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明 正文 第五十九章 照相

作者 : 圆明园主

困守在已被大炮轰破的危城里的一千多后金兵,在知道了自己所处的绝境以后,也发动了几次悍不畏死的突围作战。但在优势兵力的阻击下,除了留下四百多具尸体和大量被打死打伤的马匹之外,别无收获。

危城中的后金主将这个时候再次得到了旅顺口大明守将的书信。原本这个号称要开创两军和平相处,重演三国后期吴国陆抗和晋国羊祜美事的明朝将领,这次在书信里的口吻完全变了,要求后金方面在收到信件的三个小时内立刻无条件投降,否则一律格杀勿论。但这封信的最后,这个明将再次以他做生意的一贯信用,保证只要投降,一定保证后金方面的生命安全。

这吴国陆抗和晋国羊祜的故事发生的时候,吴国国势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尚有陆逊之子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于是晋国对吴军采取怀柔政策,每次两军交战,晋国主将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来不搞突然袭击。羊祜的部队进入吴国境内,收割田里稻谷作为军粮,还每次会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一次陆抗生病,羊祜知道了之后还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自己最近配制的药,还没有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

这明朝黄姓主将以前也是把打炮的时间事先告知,还跟他做了许多生意,确实蛮有商业信誉的。后金主将看到回天乏术,为了避免死亡的下场,只好下令投降。

1633年1月1日,新的公历一年来到了,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然,按照大明朝的历法,如今还是冬十一月廿一日。

在发展迅猛,日新月异,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的蒲县,大家伙普遍都精神昂扬。大明朝的末世景象普通老百姓也是深有体会的。别的不说,陕西、山西到处有人起来造反,鞑虏从宣府这一带屡屡打进来,劫掠京师这一带,这些个乱事和惨事大家都是知道的。数月前,若不是靠着自卫团战士的英勇战斗,恐怕这蒲县又要再一次落入贼寇之手。

在县衙里,此刻也是热闹非凡。今天,隰州守备潘时键老爷正好来到蒲县,和崇明过来的晋西南独立团骨干成员们欢聚一堂。

虽然处于冬日,但温暖的屋子里,桌子上摆放着各式糕点,时鲜水果,还有热气腾腾的清茶。大家的脸都有些微微发红,虽然那些水果中包括那大大的鸭梨,但人们的心中绝对没有什么压力。

潘时键笑呵呵地对大家说:“大家伙都辛苦了,主公对我们取得的成绩十分赞赏,特别嘱咐我代表他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的一年里,我们更要加倍努力工作,以出色的成绩回报父老乡亲和主公。”

“根据主公的最新指示,我们明年的工作重点,除了继续扩大军事实力,还有两大主要任务,一是抗旱保丰收,一是对抗瘟疫,救助百姓。”

“从今天开始,大家就要把主公预测山西大旱的情况传达下去,提醒百姓们引起重视。等到旱情属实之后,再悄悄地散布大明气数已尽,天降灾祸的言语。”

潘守备端过面前桌上的茶盏,喝了一口热茶,润了润,继续说道:

“正事今天就不多说了。大家伙离家出来也有半年多了,今年我们是回不到江南过年了。不过,主公和家里的亲人们并没有忘记大家!”

说到这里时,潘守备的音调都高了好几度。他从桌子上拿起一个鼓鼓囊囊的大信封,从里面倒出一堆小图片,接着激动而大声地宣布:

“平日里,大家伙和家里都有书信往来。不过,今天就更神奇了。兄弟们,这里是主公亲切会见我们各家家属时留下的画片儿。各位都自己过来认一认吧,把自家的那一幅拿回去。”

一群人立刻激动地跑上前来,纷纷抢着认领属于自己的画片儿。

看着栩栩如生的“黑白图画”,大家的心湖如同抛入一块石头,泛起阵阵的涟漪,对于亲人的思念,和万般往事,如潮一般地涌入心田。

李光兵看着属于自己的这张画片。这是一张用软玻璃封着(塑封)的,巴掌大小,四四方方的画纸。这张黑白纸上,呈现的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父母亲。这两个亲人正带着满足,激动,怯懦的复杂表情,两双眼睛正看向前方。

