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 第四十六章

作者 ︰ 田科欽

7.《學校不能對孩子的前途完全負責》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割裂開來,二者要密切配合,切忌不可過分依賴于學校或家庭。尋找網站,請百度搜索+

——著名教育評論家關穎灝

現在,有許多媽媽在孩子學習和教育問題上,存在著過分地依賴學校的現象。無論孩子有了什麼樣的問題,一些媽媽總是習慣于找學校提供幫助,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學校身上。

應該說,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場所,孩子有了問題,媽媽找學校是無可非議的事情,但媽媽如果把教育孩子的一切希望和責任都推到學校身上,無論是對學校,還是對孩子而言,都是一種不負責的行為。

從根本上來說,孩子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

有一次,兒子回家之後,悶悶不樂,問他什麼也不說。吃飯的時候低著頭,寫作業還是低著頭。我以為孩子只是因為學習太辛苦了,就只是幫他倒了杯牛女乃,安慰了他幾句,讓他寫完作業睡覺。

沒想到,兒子突然委屈地哭了起來。我一下慌了神,趕忙問他怎麼回事。他哭著說到,今天老師給他們講《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說到讀後感時,點他站起來回答問題。他隨口說到,小女孩既然站在了烤雞店門口,為什麼不進去坐下呢,即使只坐一下,也不會被趕出來,說不定還會被好心的店主收留,也不至于被凍死。兒子還說,小女孩只所以會被凍死,是不懂得去嘗試,不懂得把握機會。結果,老師在全班當眾批評了他,說他不好好讀文章,滿腦子盡是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我沉默了,這怎麼是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呢。孩子既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說明他是在思考。孩子的世界就那麼大,他既沒有去過小女孩的世界,也沒有過過那樣的生活,他當然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分析這個世界,分析各種發生在身邊的問題。♀老師即使覺得他講得不對,也不能當眾批評孩子,更不能在同學面前掃了他的面子。

而另一件事,則是我在工作中遇見的情況。開學報名的時候,我照例要登記班上新學生的家庭情況。一個年輕的母親將孩子帶到我面前,她看起來非常時髦,穿著打扮也很靚麗。按照慣例,老師要問學生幾個簡單的問題,于是,我問面前的這個孩子︰「你媽媽是做什麼的?」孩子看了看媽媽,羞澀地對我說︰「媽媽是打麻將的。」孩子母親的臉色頓時變了,她斥責孩子說︰「在家教你的全都忘了,媽媽是在政府機關工作的,怎麼變成是打麻將的呢!」

接著,這位媽媽不好意思地對我說︰「平時工作忙,沒好好管教孩子,希望老師在學校幫我多多照顧她。」

望著這位媽媽,我真想對她說,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學校,也無法對孩子的前途完全負責。

孩子心理分析︰

在我看來,我兒子在講述《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後感中的表現是優秀的。如果是一名優秀的老師,這時候的行為應該是鼓勵兒子的想法,而不是批評。這麼做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打擊了孩子的創造力和積極性。

我相信這不是個案,中國的國情決定了類似的事情應該時常發生在校園里。這麼看來,學校的教育並不能完全讓家長放心,學校的教育不能保證孩子受到良好而公正的教育。

其實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做人。而媽媽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老師,對孩子的影響舉足輕重。孩子從小到大,媽媽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性格、品德發發展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的耳濡目睹是使他受教育的最好方式。因此,沒有什麼比媽媽的言傳身教更能讓孩子受到燻陶。如果你希望他喜愛讀書,就不要像那位年輕的母親一樣,整天混在牌桌上,最好能時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或新華書店,並和他一起閱讀。

誠然,不可否認的是,孩子的教育是個復雜的過程,僅靠學校一方是無法完成的,它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萬能的教育,學校教育也是如此。我的意思是說,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時候,媽媽除了找學校尋求幫助外,也要認真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否存在失誤的地方。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媽媽就不能過分地依賴學校,現在的學校教育制度、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意識並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速度,即使是所謂的「名校」和「名師」。而且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家庭教育較之于社會教育,對彌補學校教育缺陷的作用更為直接和有效。

第十二章

《是媽媽,也是軍師——教導孩子要懂事,更要會做人做事》

知識教育不等于一切,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的也未必是才子才女,更不是書呆子。學會做人,學會做個好人比什麼都重要。

很多媽媽認為,教孩子做人做事是一件很久遠的事。因為小孩子嘛,哪里會涉及到做人做事這麼復雜的事,還是讓他無憂無慮的過他的童年去吧。

如果你真是這麼想,完了,你的孩子肯定不會是學校里最受歡迎的那幾個;他也很難成為你生活圈子中的「兒童明星」;甚至有可能他還交不到貼心的朋友、得不到老師的喜愛……

沒錯,孩子一離開了家庭的保護,他就是一個**的個體,他就跟你在社會上打拼一樣,需要會說話會辦事會討喜,他才會有一個相對完滿的童年和人生起點。

或許孩子自己也很想為媽媽爭光,成為人見人愛、花見花看的小朋友,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去做?因為他的媽媽忘記了,自己既是一個媽媽,還是孩子的指導老師,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超級軍師!

