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 第二十七章

作者 ︰ 樊榮強

2、問題的種類

前面講了我們要學會提問,那麼,問題的類型有哪些呢?

(1)問題的分類

從語言的角度分析,問題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反問,一類是設問。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反問是不需要回答的,而需要回答的只有設問。因此,在問題鏈思維中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封閉性問題,一是開放性問題。

(2)封閉式問題

所謂封閉性問題是選擇性問題,就是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給出若干個可能的答案,供回答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中選擇一個作為回答。它如同考試卷里面的選擇題,選擇性問題的答案是明擺著的,由講話的人直接給出來,回答時,或者是選擇一個給定的答案,或者簡單回答「是或否」、「同意或反對」、「有或無」、「對或錯」,等等。一些封閉性的問題如下︰

問︰你讀過大學嗎?答︰沒有。

問︰你喜歡看電視新聞嗎?答︰喜歡。

問︰你覺得打工好,還是自己創業好?答︰自己創業好。

問︰你認為事業與家庭比較,哪個更重要?答︰事業更重要。

(2)開放式問題

所謂開放性的問題,就是不為回答者提供具體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問題。它如同考試卷里面的問答題,答案沒有預先給出來,不受什麼限制,這樣,回答者的答案就完全是不確定的,,豐富的,所以說它是開放性的。開放性問題的答案,完全決定于回答者的學識、修養、思維與態度,可能很深刻、全面、新奇、獨到、震撼,也可能錯誤、膚淺、平淡、無聊。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下︰

為什麼許多人害怕當眾講話?

你喜歡看哪一類書籍?

您學習的主要動力是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經濟犯罪案件發生率上升的原因是什麼?

人們為什麼不敢見義勇為?

你熱心慈善的理由是什麼?

開放性的問題,歸結起來只有三種類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我們思考與講話的內容,涉及到人、事、物三個方面,而「是什麼」的問題,可稱為「描述性問題」,問的是人、事、物的原理、機制、狀態、特征等;「為什麼」的問題,可稱為「解釋性問題」問的是客觀的原因,與主觀的理由;「怎麼辦」的問題,可稱為「規定性問題」,問的是要實現既定的目標,所需要的條件、方案、措施、對策。

由于在第五章的「立題」一節還會講到提問的類型。故這里只簡單提及,至于如何提問,等下文「立題」一節詳述。

3、問題的起點

我們明白了問題的種類,還要懂得問題的起點在哪里呢?或者,問題究竟從哪里問起呢?

從講話的具體情形來看,我們的問題,通常是由前面講過的一段話,尤其是剛剛講過一句話而引起的,這樣子也顯得邏輯性很強。♀換句話說,我們的問題,通常是根據前面所講的話語,從中抽取一個關鍵詞或主要的意思,進而提出問題。比如,我在新學員上第一課的時候,第一句話可能是這樣的︰

歡迎大家來到重慶經理人當眾講話口才培訓的課堂。

接下去的問題是什麼呢?用不同的關鍵詞來引發,可以有︰

什麼叫做經理人呢?

當眾講話指的是什麼呢?

口才好的標準是怎樣的呢?

口才培訓應該怎樣進行呢?

口才通過培訓可以改善和提高嗎?

總結起來,講話過程中,提出問題有兩種起點︰一是直接的疑問;一是對觀點或結論的追問︰

(1)直接的疑問

指我們就某一話題展開思考時,就某一人物、某一現象、某一結果、某一情況,不假思索就提出的問題。

比如,我們談起孩子,就可能提出︰

孩子調皮怎麼辦?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該怎麼辦?

孩子不懂禮貌該怎麼辦?

孩子性格內向該怎麼辦?

比如,我們談起房子,就可能提出︰

為什麼現在是買房子的最佳時機?

為什麼房價不斷在上漲?

什麼樓盤才是值得購買的呢?

為什麼人們一窩瘋的去炒樓?

(2)對觀點或結論的追問

指我們思考某個問題時,會先浮現出一些記憶中已有的觀點,或者臨時對所思考的人、事、物下一個或一些結論,然後,就這些個觀點或結論提出問題。

比如︰談起「知識」這個話題,我們可能想起培根所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個觀點,然後提出︰

為什麼說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從哪些方面可以產生力量?

如何讓知識真正的產生力量?

談起「運動」這個話題,我們可能會想起一句俗語「生命在于運動」,然後提出︰

為什麼說生命在于運動?

什麼樣的運動才有益于我們生命?

哪些錯誤的運動方式危害了我們的生命?

(3)講話的邏輯性

從結論或者觀點引起問題,可以保證講話的邏輯性。所謂講話的邏輯性,其實就是問題鏈思維中的「提問」要表現出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條理性,一方面是關聯性。

以條理性而言,如果你在講述某個話題的時候,沒有條分理晰,提出來的問題,就不具備層次感與清晰度,當然就讓听眾覺得沒有邏輯性。

以關聯性而言,如果你提出的問題,跳躍性太強,跨度太大,听眾就會覺得你前言不搭後語,跟不上你的思路。要具有關聯性,就是你新提出的問題,一定是由剛講過的那句話或那段話,即上一個問題的答案(觀點或結論)里面的一個關鍵詞,或者主要的意思引發出來的,也就是就前面的結論與觀點展開的追問。比如︰

問︰你喜歡看電視劇嗎?

答︰我非常喜歡。

問︰你喜歡看什麼電視劇?

答︰我喜歡看韓劇。

問︰你為什麼不喜歡看國產劇呢?

答︰國產劇很假。

這樣的三個問題,關聯性都是比較強的,是在一個大的話題範圍內不斷縱深提問,所以表現得很有邏輯性。以下的提問,可能就沒有關聯性,也就沒有邏輯性︰

問︰你喜歡看電視劇嗎?

答︰我非常喜歡。

問︰你吃了嗎?

答︰我吃過了。

問︰你經常失眠嗎?

答︰我從不失眠。

比較前面的兩種提問方式,我們可以明白,提問有關聯性的話,不僅可以讓你講話更具邏輯性,而且可以讓話題深入下去,更有話說。其實,我們很多人覺得沒有話說,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不斷地轉換問題,而沒有就某個問題縱深下去。

對觀點與結論的追問,後面在「立題」一節還會講到。立題,應該是「對觀點與結論的追問」最重要的運用。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最新章節 | 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全文閱讀 | 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