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第三十章英國的陰謀

作者 ︰ 自由有多遠

()倫敦,唐寧街10號。(全文字小說更新最快)

作為首相索爾斯伯里侯爵的主要經濟顧問之一,內森爵士此時正在就《德俄商約》會對英國的出口造成何種影響接受首相的咨詢。

「《德俄商約》的本質乃是德俄雙方相互給于了特別最惠國待遇,這將導致英國輸俄工業品減少70%以上,因為我們要比德國人多繳納5%的關稅。對于煤炭和生鐵這兩樣大宗商品來說,5%的價差便決定了一切。」內森簡潔的說道。

「如此說來,這將導致我們對俄國貿易順差的消失,並出現貿易逆差?」索爾斯伯里皺著眉說道。

「是的,首相閣下。」內森道。

「按照財政大臣的意思,我們應該修改關稅條例,對德國工業品提高關稅以維持總體的貿易平衡。」索爾斯伯里點起一支雪茄,不置可否的說道

「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德國既然擠佔我國在俄國的市場份額,那麼我們理應減少對德國在貿易上的慷慨幫助。」內森毫不猶豫的回答道。

「據外交部的情報顯示,德國和俄國在簽署商約的同時還簽署了一份同盟條約,具體內容雖然不得而知,但想來是和近東以及海峽問題息息相關的。」索爾斯伯里說道。

「這是很有可能的。德國是想向我們證明,在海峽問題上,英國需要德國的幫助。」內森道,他對最新的國際形勢從來都是了如指掌。

索爾斯伯里听後,嘆了口氣說道︰「你說的不錯,我們確實需要德國的幫助,否則我們會有被孤立于大陸事務之外可能。」

內森則撢撢自己的衣角,輕蔑的說道︰「但是,請首相不要忘記,德國同樣需要我們的幫助,比如在非洲,沒有我們的仁慈賜予,德國怎麼可能在短短數年內時間,獲得如此廣闊的殖民地。」

「你覺得德國是否會珍惜我國所給于他們的關稅優惠?珍惜的程度又會如何?」索爾斯伯里轉而問道。

「英國是德國在全世界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去年兩國的貿易額高達16億馬克,佔到德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強,其中德國出口8億六千萬馬克,獲得一億多馬克的貿易順差。以當前德國的貨幣結構和經濟狀況看,他們必須維持貿易上的平衡,否則會因為資本的持續流出而造成更為嚴重的經濟衰退。」談到國際貿易和歐洲經濟問題,內森自然是輕車熟路,張口就來,而且分析的讓人心服口服。

「至于德國對英德兩國間貿易的重視程度,」內森繼續說道︰「我想只要他們的政府沒有瘋掉,就應該萬分珍視英國給于他們的慷慨的賜予和真誠的友誼。」

「你這樣說我就放心了。最近幾個月,德國的東非公司在烏干達取得了一張有當地酋長簽名的保護協議,並且在贊比西河流域向大英南非公司不斷發出挑釁。我打算近期和德國人徹底攤牌,要求他們在烏干達和贊比西河下游地區,做出一定的妥協。否則,下半年我們將在大英帝國全部屬地對來自德國的工業品加征關稅。」

「首相閣下,我想僅僅做出妥協是不夠的,我們應該要求德國人徹底放棄在這兩個地區,或者至少在烏干達的一切權利,並把相應權利轉交給英國政府,。只有這樣才能讓德國人明白,他們在非洲的現實地位,以及對大英帝國應有的敬意。」

索爾斯伯頗為欣賞的看看內森,面帶笑意的說道︰「嗯,你的看法和駐柏林大使羅素勛爵倒是出奇的一致。他也認為適時的敲打一下德國人,是對他們的愛護而非傷害。」

內森的眼里此時終于流露出一絲傲慢和貪婪的微笑。

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自第三代列昂內爾開始,便成為歷屆英國首相的座上賓,到第四代內森尼爾時,內森本人不僅先後被封為爵士和終身貴族,而且對于英國政治和經濟的掌控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他有一句名言︰我不關心由哪個木偶來接蘀統治日不落帝國的王冠。誰控制了英國的金錢供應。誰就可以控制大英帝國,而我控制了英國的財源。

可以說,此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才是是英國銀行團的核心,通過作為傀儡的英格蘭銀行主導著倫敦金融城,英國銀行團則通過政治、軍事和經濟手段主導著世界經濟的繁榮與崩潰。

在金本位時代,黃金是一種極易被控制的商品,當緊縮到來時,價值億萬的企業可能因為缺少1萬英鎊的周轉被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賣出。

早在18世紀,英國通過先發的工業革命和強大的海上貿易以及最早的金本位制度,聚集了全世界大部分黃金,而後又通過較高的利率以及強大武力保證自身對于黃金的絕對控制。

黃金、艦隊和航運成為支持大英帝國霸權的三大支柱。

歷代英國首相和外交委員會的精英們都深刻的理解這一點。

1890年代的經濟危機,起因是阿根廷經濟過熱,無知而又貪婪的阿根廷政府又在此時火上澆油,他們在巴林銀行的誘使和賄賂下,無節制的發行大量公債,危機隨之而來。

隨著阿根廷公債無法按期償付,巴林銀行也出現承兌危機,此時歐洲和美國經濟亦處在一個重要的拐點。

巴林銀行利用本身的危機,開出極高的利息,使得歐洲大陸黃金大量涌入英國,大陸國家德國、法國、甚至奧國由此出現大規模通貨緊縮,股市和債市雙雙暴跌,當然英國本土工業企業的日子同樣難過。

這種「資本主義固有的經濟危機」實質上乃是英國銀行家們每隔十年開啟一次的收割計劃。

這一次,他們重點的收割對象便是德國,因為此前十年,德國的經濟發展最為迅速,而德俄關稅大戰又使德國工業品失去了固有市場,這對德國來說自然是雙重危機,但對皇家海軍庇護下的英國銀行家們來說這卻意味著雙倍暴利的機會。

歷史上,德國1890年經濟經濟持續了長達兩年時間,在這漫長的兩年時間里,無數德國工廠破產,貪婪的英國資本卻獲得了充沛的時間去實現他們的「剪羊毛」的計劃。

但是,威廉的《德俄商約》改變了這一歷史軌跡,由于商約擴大了德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使得德國上上下下普遍擁有了對自身經濟發展的信心。

這嚴重擾亂了英國銀行家的「剪羊毛」計劃,因為不僅破產企業大大減少,最重要的是他們喪失了在股市和債市反復低位建倉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由英國銀行家發起,得到不列顛政治精英支持的「收割德國計劃」正式出爐了。

對此,威廉自然是一無所知的。

穿越以來,他的所有著眼點都是為了解決當下問題︰《德俄商約》是為了擴大國內工業品市場,以使危機對經濟造成盡可能小的傷害;發行公債、擴大內需的想法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再保險條約》則是為了暫時穩住俄國,給自己爭取時間,其終極目的依然是為了徹底擺月兌德國在大陸上兩線受敵的不利局面。

至于對海軍造船方案的干涉,也是他站在後世的角度,讓德國海軍少走一些彎路而已。

延續數百年的歐洲大國間的競爭始終是充滿危險的,對德國尤其如此,當缺乏政治經驗的威廉站在後世的角度來解決德國遇到的實際問題時,卻在不經意間把德國帶上了一條更加險惡的道路。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最新章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文閱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