1.《好習慣,是媽媽教的,不是孩子自己養成的》

不要每逢看見兒童受了一點點痛苦就去哀憐他們,或讓他們自己去憐憫自己。我們此時應該盡力幫助他們,安慰他們,可是千萬不能憐憫他們。因為憐憫可以使他們的心理變脆弱,使他們遭受一點點輕微的傷害就支持不住,結果往往是,他們更加沉浸于受傷的部分,傷害更加擴大化了。

——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

孩子小的時候磕磕踫踫是常有的事兒,走路摔倒了,或者是在家里踫到了桌子椅子。我在街上見到過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孩子走路摔倒了,媽媽邊安慰哭泣的孩子,邊對著地上跺腳,說著︰「不哭不哭,弄疼寶寶了,我們打它。」這是多麼滑稽的事情。

說到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的鄰居。我的鄰居是一個三口之家,一看就是知書達理的人。鄰居家的小女孩圓圓非常懂事,大概一歲半快兩歲了,大家都非常喜歡她。圓圓的爸爸是大學老師,媽媽是醫院的護士,日子過的還算寬裕。

有一次,我到圓圓家里借東西,正好看到圓圓在家里玩玩具車,一個不小心撞到了沙發旁邊的小矮桌上,痛的哇哇大哭。圓圓的媽媽揉著圓圓的小腦袋,安慰著圓圓,等圓圓哭得沒那麼傷心的時候,圓圓的媽媽拉著圓圓的小手揉著小矮桌說︰「小桌子你痛不痛,來揉揉,一會兒就不痛了哦!」這一幕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後來,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在路上看到圓圓和媽媽剛買完菜一起回家,圓圓在前面蹦蹦跳跳的,突然一不小心摔倒了。圓圓的媽媽連忙跑過去,圓圓大哭著,小手摔得髒髒的。圓圓的媽媽揉著圓圓的小手,親親小臉蛋,安慰著圓圓。圓圓一會兒就不哭了,讓我沒想到的是,圓圓竟然用小手揉揉地面,說︰「是不是很痛呀,乖,揉揉一會兒就不痛了。」

孩子心理分析︰

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卻可以影響著孩子們長大以後的許多行為。是做一個記仇的,總是對別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人呢,還是成為一個善良寬容,懂得替別人著想的人。

很多媽媽都認為,桌子地面都是不會痛的,小孩磕到了摔倒了,可以打打桌子踩踩地面來安慰他,讓他不哭。但是媽媽們的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報復的行為,雖然很多媽媽可能會說,我們也沒有教孩子去打人去報復呀,但在孩子眼中,桌子也好,地面也好,都像他們一樣,是有生命的,因為他們磕疼了自己,所以爸爸媽媽要打他們,這不就告訴自己,如果誰磕疼了自己,就要去打他嗎?

圓圓的媽媽用的方法就非常不一樣,她把桌子當成是另一個孩子一樣,在兩個孩子相撞的時候,自然不能厚此薄彼,這讓圓圓懂得,在撞到桌子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自己受傷,也懂得轉過來去安慰撞到自己的桌子。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才是磕磕踫踫中的最大收獲。

我們對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這種愛不容許我們眼看著寶貝們受到一點傷害。然而,人生中難免磕磕踫踫,而有的踫撞責任並不都是在別人身上。在磕磕踫踫中教會孩子懂得體諒他人,教會孩子做一個善良寬容的人,這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愛的禮物呀!

給媽媽的小建議

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媽媽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他們日後形成的性格和處世方法,我們非常容易因為太愛護孩子而嬌慣他們,從而可能讓他們成為一個不懂得考慮別人的自私的人。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情況呢?

其實圓圓的媽媽的做法非常正確。孩子一兩歲的時候跌跌撞撞是在所難免的,在孩子跌倒的時候,不要為了安慰孩子而去責罵或者捶打撞到孩子的東西,而是在安慰孩子的同時,記得教他問一句︰「小桌子你痛不痛?」

一件小事往往會成為影響人一生的關鍵點。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最新章節 | 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全文閱讀 | 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