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之三國英烈傳奇 第一二六回 奔雒陽歸心似箭 宿館驛夜遇陶謙

作者 ︰ 紅塵愚者

()上回說到竇輔因為著急趕回雒陽,所以即便對那老者有極大的興趣和懷疑,也無法深究。(鳳舞文學網)而在渡海過程中,與趙雲的一番談話,倒是讓竇輔深入了沉思。因為竇輔發覺那老者若再年輕數十歲,就真的與自己有七八分相似!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此人與竇輔生世必定有關系。只是,當年之事,舉家已經沒有活口了!這個人到底哪里冒出來了!看其身份似乎很有地位!

一路上竇輔都在思索此事。到岸後,竇輔命田疇于佑夏禮率部分人留下,等待接應太史慈後,一起回雒陽。原本竇輔並不想留下田疇,只是自己此刻需要疾行,晝夜不斷的趕回雒陽,田疇畢竟是文士,竇輔怕他受不了才留下了他,而手下人馬也需要約束,才讓親衛夏禮留下,又恐二人再起爭執,便將于佑也留下,同時,竇輔還留下書信一封,讓于佑轉交太史慈。

而竇輔自己則集中所有馬匹,一人三馬,率領本部人馬趕往雒陽。可是在路上竇輔卻听到一個消息,王芬與陳番之子陳逸等欲行廢立之事,結果卻因為天象示警,漢靈帝沒有前往冀州,反而命王芬進京。王芬恐慌之下,畏罪自殺!

對此,竇輔雖然驚疑,但是實在沒有時間耽誤,只有先到雒陽後再打听情況!

這一日,竇輔等已經過了潁川郡,快到滎陽,眼看快到雒陽了。竇輔見離靈帝最後期限還剩下四天,時間充足,而手下則是人困馬乏,即便典韋與趙雲都有些吃不消。于是,竇輔決定當夜在滎陽過夜,休息一晚,來日再趕路。

而當夜在滎陽館驛之中。竇輔卻遇到了以為熟人。當時,竇輔剛安排好手下休息,自己想除去走走。而典韋與趙雲堅持要同行,于是一行三人正要出館驛。迎面來了一群人,那為首之人,問道︰「來者可是竇輔竇敬德?」

竇輔一愣,抬頭細看,奇道︰「正是!原來是恭祖兄!」

陶謙笑道︰「謙還以為敬德不認得故人了啊!」

竇輔亦笑道︰「怎會呢,輔當年可是與恭祖兄一同在涼州討賊之戰友啊!」

陶謙見竇輔如此說,亦感慨道︰「是啊!一別數年!如今敬德已是天下聞名之名將了啊!而愚兄卻還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啊!」

竇輔忙謙遜道︰「恭祖兄太謙了!小弟不敢當啊!」

陶謙不住夸竇輔道︰「當的,當的。賢弟如今名滿海內啊。遼東一戰,天下震驚啊!」

竇輔不欲再此時糾纏,便問道︰「恭祖兄。今番欲何往?不知,此刻涼州戰事如何?」

陶謙答道︰「涼州局勢糜爛,如今朝廷再次調皇甫嵩,董卓統領大軍征討,至今還是在僵持!而謙則因為青徐黃巾復起。被朝廷委派為徐州刺史,此刻正是去赴任啊!」

竇輔一愣,原來陶謙是這個時候才去徐州赴任的啊,那麼陶謙經營徐州也沒有幾年啊,看來他的能力不錯!只用了短短幾年。就將徐州治理的井井有條啊!

正在竇輔思索之時,陶謙開口道︰「敬德游歷四方,又師從元禮李膺先生,更得大儒蔡伯喈之真傳。謙此次前去赴任,敬德可有良策相告啊!」

竇輔沒想到陶謙如此說,忙謙遜道︰「恭祖兄謬贊,輔愧不敢當!兄若問良策,輔實沒有!但是,小弟曾到過徐州,卻見識過徐州眾多之俊杰!」

陶謙大喜,忙問道︰「還請敬德告知,好助謙一臂之力!」

竇輔遂說道︰「徐州有一對父子俱是人杰!父為陳圭字漢瑜,還是已故太尉陳球之佷,陳圭有子名陳登字元龍!這父子兒子乃大才!十年前輔曾過徐州,見識過這父子二人本領,尤其是其子陳登,乃輔幼年之良師益友!另有二張,分別是彭城人張昭張子布與廣陵人張張子綱,亦是天下俊杰。若恭祖兄能請得這些人,則必是兄之助力!」

陶謙默默將這些人一一記下,然後再謝過竇輔,突然想起一事,問道︰「十年前,敬德年方十三!便如此了得,果然是天縱英才啊!只是那陳登與敬德為友,那當時這陳登又年歲幾何?」

竇輔笑道︰「恭祖兄過譽了!那年元龍年方十六,可是確實輔見過最為杰出之少年!」

陶謙見竇輔說的如此鄭重,特意將陳登這個名字著重記了一下!

