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聖物語 叛逆的條件卷 第10章

作者 ︰ 葉無名

叛逆的條件卷第10章

否則,人便會一點點地失去活著的自由,成為活著的奴隸。請使用訪問本站。()好死不如賴活,是活地獄里的生靈們的信條,如果活著成為純粹的受難,又何必活著?

如果這受難會等價的帶來幸福,也許還說得通,其實哪怕如此,也沒必要活著。不如死了算了。

我忘了是哪個女人的話了,當我將這個意思的一番話吐露以後,她說︰「依你這麼說,還活著干什麼,不如死了算了」

她的話很對。人生在世,利益二字。人不為我,天誅地滅。這些都沒什麼錯,只要這個人不害人,不把別人的當成自己的,不欠別人什麼,也就沒什麼好苛責的。

我承認這些是對的,可是我卻不能任由自己去這樣。十幾年所受的大公無私的教育,使我習慣性的認定,人活著不應該僅僅為了這些。這是一種痛苦,如此想的多了,會得憂郁癥。憂郁癥者,就是沒事找不樂者,而且不僅不喜歡自己不快樂,還要看到別人不快樂他才高興。

所以我有輕度憂郁癥傾向,這是胸懷理想者的通病。如果這理想越了界,成了幻想,並且把幻想當真實,就是精神分裂。有時候我也有點精神分裂。比如自作多情的想,誰誰愛上了我。我知道自己是在幻想,是精神分裂,可無法克服這想法。就像忘不掉我的理想。

如果理想注定不能實現,不如還是沒有的好吧。可惜這卻是不能選擇的。就像我們出生在二十世紀的中國,而不是更早或更晚一樣。更早的話,我們就處在快要憋死的鐵屋子里;更晚的話,就可能已經沒有什麼鐵屋子了。

利益二字,實質上概括了人生在世的一切。用這兩個字去衡量,人生不過就成了一個數學題,和幾堆數字。比如一個人的壽命,他的所得,所失,都會是一個常量。聰明的,是將這個常量最大化。

我一直不喜歡這種哲學,雖然我承認這是一個真理。這就是我憂郁癥或精神分裂的根源,也就是我的理想。

其實我的理想也就是全無理想,就像阿Q精神就是全沒精神一樣。我的理想並不是當國家主席,做統帥,做科學家,做教師之類的,這些名目如果立即就加在我頭上,只會令我厭倦,因為那樣我雖然得到了一定帽子,卻也失去了自由。

我的理想也許就是一種狀態,這狀態的本質就是找不自在。換句話說,我極力的避免的是,不使自己陷入任何一種被限定的境地。我要是自由的,拒絕一切奴役。我害怕平庸,厭惡正常,總想跳出一切羅網,不願演戲。因為那樣的話,人生就成了所演的角色的祭品。

存在主義哲人說,你不去演戲本身,就是一種演戲。你是什麼,取決于你做了什麼。如果你什麼都不作,那麼你什麼都不是。好吧,我什麼都不是,我只是我,謝天謝地,幸好我本來就不想是別的什麼。

我,這個字很奇妙。世界上有多少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便有多少個我。而這每個我都不同,卻又偏偏都是我。我只想做我自己,哪怕我是丑的,愚蠢的,墮落的,不可理喻的,不可救藥的,格格不入的,但這是我。要麼接受這樣的我,要麼滾蛋。我就是我。

我不是別人所定義的,我的定義只能由我自己去下。

所以,去你的,曾經用愛情之網來奴役我的所謂愛人,你只是你,你不能確定我是什麼,應該如何。「我是我自己的。」雪妃說得對,她是她自己的,這雖然令我不高興,卻是聰明的事實。她是曾委屈自己,連名字都改了,做我的小老婆,「雪的妃子」嘛,那又怎樣,擁有她自己的只能是她自身,現在,她不就已經解月兌了嗎?她再也不屬于我了。任何形式的屬于。

這自然令我痛不欲生,可是那又怎樣?St?

難道我自己不也是恢復了自由了嗎?為什麼就要沉浸在失去的悲哀之夢里,不再醒來。

「紅塵多可笑,痴情最無聊。」耳邊傳來這樣的歌聲,我打開了QQ,輸入了雪妃的號碼,這號碼本是我送她的,如今她已不用,我正好拿回來還給自己。

只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不忍將她的任何信息改了,以便在自己的QQ可以仍然對著她那一頭藍發憑吊我那逝去的愛情。

我就用雪妃這個名這個號,開始了網上的嶄新的泡妞大業。

第136章幻滅人生

曾經有一位老師,初中時的第一個班主任,吃的肥頭大耳,大眼闊嘴,能說善道,善于鑽營,據說後來當了什麼官的,說過這麼意思的一段話:一個人一生的作為,要看他的叛逆期越叛逆,也就越有成就老實人干不了大事

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個老實巴交的懵懂少年,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叛逆期,也不理解人為什麼要有叛逆期不過作為一個記性很好的優秀學生,老師的這番話倒是記得爛熟,並且時時實踐,曾經得到過這樣的人生座右銘:寧作壞蛋,不作老實人!

