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中华 第三卷 第26章

作者 : 向唯达

文珍在黔东南游历期间创作的铅笔淡彩系列画《东方伊甸》的一笔一触,都充满了豪放、洒月兑与灵性——其间透出的神韵,无不让明朗暗叹“此景只应仙境有,凡间何曾睹一回?”

他这位“社来社去”年代,趁工作(公社文化辅导站协理员)之便,自学成才的民族骨干,连自己都不知道行的是哪门子“狗屎运”,几蹦几跳,由一名不月兑产的泥杆子,竟有缘跳上了“神龛”,成为“天地君亲师”位上的一名令人尊敬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的他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在美术界的名声敲起来都“铛铛”响,唯一的缺撼就是差一理想的伴侣——但这也怪不得别人,都只怨他自己在择偶方面特“挑精”。自认为还长得人模狗样,别人看着还顺眼的他,有生以来也只对文珍这样的乖角儿心仪过。如果他这厢一拍,她那一方不和的话,这一辈子他有可能一根光棍要打到头了······不过他这人也曾多次“悔过”——如果当初不上大学,眼光永远只被柳叶坪周边的高山挡住而无法提高的话,找个村姑,平平淡淡过日子,也就不致于生出现当今“社(折she)来社(折she)去”的真情实感来。

遥想公元1976年,根正苗红的明朗和柳叶坪大队的30多名知青一起参加了一个特别会议,是关于几个“社来社去”的大学指标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所谓“社来社去”,是指从哪个公社上大学的,毕业后就分回到哪个公社。当时他们队里的30多名知青,其中大部分已下乡两年,已够了招生招工的基本条件(那年头上大学不须考试,而是由各单位推荐)。也许是因为“社来社去”指标不太吸引人,也许是程序上的要求,大队负责人在推荐前跟大家传达了精神,通知大家如想读书的就赶快报名。

会后,大家就叽叽喳喳议论开了,对读大学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明朗也颇有些心动。因他觉得条件不错——既是队干部,也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他想报绝对没有问题。

可到了次日,还没一个人报,大家都有些担心毕业后分回到乡里来。带队知青干部得知这情况,便跟一些犹豫不定的知青作工作,说这虽说是“社来社去”指标,但你要是去学造船的,难道还要你回乡来造船不成?你要是学开火车的,难道要你回来开火车?······他只差没把话说白了。很显然,他是想打消大家的顾虑,不要被“社来社去”吓着了。当然,没把话说死,也没跟谁打保票,毕竟那只是他个人想法。再说,那年头学非所用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他不犯于跟自己套根绳索。

经带队干部一说,不少人就又心痒痒地准备报名了。

可没想过了数日,听说还是没人报。知青虽都心痒痒的,但最终还是都不敢冒这个险,不想拿自己的命运去做赌注,毕竟那些年人们对大学并不是特别看重,大家伙最大的愿望是当兵或招工当工人。眼看着那几个被农村回乡青年特别看重的指标就要被退给公社了。当时的明朗挺想读书的,对分不分回农村还真没怎么当回事,深思熟虑后,他下定决心报了名,终于赶上了“社来社去”这趟末班车。

到了次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大学生的名望一下子提高了,成了时代的宠儿,他这位推荐去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俏得不得了,并没有被分回农村。

如今,回想此事,他仍然感慨不已······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锦绣中华最新章节 | 锦绣中华全文阅读 | 锦绣中华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