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宋 第十二章 认个好干爹

作者 : 金坐佳

忽听包大人严肃的问“王大人,你可知罪!”

王安石一愣到:“小人不知,请大人明示”

包拯威严的扫视着王安石:“我已派人查过,你父子进京之前并无人几人知道你有这二儿子,主户也并无记录。哈这里可有隐情?”

王安石见包拯问起便不隐瞒回答到:“实不相瞒,两子几乎同时落生,旁儿出生之后从不啼哭。当时我就觉得奇怪,见他毫无动静,只是模着有体温有鼻息。本以为存活不住,便未报登记。哪知道这子照常吃喝,再大些发现此子常发呆,不曾讲话。那段时间王则造反鼓吹巫术,人心惶惶。怕这孩子被定为不详之物,所以一直藏在深宅。但不知道为何,进得京城竟因落水生了一场大病,病愈之后和正常人无异。本官所来也是考虑旁儿没有正式身份,如果能跟随包大人堂前左右。或者将来有勇武之地。”

包拯听罢心里很难过,自己儿子十几岁夭折,作为父亲的心情他太理解王安石了。半晌沉思他说道:“可怜你为人父的爱子之心,这孩子很是聪明,我观他面相也不似奸佞或有不详之兆。若王大人不介意,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还望包大人指点!”

包拯叹口气缓缓说到:“拜师的事就算了”停了一下,他心里似乎有个决定,有种冲动。

王安石心下凉了一半,但见包拯话没说完,值得继续听下去。

包拯停了一下接着说:“今日见到令郎之锐气,让老夫想起我儿包繶,故明白你做父亲的心情。王大人若不介意,我想收王旁做义子。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王安石忙深深一揖“多谢包大人!”他心中大喜,这太出乎他的意料了,更何况包大人执掌三司使,户部的事更是不在话下,旁儿也可以有正式身份。

包大人见王安石同意,高兴的说到:“快唤我旁儿进来!”

王旁兄弟二人正在廊下等候,元泽问王旁怎知那孩子是哪个妇人所生。

王旁淡淡的说了一句:“因为爱,所以放手。”元泽似有所悟。忽见老管家走过来请二位公子进屋说话。两人推开门,王安石对王旁说到。“还不跪下,叩见义父大人”王旁一愣似乎没听明白。

只见包大人哈哈大笑:“王旁,你可愿做老夫义子?”

王旁立刻明白过来,扑通跪倒在地。

包拯一面吩咐老管家带王旁去见过包夫人,并即日给王旁打扫卧房,同时与王安石商议让王旁侍奉自己身边。王安石欣然接受,只是元泽有些不舍,但想想也是为弟弟好,也算开心。王旁见元泽与自己这样亲情也不禁感慨。

时逢中秋将近,包拯又给朝中几位相交不错的同仁发了请柬,中秋节摆下豪门宴,邀请中秋诸位携家眷共赏元月,并庆贺收义子王旁。

命运翻天覆地起了变化,这是王旁的新开始吗?此刻他心潮澎湃,头几日还想着如果不能回到前身,就借着王安石的名气混个小官算了,哪知道一夜只见又认了包拯做义父。仕途正向他敞开大门,他的心里有了更大的想法。

接下来的日子愈发的充实,王旁每日去拜见义母崔夫人,再去王安石府上拜见吴夫人,有半天依然跟元泽一起听先生授课,另外半天在开封府跟包拯的随从侍卫学些兵器,拳法。即使不打仗至少也可做健身强体。一转眼中秋就到了。

这一天府内张灯结彩,包拯在府内花园宴请同僚及好友。

包拯府上的花园很大。青石铺路,路两旁满种长松古柏、石榴、樱桃等树木。长廊纵横通院内正厅及院内其他景观,长廊两边以茱莉、山丹、瑞香、含笑点缀。园中有人造水池,一道长廊通池中楼台水榭。池内种莲花,更有锦鱼在里游来游去,花园的角落有高约几米的假山,整个院子错落有致。赏月夜宴就在水榭楼台之上,楼台的露台上早已摆好酒菜,并备有石榴、梨、枣、栗、葡萄等水果。

