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第八十七章沙皇的決心

作者 ︰ 自由有多遠

()俄國亞歷山大三世沙皇本是亞歷山大二世沙皇的次子,早年並未作為儲君來培養,主要接受軍事教育。他在年輕時候參加了第七次俄土戰爭,而且也是殺過人見過血的真正的戰士。

正因為如此,沙皇才知道戰爭的可怕和痛苦,當看到前線尤其是波蘭北方防線在兩周內就被德軍突破,而且連西德韋納河大橋都失守了,感到十分的失望。同時內心極其希望以較為體面的方式迅速結束戰爭。

只不過這種情緒不宜現在表露出來,否則容易讓將士們泄氣。

德軍在勝利結束涅曼河會戰後也進入了短暫的休整期。于是在北部戰場,雙方隔著西德韋納河相安無事;中部戰場,俄軍退守布列斯特要賽後,波蘭獨立軍共計20萬人迅速光復了波蘭中西部領土,同時徐徐向布列斯特逼近,形成包圍之勢;南部戰場,德軍西里西亞方面軍共計6個師在開戰的第一天便進入波蘭南部,沿著普里皮亞特沼澤的邊緣部署了一道防線,目的是掩護東進的奧軍的側翼和交通線,以保證不被沼澤中的俄軍主力襲擾。

奧軍常備軍總計越38萬人,在開戰的一周內,奧國集結了12個師的兵力越15萬人,以一字平行線從加利西亞(奧屬波蘭)出發向東開進。

奧軍的進軍速度和德軍比起來毫不遜色,一方面,這里的地形和波蘭北部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沒有丘陵和沼澤,更沒有可怕的黑森林,在一望無際的烏克蘭大平原上,除了向日葵和小麥外,目力所及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因此奧軍可以利用還算良好的道路,多路同時向前開進。

另一方面,別說遇到俄軍主力,就是小規模的俄軍襲擾都很少發生。因為俄國總參謀部的戰爭計劃一開始就打算將奧軍誘敵深入,在德涅斯特河流域對奧軍展開一場殲滅戰。

應該說,這個計劃還是很合理的。首先,奧軍的動員速度和兵力調動速度都無法和德軍相比,因此如果開戰初期,奧軍前進過快,那麼後方很容易因為兵力不夠而出現防御單薄的問題。這就給位于波蘭突出部的俄軍以可乘之機。從明斯克至布列斯特一線,俄軍集中了至少15個師的兵力,由于有中央鐵路相連,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從一個較短的距離沖出普里皮亞特沼澤地,攻擊奧軍的側翼和後方。

按照俄軍總參謀部的兵棋推演,此時北路俄軍正在涅曼河和西德韋納河之間對德軍進行騷擾和阻滯,兩周後,北路俄軍一部分將退入西德韋納河以東地區,另一部分將退入普里皮亞特沼澤,增援布列斯特、明斯克的中央俄軍。普里皮亞特沼澤的北部交通更為不便,如果俄軍死守,那麼德軍基本上沒有任何辦法攻進去,因為戰斗對道路所造成的破壞,加上氣候的影響會讓人感到絕望。

也正因為如此,總參謀部提出了利用涅曼河航道,趁夜間用船只輸送軍隊的計劃,並且得到了威廉的認可。應該說這個辦法雖然冒險,但也是不是辦法的辦法,否則根本就無法在短時間內突入普里皮亞特沼澤地,掐斷布列斯特和明斯克之間的交通線。

不過,隨著西德韋納河大橋的攻陷,德軍明顯又多了一種選擇。那就是全軍東進,至于戰略目標,一個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並由此威脅俄軍波羅的海艦隊的基地喀瑯施塔得,甚至彼得堡;另一個就是沿著西德韋納河的東岸一路向南,攻擊戰略要地斯摩稜斯克,這將從根本上切斷莫斯科和整個俄國西部的聯系。一旦斯摩稜斯克被攻陷,俄國就算沒有崩潰,也再難復制當年焚毀莫斯科舉國東遷的神話。因為時代不同了,如果長期缺少工業和貿易的支撐,俄國不等別人打,自己就先跨了。

