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第一百二十七章比洛

作者 ︰ 自由有多遠

()經過一系列極其秘密的幕後交易,俄國政府最終從倫敦舀到了一筆2000萬英鎊的貸款。

俄國給出的籌碼就是︰沙皇同意英國羅斯柴爾德家族旗下的里海-黑海石油公司獨資修建「巴庫—第比利斯—巴統」鐵路,並擁有99年的獨佔權。

19世紀末期,世界石油市場風起雲涌,巴庫油田的異軍突起打破了美國石油長期以來的壟斷地位。

從1879年到1888年俄國石油產量增長了10倍,達到2300萬桶,相當于美國產量的45%之多。

歷史上,「巴庫—第比利斯—巴統」鐵路于1900年建成,隨著運輸通道的打開,巴庫油田一躍成為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油田。1901年巴庫石油產量幾乎佔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托拉斯形式存在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諾貝爾家族的聯合石油公司成為那個時代規模最大的跨國石油巨頭之一。

不過,本位面,羅斯柴爾德家族依靠和俄國政府的幕後交易,獲得了獨資修建鐵路的權力,數年後,諾貝爾家族不得不出售了旗下全部油井,退出巴庫油田。由是,世界上最大的自噴井油田全部掌控于羅氏家族的里海-黑海石油公司手中。

這自然是後話了,眼下俄國政府利用倫敦銀行團的貸款從美國大量購進糧食,以解燃眉之急。

同時,沙皇果斷下令停止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把全部資金用于穩定國內經濟和加速金本位改革。

俄國是歐洲大國中最後一個完成金本位改革的國家,當時美國政府已經暫停執行謝爾曼白銀法,不再大批拋售黃金收儲白銀,因此俄國沒能像奧國那樣搭上美國的順風車輕松過渡到金本位時代。

由于波蘭戰爭的失敗,此時的俄國不僅失去了波蘭的人口和財賦,而且龐大的軍費開支,尤其是戰後對傷殘軍人的補貼使其財政承受了巨大壓力。

和歷史上的日俄戰爭時期不同,彼時的俄國已經開啟了斯托雷平改革,工業發展一日千里,因此激增的財政收入可以輕松抹平戰爭的創傷。但是眼下的俄國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業國,而失去了輕工業發達的波蘭地區,更使其財政收入銳減20%。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亞歷山大三世沙皇做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定,他下令無限期停止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把這筆寶貴而龐大的預算投入到更為要緊的地方。

皇太子尼古拉為此惱怒不已,但是卻不得不遵從父親的決定,而把全部怒火撒向挑起戰爭的敵對鄰國。

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是尼古拉的夢想和追求,數年來,他為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傾注了太多的心血。

5年前,他乘船前往遠東視察海參崴時,甚至還在日本吃了槍子,差一點一命嗚呼。1891年,他就任鐵路修建委員會主席,從資金、人事到測繪、規劃的方方面面,他都無不勞心勞力的統籌調度。

當俄國停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消息傳來,德國外交部一片懊惱之聲,瓦德西甚至也開始在威廉面前公開指責外交部的判斷錯誤。

多年以來,德國一直在鼓勵俄國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希望以此消耗俄國的財力,使其削減軍費開支,從而緩解德國在東線的壓力。

1891年波蘭戰爭結束後,這個目標並沒有改變。因為在德國的智囊們看來,西伯利亞大鐵路難以從經濟上給俄國帶來好處,天文數字的投入背後的唯一產出便是︰加強了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僅此而已。

而德國在遠東地區並無值得一提的利益存在,因此任何一個有腦子的德國人都樂意看到西伯利亞大鐵路不停的修建下去,把俄羅斯國庫寶貴的金盧布扔進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之中。

在之前的對俄政策討論中,荷爾斯泰因堅定的認為鐵路建設一事,開弓沒有回頭箭,前期的測繪和籌備工作耗資巨大,既然已經開始那麼一旦停下來就等于原來的資金全都打了水漂,而且隨著合同解除後違約的賠款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據德國的鐵路專家以及從從法國銀行方面的貸款情報估計,鐵路停建將使俄國損失超過1億盧布,相當于俄國陸軍全年的軍費開支。

不過,沙皇的決心和對局勢的判斷顯然超出了荷爾斯泰因等人的估計。

其實,當俄國方面後來提出延長《德俄商約》年限,以換取德國的糧食援助時,瓦德西是贊成的,赫伯特也未明確反對,只有荷爾斯泰因堅決反對,認為若干年以後的事情難以把握。

不過,可惜的是,威廉按照慣例把此事的決策權交給了普魯士內閣,內閣的外交政策則全是出自荷爾斯泰因之手——作為俾斯麥的副手,他經歷了1880年代大部分條約的研究和決策工作。

消息傳來兩周後,荷爾斯泰因懷著無盡的悔恨,辭去外交部樞密顧問職務。威廉好意挽留一番,不過荷爾斯泰因去意已決,所以威廉的勸說也沒起到什麼作用。

其實以後來事情的發展結果看,荷爾斯泰因拒絕借糧的決定未必就是不好,因為亞歷山大三世兩年後去世。新即位的尼古拉二世沙皇再次開啟了鐵路的修建,當然路線有了很大變化。不過停工兩年造成的巨大損失卻是實實在在的。

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荷爾斯泰因辭職後,首席樞密顧問一職毫無爭議的轉由赫伯特接任。

赫伯特原來的帝國外交局國務秘書的職務則轉交給早先擔任駐法國大使的伯恩哈特•馮•比洛。

按照德國的傳統,外交方面權力最大的是普魯士外交大臣,不過該職位一般由首相兼任,因此外交部的具體事務都是由首席樞密顧問全權負責。

帝國外交局國務秘書和駐大國大使是同一級別,但是由于常常伴架出訪,因此十分顯赫,在外交決策權力上也僅次于樞密顧問,而且還擁有在一般條約上附屬的權力。

本來關于這一職位的人選,威廉是比較看重荷爾斯泰因的副手,主持外交部政策研究工作的馬沙爾,他和比洛從年齡到出身都相差不大,而且他也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著名的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就是他一手主持的,這被認為是那個時代德國外交上的杰作。此外1913年他在君士坦丁堡的工作亦是促成土耳其加入同盟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瓦德西則更為青睞駐俄大使拉多林,他覺得能讓俄國在短時間內退出戰爭,此人功不可沒。——此時,瓦德西已經被威廉確定為真正的首相接班人,因此很多事情威廉都願意征求他的意見。

「陛下,這三個人都具備一流的外交官素質,家世也不錯。我之所以更為青睞比洛,一方面是他的相貌更為出眾,此外他的妻子不僅是奧地利一位親王的女兒,而且還是英國阿克頓公爵的遠房表妹。這將有助于他更好的完成伴駕隨訪的工作。」赫伯特向威廉解釋道。

比洛個子不高,身材勻稱而結實,給人一種很有力量的感覺,圓圓的腦袋配上極短的頭發,雖然以現在的審美來看有些滑稽,但在當時卻是一種很潮的打扮。

在一次專門的召見結束後,威廉同意由比洛擔任新的帝國外交局國務秘書。

威廉覺得這個年僅42歲,出身外交官世家,精明干練、說話油滑的高級公務員的確適合擔任他的副手,執行他在外交方面的構想。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最新章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文閱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