具體實踐這句座右銘,是在高中的時期。那個時候,表面上的我依然老老實實不越雷池,私底下則作過許多不合道德的事,簡直可以說不擇手段。也就是那個時候,收獲了我人生第一份愛情,如果初三的那次無聲的暗戀不算的話。

但是歸根結底,我的個人的所謂叛逆期,並沒有做出什麼說得出的花樣。除了初三時帶領一群學生反抗**的校長,被一巴掌摑的銷聲匿跡之外,幾乎沒出過什麼風頭。高中時,學習成績忽上忽下,熱衷于違反校規談情說愛,當同學們秘密組織起來彈劾不稱職的班主任時,我不僅不是領導者,而且幾乎等于沒參加,聯名單上我的態度也是「中立」的。因為我個人覺得,一個人學習的好壞,老師的作用實在有限,關鍵是自己是否動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再好的老師也是枉然。相反,如果真的能夠靠有訣竅的老師將一個資質平庸的學生提升到很高的分數,實際上只能認定是高考本身的失敗。因為所謂高考本質上不過就是一個智商測試,讓頭腦足夠好用的那部分學生踏上繼續深造的路。如果非要趕鴨子上架,違反自然條件,不符合比較優勢的硬將智商低下的學生送進高智商游戲的殿堂,就如同讓一個身材衰弱的人去練體操一樣,對誰都沒有好處,只能帶來悲劇。

這種思維方式很符合辯證法,但是毫無用處。因為不能因為這個論斷就去勸止天下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悲劇依然會上演。

實際上,智商太高,知道太多,根本就不是什麼好事。因為痛苦。痛苦是聰明的代價。不太聰明反而更容易快樂。

雖然功利主義大師斷言痛苦的哲人即便再痛苦也比快樂的豬強,但這只是一面之詞,不足為信。

我的痛苦,更多的倒不是因為我的聰明,而是因為我的性格。

我的性格充滿著悲劇的矛盾。有時候根本無法調和,仿佛只有死路一條,才是解月兌的根本。

比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哪怕是並沒有犯什麼錯,或做什麼蠢事,我的意識里都回莫名其妙的冒出諸如此類的念頭︰「我為什麼不去死」「我是一個白痴,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

這深入骨髓的自卑自責,也許是遺傳來的,也許是後天養成的,不過不管哪一種,都跟我從小所受的待遇分不開關系。

精神分析學家們可能會說,這種反應很正常,因為人人都是這樣的,這種念頭就是每個人的超我。

一個超我過于強大的人,就是一個毫無用處的廢物,因為他什麼都不敢干。而我簡直就是這麼一個廢物。

超我的產生和發展,取決于這個人所接受的社會規範教育,說白了,就是他的父母,老師以及朋友們自他幼年時所給予的各種警告和勸勉。如果這些東西讓他完全相信,且無所不遵守,那麼一個木偶或者稻草人似的家伙就會出現。這樣的人深深的壓抑著自己的本我,什麼都不敢去追求,只能被動的挨打受辱,活著簡直就是純粹的受罪。

心理學的這些東西,是我上了大學在圖書館看到的。也許這已經太晚了。因為這個時候我已經成年。成年後,一個人的各種觀念就基本上定型了,沒有太多變化的空間。

可我當然不能就此任命。我要反抗。我要叛逆。沒錯,雖然是推遲了的叛逆期,但不能錯過。

作為一個成績優異的呆子,我時常困惑,為什麼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不停的有同伴目光中開始展現一種睿智狡黠的光,然後這人就消失不見了。我甚至還會學著老家伙們的調子感嘆他們的命運,也許實際上值得感嘆地倒是我自己。

因為他們都從一個構造精美但虛假透頂的迷夢中醒來了,他們開始了自己墮落但是真實的人生。

而我卻一直沉浸在被規定好的那個糖衣包裹的玻璃房子里。離真實的世界以及真實的自己非常遙遠。

老實人無用,老實人吃虧,這些諺語經常在耳邊響起,沉痛的刺激著我的耳膜,卻警醒不了我被蒙蔽的心。

從很小的時候起,往往說不了幾句話後,父母的親戚朋友們總會不約而同地給我這麼個評價︰老實。

老師們也不例外,他們總是隔三差五的提醒我︰老實人干不了大事,老實人沒有前途,要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多跟活潑開朗的同學學習。

而那些所謂的活潑開朗者,無一不是課堂上的興風作浪,課堂下打架斗毆的痞子流氓們。跟他們有什麼好學的呢?