竇輔當然是本著向幫一把少年時的好友陳登。雖然當時只有短短相處幾日,但是其人風趣大膽,才思敏捷,奇謀百出,卻是竇輔十分欽佩的。更重要的是與陳登的少年交情,讓竇輔有一種後世兄弟的感覺,一起聊天喝酒,還一起吃生魚片。這種感覺在竇輔穿越之後是從沒有過的,竇輔十分珍惜!

而竇輔這番刻意為之的話,因為今時自己地位的不同,而得到了陶謙極為重視的對待。在陶謙到任後,立刻任命年僅二十五歲的陳登為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長。後來,陶謙更是提拔他為典農校尉,主管徐州農業生產。

當然這些竇輔並不知道。但是,卻隱隱與歷史吻合了。

而隨後,陶謙見竇輔身後典韋趙雲頗為雄壯,心中想到竇輔乃是百戰名將,且參與過剿滅黃巾的戰斗,更是親手射殺了張角。雖然並不是竇輔出手,但是,天下都如此傳言的,說的久了,也就是這麼回事了。

陶謙想到此處,便向竇輔請教道︰「敬德曾與黃巾交手,此次謙前往徐州剿賊,萬望敬德看在昔年同袍份上,有以教吾!」

竇輔見陶謙如此說了,亦不好推月兌,想了片刻就說到︰「黃金勢大,且悍不畏死,郡兵久不操練,恐難當大任!恭祖兄,最好能招募一批精銳之士!」

陶謙點頭說道︰「敬德之言,正合謙之心意。謙原本計劃下回老家揚州丹陽郡,召集鄉勇,再趕回徐州就任!」

竇輔這才知道陶謙原來是揚州丹陽人,而他手下著名的丹陽兵,原來就是此刻招募的。最後還送了一批給劉備。

陶謙見竇輔沒有說話,于是問道︰「敬德是否還有什麼顧慮,還請直言告知!」

竇輔被陶謙說話,拉回了思緒,繼續說道︰「其實也沒什麼,黃巾大多是無辜百姓,無家可歸,被逼無奈下只得落草為寇。恭祖兄若能招安則最好不過!否則擊潰容易,剿滅則很難。百姓生活不下去,自然容易被迷惑,從而信奉太平道。若不從根源杜絕,恐怕很快便會死灰復燃!」

竇輔說的話,被陶謙深深記住,並且就按照此法執行。陶謙在掃除黃巾的同時,一面開墾農田,讓更多百姓有土地耕種,則不會再去造反。另一方面陶謙大肆引進佛家,特意從雒陽白馬寺中請了數位僧人來徐州講解佛法。很快徐州出現了大量信奉佛家的信眾,慢慢太平道在陶謙的一系列舉措下,在徐州已經沒有生存的土壤了。部分接受陶謙招安了,另一部沒有投降,各奔東西了,其中一部轉戰汝南,另一部轉戰青州去了。余者四散!

陶謙與竇輔談到很晚,從言談中竇輔覺得陶謙與自己後世所知之人,似乎不太一樣。感覺陶謙太過現實,似乎有些功利。心中並無太多道德約束,只是這種感覺很模糊,竇輔自己也說不上來。但是,可以肯定他不是個老好人!而是一個老謀深算之人!

第二日一早,陶謙便與竇輔互道珍重,分道揚鑣了。經過一夜休息,竇輔等人精力恢復很快,終于在第二日入夜前趕到雒陽。離靈帝給的期限只有一天了。

第二日一早竇輔便去大將軍府報道。可是居然沒有見到何進,說是進宮去了,不在府中。

竇輔無奈,先去拜見了楊彪。當竇輔到楊彪府上時,居然楊彪也不再,只有幼子楊修在,此時的楊修已經十八歲了,長得眉清目秀。見是竇輔,十分有禮貌的向竇輔問好。

若不是竇輔知曉歷史上楊修的下場,他絲毫無法將歷史上恃才傲物的楊修與此刻彬彬有禮的楊修聯系起來。如今的楊修至多有些好奇心太重,對于知識十分渴求,並無其他問題。竇輔實在想不通是什麼造就了楊修後來的樣子,且最終因此送命。

竇輔見不到楊彪,心中著急,只得留言楊修,待楊彪回府後,請他轉告。

從楊彪府中出來後,竇輔內心很煩躁。之前沒有見到何進,竇輔以為是何進故意為之。如今連楊彪也不在,恐怕真的是有大事發生了。只是,此時竇輔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是否與自己有關系。

竇輔決定先回府一趟,看看情況再說。

可就在此時,他看到對面街上有一群人追著一個小姑娘,而小姑娘看上去似乎很慌張害怕,為了躲避,絲毫沒有注意到面前的竇輔,居然一下子撲進竇輔懷中。

這少女是誰?又因何被追殺?楊彪何進又都去了哪里?竇輔如何應對眼前之事?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ps︰

第一更到!求訂閱,求推薦!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忠義之三國英烈傳奇最新章節 | 忠義之三國英烈傳奇全文閱讀 | 忠義之三國英烈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