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軍將軍 第一百三十三章 武備

作者 ︰ 太湖西

()nbsp;這三天是趙雲最忙碌的三天,忙完車臣汗烏爾格,要忙援俄派遣軍,忙完派遣軍又要忙歐洲軍火交易。

等好不容易,歐洲軍火交易完成;援俄派遣軍安定下來,用僧侶在三位男爵的抵抗軍中找蘇俄ji n細;車臣汗烏爾格又要開始發放獎勵了。

平定叛亂後的車臣汗部,所有的兵權都歸于帖木爾。

帖木爾將一支兩千人的蒙古士兵編成了車臣汗烏爾格的守城軍隊,其余的都編入了自己的外蒙軍團。

整編後,每個蒙古士兵都發到了一份獎勵物品,羊肉一大塊20斤,糧食100斤,上等鹽巴10斤,鐵塊10斤(用于蒙古人打馬蹄鐵),鐵由江南收集的破銅爛鐵中的廢鐵,以及直系買戰列艦所支付的富鐵礦提煉,最後交由蒙古鐵匠扔進熔爐後煉化而成。

因為車臣汗部大概能抽出1萬名男子做為常備軍參戰,所以帖木爾就把這一萬人都編入了花名冊,此次按名冊發放。

甜棗下發的同時,還讓僧侶和那些新上任的貴族向各個附庸的小部落宣傳此次平叛的經過和獎勵,爭取民心,威懾有異心者。

听到前方的將士在浴血奮戰,而後方的貴族老爺們在想辦法消滅他們的男人,各個部落的婦女都自發的組織起來在家里宣導自己的男人以後要注意那些貴族老爺。

此舉一出,民心、軍心基本可定。

帖木爾的聲望在部落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一些尚算服從沒有被處理的貝勒、貝子、台吉等蒙古貴族已經不能影響到他的聲望了。

現在,趙雲和帖木爾能夠好好的商量,下一階段對外的用兵了。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

在派出大批探馬去探路,收集相關情報的同時,趙雲覺得對車臣部的蒙古軍隊的武器來一次大換血。

車臣部的武器在趙雲看來實在是慘不忍睹。

基本三分一的人能有槍,其它都是弓箭、馬刀什麼的。這個嘛還能說得過去,可那些槍中連火繩槍都有,燧發槍更是常見,步槍竟然只有十二三個人才一支。

還是老掉牙的!膛線都快沒了,這可是車臣汗口中,「j ng銳無比的天下無敵蒙古鐵騎」!

「換!全部都換!」趙雲大手一揮,怎麼說這也算是趙雲手下的第一支成建制的武裝啊!這人數湊一個師沒問題,可武器這麼寒磣,拿的出手?

槍得換,馬也得換!草原民族全民皆兵,蒙古士兵個個是神sh 手,這是得肯定!蒙古人從會走路起就接受軍事訓練,三四歲就要學會騎羊,五六歲就開始騎馬。蒙古人可能是歷史上騎sh 技術最強的草原民族。而且蒙古騎士的軍事技能訓練不僅僅是騎sh 還包括套馬等放牧、圍獵而需要的技能。

可以說和歐洲騎兵比起來個個都是全能型騎兵。

而且整體戰術先進,符合偉人的軍事思想,以高度機動x ng為主,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

而要達到高度機動x ng,草原上靠的就是馬。好馬配好鞍!這話誰都知道!可是這好馬可不好找。

車臣汗部所在的地區,屬于溫帶大陸x ng氣候。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溫差大,降水少。年平均氣溫-6.6∼3.9℃,1月-15∼-35℃,7月18∼26℃。極端最低和最高溫曾分別達-50℃和40℃。年較差平均為35∼50℃,最大可達90℃,一r 之間的溫差也很大,平均為20∼30℃。冬季的蒙古北部是亞洲寒ch o源地之一。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于夏季。r 照充足,草場的生長期一般只有100天左右,結冰期長(11月至翌年4月),干旱和風暴是此地的兩大自然災害。

這也就是趙雲急切的想武裝他們的原因,否則趙雲親臨此地,羊皮卷中的大軍一放,一招人海戰術就可以打遍天下了。

可這里的冬天就讓趙雲這個江南人無法適應,剔除了這個最大的助力,所以趙雲非常急切的想武裝他們。

為什麼?因為蒙古人或者說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戰時間一般是在冬季,秋季戰馬養膘,秋末冬初,南下劫掠一票然後回去貓冬,等到來年秋天再來一次。