所到之人更是各个重量级人物:一桌上欧阳修,公爷赵宗实,狄青,包拯,王安石,韩绛等人。

谈天畅饮间,唯独一人话极少,此人正是枢密使狄青,他没想到赵宗实会来,对于之前赵宗实暗示之事狄青并没有对任何人讲说,但是心中确是惴惴不安。

另一桌则是苏轼两兄弟,王旁兄弟,以及赵仲针,几个少年。这几人也是详谈甚欢,唯独苏轼闷闷不乐。按说自己已经是进士,不屑于和小孩子一起,可另外一桌有恩师欧阳修,其他人也均是朝中大臣。这上不去下不来的滋味让他甚是尴尬。

水榭楼台厅内则有一桌家眷妇人。酒到酣时,韩绛举杯恭喜包拯喜收义子,大家畅饮,忽又发奇想,孩子们赋诗作对。狄青忙摆手称自己一粗人,不善此文采。欧阳修笑到,即如此,不如大人发题让小孩子来对答。

于是唤过几个孩子。见大人们将自己当作孩子,苏轼更是郁闷。即使欧阳旭爱徒,自然也只好如此。欧阳修出到:“月月月明八月明月明分外。”然后看着众人说:“哪家公子来对答?”众人看看,韩绛说到,“不如王大人之子来答如何?”元泽起身对到:“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众人排手称好。众人此次玩开对对子行酒令,轮到王安石,他问苏轼:“铁翁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苏轼一时语塞,欧阳修也冥思苦想

赵宗实早见苏轼心中不快,又见王安石出题难到了苏轼,心下想这下王安石众人面前难倒欧阳修师徒,有好戏看。不如就此也试试这个王旁,便说到:“王大人这题果然出的精妙。不如让王旁试试此题。”

王旁想了想对答到:“金銮殿上,紫蓝青衣一朝臣。”

苏轼年轻气盛,有点下不了面子,便说到:“包大人,此题不公,他们是父子难免相通。”此话一出欧阳修心中暗暗叫苦。

今日所来正是为了贺包拯收义子,这不是把包大人架起来了么?赵宗实见局面有点乱心下更是窃喜,便说到:“你若如此说,不如让包大人出题。”

包拯笑笑:“也好,我有一题,你听好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苏轼贤侄此题够难么?”

此时包拯已因为苏轼刚才所说心中不快,便问苏轼此题够难么?如果他说不难,看他如何对;如果他说难,那么王旁对不上来也正常。

苏轼果然一愣,不仅仅是苏轼,此对一出,连王安石心下都叫苦。

王旁看着在座各位就已经喝的差不多,正在酒性之上,包拯的脸色已经发红。

欧阳修他是第一次见到,也将近五十岁,面容清瘦,须发皆白。心里也知道他文学造诣。想想所谓的宋六家,到今天位置就差一人了。看这个人,也是和王安石一样的执拗文人。欧阳修仍在沉思。

王旁将目光转向狄青,难怪人家说狄青和包拯换了脑袋。一个是文官但是横眉立目;一个是武将但是温文儒雅。

传说中的狄青:有一说法狄青脸上刺字,所以才带面具征战。还有一传闻,是狄青太过俊秀才带面具出战。

今日一见都很在理;额头刺青丝毫不影响狄青的貌似潘安美男气质,只是可能是不在战场很久,少了杀气,多了沉默。

而当王旁和狄青对视之时,一个奇怪的场景,他从未经历过的场景,清晰的出现在脑海里,一名将军浴血奋战,手中一把闪亮长剑,与敌人厮杀着。忽然他清楚的看到那个将军正是自己。

心中不由感叹朗声到“征辽灭夏三名将,庙堂八面威风。”

此句一出,包拯哈哈哈大笑,王安石心中一惊,欧阳修苏轼不甘,而赵宗实心中窃喜。狄青似乎看到赵公爷眼中一丝冷笑,心中大为不安。

众人面前王旁算是露了脸了,他不知道,宗实看狄青的眼色里面包含着什么?这句“庙堂八面威风”,让他无形中陷入一场庙堂血雨腥风中。他也不知道,从这时起欧阳修和苏轼对王安石父子接下了疙瘩;

然而这都不算什么,此时,正有一个人朝汴京赶来。那个曾经王旁对沈括说想要见的一个奇异的女人,已经来到万胜门下。“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争宋最新章节 | 争宋全文阅读 | 争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