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郭京 真命大帝 第六章 苗刘之乱

作者 : 玉无点

郭靖、黄蓉逮着杨康回到了偏殿,只见苗傅和刘正彦还在地上躺着。黄蓉隔空解了两人的禁制。苗傅一骨碌从地上站起身来,对着郭黄两人抱拳道:“这次多亏两位高人出手相助,救下尔等性命,更使江山社稷不落入妖人之手。两位的大恩大德,小人没齿难忘。”刘正彦也爬起身来,抱拳说:“多谢两位高人大义。”

苗傅说:“我乃御林军都统苗傅,他是我副官刘正彦。不知两位高人尊姓大名?”

郭靖抱拳回礼说:“我叫郭靖,这是内人黄蓉。”

苗傅说:“两位当真是世外高人,今日所见大异寻常。”

郭靖说:“苗将军,客气了。”

黄蓉说:“这个贼子,姓杨名康。与我二人原也相识,可惜不行正路,祸国殃民。现已废其修为,就交给两位将军处置吧。”

黄蓉之前在空中的时候,叫郭靖破掉杨康气海丹田。现在杨康的一身修为已然全失,成了废人一个,依旧还在昏迷之中。

苗傅说:“此人虽然罪该万死,但目下我朝形势危急,民心动摇。若是贸然处决,势必有亡国之险。不如暂留其性命,待太子即位,局势稳固后,再杀之。”

刘正彦说:“皇上有没有可能还活着?”

黄蓉说:“希望不大,这么多天了,真活着也露脸了吧。最大可能是被这个杨康给杀了。”

苗傅说:“过会好好审审他,若是真被他杀了,以后定将他千刀万剐。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还是先下诏立太子吧。”

郭靖说:“剩下的事就全交给二位将军了。希望你们能够妥善安排。”

苗傅说:“两位高人不如留下来帮忙吧?”

郭靖说:“我二人身居世外,过多参与世内之争,也是不好。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黄蓉也说:“两位将军多多保重。”

待得郭靖、黄蓉走后,苗傅和刘正彦弄醒杨康,好好审问了一番。虽经拷打,但杨康一口咬定不知赵构下落。苗傅和刘正彦也不能把他整得太惨,毕竟需要他在人前人后,继续演他的假赵构。不然一个不慎,走漏了消息,全国必定大乱,到时局面就难以收拾了。苗傅和刘正彦大概也猜到赵构死在了杨康手上。以杨康之前的手段,这还不是轻而易举。现在的关键是辅佐太子上位,安定臣民之心。于是胁迫杨康,下诏书,禅位于三岁的太子赵?,改元明受。杨康名义上成了太上皇,实则被软禁,沦为了阶下囚。

杨康为了自保活命,表面上事事顺从苗刘二人。苗刘见他这么识相,为了大局,也并不急于开刀。杨康想到师傅王文卿料事如神,此番又是受其指点行事,自己落难不可能不来营救。心里宽慰很多,人前人后,坦然自若。但凡见过他的臣子宫眷,无不佩服他临危不惧。

相反苗刘二人领兵逼宫,谋逆犯上,乃属“乱臣贼子”。依照理法,应人人得而诛之。暗中有不少人早早地向前线大将通风报信,请求出兵讨伐,平乱诛逆。

此时大宋长江以北,还保有大片土地。大将吕熙浩、张浚、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各领重兵,守卫江淮一线。前些时日,由于组织失当,防范不严,被兀术窥得空隙,率本部人马,起奇袭,连胜数战,直插扬州。国都失陷,惨遭屠城。幸好皇上神勇,只身逃出,不然后果更加不堪设想。没想到皇上到了杭州,并没有追究战败之责,反倒下诏书,以“若失江淮,国复有何地”勉励前方将士。前方军将,均有感恩戴德之心。

现时宵小作乱,以下犯上,罪无可恕。攘外必先安内,“若失皇上,国亦复有何望”,因此前方将士莫不希望起兵勤王,报国尽忠。驻守江宁(南京)的吕颐浩、驻守平江(苏州)的张浚立即决议起兵讨伐,并得到了驻守吴江(今江苏)的张俊和由盐城(今江苏)来的韩世忠及刘光世的支持。张俊、韩世忠先后领兵至平江,听张浚调遣。接着,以韩世忠为前锋、张俊为辅翼,刘光世为游击,吕颐浩、张浚总中军,从平江大举出兵讨伐。三月十八日,韩世忠兵至秀州(嘉兴),已离杭州不远。大将张浚向苗、刘写了封警告信,信中指出:“废立之事谓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诛。”

苗、刘二人闻讯后深感不妙。由于起事仓促,两人都没有长远打算,更没有考虑到带来的严重后果。两人一面给韩世忠、张俊加官晋级,一面又诬陷张浚制造叛乱,谋反社稷,谪为黄州团练使。当诏书遭到张浚拒绝后,再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应付局面。自己手头仅有一万御林军,如何能抵挡前线而来的数倍精锐之师。而且皇宫内外、街头巷尾无不流传着一个说法,“苗刘作乱,触怒天颜,引金龙雷警示”。导致军心浮动,士气低迷。城内的百姓和官员也都是阴逢阳违。看来这仗九输一赢,不好打啊。

与苗傅、刘正彦的不知所措相比,杨康自然不会放弃如此大好形势。通过身边的宫人给宰相朱胜非暗传密诏,让他联合百官,给苗刘二人施压。说起宰相朱胜非,还是杨康新近提拔的。杨康主政的这点时日,选用贤能,励精图治,也是有目共睹。与赵构之前的依赖投降派的汪伯彦、黄潜善,一味主和、逃跑,有很大差别。大家都说皇上气象大改,实乃宋室之万幸。如今皇上落难,怎可袖手旁观。

百官一起进宫向苗刘请愿,让其还政于杨康。苗傅见百官意坚词烈,也是颇为难办。双方僵持良久,最后苗傅接受了朱胜非的折中提议,让孟太后垂帘听政,主持大局。百官得此结果,便先行散去。

刘正彦对苗傅说:“大哥,你太糊涂了。怎么就把大权移交给了太后呢。”

苗傅说:“贤弟,形势所逼,也是没有办法。若是皇上年长,就能助我们一臂之力。可惜他才三岁,什么都不懂。不仅帮不上忙,更是让我们俩落下立幼篡权的口舌。将大权移交太后,是非就可以少很多。”

刘正彦说:“那万一太后调头对付咱们,那该咋办?”

苗傅说:“我们也是赤胆忠心,为国为民。我想,只要我们把真相告诉太后,太后一定会支持我们的。”

刘正彦说:“那便最好。”

苗傅立即提笔写了一封密信,内书杨康假冒赵构之事,并详析其中利害关系。再让手下前去呈给孟太后,希望她看信能够明白自己的苦心。

孟太后看信之后,大吃一惊。念及皇上最近言行举止,确实有异寻常;加上苗傅、刘正彦素来忠心,这次造反可能另有隐情,因此心中也有半信。但仍存半疑,毕竟这是反贼的片面之词。孟太后年事已高,一生大起大落,经历了无数宫廷内斗,阴谋陷害。但凭一纸文字,没有其他证据,怎能取信于她。

孟太后决定找来杨康,亲验真伪。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大侠郭京最新章节 | 大侠郭京全文阅读 | 大侠郭京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