我的困惑並不足以使自己驚醒,我哪里知道,這社會只屬于那些興風作浪的痞子流氓們,歷來如此,並仍將如此

因為老實巴交不聲不響的人們,雖然被民國時期的魯聖人封成民族的脊梁,可他們卻也總是被侮辱和被損害者,他們唯一的價值是高尚而無用的道德,他們唯一的命運是一輩子被盤剝被奴役被壓迫被征服。

而我所走過的道路,很明顯的,將來踏上社會,不可能不是向老實人恥辱的墳墓策馬狂奔。

因為我那強大的超我明顯的已經形成了一種道德潔癖,使我不可能任由自己去墮落去吸血,可這世界的規則很明確︰不是你站起來統治別人,就是你跪下去被別人統治。沒有第三條路可走。這就是宇宙的鐵則︰讓最強者勝,征服其他。

我當然不滿這被設定的命運,我要清算這超我的根源,我要打破這道德的樊籬,我要做一個自由的主人,而不僅僅甘于做一個合格的奴隸。

叛逆是危險的,陷阱和火焰在前面等待著,稍有不慎就會心身俱焚。但是無所謂,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聖人能做的,我就能做。

魯迅確實偉大,因為他甘冒生命之險,永遠做一個當時政府的反對派。北洋時,他是政府官員,如果說還有一個護身符的話,到了國民政府,他簡直就是在自殺。當听說自己即將成為下一個被暗殺的目標,他竟然出門不帶鑰匙,做好了必死的準備。

在我們這個國度,好人不做官,做官非好人。政府這個怪獸從來就是最卑鄙無恥最殘忍歹毒的土匪流氓們所充任的,正因為此,草民們只能戰戰兢兢听天由命,絲毫大氣不敢出一聲。正是因為如此,方見魯迅精神的可貴,那股置自己生死于度外,甘于與黑惡勢力同歸于盡的豪氣,不亞于古時仗劍刺秦的荊軻,這樣的中國人,遠勝于對當時的統治者搖尾乞憐湊趣幫閑的豢養奴才們。

做一個堅決地反對派,絕不妥協,叛逆無極限,縱焚身碎骨也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的那首石灰吟第一次被我所閱讀是初中時,當時就無師自通的寫進了自己的作文里,以至于被不大敢相信自己學生的老師在課堂上公開懷疑我是抄襲之作。不過思想開通的他當時也補充說︰「如果這文章真的是出自獨創,連我也不得不表示佩服了,了不起。」

大概因為一直都是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學生,我習慣了被稱贊,自作聰明的我反而會認為這些稱贊帶有嘲諷的成分,並因此臉紅,而這也大概坐實我在老師眼中抄襲者的嫌疑。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自然只能默認自己的君子之行,所以不生氣,誰讓我是一個老實的好學生呢,我可沒有勇氣當堂反駁自己的老師說自己絕對沒有抄襲,那樣的話我會更臉紅以至于說不出話。

「我是一個無能之輩。」很多時候,我的心理活動會不由自主地陷入這句話所表述的陷阱。

第一次得到這種類型的評價,是出自我那喜怒無常的父親之口。作為一個青年時代的文革受害者,他憤世嫉俗以至于幾乎是得了狂躁型憂郁癥,誰也不能預測他的心情和脾氣轉化,這要比世界上最難測的天氣預報還難。作為在如此暴風驟雨下長大的小孩,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性格中的某些成分,比如消極,不主動,不好說話。因為當頂頭上司是一個陰晴不定,喜怒無常的人時,做下屬的會發現自己總是無所適從的,既然不管怎麼做都是錯,索性就不如什麼都不作。為什麼我總是沉默,因為歷史上的每一次開口帶來的都是災難。

在父親情緒低落的時候,他曾不遺余力地自罪自責︰「我是一個真正的無能之輩……」

在他脾氣爆發的時候,我們經常被辱罵諸如「一點用沒有」,「活膩了,要死了」,「跟個死人一樣」,「……」

凡是有一個脾氣暴戾的父親,就必然會有一個憂郁怯懦的兒子。這是我自己的切身體會,也是對許多同齡人觀察的結果。

小孩的心靈就如同脆弱的樹芽,如果在很小的時候受了巨大的創傷,長大便必然呈現不可修正的畸形。

心理學上的這些獨斷論令我非常懊惱,因為這意味著我已經形成的這嚴重殘缺不全的性格幾乎無法復原成正常。

初中畢業那年,需要去七八十里地外的縣城上高中。縣城里我們毫無親戚們路可走,吃住就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大問題。日夜忙碌的父親只會每天催促著我自己去縣城聯系租房的事。我雖答應著,卻毫無頭緒可想。終于一天忍受不了父親的訓斥,那個上午,騎著一輛借來的已經報廢的極老的自行車,帶著兩個饅頭,十塊錢,我獨自一人上路了。

之前只有兩三次坐汽車去縣城的經歷,這次只能憑記憶模索著走去,騎車所走的那條路是故意繞了許多彎子以便多拉人的,我生怕迷路也只能按那些彎子去走。

出發的時候是上午九點多,等太陽正中的時候,早已累得口干舌苦雙腿酸疼,不得已停下車子,問不願地里正在干活的老農要了一碗水喝過,問到縣城還有多遠,說︰「還有四十多里。」

「這麼說我才走了三十里地」心理如此嘀咕著上路,極想打退堂鼓,怕還走不到目的地就被累死。回頭又想到不能半途而廢之類的名言,便只好跨上了笨車繼續前行。

屋漏偏逢連陰雨,沒走多久,平坦的水泥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坑窪崎嶇的土路,老車也愈見的沉重難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情聖物語最新章節 | 情聖物語全文閱讀 | 情聖物語全集閱讀