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講法則-當眾講話的藝術 第三十三章

作者 ︰ 樊榮強

優秀舉例集錦︰

1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茅以升《中國石拱橋》

2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葉聖陶《蘇州園林》

3雲能預示天氣。比如,在新疆地區,出現雲就代表將要下雨。朱泳燚《看雲識天氣》

4至于白花,那是因為細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緣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謝之前微染紅色,表示它這時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賈祖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5如大麗花,原產墨西哥,只有八個紅色花瓣。人工栽培的歷史僅二三百年,卻已有上千種形狀、顏色不同的品種。賈祖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遵循案例使用規則,讓演說內容在生動活潑中盡顯合理章法,讓听眾在不知不覺間接受演說者的思想,更陶醉于形形色色的生活故事中。

選對案例走演講捷徑

1927年7月16日,魯迅在廣州知用中學進行了一場名為《讀書雜談》的演講,在演講中他針對當時中國批評界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希望學生們能夠正確對待文學批評,不要讓原汁原味的本色之作成為眾矢之的。他說道︰「凡中國的批評文學,我總是越看越糊涂,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為什麼當時的批評文學讓魯迅感到迷惑?他用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來解釋自己的內心感受。

「一個老人家帶著小孩子用驢子馱著貨物去集市賣,回來的路上,兩人漫步前行,路人見此情景,批評他們頭腦愚笨,有驢不騎,于是老人家把孩子放到驢背上,自己在後面跟著,路人見到此景又開始責備︰‘小孩子不懂事,讓老人徒步行走。’兩人听到批評之聲後便決定更換位置,路人見此情景又開始責備︰‘老人家心真狠,讓小孩子徒步行走。’老人听到批評感到慚愧之極,于是趕忙下來,又將孩子抱回驢背上。路人還是不滿,批評之聲不斷,于是不斷更改,最後竟不知所措只能抬著驢子走……」

這是源自于印度的一則小寓言故事,魯迅在演說中借來使用,讓演說變得生動形象,原本深奧的道理也變得淺顯易懂了,為自己起初的那句「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進行了解釋。在講完這個故事案例後,他便不失時機地為下面的演說進行了分析,是整個演講氣氛活力十足,同時也具有很高的說服力。

選對案例,就意味著踏上了演講的捷徑。那麼,一個案例的正確與否,如何來判別呢?接下來對典型案例所具備的特點進行歸納,便于演說者在使用中心中有一定的衡量標準。

一、恰到好處,有印證力。

恰到好處有兩方面要求,其一,案例在演講中位置恰當,演說者將案例安置在正確的位置,能夠給听眾們帶來更強烈的思維沖擊;其二,案例本身許詳略得當,即案例的闡述也需要有主次之分,太詳細會顯得繁雜,過于簡單又難以給听眾帶來深刻的印象。確保案例使用恰到好處,能夠讓演講有印證力。

二、真實可信,有說服力。

選擇的案例越是真是具體越能夠俘獲听眾的心,就放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真實故事一般,又怎麼能夠不信服呢?確保案例真實可信,主要針對事實案例(寓言故事和神話等不在其列),為了確保案例真實可信,在演講開始之前,演說者應當對這些材料躬身調查︰若是史料,則必須引經據典,查詢來路;若是現實實例,則盡可能多方位了解當事人或細節,做好核查工作。另外,演說者在敘述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將案例具體化,指明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增強案例的可信度。

三、典型凝練,有滲透力。

案例故事更多的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是過程的需要,而不是結果的體現,听眾們對案例的關注也絕不僅僅局限在消遣和獵奇上,更多的是渴望從中發現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特征,感悟當人生的真諦。所以,演說者盡可能在選材中使用典型事例,注重案例的質量,不要生拉硬扯。切記,案例越是典型听眾越能夠與演說者在認識觀上產生共鳴。

四、生動形象,有感染力。

生動形象的案例更能夠讓听眾感受到新穎和趣味。如果演說者過于注重道理的闡述而忽視了案例的調劑作用,那麼演說現場便難逃「昏昏欲睡」的命運,適時穿插生動敘事,可以讓听眾品出道理中的「色、香、味」,喚醒他們的感知細胞,產生回味無窮的效果。當然,演說者想要挑選出生動形象的案例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必須源源不斷地搜集資料,及時為自己充電,如此才能夠找到閃閃發亮的材料,奪人耳目。

成功演說中必定包含了精彩的案例材料,而案例材料之所以精彩,正是因為它們具備了以上的特點,演說者想要打造精彩的演說,一定不可小視案例的功勞。

引用故事來舉例

時間允許的話,演說者可以在講話中間穿插一些故事,也即前面所說的具體事例。當然,前提是演說者必須記住各色各樣的故事,故事類型可以根據具體的演說場景來設計,常見的有童話、寓言、成語內涵、歷史小記、人物軼事、新聞事實、笑話故事、傳奇野史,如此才能在講話時表現的游刃有余。

精心準備的、得體的故事會為你的演講賦予生命,並能夠使演說者和听眾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堅固。實際上,沒有哪個听眾樂意「只想听台上的人講道理」,即便他們自己這樣說,而且認為你講得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演說者只是干巴巴地說教,他們不會理會你,至少難以心服。

講故事要想講得好的話,應遵循新聞報道的五個w和一個h的要求︰

1898年,美聯社總經理斯通明確提出,新聞包含「五個w即who(誰)、what(什麼事件)、when(什麼時間)、where(什麼地點)、why(什麼原因),此外還有「一個h」how(怎樣做到)。一則完整的新聞內容需要包括以上的所有元素。

其實,講話過程中,如果講故事,也不能少掉其中任何一個元素。除非演說者將人物、時間、地點、原因、過程等元素都交代清楚,否則听眾會對自己听到的故事充滿疑惑,難以置信,甚至認為這些故事不過是演說者為了填充演說內容而捏造的虛詞而已。簡而言之,講故事要遵循三個原則︰

1故事人物化。想要故事具體,首先要保證主人公的「真實存在感」,要有具體的姓名、性別、年齡等與故事相關的必要信息,切忌主人公的抽象化和模糊化。當然,真實的人物要保證其發生故事的真實性,如果是虛構的人物,演說者也盡量將主人公塑造的形象飽滿,至少滿足以上特征。

2人物細節化。要想更好地將人物的心態、感受表達出來,一定要注重細節的刻畫,在故事的描述中盡量少出現諸如「大約「、」大概「、」可能「、」或許「等這類不確定性的詞語,在時間和地點上也要保證明確,不要含糊。然而,注重細節,並不是說不分主次地進行流水賬般得敘述,要細節更要去粗取精演說者也可以將「細節」理解為「重點」或「關鍵詞」,即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將某個人物或某件事情往「深層次」說,刻意將其具體化,讓人物和事件生動豐富起來。

3細節沖突化。細節中的矛盾、沖突和變化能夠讓主題變得更加突出,更真實,更能打動人。演說者可以將「細節沖突」理解為小說中的「情節起伏」,也就是保證自己的故事有起伏,有轉折,有吊听眾胃口的懸念,這樣才能為故事鍍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避免讓案例故事成為「白開水」那樣寡淡無味。細節沖突化是故事具有「可听性」的重要判斷標準,演說者應當格外重視。

了解講故事,學會講故事,讓案例富有韻味,演說也能夠變得生動無比。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魔力演講法則-當眾講話的藝術最新章節 | 魔力演講法則-當眾講話的藝術全文閱讀 | 魔力演講法則-當眾講話的藝術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