看到这张画片儿,李光兵记忆中那些似乎已经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淡忘的温馨往事就象揭开封条的藏宝匣子一般,一下子全部涌出。想起父母双亲的音容笑貌,他这个硬汉子的眼眶边也出现了柔情的泪水。

作为贫苦人家,一个家庭里能有人留下张自己的画像,这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请人给自己画像,那是豪富之家才能做的大事。如今,能留一张父母亲在一起的“画片”,这更是万分难得了。

自己的父母亲生活在农村中,辛苦操劳,以前家里就连一面铜镜子也没有,只能是对着脸盆中的水整理形装。靠着主公的仁慈和慷慨,打从自己参加了军队,有了那些安家费,家里面才添置了一面照人清晰的小玻璃镜子。

自己这样农村中千百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原本只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地位,父母亲一生勤奋节俭地生活,任劳任怨,也不过是默默无闻地生活一辈子,最终也不能给子孙后人留下一点形象资料。而如今,却有了一张可以数代相传的画片,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

誓死捍卫主公,捍卫家人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此刻这些征战在外的战士们的真实心声。

这些画片,其实是黄复华利用笔记本电脑,和高清摄像头拍下数码录像,再截取其中的画面打印出来的黑白数码相片。

如今,在崇明等江南多地都开设了“照相馆”,开始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这一个个“照相馆”,简直就是早期摄影技术发展的缩影。

这些“照相馆”里都提供两种服务。

其中一种,就是由经过专门培训,擅长画人像的画师们利用历史上16世纪以来画家写生使用的暗箱,为顾客提供人像绘画服务。

通过小孔成像原理,坐在固定位置上的人的影像反映在画师的桌形暗箱里,画师根据这个影像再进行绘画创作。

这是对大众提供的一种服务,价格比较便宜,实际上也只是照着样子画相。除了画师们接受了现代的素描技巧的培训,采用的是黄复华“发明”的铅笔,这两点还有些先进性之外,其它的并不算什么。毕竟,历史上就有许多出色的画家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就创作出传世的人像作品。

别着急,黄复华对于照相市场作了细致的划分。如果您是有钱人,腰缠万贯,别失望,这些“照相馆”里还提供绝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银版照相术。这种银版照相术其实就是原本时空1839年1月9日于法国科学学会上宣布的“达盖尔照相术”。

有了玻璃透镜,制造个原始的照像机还是简单的。在“照相馆”里,工作人员首先在暗室里用熏蒸氯气的方法制造出具有氯化银感光面的银版。当然,还有其它的制作方法。然后,把这块银版装在照像机里。对着要拍摄的人物,经由透镜投射光影,把相机内的银版曝光四五分钟,然后再在暗室里面利用硫代硫酸钠(就是大苏打)溶液定影,银版上就能得到清晰鲜明,可以久留而不灭迹,令人惊奇赞赏的影像。

历史上,达盖尔首先是把一块涂有碘化银的铜版用水银蒸气熏沐,生成碘化银薄膜而作为感光面。然后,他在自制的照像机内将已发明可以感光的版,让它经由透镜投射光影,作曝光,再用设计的汞显影箱以水银蒸汽显现影像出来,之后放置在食盐水中定影,就能形成永久性的影像照片。达盖尔这种方法只需要曝光20~30分钟。而在他之前,尼埃普斯第一张永久性照片则必须曝光八个小时。

虽然小小的一张银版照片需要两百两白银,然而这个重大而神奇的技术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各地的富人们对此那真是趋之若鹜。

崇祯皇帝要求皇亲国戚,达官要员们为国难而捐钱纳银,结果收效甚微。但有了这“银版照相术”,不用黄复华开口,无数富人们就上赶着给他送来银子,还生怕自己来晚了。截止到公历1632年的12月底,到“照相馆”预约的人就已经把时间排到了崇祯六年的年末。

当然,黄复华还带回了三个数码相机,交由他的一些弟子掌握,对一些重大历史时刻和事件进行摄影记录。这不,陈云一家作为军属生活大改善的典型案例,老少一家人在新盖的瓦房前面美美地合了一张影。这张打印出来的照片也通过便携时空机传送到了蒲县,将由那边的人再转送给陈云。可以相信,这张照片对所有的军人们都是一种勉励。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携明最新章节 | 携明全文阅读 | 携明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