所以蒙古人一般都是在這個季節出兵,而由于惹了老毛子,雖然暫時他們還沒動靜,可能是西去征服那里不听話的部落了,可他們什麼時候東征,還真是不好說。

所以留給外蒙軍團的時間不多了。

要想做車臣汗部的戰馬,首先這戰馬就得耐得住寒冷,因此從俄軍那繳獲的哥薩克曾經的專屬坐騎,河頓馬就剔除在外了,只能從本地的蒙古馬開始考慮。

蒙古馬廣布于中國北方以及蒙古國和原蘇聯部分地區。具有適應x ng強、耐粗飼、易增膘、持久力強和壽命長等優良特x ng。頭大、額寬、頸短厚,呈水平頸。軀干長,胸深而寬,背腰平直,尻斜。四肢較短,蹄質堅實。毛s 復雜,以青、騮和兔褐s 為多。

不過哪個品種最好,就說不清了。而且車臣汗部要的數量極大,每個蒙古騎兵最好要配上三、四匹馬,這是騎乘馬,還有大型挽馬、兼用型、山地型,所以只能混搭了,不能只求一種。

1、產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草原的烏珠穆沁馬,體型結構較好,體格較大,多走馬,是蒙古馬中的最好類群。

2、產于內蒙古昭烏達盟的百岔溝,百岔鐵蹄馬,有「鐵蹄」之稱。馬匹以善走快步而聞名,騎乘時步伐快速平穩,無顛簸之感。1200m跑步1分53.7秒。

3、產于內蒙古烏審旗沙漠的烏審馬,體質干燥,體格小,善于在沙漠中馳騁。

4、產自額爾古納的三河(根河、得爾布爾河和哈布爾河)地區的三河馬,早年,俄國人曾攜帶後貝加爾馬及其改良馬在額爾古納河畔放牧或定居,後來,沙俄修築中東鐵路(現在的濱州鐵路)時,又帶來一定數量的後貝加爾馬。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部分後貝加爾的哥薩克人,又帶來了相當數量的馬匹。進一步雜交改良後。據說,最多時有14種血統。三河馬外形較蒙古馬高大,毛s 主要為騮毛和粟毛,力速兼備,持久力好,腳步輕快,三河馬屬于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

5、巴里坤馬,在嚴寒缺草的季節,無棚圈,不補飼,氣溫達-40度,在雪深30~40cm條件下仍能刨雪采食。

6、大通馬適合騎乘,特別善于在高原上長程騎乘。

這些馬大都是產于高寒地區,可終年放牧,耐粗放飼養管理,能適應較惡劣環境條件,耐勞持久,抗病力強。

最後通過買賣,收集,在轄區和周邊部落中收集了三河馬2萬余匹,其中繁殖母馬7千余匹,馬駒3千余匹。

烏珠穆沁馬、烏審馬各四百余匹,百岔鐵蹄馬兩千匹,這還都是用槍支換回來的。還好,車臣汗部轄內有嘎勒希地區的駿馬(奔跑型良**)四千多匹。巴里坤馬、大通馬也弄到了千匹。

駿馬,在蒙古部落中可是硬通貨啊!

由于駿馬的數量嚴重短缺,只能暫且人手一匹,而騎兵的馬除負載鞍具和武裝的騎手外,還要馱載備用服裝、野營用具和飼馬用具,戰時還要馱載隨軍的糧秣和戰利品。據統計在歐洲各**隊和各類騎兵中,馬匹在行軍時的總載重量在950一300磅之間;這個重量比一般民用馬匹的載重量要大得多。所以馬匹過重的負荷是—切騎兵的最大弱點。但在蒙古最不缺的就是馬,除了駿馬還有大量的劣馬可供選用,于是一名騎士除了一匹駿馬外又可以分到一至兩匹普通蒙古馬,以做備乘馬和負重馬。

馬匹的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接下來那就是武器的問題了。

騎兵通常分為兩大類︰重騎兵和輕騎兵。

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馬匹的不同。

且不去說那些馬匹的分類問題,僅僅看字眼就知道,重騎兵肯定是要體壯力大,負重載荷大的馬,而輕騎兵的要求就是靈活的快馬。

前者和後者在速度上是不可能協調一致地。

前者在沖鋒時動作較慢,但沖擊力較大;輕巧的馬跑得較快,沖刺速度快,尤其適于單騎作戰和成散開隊形作戰,而笨重、高大的馬在這方面就既不夠靈活,也不夠機敏。正因為如此,騎兵的這種分類的確是必要的,

重騎兵由于有營地在,這方面就不用蒙古士兵來擔任了于是輕騎兵成了他們發展的方向。

歐洲此時的輕騎兵一部分裝備馬刀以及馬槍,一部分裝備長矛。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騎兵還佩帶手槍,美國的騎兵就配備著左輪手槍(難道是西部牛仔?)。

德國的mp18i式沖鋒槍就不給了,雖然沖鋒槍騎兵是趙雲騎兵隊伍中最強的,可是這個太貴,而且太顯眼了,對蒙古士兵沒好處,這玩意現在還得顧著供應歐洲的交易。

(這幾天單位培訓,更新不正常,但一定保證平均每天一章!請諒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鎮軍將軍最新章節 | 鎮軍將軍全文閱讀 | 鎮軍將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