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第二百零三章 英法談判

作者 ︰ 自由有多遠

()1901年7月初,巴黎。(鳳舞文學網)

在布爾危機期間金伯利的來訪自然是要給法國送上一個大大的禮包。

英國的政府的意圖首先是要讓法國保持中立,其次如果可能的話也希望法國向德國施加壓力,使德國也保持中立。因為英德兩國已經就布爾問題進行過一番溝通,但是德國的要價實在讓英國感到吃驚,所以金伯利打算從法國下手對德國進行外交迂回。

法國駐倫敦大使早先已經就布爾問題和貝爾福首相進行過多次溝通,雙方的基本態度都已經明確。

英國保證即使迫不得已發動戰爭,那麼也將以人道的方式對待布爾人的抗爭,並在戰後保證布爾人在非洲和英國公民擁有同等的權利。

法國則保證願意在戰爭中采取對英友好的態度,但是這將冒著疏遠德國的外交風險,因此希望英國給于合理的補償。

金伯利給塔列朗開除的條件主要有兩點,第一是,英國同意法國在湄公河左岸的泰國省份采取自由行動;第二是,同意增加法國漁船在紐芬蘭漁場的捕獲配額。

在摩洛哥、埃及、蘇丹等主要問題都已經獲得解決的情況下,英國也實在拿不出很有份量的籌碼了,最所以選擇在這兩個問題上給于法國讓步,主要是法國曾經多次就此問題和英國產生爭議,而英國始終沒有松口。

對于金伯利的提議,塔列朗表現的很光棍。直接就同意了,關于討價還價的話半句都沒有提。

塔列朗此舉意在爭取英國的好感,一方面德國的海軍實力與日俱增,假如德國在海上擁有了挑戰英國的實力,那麼法國就變得十分危險,因為英國在緊急時刻未必不會同意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以換取和平,那對法國將變得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塔列朗也未嘗沒有包含鼓勵英國對德國開戰的禍心。

所以,金伯利接下來提出的另一個話題。他沒怎麼考慮就徹底拒絕了。

金伯利希望。法國能夠對德國施加壓力,如果成功,那麼英國政府將重新考慮魁北克地位問題。

「如果閣下能確保魁北克月兌離加拿大並入法國,那麼我會設法說服德國皇帝。讓德國人在布爾問題上保持克制的態度。如果不能。那麼您剛才的話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塔列朗干脆的說道。

「現在我的確無法對您做出任何允諾,但是菲利普國王對于魁北克的興趣我們是了解的,我國不希望這一問題成為我們兩國進一步加深友好關系的障礙。」金伯利誠懇的說道。

「菲利普國外在非正式場合的發言不能代表法國政府的態度。就目前來說,我國對新法蘭西也就是魁北克地區的法裔居民的處境表示滿意。除非能回歸法國,否則其他的任何改善都是不必要的。」

听了塔列朗的話,金伯利明顯感到有些無語。

塔列朗則繼續說道︰「布爾問題充其量不過是非洲的小事情,如果把它和北美的事情扯到一起就有些小題大作了。即使閣下現在真的同意將魁北克交給我國,我都沒有做好接收的準備,因為那將意味著和德國爆發戰爭。」

「閣下嚴重了,如果英法兩國達成一致,那麼也就意味著英國法國和俄國這三個國家結為了同盟。試問歐洲還有哪個國家敢于挑戰這樣一個強大的政治聯合體?」

「是的,但是那樣做會十分危險,法國的民族主義者和俄國的復仇主義者會認為開戰的時候到了,其結果必然是要爆發一場全歐洲的大決戰。即使法國能獲得最終的勝利,代價也會十分高昂,我和我的國王都無意謀求德國在萊茵河左岸的土地,而且我們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問題上已經達成了初步的協議,至于最終的解決方案,我想將來是有機會以友好的方式進行談判的。」塔列朗說道。

「那麼假如英德兩國因為布爾問題爆發戰爭,那麼法國會采取何種態度?」金伯利看塔列朗不願冒險觸犯德國,所以只好退一步問道。

「兩不相幫。」

「如果德國以對俄國發動戰爭來要挾我國呢?」

「法國會阻止這一情況的發生,或者說如果德國主動挑起和俄國的戰爭,那麼法國絕不會坐視。」

「嗯,我明白了。閣下的答復非常清楚,我會將今天的會議記錄轉呈我國議會的外交委員會。」

應該說,塔列朗的最後答復讓英國政府吃了一顆定心丸。

因為德國在海上還不具備挑戰英國的實力,其對抗英國的唯一殺手 就來自于對俄國的攻擊。現在,既然法國保證了會在德俄對抗中站在俄國一邊,那麼英國最擔心的事情也就不再存在。

「想要挑戰大英帝國的海上權威,德國人還沒這個膽量,所以對于德國的談判不需要再讓步了。」在獲得金伯利訪問法國的會議紀要後,貝爾福首相對英國駐柏林大使下達了訓令。

歷史上,英國在布爾戰爭前為了穩住德國曾經開出了三個主要條件,第一是退出薩摩亞群島的爭奪,這即是對德國讓步,也是和美國協調利益的結果,英國退出後,德美兩國平分薩摩亞兩座主島;第二是默許了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群島;第三則是簽訂了就葡屬殖民地未來安排的協議。

由于葡萄牙政府在1890年破產,歐洲各國開始考慮葡萄牙殖民地可能轉讓或者抵押的問題。當時英國和德國在莫桑比克和安哥拉鄰近地區都由屬地,所以對此最感興趣。

按照協議,假使葡萄牙真想接受借款的話,兩國準備承擔貸款的義務。為此,北莫桑比克劃歸德國征稅,南莫桑比克則由英國征稅,對安哥拉也做出類似安排,只不過換成了德國在南部而英國在北部。

本位面,薩摩亞問題在十年前的《赫伯特條約》中就已經解決;馬里亞納和加羅林問題則是德國和法國在一致行動的情況下從西班牙獲得的,英國自然不敢插手,而且德國僅僅得到了加羅林,價值比馬里亞納為小。葡屬殖民地中的莫桑比克由于德國失去了德屬東非,因此不再和該地區接壤。當下只有安哥拉的狀況和歷史上保持一致。

英國駐柏林大使羅素一開始就提出了英德兩國共同對葡萄牙貸款並瓜分安哥拉的建議,以此作為使德國在布爾問題上保持沉默的酬答。

當比洛代表德國提出獲得整個葡屬安哥拉以及佛得角群島後,羅素只得向德國外交部出示了英葡兩國在一年前簽署的《溫莎協定》的副本,以此來向德國表明,自身在葡屬殖民地問題上的為難。該協定規定了葡萄牙海外領地受到侵犯時,英國應給以援助的義務。

當英法之間達成妥協後,英國對德政策也就變得彈性很小,在談判的最後時刻,羅素托出了英國政府的底限,即︰允許德國通過想葡萄牙貸款的方式,在方便的時候獲得安哥拉地區。

歷史上,英德之間就葡屬殖民地的安排從來就沒有兌現過,因為這份協議本身就是英國給德國開出的空頭支票,在協議簽訂後第二年,英國銀行家和葡萄牙簽訂了貸款自動展期的合同,這樣以來,葡萄牙就再也不用向外國借款了。所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德兩國還在為安哥拉問題扯皮,只不過世易時移,當布爾人已經被消滅後,德國已經徹底失去了在談判中的主動權。(未完待續……)

ps︰家里有點事情,欠下的兩章下周補上,抱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最新章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文閱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