東普魯士,拉斯登堡統帥部。

瓦德西正在主持召開一場最高級別的軍事會議,議題便是德軍下一步的目標。

會上,施里芬男爵堅持認為,戰略目標不應輕易改變,沿涅曼河偷襲俄軍的中央鐵路,阻斷其交通線依然迫使俄國退出戰爭的成本最小的選擇。

施里芬發言說道︰「諸位,據總參謀部的預計,未來半個月內俄軍會有一半的預備役部隊可以投入戰斗。那麼他們就有能力在西德韋納河東部地區,也就是里加灣至斯摩稜斯克一線集結30個師以上的兵力。而我們的預備役部隊集結完畢後,也只有60個師,情報顯示法國參戰的可能依然存在,因此我們必須把20個師部署在西線,這是雷打不動的。那麼剩余的40個師,東普魯士和波蘭北部要保留至少10個師的兵力,以防備俄軍沖出普里皮亞特沼澤對我軍的後勤線進行襲擾。這樣,我們能夠用于攻擊里加灣或者斯摩稜斯克的兵力只有30個師,以不佔優勢的兵力在如此遙遠的作戰半徑和敵軍展開決戰,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

和施里芬堅持按照原計劃行事不同,包括瓦德西在內的大部分總參謀軍官和前線的高級將領普遍認為,奇襲西德韋納河大橋的成果應該善加利

用。德軍繼續向東進攻雖然難度會加大,但俄軍的日子會更不好過。

首先,德軍可以重點攻擊里加灣,如果俄軍願意在這里接受決戰,那麼德軍不僅不會有後勤的麻煩,甚至還可以依靠海運和西德韋納河的航運,使後勤變得更加高效。應該說,在里加灣和俄軍決戰是德軍所求之不得的。因為在這里,德軍可以集中全部主力投入戰役,但俄軍由于西德韋納河大橋失守,必然要把相當部分的軍隊留守在斯摩稜斯克,因為那里是戰略價值最高的要點,絕對不容有失。

其次,俄軍如果放棄里加灣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繼續向東和向南退守,那麼德軍依然可以選擇繼續東進,而不是向南方攻打斯摩稜斯克堅城。當德軍進抵芬蘭灣的時候,相信俄國不會再繼續後退,因為再退就是海軍基地喀瑯施塔得和彼得堡。假如德國海軍能壓制俄國海軍並保證航運安全的話,那麼德軍選擇一路東進不啻為最佳的進軍路線。

威廉考慮再三決定同意瓦德西等大部分將領的建議,改變原本的作戰計劃,將兵鋒直至俄國首都彼得堡。

德軍內部討論的同時,俄國也在就下一步的作戰計劃進行研究討論。

俄軍面臨的選擇主要是先打誰的問題,亞歷山大三世沙皇的弟弟,騎兵總監尼古拉大公認為,當務之急是要獲得一場有影響的勝利,一方面可以穩定軍心,更重要的是將有機會把法國拉下水。因此,他主張,按照原定計劃對南翼的奧軍進行決定性打擊,對北部的德軍繼續以阻滯和騷擾為主。

和尼古拉的意見相反,俄軍總參謀長巴普洛夫認為,以俄軍目前的實力無法保證在擊破奧軍後還能有實力和時機攻擊北方的德軍,因此如果德國繼續東進,那麼和德軍進行一場決戰則是勢在必行的選擇,只要俄軍能給德軍造成沉重打擊,那麼即便沒有取勝,依然可以促使法國人看到機會對德宣戰。而對奧國的勝利,卻並不能削弱德軍的實力,法國也必然以為我們懼怕德國而更加不敢和我們達成對抗德國的同盟。

在俄國最高軍事會議上,沙皇經過一整夜的思考,終于做出了決定,那就是執行原定計劃,利用兵力優勢和波蘭突出部的地理優勢,對奧軍發動殲滅戰。

「無論德軍的攻勢如何猛烈,我們都不必管他,即便他們能夠攻下彼得堡,只要我們能堅守住斯摩稜斯克,那麼最終勝利的依然屬于我們。」

起點中文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手機用戶請到ian.閱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最新章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文閱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