对着那具署名“柔福帝姬”的棺木却了傻。

他之所以呆,是因为已经有一个“柔福帝姬”活着回到了临安。现在这里又有一具棺木,实在无法解释啊。想到既然“韦贤妃”有问题,这棺木怕也是一个陷阱。很可能是借“棺”杀人,害死活着的“柔福帝姬”。是怕被她现,所谓的“韦贤妃”才是个冒牌的?

旁边的大臣百姓们也都看到了“柔福帝姬”的棺木。杨康也没更好的办法,这个“妹妹”也许保不住了。大家都知道“真”的公主已经“死”了,那么“活”着的这个,肯定是“假”的。按常理,大家宁愿相信“太后”是真的,“公主”是假的。而且这种正式大场合出现的“太后”,本身更具真实性,不容怀疑。

杨康由于自己也是个戴面具的冒牌货,不可能当众揭穿同样是戴面具的假太后,否则迟早要引火烧身。往深处一想,真的让大家知道太后是假的话,肯定会群情激愤,要与金人决一死战。好不容易达成的和议就作废了,会重新把国家拖入战争的深渊。这违背了休生养息的既定国策,不仅葬送自己之前的努力,而且连岳飞也白死了。

“韦贤妃”见杨康呆,也知情由。故意问他:“皇儿为何呆啊?”

杨康听了,立即回过神来,装出惊讶的表情说:“启禀母后,皇妹柔福,十二年前已经从北方逃返临安了,如今依然健在。这棺木是不是搞错了。”

“韦贤妃”也故作诧异地说:“柔福已病死于金国,怎么会又有一个柔福呢?肯定是假的,皇儿被人蒙蔽了。”

杨康说:“经旧时宫人相验,确认无误啊。这事恐怕另有曲折,朕会立即着大理寺详查。”

“韦贤妃”说:“不用查也能知道结果。金人都在笑话你呢!说你错买了假货,真正的柔福早已经死了。”

杨康心里嘀咕,你才是假的呢,刚才还在装不知道,现在露出马脚了吧。但也只能应道:“母后所言极是,回去后应立即将这个假公主缉拿归案。”

“韦贤妃”微微一笑,道:“不错,正该如此。”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大侠郭京最新章节 | 大侠郭京全文阅读 | 大侠郭京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